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的意义,1952土改之后土地制度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6。 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 2。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其中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影响: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3。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妨碍和破坏了农业生产。4。1978年,确定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土地承包后农民获得了经营权,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0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5。2004年国家决定减免农业税。意义:使农民减轻了负担,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79年土地改革吗?
是的,农村生产责任制
对房地产和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1.对农民来说有一定利好,可以把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扩大农田以外的收入。
2.随着建设用地的增加,土地供应量的增加,对抑制房价增加有一定利好。
2020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下称《决定》),明确省级政府更大的用地自主权。《决定》称,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决定》还提出,试点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和国务院批准土地征收审批事项委托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8个首批试点省份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试点期限1年。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强海洋对《财经》记者表示,此举将赋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权,让地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释放地方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更好助力地方发展。增强用地主体、项目主体等对政府相关政策预期的稳定性,尤其在当前新冠肺炎冲击下,“更有政策叠加性的影响”。这将对地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贵州省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陶通艾认为,这对地方招商引资、提高投资者的投资信息将有利好。同时,公众关心,这一政策能否有效增加各地的土地供应,进而有利于地价平抑以及相应的房价保持平稳。
对此,多位受访者表示,用地审批权下放,主要是行政审批程序上的变化,对土地供应格局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并不会直接影响地价和房价。提振投资者信心,助力地方经济3月13日上午,《财经》记者致电贵州省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陶通艾时,他说正在学习最新的《决定》。这份决定,事关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权。决定明确,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这在2019年8月26日最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已有所体现。与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有所不同的是,《决定》提出,试点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和国务院批准土地征收审批事项委托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前款规定以外的土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这次决定则提出,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以及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土地征收审批事项,国务院委托部分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这8个首批试点省份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试点期限1年。
国务院将建立健全省级人民政府用地审批工作评价机制,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管理水平综合评估结果,对试点省份进行动态调整。陶通艾告诉《财经》记者,上述审批权下放事宜,无疑会缩短用地审批的时间,并提高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投资者都希望尽快投资,快点通过审批,尽快取得用地,项目才能开工。”他说,此前一般情况下最快审批也要半年以上,用地审批手续要等一年半年,没有审批项目不能开工,“以前一些基层还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但近年来用地政策非常严,没有审批就不能开工,相应的消防等其他审批也不能跟进,等审批下来后,投资人可能失去了投资动力或者资金情况发生变化”。比如,时常发生的烂尾项目。因此,他认为这是对基层招商引资利好的一个方面。对此《决定》,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强海洋对《财经》记者表示,决定出台是贯彻落实新修订实施的《土地管理法》,并落实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也是推进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化建设的重要信号。
其次,是体现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强海洋分析,国务院下放用地审批权,将带来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赋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权,让地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释放地方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简政放权后,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时间缩短,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能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包括建设用地的需求,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整体考虑和通盘谋划。”二是对于实现城乡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也是一大利好,《决定》要求地方要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三是,增强用地主体、项目主体等对政府相关政策预期的稳定性,尤其在当前新冠肺炎冲击下,“更有政策叠加性的影响”。在北京、天津、上海等8个试点的选择上,强海洋认为与这些地方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并且此前多有探索“三块地”改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和积累有关。
同时,试点选择上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如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密不可分。需要对土地财政和耕地保护担忧吗?用地审批权下放,是否会促进建设用地的扩张?强海洋告诉《财经》记者,“不需要对此过度担心。”他解释说,自然资源部正在组织编制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下放的只是国务院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而发挥总量管控和空间布局的规划权限并没有下放,相应的用途管制规则也不会发生变化,这些有助于国家在宏观层面进行科学引导和监测管理。” 就目前而言,审批权下放并没有改革土地指标“中央划定、层层分解、用途管制”的体系。地方政府审批项目,仍必须在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年度利用计划和城镇开发边界受到限制。因此,并不会改变建设用地的总体变化趋势。以试点北京为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已经提出,大力疏解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压缩工业、仓储等用地比重,腾退低效集体产业用地,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到2020年城乡产业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由现状27%下降到25%以内;到2035年下降到20%以内。这次用地审批权下放,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会刺激地方重走土地财政之路,或对房价产生影响? 陶通艾表示,用地审批权下放,主要是行政审批程序上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房价,并且目前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存量还较大。 对此,强海洋分析认为,最近几年,“房住不炒”的理念深入人心,对房地产市场的理性认识正在形成。
近年来,以北京、上海为首的城市总体规划也相继提出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目标。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必须要转型,继续走土地财政的老路已经不行了”。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一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凸显住房的天然属性。强海洋对《财经》记者指出,用地审批权的下放,还应与近年来中央提倡的发展实体经济结合来看,“下一步地方在供地中,如何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要义,尤其是在取得疫情胜利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大力培育,这是我们最值得期待的。”《决定》提到,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以及永久基本农田的土地征收审批事项,由国务院委托8个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这是否会对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带来影响,这也是公众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强海洋表示,用地审批权下放同时,责任和权力是对等的,“中央赋予地方更大的自主发展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进一步筑牢了地方政府对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的属地责任。并不能简单理解中央把这个权力下放给地方,地方就会失去管束甚至失控。”身在地方的陶通艾表示,《决定》对耕地保护,开了一个小口子,但是同时还有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来保障,因此“不用太担忧这个问题”。 对此,《决定》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严格审查把关,特别要严格审查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的用地,切实保护耕地。
棚户区改造的具体好处有哪些?
谢邀。棚户区改造是改善一个城市面貌的最根本的措施之一!任何一个城市里都会因历史原因造成许多区域内存在着棚户区,而这些地区的先民95%以上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外来移民,故该区域内鱼龙混珠,治安情况非常严峻。随老先民的逐渐融入,其后代不断走出棚户,留下的空间又向另一批外来务工人员开放。破旧的危棚+更多的人群介入,治安及消防等隐患就更加突出!所以,棚改,在社区综合治理工作中是重中之重!
随着棚改机遇,正好理请该区域内的人口普查数据,可把不安定因素从根本上消除;另外,危房被拆除,防火防倒塌的安全压力也会随之减持。益处多多。
土地资源一直是时下城市开发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而原城市中的棚户区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其地处位置也大多是原发展前城市的边缘,但就时下的城市规划扩大,这些地区绝对成为了城市中的硅地,寸土寸金!动迁能花多少钱?建成之后的商业及住宅的市场价又是多少?(这其中关键还是政府拍地的收获)。所以,棚户区改造也势在必行!
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条件。这点也很实惠!穷人翻身靠动迁,原来破砖烂瓦,一下子变成几百万的房产(虽然有地区动迁政策有改),但实打实的改善却是有目共睹的!这过程中虽然培养了一大批新兴的好吃懒做的食利阶层(二房东),但综合上讲,惠及百姓的根本目的还是得到了。
国民经济动员的主要目的?
国民经济动员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相应的国家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充分调动国家的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保障战争的需要。国防动员法的一项基本内容。包括:工业动员、农业动员、交通通信动员、物资储备与动员、财政金融动员等。主要做法是:根据战争的需要,调整国民经济比例,重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军需和民用;改组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施工业转产,扩大军工生产;国家物资储备用于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军用物资储备用于现役部队齐装满员,应付局部作战需要,动员物资储备用于临战和紧急增产,由生产部门结合生产周转;国家财政金融部门,平时为各行业的动员准备提供资金;战时为稳定国民经济,支持战争筹集和提供资金。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相应的国家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充分调动国家的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保障战争的需要。国防动员法的一项基本内容。包括:工业动员、农业动员、交通通信动员、物资储备与动员、财政金融动员等。主要做法是:根据战争的需要,调整国民经济比例,重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军需和民用;改组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施工业转产,扩大军工生产;国家物资储备用于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军用物资储备用于现役部队齐装满员,应付局部作战需要,动员物资储备用于临战和紧急增产,由生产部门结合生产周转;国家财政金融部门,平时为各行业的动员准备提供资金;战时为稳定国民经济,支持战争筹集和提供资金。
保障战争的物质需要
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应对战争或其他军事危机,将经济体制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的活动。战争动员的组成部分。包括工业动员、农业动员、商业贸易动员、财政动员、金融动员、医疗卫生动员、劳动力动员、物资动员、交通运输动员、邮电通信动员等。有效的国民经济动员,对于迅速提高经济支持和保障战争的能力,建立战时经济秩序,满足武装力量作战、维护社会稳定和消除战争灾害对经济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国民经济动员是随着战争的演变和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而产生和发展的。古代虽没有国民经济动员的概念,但在战争爆发前后,许多国家已有筹措粮草、征集车马、增加赋税和制造兵器的国民经济活动。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出现,为国民经济动员提供了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动员的范围逐渐扩大。1793年8月23日法国国民公会通过的《全国总动员法令》中,就规定有武器生产、财政分配等内容。现代大规模国民经济动员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由于战争规模之大,参战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物资消耗之巨,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各主要参战国单凭战前储备的武器装备等军用物资和正常的军工生产,已不能保障军队作战的需要,不得不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动员,将工业、农业、科技、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财政金融等方面转入战时轨道,以提高武器装备生产和物资的供应能力。奥匈帝国根据1916年4月17日敕令,在战争部内增设了战争经济科学委员会,下设人口组、财政金融组、农业林业组、日用品供应组、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组、矿业组、交通运输组、打扫战场组、卫生组、战争经济和战时社会政策组10个专门小组,负责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各主要参战国进行国民经济动员后,军火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共生产飞机18万架,火炮约15万门,机枪100万挺,各种炮弹10亿发和子弹470亿发,坦克9200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人力、物力的消耗和补充成倍增加,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更为突出,国民经济动员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内容更多,各主要参战国将所有的经济部门有计划地转入了战时体制。德国为发动侵略战争,早在大战爆发前就改组国民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军事化。1933年A.希特勒上台后,秘密制定扩军备战的第一个四年计划,重点是增加煤和钢铁生产,发展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及与军工有关的重工业。1935年成立“战争经济全权总办”,负责把全国的经济纳入“总体战争经济体制”。1936年又制定规模更大的第二个四年计划,主要是增加战略原料的生产和储备,优先发展橡胶、燃料、钢铁生产。到1939年入侵波兰时,工业能力已超过英国和法国,军火产量超过了美、英两国军火产量总和的一倍多,并略高于苏联。在整个战争中的军费高达数千亿马克,仅1943年就达1120亿马克,占国民收入的82%。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为扭转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建立了以斯大林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统筹安排全国军事、政治、经济活动。在部长会议领导下,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动员指挥体系,迅速将全国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完成重工业企业的搬迁,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将几千个民用工厂、企业转产制造坦克、火炮、军用车辆、飞机和舰艇等。对国家资源和财力进行重新分配,保证了扩大再生产的需要。1941~1945年,苏联的军费总额达到5824亿卢布,为战时财政总支出的一半以上。到卫国战争后期,苏联的经济和军工生产水平都超过了德国,对赢得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美国开始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政府通过预算拨款,新建军工厂1690个,扩建军工厂970多个,并先后组织9万多家民用工厂转产军品,1944年军火生产达到高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约有90%是通过国民经济动员后生产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发的局部战争中,许多交战国也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国民经济动员。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越南进行了包括国民经济动员在内的全国动员,美国也在工业、人力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动员。80年代发生的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都进行了充分的国民经济动员,包括加强对税收的监管增加战争费用,增加工农业生产,实行食品定额供应制度,减少对某些民用经济部门的投资,控制非必需品的进口,出售海外资产,动用外汇储备购买军需和民用产品。90年代发生的海湾战争,美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动员。在交通运输方面,动员了大量的民用运输力量,在1991年1月以前5个多月中,把40多万人的部队、600多万吨装备和物资运往1.5万千米以外的战区。在工业动员方面,美国针对中东的特殊条件,动员一些工厂生产净水装置、防化衣、伪装网,动员生产“爱国者”导弹的雷声公司和生产直升机的贝尔公司,昼夜加班,紧急扩产。在物资动员方面,除在国内筹措军用物资外,还动员了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的100多家公司生产或供给军用物资,品种达200多个,价值达数亿美元。在财政动员方面,美国大规模增加了战争经费,在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筹措战费,沙特、科威特、日本等国承担了约545亿美元战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经济动员可以追溯到历次革命战争中的经济动员,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采取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法进行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加紧经济动员”的口号,采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贸易,统一财政税收等措施,保障了红军的供给。抗日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组织军队、政府机关、学校,利用作战、训练和工作的间隙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垦大量荒地,并建立了棉织、毛织、丝织、制鞋、肥皂、面粉等工厂,改变了政府、军队物资供应严重困难的局面,改善了人民生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军工生产,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为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进行了国民经济动员,开展捐献活动,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国民经济动员根据国家或政治集团发布的动员令组织实施。主要做法是:①根据战争需要,及时调整军工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重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军需民用。②动员生产线启封并投入军品生产,充分发挥军工厂的生产能力;改组民用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扩大军工生产。③搬迁、疏散可能遭到战争破坏的重要工厂和战略物资,加强重要经济目标保护。④调整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及其任务,加速研制新式武器装备。⑤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保障军队作战和军事运输的需要。⑥调动邮电通信、医疗卫生以及外贸、文教等各行各业的力量为战争服务。⑦改组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加强粮食生产和储备,保障军民粮食的供给。⑧加强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扩大生产,厉行节约,保障战争的需要。世界许多国家强调在平时就做好国民经济动员的准备。主要做法是:①建立有权威的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制定完善的国民经济动员法规和动员计划,实行统一领导,保证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全面实施。②合理布局生产力和安排经济建设,对重要工业部门,特别是军事工业部门,以及军用物资、仓库、试验基地、通信站等,采取集中与分散、前沿与纵深、常备与后备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配置和建设,以提高战时的生存能力,便于迅速、安全地实施动员。③实行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针,军工企业平时在保证军品生产的前提下,也生产民用产品;在民用企业中建立军工动员生产线,为战时转产军品,扩大军品生产做好准备。④储备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保证战争初期军队扩编,以及扩大军工生产的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食盐等生活物资,保证军队和人民生活的需要。⑤根据平战结合的方针,加强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其通信设施的建设,提高重要枢纽工程的防护能力;制定征用民间交通运输、通信工具的计划和措施,在重要部门和厂矿企业中设立军事管理机构,以保证战时人员、物资运输和不间断的指挥。⑥加强农业、财贸、文教、邮电通信、医疗卫生等建设,以适应战时需要。⑦在财政预算上划出一定的比例,保证有关经费的落实。⑧加强科研机构建设,研制新式武器装备,为战时大批生产做准备。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现代战争正由机械化战争向战争转变,社会经济形态特别是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国民经济动员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动员范围日益拓展,许多新的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动员的重点;动员手段不断多样化,除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等传统手段外,技术手段特别是手段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动员方式日趋灵活,针对保障信息化局部战争的需要,局部动员特别是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动员将成为主要实施方式;动员速度越来越快,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将日益深化,平时动员准备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动员对国际经济的依赖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