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刘邦善待百姓被人当作流氓小人

天美资源网

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刘邦善待百姓被人当作流氓小人?

刘邦出身于底层,青少年时期穿行于市井村野之间,对于老百姓,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这从他三教九流的人,只要稍有才能,就得以任用这一点,就可见一斑。

同时,他在入关之后,严格约束军队,与老百姓“约法三章”,提出:“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及抢劫者抵罪,除此以外的秦朝严刑峻法,一律革除”,也是他善待老百姓的有力佐证。

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刘邦善待百姓被人当作流氓小人

然而,在后世的评价中,刘邦却被许多人评价为流氓小人,甚至称其“流氓皇帝”,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他虽然有对老百姓好的一面,但出身市井乡野的他,身上的流氓习性不改,特别是表现在为人处世的小节上,和对待父母子女的态度上,都曾有过为人鄙薄的行为,落下了话柄,为后世所诟病。

比如,他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及时行乐。当年,彭城失败,他在逃跑的路上,曾借宿一个戚姓农家,戚家父女好心收留他,他却在酒足饭饱之后,竟毫无顾忌地与戚家女儿发生了关系。

又比如,他在西逃的路上,恰遇自己的儿女,儿女们上了他逃跑的车。后来,他嫌车载过重,跑得不快,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儿女推下车,而且一连三次将他们推下去,最后还是夏侯婴将他们抱上车,才没被乱军杀死。

还比如,他与项羽对峙于鸿沟,项羽抓了他父亲刘太公,便以要杀太公相威胁,他却隔着鸿沟对项羽说:“我们同受怀王之命伐秦,曾相约结为兄弟,我父亲也是你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父亲,希望你分我一杯羹。”

动物尚且爱自己的亲人,刘邦却为了自己逃命,不惜抛儿弃女,为了战争打赢,不顾父亲的死活,这些都是他受到后世批评的原因。

那么,项羽残暴嗜杀,还多次屠城,却为什么被后人当成英雄呢?

项羽确实有残暴的一面。他屠城杀降,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五处:一是襄城屠城,二是城阳屠城,三是新安杀降,四是烧杀咸阳,五为齐地杀降。但这样一个暴戾之徒,为什么却成了许多后人眼里的英雄呢?

我想最突出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英雄爱美,情深意重。项羽阅人无数,夺取的宝贝也不堪计数,但他最爱的却只有美人虞姬。在虞姬面前,他有男人的多情,甚至英雄气短。在最后逼到死地之时,他还与虞姬一唱一和,一咏三叹。在垓下之战中,项羽与虞姬应和的画面,虞姬挥剑自刎的画面,项羽怆然泣下的画面,都是十分唯美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这些画面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之上,催人泪下。

项羽还有其可爱的一面。比如他心无城府。秦始皇东巡游会稽路过吴县,项羽围观后大喊:“可取而代之!”豪气冲天!广武涧前,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他竟然叫刘邦出来单挑,孩子气十足。为了解救巨鹿之围,项羽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食,誓死不还。逃到乌江,身边十万大军只剩26人,他还谈笑自若,勇气可嘉。

项羽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以短暂的一生,奏出了英雄的传奇,让后人感叹佩服之至。

历史上什么样的人算英雄?

古语云:盖文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才有英雄建非常之功。故英雄从无盖棺之论,倘若只以建立的功名伟业为算,那英雄又何其之多。

只要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且身具侠之大者,无私为公的品质,即可称为英雄。

中国自古便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自秦朝始,臣强主弱,赵高执柄,指鹿为马,无人敢言,及至汉代,吕后专政,独断朝纲,海内寒心。历史炎炎,代代如此,尽是伤化虐民的腐臭勾当。

但是英雄因时而生,顺于时事,不惧暴虐之辈,展气节,奉威灵,折冲宇内。昔日楚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无敌伐灭暴秦,后有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挂印封金。举武杨威,并匡社稷,此不是非常之功?更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天下之大,所谓的英雄也绝不可并列于世。真正的英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无名氏埋骨沙场,保卫国家,其功绩永垂不朽,方为英雄。

如何看待商鞅这个人?

商鞅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没有之一。比秦始皇还伟大。

作为普通人我们要明白一件事:社会和历史都非常复杂,有些事能做不能说,有些事天天说,却不会去做,有些人被捧为圣人,实际上是草包,有些人经常被骂,其实他是千古功臣。

商鞅就经常被骂。

1.有人批评商鞅没有诚信,刻薄寡恩,忘恩负义。

这其实很搞笑。

道德是统治者约束老百姓的东西,道德只能用来评价老百姓,不能用来评价统治者和精英。统治者和精英也从来不在乎道德。因为统治者和精英治理天下,整天面对的是军国大事,一着不慎,就会身死国灭。当一个人经常面临性命不保的情况时,你说他会在乎诚信与否,个人恩怨,道德情操等对于军国大事毫无用处的东西吗?

所以说,从道德方面批评商鞅的人,要么是认识水平低,要么是有其他目的。

2.还有人说,商鞅推行愚民政策,让老百姓变得很穷,还侮辱老百姓的人格,限制老百姓的自由等。还说商鞅的这套东西被后世各朝代都学去了,遗祸几千年。

从这个角度来批评商鞅,有进步,但进步有限,相当于从幼儿园来到了小学。

商鞅是谁?

是一代帝师,是秦孝公的变法执行人,地位相当于宰相。当时秦国随时都可能亡国,商鞅所思所想都是如何让秦国强大起来,把一个落后的弱国,变成一个强国。他要充分利用全国老百姓的力量,发展农业,训练军队,实现富国强兵,开疆拓土。商鞅并不仇视老百姓,他只是要充分利用百姓,把老百姓当成富国强兵的工具。

历史记载,商鞅变法彻底推行以后,老百姓反而觉得很便利,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当然,在变法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人因为对抗变法或触犯律法,而遭到惩处。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就因为对抗变法被割掉鼻子,渭水旁边有很多人乱倒垃圾被砍了手,河水都变成了红的。

和后来斯大林在苏联发展工业化,实现富国强兵相比,商鞅杀掉的人已经很少了。

商鞅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变法过程要杀掉一些对抗变法的人,老百姓要受到限制,吃苦;二是不变法,继续混日子,那魏国、赵国军队杀过来,秦国就亡国了,秦国百姓就当亡国奴。

所以,商鞅的选择是对的。

3.还有人说商鞅的《商君书》是人类历史上最阴暗、最腹黑的书,这本书伤害了老百姓。

其实,《商君书》的作者并不是商鞅,真正的作者很可能是商鞅的徒子徒孙或者粉丝。商鞅根本不知道有《商君书》,《商君书》中对商鞅的记载也不一定全对,毕竟是后人写的。

这本书黑暗吗?

有些事能做不能说。统治阶层剥削老百姓又不是一天两天了,花样繁多,防不胜防,难道都是《商君书》教的吗?没有这本书,老百姓受到的剥削压迫就会减轻吗?

恐怕未必。

批评《商君书》的人恐怕是贼喊捉贼,害怕老百姓看了《商君书》变聪明了才批评这本书的吧。

其实,《商君书》揭露帝王统治术,对老百姓反而有教育作用,是好事。在《商君书》之外,还有很多老百姓不知道的统治术,这才是真的让人不放心。比如英美、犹太人对世界各国的统治术就隐藏的很深,说出来也没人信,这才是真的可怕。

4.商鞅的伟大之处。

既然不能以道德、行为和《商君书》来批评商鞅,那应该根据什么来评价商鞅呢?

功劳和影响。

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是秦始皇,他统一六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把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基本没问题,但我们也清楚,之所以秦始皇能统一六国,靠的还是商鞅变法,没有秦始皇还会有其他秦王出来统一六国,没有商鞅,秦国很可能就不能统一六国了。

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商鞅的历史作用比秦始皇更大。中国古代真正最伟大的人是秦始皇背后的商鞅,秦始皇是作为统一的符号才伟大,商鞅是统一的真正发起者和最大的推动者。

5.商鞅的世界意义。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把历史分成中国史和世界史,方便学习,但割裂了中外历史的联系。实际上,中国古代很多事对世界影响极其巨大,但中国人对此却不知道。

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件事对整个世界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工业革命。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后,不分封诸侯,就消灭了封建贵族,在世界上是第一个做到的,欧洲到20世纪才基本消灭贵族。

秦朝统一后空前强大,逼迫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走向统一。从此,拉开了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乱战,相互之间越打越强大。这造成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向西方发展的时候,一路上所向无敌,游牧民族一次次攻打欧洲,把欧洲的奴隶主、封建主阶层打得落花流水,还把东方的先进科技传播到欧洲,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的进步。如果不是游牧民族一次次帮助欧洲发展,欧洲不会进步这么快。而把游牧民族训练的这么强大的就是统一的中原王朝。

秦始皇和商鞅自然功不可没。

6.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人类史上的奇迹。

很多人以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也不是什么大事,中国古代统一过十几次呢。

其实这种看法大错特错。

放眼世界,大家可以看看有多少个大国,有多少个小国。大国屈指可数,真正的大国只有中、美、俄、印四个。

除了中国,其他三个都是近代殖民历史的产物。也就是说近代之前的几千年,只有中国一个超大规模国家。

看看世界各地,分裂是正常现象,统一是个别现象。欧洲本来也有走向统一的趋势,拿破仑、希特勒差一点统一欧洲,错了这两次机会后,欧洲永远失去了统一的机会。

如果当年不是商鞅和秦始皇等人的努力,中国也很可能失去统一的最佳机会。

因此,从商鞅的功劳和影响来看,说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不过分吧。

一家之言,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鸿门宴中项伯是什么样的人?

鸿门宴中项伯虽然不是一个决定性人物,但却做出了决定性的事件:先通风报信使刘邦方面有所防备,再亲自上场隔挡意在沛公的项庄舞剑,是刘邦得以逃脱的关键人物。如此,第一、项伯确实不是政治玩家,其实项家人包括项羽也是,政治上很嫩,虽然有人可以说项伯凭借救刘王一命,其实给了自己更好的后世地位,但显然项伯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考虑,完全是出于对朋友张良的情义,没把政治放在心上,因此说他不顾大局也没道理,他就不是政治人物;

第二、项伯仁善,不考虑政治,也可以对于刘王张良等人不管不问,但他偏偏就是不忍心朋友受难,此为仁善本性。史家对于项羽其实也有类似评语:妇人之仁。但项羽作为政治军事集团头领,他的不恰当的仁可鄙之妇人之仁,项伯不是关键政治人物,他的仁善作为性格,还是值得称道的。

绍兴出过哪些名人?

“情圣”陆游

陆游(1125-1210),号放翁,是土生土长的绍兴人。少时赴京应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因主张抗金,屡遭排挤。罢官归居故里后,仍念念不忘抗击金兵,去世前以一首《示儿》明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小时候背过不少陆游的诗,却不知道他一生有诗9000余首,多饱含爱国热情,兼具李白的奔放与杜甫的悲凉。

不过在绍兴,陆游亦以“情圣”的形象深入人心。

陆游16岁娶表妹唐婉为妻,琴瑟和谐。因初次赴京应试名落孙山,陆母遣怒于唐婉,逼陆游与唐宛离异。后来,陆游再娶,唐婉他嫁。

一次春游,两人在沈园偶然相遇,陆游见人思情,提笔在园壁作《钗头凤》一词,匆匆离去。唐婉见词,肝肠寸断,也和一阕,不久郁郁而亡。此事也成了陆游心中永远的痛。

如今,在绍兴沈园,仍有不少人去寻梦觅影,踏访见证这段凄美爱情的地方。

“机智Boy”徐文长

徐渭(1521-1593),字文长,晚年号青藤道士,也是土生土长的绍兴人。20岁中秀才,后屡试不第,曾以教书为业。中年以后任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宾,后胡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捕下狱,累及徐渭,曾一度发狂。晚年生活清贫,以卖书画为生。

徐渭中年以后始学画,泼墨写意花鸟画,别具一格,被尊为“青藤画派”创始人,郑板桥曾自称为“青藤门下一走狗”,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因徐文长土生土长于绍兴,因而对绍兴人来说,他更像是“机智Boy”般存在,老绍兴口口相传的故事里,徐文长常以聪慧机智为邻里乡亲打抱不平。

有个故事就发生在绍兴城里的利济桥上,以桥为界,河西是山阴,河东是会稽,一天有个穷人死在桥上,两县相互推诿,暴尸数日,这事传到徐文长耳里,愤懑不平的他心生一机,书就一卖利济桥文告,贴于桥旁。两个县令见此理穷,只好共同处理了这件事。后来绍兴民间还有了“山阴不管,会稽不收”的名谚。

越王的“心灵鸡汤”

越王勾践(约前520-前465年),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求和。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使越国恢复国力,最终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绍兴的孩童几乎都听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了复仇雪耻,勾践每日睡于柴草之上,床前悬挂苦胆,坐着躺着都看得到,吃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以苦心志、劳筋骨的姿态实现复辟。

如今,这发奋图强、苦尽甘来的故事,也成了备考学生、创业青年等捱过困苦的“心灵鸡汤”。

“选美冠军”西施

都说江南出美女,绍兴也有一位历史上的“选美冠军”——西施,她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出生于越国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因居西村,故名西施。“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便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她也在越王勾践的复仇大计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后协助复国。

第一代“女汉子”秋瑾

秋瑾(1875-1907年),生于福建,祖籍绍兴,她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同时也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她是一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汉子”。

出生在那个女子还要裹小脚的年代,可29岁的时候,秋瑾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还开展各种妇女运动。

一直到人生的最后,秋瑾也以“汉子”般的铮铮铁骨示人,因徐锡麟起义失败,牵连了在绍兴主持大通学堂校务的秋瑾,她遣散众人,抱着“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的想法留了下来。清军将其抓捕后审问,仅得她书写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次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替我们“都骂过”的鲁迅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自己童年私塾的回忆,很多人也循着这篇文章,想来绍兴的鲁迅故里看看。

如今提到绍兴,不得不提鲁迅,今年正逢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作为当代文学巨匠,怀念之声四起,尤其网上流传的一句说法“今天我们想骂的,鲁迅都已经骂过了”,引起不少共鸣。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麻辣教师”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年),出生于绍兴山阴县(今绍兴),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作为一名“麻辣教师”,蔡元培的教育模式在当时不拘一格,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气象通”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年),出生于绍兴县东关镇(现绍兴市上虞区),从小成绩优秀,1909年,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作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曾在国内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竺可桢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于人们今天认识这一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

影帝“蜀黍”陈道明

陈道明,1955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绍兴,国家一级演员。曾出演过《末代皇帝》《围城》《康熙王朝》《楚汉传奇》等多部电视剧,还出演过《英雄》《唐山大地震》《归来》等多部电影,曾斩获多个电视、电影节奖项。

虽然不是出生在绍兴,但陈道明也多次到绍兴拍戏,前两年的一次访谈中,他也谈到对绍兴印象深刻的美食和景点很多,尤其沈园是每次到绍兴必去的地方,他还随口念出陆游的诗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他还说最好是下雨的时候去沈园,因为人少。

另外陈道明还强调自己非常接受绍兴的美食,不仅是绍兴臭豆腐,他觉得绍兴菜跟江浙菜不太一样,十分契合自己的口味。

总让人“惊艳”的江一燕

1983年出生于绍兴的江一燕,恐怕是很多绍兴人都熟悉的邻家妹子。15岁进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音乐剧班,后考入2002级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她是演员,出演过《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南京!南京!》《四大名捕》等电影,她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心大使,曾悄悄在广西山区支教八年;她是摄影师,曾拿下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的奖项……

她是清纯的、时尚的、婉约的绍兴姑娘,就如她的网名“江小爬LOVE”一般,她以自己的步调,默默地爱着这个世界,不紧不慢地完成自己想做的那些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