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词句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照亮了岁月的幽微之处。“燕然未勒归无计”,短短七个字,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无数戍边将士的内心世界,也勾勒出了那一段段交织着苍凉与壮志的岁月画卷。
北宋时期,范仲淹站在西北边陲的城墙上,望着广袤无垠的大漠,听着呼啸而过的狂风,心中感慨万千,遂写下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千古名篇,那“燕然未勒归无计”,仿佛是从他心底最深处发出的喟叹,穿越了时空,直击后人的心灵。
燕然,那是一座遥远而神秘的山,东汉时期,窦宪率领大军出击匈奴,大获全胜,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从此“燕然勒石”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边疆的安宁、战功的卓著以及国家的荣耀,对于无数戍边的将士而言,燕然勒石就像是高悬在他们心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
在北宋的西北边疆,战争的阴云常年笼罩,这里没有江南的烟雨朦胧,没有中原的繁华富庶,只有连绵的群山、漫天的黄沙和时刻存在的战争威胁,将士们远离家乡,亲人的音容笑貌只能在梦中浮现,他们每日在烽火台上守望,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只为了守护那一方土地的安宁。
当夜幕降临,塞外的寒风如刀割般划过脸庞,远处传来的羌管之声,悠扬而又哀伤,将士们围坐在一起,喝着浊酒,望着天空中那一轮冷月,心中满是对家乡的思念。“家万里”,那是多么遥远的距离,远到只能在梦中回到那熟悉的地方,与亲人团聚,可是,“燕然未勒”,边疆的战事未平,他们又怎能放下手中的武器,踏上归乡的路途?
那“归无计”三个字,饱含着多少无奈与心酸,他们也渴望回到家中,陪伴在父母妻儿身边,享受天伦之乐,身为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只能将这份思念深深埋藏在心底,他们明白,只有彻底击败敌人,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才能真正地安心回家。
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有无数像北宋戍边将士这样的人,他们或许身处不同的朝代,面对不同的敌人,但那份“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心境却是相通的,比如唐朝时期,岑参也曾在边疆写下了许多豪迈而又充满思乡之情的诗篇,他在那荒凉的大漠中,看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奇景,感受着“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无奈,他和他的战友们,同样在为了边疆的稳定而浴血奋战,同样有着“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壮志与愁绪。
而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了古代那种大规模的边疆战争,但“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精神依然存在,那些坚守在祖国各个岗位上的人们,他们为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比如那些驻守在边疆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保卫着祖国的领土完整;那些科研工作者,他们为了攻克技术难题,日夜奋战在实验室中;那些医护人员,在疫情爆发时,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疫一线,他们就如同古代的戍边将士,心中有着未完成的使命,有着“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坚定信念。
回到古代的边疆,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将士们的生活,他们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起床,整理好自己的戎装,然后开始一天的训练和巡逻,他们要熟悉边疆的每一寸土地,了解敌人的一举一动,在战斗打响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冲向敌人,挥舞着手中的武器,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战,每一场战斗,都是生与死的较量,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在战斗中幸存下来,但他们依然勇往直前。
在漫长的戍边岁月中,他们也会有迷茫和彷徨的时候,看着身边的战友倒下,看着边疆的战事久久不能平息,他们或许会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当他们想起家乡的亲人和祖国的安宁,他们又会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燕然未勒归无计”,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戍边将士的坚韧与担当,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甘愿舍弃个人幸福的伟大情怀。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从“燕然未勒归无计”中汲取力量,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像那些戍边将士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我们要明白,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国家繁荣昌盛,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铭记“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七个字,铭记那段苍凉而又充满壮志的历史,传承那份伟大的精神,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书写出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无论是在学习中、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以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国家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让“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时光流转,“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就像一首永不落幕的史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理想和守护家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永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