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谁跑的最快,史上最强国足是哪一届

天美资源网

历史上谁跑的最快,史上最强国足是哪一届?

参加1982年世界杯预赛的那届国足最强,到底有多强哪?实话告诉你吧,强大到你无法想象!你先看一下这个阵容吧:

主教练:苏永舜

历史上谁跑的最快,史上最强国足是哪一届

守门员:【李富胜】、许建平、杨宁;

后卫:林乐丰、蔡锦标、王峰、刘志才、【迟尚斌】、藏蔡灵、刘承德;前卫:【容志行】、陈熙荣、左树声、陈金刚、刘利福、黄向东;前锋:杨玉敏、【古广明】、李福宝、徐永来、沈祥福、吴育华、黄军伟

可能你看到框里名字,感到奇怪,等你看完他们的经历。就知道当年的国足有多豪华了!

亚洲第一门将:李富胜

那时,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官方评比,都是被公认的全亚洲最好的门将,当时有国外媒体做过这样的统计,他是比赛中衡身腾空次数最多的门将,而且握球率高达80%,什么概念哪?就是10次腾空救险,有8次能接住球,让比赛变成死球时间。不是像现在的门将,不是把球拖出界外,就是碰不到球或脱手。另一个数据是,5米内险球成功率,90%,当今中国足坛门将无人能做到这点。要知道李富胜的身高只有178cm。

亚洲第一后位:迟尚斌

你知道当年迟尚斌身体有多强壮吗?在比赛中背身护球,对方三个防守队员,使尽各种招数却没有碰到球。在和宇宙队比赛结束后,贝肯鲍尔曾经问记者,5号(迟尚斌)和18号(容志行)在欧洲哪个俱乐部踢球?如果你仔细看看1982世界杯预赛,你就会发现,当时所有亚洲最好的前锋,都过不了迟尚斌这关,要知道他当年已经32岁了。东北人管他叫大闸!

亚洲第一边锋:古广明

如果马拉多纳在世界上,对英国队靠上帝之手的进球,连过几人的动作让你回味无穷话。那么今天我就可以告诉你,当你看了中国对日本(小组)、中国对朝鲜(小组)、中国对沙特(决赛阶段)、中国对科威特(决赛阶段)、中国对新西兰(决赛阶段)的比赛,我敢保证,像马纳多纳那样的过人的动作,古广明在这些比赛中杂耍式的过人动作,你都无法计算,假设中国队当时进入世界杯,马拉多纳的过人动作,专利权应该属于古广明的,而不是马拉多纳,因为马拉多纳的过人动作出现1986年世界杯上,而古广明早在1981年,就在世界杯预赛使用这些动作了。难怪科威特教练这样评价,如果15号(古广明)在他们的阵容中,今天应该是科威特进3球。

世界杯预赛后,21岁的古广明被公认为亚洲足坛第一前锋!遗憾的是,在后来的国内联赛中,被一些没有道德,不会踢球只会踢人的国内球员连伤两次,不得不去德国,后来证明,在德国乙级联赛,古广明也是最受欢迎的球星,被德国球迷称为过人天使。

亚洲第一中场/中锋:容志行

上世纪70年代末,当年宇宙队横扫亚洲后,球王贝利这样说,从整个亚洲比赛球队看,中国的18号(容志行)让我无法忘记,因为欣赏他踢球的方式,有时我甚至忘记比赛,这些话绝对不是球王的官方的语言。在对日本队的60米远射(小组赛),对沙特队连过3人后,在角球区被六人防守,还能盘带并传中,还有从守门员脚下抢球的精彩瞬间,看东传西是家常便饭,谁也不知道他下个动作要干什么,老球迷至今印象深刻,容志行的角球进球也经常上演,那时容志行是亚洲最好的中场和中锋球员,没有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只知道容志行的球风好,却忘记了,他在亚洲的霸主低位。遗憾的是世界杯预赛后,容志行已经34岁了。

为了让你有个深刻认像,请记住他们当年英俊的容貌和健美的体型吧,(图)

怎么样,当年的国足各个都是肌肉男吧,没有一个白斩鸡吧!

其他主力阵容球员也是亚洲顶级

蔡锦标、藏蔡灵当时也是亚洲最好的后卫,中场陈熙荣是续容志行后亚洲顶级中场、黄向东号称亚洲大炮,20-30米远射说来就来。除了古广明以外,还有中国队还有另一个亚洲顶级边锋就是沈祥福。

令人恐惧的替补球员也是亚洲顶级

许建平当时是中国队最好的门将了,比赛认真兴奋,当时李富胜和杨宁是他的替补。哈 但此人训练散漫,甚至傲慢的不听教练的安排,面对他这种混球作风,被铁血教练苏永舜生生按在了替补席上。林乐丰是续迟尚斌后,亚洲又一个顶级后,左树声被誉为亚洲坦克或推土机,杨玉敏是当时速度最快的前锋,他经常在替补时间里上演单刀好戏,但遗憾是就是经常忘记射门。哈 连替补阵容都豪华奢侈!你说那届国家队有多强吧。

中国足球史上最豪华奢侈的阵容 强大到亚洲没有对手

那么这样奢侈的阵容到底强大到什么程度哪!?这么跟你说吧,打亚洲四强球队,可以进两球以上。互有胜负。打亚洲二流球队如卡塔尔、阿联酋、泰国等5:0是常态。更搞笑的是,打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这些不入流的队,上半场就是5:0,下半场就要被教练大骂,不许进球,并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有质量的实力,世界杯预赛踢出漂亮成绩

当年中国的阵型很简单,就是433或442,防守以迟尚斌核心,中场容志行为核心,古广明、沈祥福两翼齐飞、下底传中,剩下的让容志行、黄向东、左树声轮番射门就可以了。

当年所有亚洲顶级球队,最头痛的就是中国队的后卫,他们号称亚洲铁桶,所有和国足过招球队,都没出现过,单刀和突破后卫进球的场面,都是靠阵地战或远射进球,不像90年代后的国足,范志毅、李玮峰、冯潇霆、赵旭日们,踢养生足球,被人突破后进球成家常便饭。

那时的两个边锋古广明、沈祥福,和中场的容志行,连过2-3人已经是家常便饭,而今天号称是中国最好前锋郜林们,你看他们能过得了谁!?难怪当年沙特球星麦吉德赛后说,我最讨厌的是18号(容志行)。当年国足不但技术好,场上也非常团结,当球队遇到麻烦时,经常看到迟尚斌和李富胜轮番鼓励容志行,后面交给我们,你们只管进球就行了。中国队就是依靠这样的豪华阵容,打出一个漂亮的成绩。(图)

从积分上看,中国队积7分,胜率是56%,如果当年国际足联有客场进球算两个规则,那么当年中国队就以第二名出线了。就不会在后来的附加赛中被新西兰淘汰的比赛了。

通过这个表格,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如果我们把大洋洲新西兰队剔除,那么中国的胜率75%,会以亚洲第一的身份出线,这证明当年的国足是真正亚洲第一。(图)

当年亚洲足坛公认最强的三只球队是科威特、朝鲜、沙特,而这亚洲三强,被国足从小组赛,到决赛,全部打败过。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国队强大绝不是灵光一现,也不是杜撰出来的,而是有质量的,真正实力的体现。

今天我们一直认为,2002年国足是最强的,虽然他们很优秀,但从竞赛质量上比,他们不是最强的国足,他们和1982国足不能比,因为2002国足,是依靠参加亚洲12强小组赛,进入世界杯的,而1982国足参加的是亚洲四强赛,获得亚洲第一(剔除新西兰),也就是和2002年国足比赛的队,不全是亚洲最强的队,而和1982国足比赛的队,全是亚洲最强的队。

从球队的实力延续情况看,1982年国足,世界杯预赛结束后,容志行和迟尚斌退役,但以1982年球员为班底的国足,在后来10年间,依然连续4次进入亚洲杯和亚运会四强、奥运会出线,1990世界杯亚洲预赛6强决赛,国足是第四名。在这10年过程中,国足和亚洲强队互有胜负,除了5.19,所有亚洲顶级赛都保持四强。那时他们仍然拥有,亚洲顶级门将傅玉斌,亚洲顶级后卫林乐丰和贾秀全,亚洲顶级中锋柳海光和马琳。

而2002年国足世界杯结束后,以这届国足为班底从后10年成绩看,别说亚洲四强了,连新加坡队都踢不过,甚至成了球迷嘲弄的对象。一位足坛前辈曾经说过,现在国足如果在1982年,能有两位进入替补名单就不错了。哈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的说,1982年的国足是史上最强的国足,也是亚洲最强,一位数学家球迷,曾经自豪的告诉我,假设把他们当年的成绩,换算成今天国际足联排名积分,1982年国足当年排名是世界第19名,假设当年足协开放留洋政策,那么容志行、迟尚斌、古广明、李富胜们,当年一定是世界级球员。

虽然1982年国足的故事已经是过去式,但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80%的球迷因为1982年国足的表现,才知道足球这项竞技运动的,所有中国球迷都应该记住他们的故事。

----------------------向伟大的1982年中国国家足球队致敬!-------------------------

古代马匹作为很重要的交通工具?

不请自来的回答一下这类问题:

我介绍一些现代记载的、有据可查的一些马匹速度数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阿拉伯诺曼马的法国骑兵的大部队(营团规模)一天能走40公里,小部队(连排规模)能走60公里左右。法国骑兵长途行军时,一般只采用常步和速步,大概速度就是6千米/小时-13.2千米/小时。

根据《蒙古族古代战争史》的统计,“(蒙古骑兵)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每天平均行军速度90至95公里。攻占北俄罗斯,每天的平均速度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每天进攻速度55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每天进攻速度58到62公里。”

内蒙古牧业系统曾对蒙古马进行过统一测算,普遍驮载在100公斤以上,最大拉车挽力可达300公斤。骑乘速度:1600米,2分22秒;2000米,5分钟左右;一万米不到十五分钟,8小时可走60公里;优良品种可每小时前进13—15公里,日行150公里。

2018年10月19日安平耐力达标赛,40KM组第一名,用时2小时54分56秒,平均时速15.43公里。80KM组第一名,用时6小时20分33秒,平均时速12.77公里。

2018年“特维斯杯(Tevis Cup)”耐力赛,夺冠的为一匹纯种阿拉伯马,全程100英里(约合160公里),用时16小时45分。

基本上这些就是正常骑乘,而不是短途竞速时,马匹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了。

大刀王五斩谭嗣同是真的吗?

谭嗣同临刑前高声叫“监斩官”军机大臣刚毅上前有话说,被谣传成为“惨叫”; 谭嗣同临刑时,大刀王五都未曾见其一面,何来斩谭嗣同一说?

那么,传言谭嗣同被钝刀砍了数十刀才断气的说法又是否真实呢?

背景资料

谭嗣同,字更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于北京宣武门外烂缦胡同,父亲胡继洵官至湖广总督。

谭嗣同,少年时期,常以“两剑三琴度一生”自诩,因此人送雅号“剑胆琴心”。

谭嗣同,与东晋时期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齐名,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佛学慧星”。僧肇因佛学经典《肇论》,被后世称为“理论佛学”的奠基者;谭嗣同,因赋予佛学现代精神,被后世称为“应用佛学”的开拓者。

谭嗣同,1898年6月11日至1898年9月21日,参与以康有为为首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中南海瀛治,谭嗣同、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康广仕等六人,被慈禧下令处斩于菜市口,被人们称为“戊戌六君子”就义。

谭嗣同就义前,大刀王五未能见其一面,如何能斩谭嗣同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字子斌,京师武林名侠,河北沧州人。拜“成应镖局”大镖师双刀李凤岗为师,师门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 后因他行侠仗义,刀法纯熟,人皆尊称“大刀王五”,位列民间“晚清十大高手”谱中。

光绪三年(1877年),王五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区)开设“顺源镖局”,后迁至广安大街。押镖区域北至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生意十分红火。

据杨廷福《谭嗣同年谱》记载,谭嗣同12岁的时候,结识了父辈友人通臂猿胡七(原名胡致廷),开始练习舞锏、太极拳、形意拳和双刀等武艺。后来,胡七又给谭嗣同引见了同道侠士王五,认为其比较适合学习单刀刀法,所以由王五教授其单刀武艺。

当时,由于谭嗣同居住的半截胡同浏阳会馆与王五的顺源镖局相距仅有百米之远,所以谭嗣同、胡七、王五三人交往甚密,已到了“每日必见”的程度。

正所谓:“英雄相见,惺惺相惜。”一来二去,谭嗣同与、胡七、王五之间的情谊,达到了亦徒亦师亦友的地步。胡七、王五传授谭嗣同武艺,谭嗣同为胡七、王五传播救国的变革理念。

1898年,谭嗣同应诏入京,担任四品军机章京,参与变法。期间,王五承担起了谭嗣同的护卫工作。变法失败后,9月26日谭嗣同被下狱,当日深夜,王五、胡七联络武林志士,买通狱吏,欲图救其出获。奈何,被以死明志的谭嗣同所拒绝。

接着,王五听说清廷将于9月28日在宣武门对谭嗣同等人进行问斩。因此,王五、胡七召集诸多武林爱国人士埋伏在宣武门城楼附近,打算劫法场。结果,一直到晌午过后也未见谭嗣同等人的囚车从此经过,正在他心中疑惑之时,却传来谭嗣同等人已被处决的消息。原来,监斩官刚毅早就猜到会有人前来劫法场,因此上演了一出“声东击西”之计,对外声称在宣武门外行刑,实际却在菜市口行刑。

事后,王五捶胸顿足,但为时晚矣。

谭嗣同就义“惨叫”真假诠释

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中这样解释谭嗣之死,1898年9月25日(也就是被捕的前一天),有几位日本志士再三苦苦相劝他前去日本,但是他却坚决要留下来,次日被捕,28日被押往菜市口刑场就义。

行刑之前,谭嗣同神情慷慨激昂,对着监斩官军机大臣刚毅大声喊道:“刚毅大人,请上前一步,我有句话……”但是,刚毅充耳不闻,立即走开。这句话,或许就是某些人谣传的“惨叫”吧。随后,谭嗣同等六人从容就义,年仅33岁。

如果,这也难以证明谭嗣同没有惨叫,那么根据后世的人身体结构常识,就算是传言中的一把“钝刀”,在一个专业刽子手的一挥之下,脖子上的那根颈椎绝对会瞬间断裂,颈椎断裂的结果就算不死,身体也会瘫痪晕迷,岂有机会“惨叫”。

同时,古代刽子手使用的刀是“私刀”,属于个人的从业工具,每在行刑前将表面锈迹磨去,显得光亮。而其技艺有些是通过师徒相传,有些则继承祖辈之业,但都需要经过刻苦训练,对于颈椎骨之间的空隙要有极高的精准眼力,行刑时要确保做到一刀下去人头落地,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刽子手。如:清朝最后一个刽子手邓海山,就曾拜一名刽子手为师,这才进入这个行当,一生处斩盗匪达二、三百人,皆是一刀下去人头落地。

所以说,谭嗣同行刑时“惨叫”的说法绝对是谣传。

谭嗣同是否真被钝刀砍了数十刀

这一说法,主要来源谭嗣同的师傅胡七(胡志廷)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行刑之时,头一刀杀的是康广仕,第五个才开始杀谭嗣同。而且用的是传言中的“将军刀”,俗称“钝刀”,直到几十刀后谭嗣同才断气。

这段史料应该是假的,或者为某些有心人编造所为,理由如下:

古代行刑,若人数太多,便会按照批次进行问斩。如果当时只是处斩“戊戌六君子”,一轮既可结束,应该不会一个一个的斩杀,更不会由一个刽子手全部完成。所以,不会出现头一刀杀康广仕,第五个才开始杀谭嗣同的现象。

一刀下去,颈椎瞬间断裂和死人已无太多分别,有必要连砍数十刀吗?

当时胡七和王五在一起,同样也没有亲临现场,又哪里来的现场见闻呢?

胡七就是一个武林人士,并不喜弄文之事,为何要详细写下这样一段经过呢?

在处斩“戊戌六君子”之前的大清历史上,并没有出现纯刀处斩犯人的记载,所以这里的“钝刀”说法,显然难以立足。

因此,关于钝刀砍了数十刀的传言应该也为谣传。

谭嗣同的父亲是湖广总督,为何没有去救自己的儿子

谭嗣同之父,名谭继洵,字子实,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可谓一方封疆大吏。

其实,当时一同被捕的共有8人,除了遇难的“戊戌六君子”外,张阴恒和徐致靖也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只是分别被李鸿章和荣禄所救,才由斩刑改为流放。

谭继洵之所以没有出手相救自己的儿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父子感情冷漠。他12岁的时候母亲徐五缘因瘟疫去世,而父亲又素来宠爱小妾,谭嗣同经常遭后母虐待,因此他独自搬到浏阳会馆居住。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也没有为他谋得一官半职,因此可以说父子两人感情颇为冷淡。

舍卒保帅,牺牲儿子。谭继洵因与上司张之洞矛盾颇深,在其面前 “不敢与抗,谨饬自保而已。”所以,当他听到儿子出事后,为了保住官位,不但没有向慈禧为儿子求情,反而还与儿子划清了界线。

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虽然谭继洵因此被削职罢官,但他还是将儿子的遗体送回祖籍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安葬。谭嗣同死后,深情义重的妻子写下了“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的诗句,以做悼念。

正如太史公所言:“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虽然,谭嗣同的死使人颇感心伤,但他的死却重于泰山,一腔爱国热情更是倍受世人称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命诗句更是流传千古、振奋人心。

图片来源网络

古代的武状元到底有多厉害?

现代人由于受到传统武学和文化的影响,对古代的武状元总带着一种神秘的崇拜,在民间流传之下,更是无限夸大,很多人更是认为武状元都是国家武学境界最高的人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事实上,武状元的产生,并非都是全国男子参与国家公开的竞赛,它的存在反而是中国古代比较封闭的武举制度,也就是说武状元的实力对比清代后来兴起的江湖门派,相差甚远。

武举制度的产生。

武举制度最早成立于唐朝武则天时代,当时规定“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其比赛的内容为:试长垛、马枪、翘关、擎中。其中长垛就是射箭、马枪为骑马使枪、翘关是抬大木拴、擎中就是居中。

然而,唐朝时期的武举制度刚刚创立,其影响力还不够,所以没有“武状元”一词,而唐朝也没有“武状元”的记载,唯一耳熟能详的也就是当时的大将郭子仪,但他也只是用“武举高等”来形容。

其实,从表面上来看武举制度好像很公平,但里面的比试内容就注定了让平常百姓无法入围。比如“马枪”这一项,我们要知道古代一般家庭是不可能买得起战马的。战马不比普通的马匹,其爆发力、持久力都要比一般的马匹优秀,因此战马必须要吃得很好,而普通家庭光是战马日常所食,就无法供应。

武举制度的发展。

宋朝年间的重文轻武,导致宋人们对武人科举有了另外一种的审美标准,他们希望这些武人可以能文能武。于是,在基础的竞赛项目上,又增加了“武经七书”,这样做也是让许多读书人有了参加武举的机会,所以说宋朝对文人的重视达到一种“变态”的程度。

武经七书:《司马法》、《孙子》、《吴子》、《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唐李问对》。

这样的一种增设文化比试,反而限制了武人参与的机会,虽然有点像现代在军校考试,但要知道古代底层人民能够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奢望。而后来的文武双全的宋朝名将狄青、岳飞、韩世忠等也都不是武举出生,这就让宋朝的武举制度好生尴尬。

元朝入主中原后,武举制度恢复到唐朝时的状态,武状元的选拔在文化类的难度被降低,但弓箭和马枪更为严格。然而这看似一升一降调和平衡,也非平常百姓可以参加的,于是最后武人的选拔直接只在军户里挑选。

明朝中期土木堡之变后,文官也可以统领军队,武举制度才完全的对外开放,但其核心也跟宋朝一样,重视武人“策论”,武艺方面还是以弓马为核心,毕竟冷兵器时代的主要攻击武器就是这些。

“武状元”一词,其实是要在武举殿中比试后,皇帝钦点才算数,但明朝其实除了崇祯以外从未在武举殿比试过,民间也依旧有了“武状元”一词。可惜所谓的武状元在行伍中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戚继光、李成梁、张辅这些名将也都不是武状元。

到清朝其实,武举的地位有了提升,因为满人的作战方式注定更为看中武艺,而宋明流行的“策论”到现在只要默写一段兵法就可。其竞赛的内容分为步射、骑射、舞刀、举石等。

但还是令人遗憾的是,清朝年间也并未出现过某个武艺惊人的武状元,这些拔得头筹的武人无非就是力气大、善于骑射的勇士,在作战方面并没有卓越的战绩。

综合唐宋元明清几代的武举制度发现,纯粹的武艺考试还能选出一些力气大、弓马娴熟的勇士,而宋明的“策论”考核,着实让武人变成不伦不类的书呆子,兵法不行打战不行。

而所谓的武状元就是那些单兵作战比一般士兵强一点的勇士,并非民间流传的那样可以以一敌百的时间高手。真正的“武状元”是能写可以统领千军,在战场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人,比如岳飞、韩世忠、狄青、曾国藩这样的名将。

古代武状元跟现代的拳击冠军相比较如何?

事实上,当今的拳击冠军和古代的武状元根本不是一个体系,我们先看下武举标准。《乾隆大清会典则例》记载:

三场马步射后,再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一百斤,一直到三百斤之石,试其技勇。弓必开满、刀比舞满。三项内能一二者为合式,全不及者亦不准入三场。

上面的武举制度有力量、有技巧,而现代的拳击冠军是赤手空拳对打,从未接触过弓刀剑,这完全无法对抗的。

武状元虽然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厉害,但如果跟现在的拳击冠军对打,不用武状元出场,就是古代随便一个上过战场见过血的老兵,双方都拿一样的长枪都能捅死拳击冠军,而你让武状元赤手空拳跟拳击冠军打,也不好确定胜负。

因为拳击冠军的目的是为了夺冠,是把人打趴就收手,而士兵对战是下死手的,以杀人为目的,在战场上心慈手软,死的就是自己。因此,就双方的气势上拳击冠军都无法与其相对比。

拳击冠军能徒手挨对方几下,挡住了就不算有效伤害,而冷兵器时代拳击冠军能挨得住刀剑吗?挨着不是伤就是死,攻击方式完全不一样。因此说,现代的拳击冠军放到古代跟武状元对打,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一个想打倒、一个想杀人。

曾经有类似这样的一个故事:某个记者问士兵,如果他跟拳击手对打胜败几率如何?士兵回答,如果在擂台我可能打不过他,但如果在战场,他必死。

为什么说古典前腰已经没落了?

谢邀,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有点意思。

前腰,在足球位置唤作CAM,(Centre Attack Mid-Fielder),是衔接前场和中场,助攻和进球至关重要的核心位置,围绕着一个人打造一只球队,几乎在90年代屡见不鲜。

我们不得不提被天下足球栏目称之为“足坛最后一名古典前腰”---里克尔梅。他技术细腻,盘带优美,控球区别于普通职业球员,一般敌方是很难抢下他脚下的球。阅读比赛能力极强,开阔的视野配合着短传数值在足球游戏平均都是95以上(橙红)的直塞。是当时阿根廷寄托着马拉多纳式复兴的希望。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挑一场冷门佳赛给各位行家进行赏析:2005年度世界杯热身赛 英格兰VS阿根廷

(红色代表球的行进路线,黄色代表人的行进路线。)

01 名场面

坎比亚索中场传球,里克尔梅背身一脚出球,形成One two撞墙配合,紧接快速前插,接应了坎比亚索被包围后的横传,然后持球推进对方禁区前沿。

02 名场面

凭借着娴熟的盘带技巧,摆脱了防守球员兰帕德的贴身防守。

03 名场面

禁区右侧起脚,势大力沉的远射。

04 名场面

前场任意球,兜发远点,克雷斯波头球摆渡至小禁区,形成二次补射。

Goal~!!!

05 名场面

中路分边,给克雷斯波形成个人硬凸下底传中,与队友前插禁区,形成大包围。

Goal~!!!

这一战里克尔梅淋漓尽致展示了古典前腰的魅力,

说不出来具体他那里踢的是哪里好,

在组织位置上由见的细腻精妙,给人一种比进球过人更高级的感官体验。

经典且趣致的一幕发生在84分钟,阿根廷换下了里克尔梅,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风云突变,失去前腰的中场调度,着了迷似的失去控制,这让擅长长传反击的英格兰,抓住了最后一丝喘息的机会,并来了呼呼两口,逆天改命的深呼吸。

贝克汉姆和乔科尔分别从两个边路的45度角,两记颇有混淆市场的传中,叫追风的欧文追了平常并不擅长的头球,3:2绝杀逆转。

当时是整场比赛在看得很细致,前腰的弊端也初见端倪,整只球队的组织始发点几乎都是围绕着里克尔梅这个点,当阿根廷被逆转的那一刻,我突然若有所思地想到,如果靠着一个单核的发动机来处理组织一只球队前进,这是一把双刃剑。

前世界足球先生,德国三驾马车名宿,马特乌斯曾经说过,人们都在争论,以前和现在的球员到底谁比较厉害,我只知道克罗斯比我们那会儿,平均下来需要跑多10公里。

由于时代的迭代,对于跑动距离的要求上限越来越高,能上牌面的古典前腰的大多数速度较慢,机动性,跑动能力堪忧,作为失球后站在中圈弧与对方大禁区的第一道屏障,防守覆盖面积阴影很小, 由于占据着大量球权,如果当日比赛的状态不佳,往往与失球率成正比。

赛后专业教练团队在某个萧瑟晚秋深夜,不知名的小酒馆小酌几杯的时候,又何尝不会对古典前腰的生存和转化开始未雨绸缪呢?

前腰位置的在艺术长河中是如何没落与淡化,

01 影响足球发展的19人之皮尔洛式前腰技术性后移

02 全能型9号半与现代化前腰(22号卡卡)的崛起

03 边路妖锋(C罗&梅西)边中结合究极进化体

关注goal一信先生 / 足球狂热究极体

欲知后事,且听下回继续分解。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