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了是啥意思,炸药包为什么要捆得像被子一样?
把炸药包裹得跟被子一样,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但凡有更好的办法,都不会如此!
玩过鞭炮的人都知道,把炸药粉末倒出来点燃,只会呲花,不会爆炸,只有把炸药粉末约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炸药燃烧时,强大的气体得不到释放,才会呈现出爆炸效果。
先辈们之所以用纸片和布料做炸弹的外壳,是因为我们无法生产出更好的外壳,塑料外壳也好,钢铁外壳也好,这些从今天来看简简单单的事情,当年我们真的做不到,工业水平太差,根本没办法生产出好的炸弹外壳,只能用纸张将炸药粉末包裹,然后整齐的码放在一个布包中,将就一下。
之所以要把炸药包做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道理也很简单,一来这种打包方式比较简单,而且十分紧实,可以把炸药的威力提升到最大,二来跟被子一样方方正正的炸药包更方便携带,背上就走,不会晃来晃去,不影响速度。
其实,不是所有的炸药包都是方方正正的,也有一些“异形”的炸药包。炸药包生产出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针对大型目标,坦克或者碉堡,亦或是其他的重要建筑。
一般来说,越是重要的建筑,防守就越严密,直接抱着炸药包往前冲,死伤的概率非常高,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丢过去,可是,人的臂力有限,精准度也达不到,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一个工具,迫击炮。
迫击炮射程远,精度高,可是威力有限,于是,先辈就发明了一种圆柱型的“炸药包”,长得跟棒槌一样,将其绑在迫击炮弹上,然后发射出去,可以形成更大的威力。
此外,先辈们还喜欢用一种汽油桶制作的土炮,人称“没良心炮”,这种土炮的远离跟迫击炮有些类似,只是炮筒更大一些而已,装填发射药之后,再将炸药包丢进汽油桶中,炸药包就会像炮弹一样发射出去,方便适用。
汽油桶直径很大,对炸药包的形状没有任何要求,无论是正方块还是圆柱体,甚至是三角形,都能发射出去,当然,最好的形状还是圆球形,这种形状的炸药包风阻更小,精准度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先辈们为了提升炸药包的威力,还喜欢往里面加一点狠活儿,放点钉子之类的东西,炸药包爆炸之后,钉子飞射而出,可以起到被弹片更大的杀伤力。
炸药包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可以炸毁一辆坦克吗?可以,也不可以!
这里分为好几种情况,首先要看炸药包的威力如何?
一般来说,炸药包里面只填充10斤黑火药,威力十分有限,想要炸毁一辆坦克,只能说难度不小,不过,炸药包的装药量永远都不是固定的,只要布料足够大,只要火药足够多,就能制作一个超大号的炸药包,完全可以把一辆坦克掀上天。
其次,我们还要看面对的是什么坦克?
如果面对美军的坦克,一个10斤装的普通炸药包无法将其炸毁,可如果面对日军坦克,一个10斤装的普通炸药包足矣!
注意看图片,上图中展示的是二战时期日军最常用的一款94式坦克,小小的一点,重量只有3吨多点,同一时期,美军的坦克重达30多吨,常言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说美军坦克是大卡车的话,那日军坦克就是老年代步车,不堪一击。
你可能会疑惑,为何日军的坦克如此迷你?其实原因很简单,人长得迷你,要那么大的坦克干嘛?这辆坦克的高度是1.6米,完全是为了日军的身高着想,再高一点爬上去都费劲!
图为美军坦克驮着日军坦克装甲方面,这辆坦克最厚的地方只有12毫米,最薄的地方只有几毫米,再加上当年的技术水平有限,钢材的坚韧程度远不如今天,所以,这辆坦克的强度不值一提,哪怕是使用步枪射击,几发子弹连续打在一个点上,都能打出一个孔来,更何况是炸药包呢?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炸药包的起源和发展史!中国人使用炸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可你知道炸药包是谁发明的吗?第一次使用又是在什么地方呢?
关于这个问题,正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我们却可以根据正史记载的一些事实来大胆推断。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起义,他们曾使用棺材装炸药,实施一些爆破手段,清军反攻的时候,也使用了类似的手段,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懂得了炸药的使用方式,但是没有发明出炸药包,或者说,棺材炸药包的原型。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和清朝展开较量,日军准备用一个桶装炸药炸开景福门,遗憾的是炸药威力太小,没能把门炸开,最后还是用斧头打开了景福门。
所谓桶装炸药,就是把黑火药密封在桶里,外接一根导火索,这也能理解为炸药包的原型。
时间来到1900年,7月15日,义和团进攻聚集在宋家河的3000多名教民,7月20日,义和团用炸药包炸毁围墙,攻入其中,展开了一场杀戮。
在这次爆破事件中,义和团使用的就是自制的黑火药,可能是找不到合适的容器,没有棺材,也没有木桶,于是就用皮革、布料之类的东西一裹,做成了炸药包。
这就是史书上能找到的炸药包最早使用的时间,具体的发明人是谁,不得而知。
几十年前,炸药包是抗战时期最重要的装备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诞生了很多光辉事迹,但岁月流转,炸药包已经跟不上时代了,现代炸药的外壳不再是编织袋,而是更为先进的外壳,防护性更高,炸药也从黑火药换成了TNT,威力更强!
一代英雄,终将落幕!
桥头堡比喻义是什么意思?
桥头堡比喻桥上的塔楼的意思。
(1) [bridge tower]∶桥上的塔楼(如作支承缆索或防御用)
(2) [bridgehead]
(3) 在敌岸桥梁、渡口或其附近占领的阵地。用于阻止敌人接近或掩护我军渡河
(4) 为控制桥梁、渡口而构筑的地堡、碉堡或支撑点
引用解释
1.为控制桥梁、渡口而设立的碉堡、地堡或据点。
2.设在大桥桥头的装饰性建筑物。
3.指进攻的据点,前哨阵地。
十里一碉?
就是实行封锁政策,用密集的碉堡封锁某个区域。PS:碉堡是古代军事上的专有名词,意思是木、铁或混凝土制军事上的防御建筑物。
工兵和工程兵有什么区别?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刘伯瘟,无授权禁转!
工兵和工程兵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工程兵一般都是进行相对比较大的工程,一般不会上第一线,而工兵却往往要战斗在战争的第一线,面临生死考验。看看下面这篇文章就知道工兵都要干什么事了,工兵,尤其是战斗工兵可以说是全军中最辛苦,最危险的兵种之一。
中越老山之战时期,我军涌现出太多的英雄。比如著名的工兵英雄崔志斌,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1985年6月,崔志斌等三人奉命到老山的我军防御前沿执行布雷设障任务。崔志斌和战友们来到阵地时,突遭越军炮火袭击。这是崔志斌第一次经受实战考验,但他并不惊慌,与两名战友一起沉着将190枚地雷布设完毕,并在60米宽的前沿阵地上设置了铁丝网障碍。
1985年10月,我军在第35号阵地开辟通路。该阵地前沿是暴露地段,坡陡路滑,离敌人很近。我军5名战士在炮火掩护下向前沿冲去,崔志斌先后十几次将炸药包和爆破筒放进雷区进行爆破。5名战士仅用了16分钟时间就在500平方米的雷区中强行开辟出一条通路,为我军步兵顺利进攻创造了条件。
1985年12月17日,我军侦察排来到越军第55号阵地前沿,执行侦察任务,需要配属两名工兵。崔志斌主动申请参加。完成侦察任务撤出时,由于跟越军遭遇,侦察排临时改变了返回路线,结果被越军的防步兵雷场拦住归路。情况紧急,崔志兵与另一名战友进入雷场迅速排雷,让大家得以摆脱敌人,安全返回。任务结束后,侦察排一致为崔志斌请功。
1986年1月,我军筹划进攻越军第55号高地的拔点作战。崔志斌再度主动请战,加入了第二突击队。1月28日,进攻战斗正式开始。为造成进攻的突然性,战斗开始前崔志斌秘密开辟了40多米的通路。战斗打响后,他又用单兵火箭开辟器为第二突击队开辟了50多米的通路。
向第55号高地进攻时,他们突然遭到越军两个火力点的阻击。崔志斌用冲锋枪掩护火箭筒射手,先摧毁了越军左侧的火力点。然后,他与战友利用地形,迅速迂回到右侧的越军火力点侧后,安放好炸药块,成功引爆。一声巨响,火力点被炸毁,四名越军当场死亡。
崔志斌继续与战友向高地顶峰冲击。不幸的是,一枚越军炮弹在崔志斌身边爆炸,他倒在了血泊之中,英勇牺牲。战后,崔志斌被追记一等功。
同样的工兵英雄还有张先军。张先军曾先后四次潜伏到越军阵地最前沿,观察越军阵地的地形特征、洞穴位置、兵力部署、火器配备等情况,还顺带排除了20枚地雷,开辟出40米的通路。1985年12月2日上午7点30分,我军打响了收复405高地的战斗,张先军率两名工兵和两名喷火兵参加。他们一路冲上高地西北侧,炸毁越军一处哨位,消灭两名守敌。
向越军据守的5号、6号洞进攻时,越军不断用炮火反击。张先军左臂和头部两处被炮弹炸伤,仍坚持率战友消灭了6号洞中3名守敌,拿下了这个洞穴。而在进攻5号洞时,洞口被高地侧翼上的敌人用机枪封锁,张先军胯部中弹。他依然坚持爬向洞口,离洞口只有几米时,洞里飞出两颗手榴弹,当场炸断了张先军的左臂。他的胸口也被炸出拳头大的血洞,当场壮烈牺牲。
战友们最终拿下了405高地,完成了张先军未竟的愿望。战后,张先军被追记一等功。让我们牢记英雄的名字,永远不要忘记。参考资料:老山的英雄 云南老山前线战地速写集 南疆长城 献给老山、者阴山自卫还击战的英雄们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八涧堡的正确读音?
bā jiàn bǎo
“八”读音为bā,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八”的基本含义为数名,七加一,如八面玲珑、八卦;引申含义为次第,即第八,如八年。
“八”,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为象形字。一件东西:例如一个瓜,被分成了两半,这就是“八”字的本义。后来假借为数目字。后来陆续在金文、楚系简帛、秦系简牍、秦朝小篆中发现,“八”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篆书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