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袤的大地上,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五星红旗都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高高飘扬,熠熠生辉,它那鲜艳的红色,象征着革命的热血;五颗闪耀的金星,寓意着团结与希望,当我们每次仰望这面神圣的旗帜时,心中总会涌起一个疑问:五星红旗究竟是谁设计的?探寻这一答案的过程,犹如翻开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满溢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怀。
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是来自浙江瑞安的曾联松,曾联松出生于1917年,青年时期的他便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充满了关切,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亲眼目睹了列强的侵略、军阀的混战以及人民的苦难,心中燃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改变社会的决心。
1949年7月,新政协筹备会发布了征集国旗图案的通告,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曾联松平静的生活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他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憧憬和热爱,毅然投身到国旗图案的设计工作中。
在设计过程中,曾联松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深入研究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革命历程,试图从其中找到灵感,他反复思考着如何用图案来准确地表达新中国的性质、人民的团结以及革命的胜利。
一天夜晚,曾联松坐在桌前,望着窗外的夜空陷入沉思,突然,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让他眼前一亮,他联想到中国共产党就如同那闪耀的北斗星,指引着中国人民走向胜利;而广大人民群众则如同一颗颗小星星,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一个大胆而富有创意的设计构想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他以红色为底色,象征着革命先烈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流尽的热血,在旗面的左上方,设计了一颗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环绕在大五角星的右侧,各有一个角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这五颗星的布局又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寓意着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齐心协力建设新中国。
曾联松废寝忘食地对设计图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一笔一划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情感,当最终的设计稿完成时,他长舒了一口气,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幅图案,更是他对新中国的美好祝愿和深深的热爱。
曾联松将自己设计的图案寄往了新政协筹备会,在众多的应征稿件中,他的设计脱颖而出,筹备会的专家们对这一图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准确地表达了新中国的特点和人民的意愿。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当这一消息传来时,曾联松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的设计能够被选作新中国的国旗,这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荣誉。
五星红旗诞生后,迅速在中华大地上高高飘扬,无论是在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上,还是在祖国的边疆哨所、学校、工厂,它都以其庄严、神圣的姿态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便充满了斗志,为了祖国和人民浴血奋战;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当中国运动员们获得金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自豪,心中涌起无尽的爱国之情。
曾联松虽然因为设计了五星红旗而声名远扬,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他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把设计五星红旗看作是自己为国家和人民做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从不居功自傲。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星红旗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了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它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见证了无数的辉煌与荣耀,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
当我们再次审视五星红旗,当我们探寻它的设计者曾联松的故事时,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面旗帜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爱国精神,曾联松用他的智慧和情怀,为新中国设计了一面永载史册的旗帜,而这面旗帜也将永远在中华儿女的心中高高飘扬,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五星红旗,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的骄傲;曾联松,这位伟大的设计者,将永远被我们铭记,他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也将如同五星红旗一样,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