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的认识,你怎么理解

天美资源网

对物理的认识,你怎么理解?

何为哲学?怎么理解?

哲学是思想,哲学是理念,哲学是好奇,哲学是求知,哲学是探索

对物理的认识,你怎么理解

古代的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自然现象充满好奇,比如刮风,下雨,闪电,打雷。又比如日出,日落四季的变化等,喜欢追溯本源,探索自然,循序渐进的推进。慢慢形成了现代的哲学体系。

相信好多人可能都不太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求知过程。当一个人迷茫,不能正确理性的看待某一种事物时,可以学习哲学。随着学习哲学,可以看清事物的本质。可以更加理性的去对待。

比如李小龙求学时,面临武术的未来而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选择了大学主修哲学,从而找到了武术的未来之路!使得自己心中不在迷茫。

任何求知都是建立在闲暇与好奇的情况之下。比如现代生活压力,有人两份甚至三份工作,又有多少闲暇时间而进行思辨呢?对任何事物都不好奇,又有什么动力去思辨呢?

树木有分支,多数情况下是两到三个分叉。有人从不去考虑,从不去分析,为什么?为什么先长主干,再长分支。比如人长到成年,为什么处事圆滑?比如一个家庭,为什么一夫一妻,衍生无数?比如树木本身,有许多残枝,败枝,从不去修剪,反而不影响树木的成活?比如企业管理,有各种部门,各种制约,反而倒闭?

哲学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理论,更多的是对事物的求知与探索!如果支持我的观点可以点赞,欢迎一起交流!

物理学化学数学?

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先说我的观点,最重要的自然是是数学,物理和化学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在我们启蒙的过程中,父母最先教我们的是语言和数字。从小学到高中数学都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亚里士多德曾把数学称为“数量科学”,然而现代数学早已超越了研究数量的范畴,涉及到了空间(欧式几何、三角学、非欧几何、拓扑学等)、结构(线性代数、域论、群论等)乃至信息。可以说,数学是自然科学之祖。几乎所有伟大的物理学家,首先是一名数学家(或者数学功底极佳),如近代物理学的三位巨匠牛顿(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与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发明了微积分)、麦克斯韦(麦克斯韦方程组揭示了电场与磁场相互转化中产生的对称性优美)、爱因斯坦。法拉第就是因为出身贫寒,没有接受正规数学教育,而在物理理论的研究上吃了亏。假如没有数学,研究我们的自然和宇宙就少了最基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其他基础科学。我们系统性地学习物理和化学,主要是从初中起步的。高中以前,我所认知的物理主要通过原理和定律的形式描述自然世界,化学则侧重于从原子、分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理化性质和化学反应。物理是主要研究能量变化的,如力、热、光、磁、电、核,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如各种美妙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但是到了大学,我的专业是材料,物理和化学就交叉融合的厉害了,物理的凝聚态领域和化学的量子领域简直就是一家,更别说还有物理化学这种挂科率极高的“四大名捕”了。要说重要性么,现代世界缺了哪一门学科都不行,就让他们并列吧。

最后来说说一个悲惨的的故事,是谁把物理、化学合在一起的啊,站出来,保证不打死你。以下来自一位被一本落在教室的物化书吓到了某有爱的文科妹子:

纸条内容:“同学,你好!当我学物理时,我觉得物理很难,但当我开始学化学后,我发现化学更难。最终我看到了您的这本神书—《物理化学》!!!我瞬间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我感受到了来自这个世界的深深的恶意,原来,这个世界上还可以有超越物理、超越化学的东西的!三观已毁……弱爆的文科生献上,最后祝您《物理化学》不挂科!!!”

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真正的接触吗?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通常接触是一种人为的感官,后来引伸到物体。但是如果考虑到微观结构,“接触”又将变的不一样。为了能够将宏观接触与微观接触统一起来,接触力可能是个很好的选择。下面,我们详细讨论一下。

1、接触的定义

从文字表面上看,接触指的是两个物体互相碰到,距离为零。比如我们的手,手触碰到物体能直接反馈到大脑,告诉我们手碰到东西了。如下图。

我们的手之所以能够感受到触碰到其他物体,就在于手能感受到力的作用。当手触碰到物体,手的触碰位置受压,从而反馈给大脑。从这个角度来讲,接触的物体要有力的作用。

但这有引来另一个问题,如下图,互相紧挨着的纸箱仅受重力作用,彼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但是从宏观上来看,两者是接触的。此时,接触力为零。

由此可见,接触的条件:1)距离为零;2)接触力大于等于零。这里特别提出接触力,原因在于下面的微观“接触”。

2、宏观接触

宏观接触就是普遍意义上的接触:即两者的距离为零。接触面可以存在力的作用,也可以不存在。下图为小球与弹性面的接触,随着力的增加,接触面积也在变大。

力学上来的接触模型有很多种,通常都需要进行2个方向的定义:1)法向限制穿透;2)切向定义摩擦。最早,德国科学家海因里希·赫兹(没错,就是那个频率单位的赫兹,下图),首先对两个弹性体的接触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接触应力和接触面积。

3、微观“接触”

微观层面上,我们知道物体都是由原子等组成。对于一些晶体结构,其内部原子排列成周期性,如下图金刚石的晶体结构。从中可以发现,原子与原子之间并没有紧贴着,而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任何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都不可能紧密贴合。以范德华力为例,距离过近会表现出斥力,而且距离越近斥力越大。相反,距离过远会表现出吸力,距离越远吸力越小。如下图。根据这一模型,假如两者紧贴,那么分子间的斥力将是无穷大。

由此可见,在微观领域,距离不可能为零。所以,我才考虑接触力,从而将宏观和微观的接触统一起来。即:只要两者之间的接触力(包括宏观力和分子力)存在,两者肯定接触。

4、总结

宏观方面,接触指的是距离为零,微观方面则距离始终不为零。所以,如果以距离为零作为接触的定义,我们会发现实际上物体永远不会发生接触。

为了能将宏观接触与微观接触统一起来,接触力是个很好的途径。当分子间距达到合适值,范德华力表现为斥力时,说明两者过近(“接触”了)。

高一的女儿选了物理?

新高考选科可以说是高中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是今后人生道路的分水岭,选择什么样的科目将影响大学专业选择,专业选择又与未来的职业有紧密的联系,人生职业的方向从而关乎到人生。

即将面对新高考的同学可以看看下面几个重点,建议从“1科覆盖专业+2科强势冲分”的角度规划自己的选科。

1、物理历史二必选一,采用卷面分记分考生须在“物理”与“历史”中只选1科,体现高考服务选材、立德树人的核心目的。该科目采用卷面分记分,即学生能考到多少分,高考最终该科目的分数就是多少分。此方式更直观反馈教学,指引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备考该学科重、难点知识。

2、剩余四选二,采用等级赋分考生需要在化学、生物、地理、政治4科中选取2科作为高考选考学科,因而产生6种不同的考学、选拔情况;然而各学科考试命题难度不一,将带来卷面分数差异。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性以及满足高考选拔人才的目的,此两科会采用等级赋分的形式记分。即根据该科目考生排名所在等级对应的分数,作为考生本科考试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高考总成绩还是750分,其中“3”(语数外)+“1”(物理或历史)直接使用卷面分,共550分。“2”实行等级赋分,各100分。

3、高校专业招生计划未出,选科须谨慎根据此前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或城市的招考录情况分析,高校在专业录取的过程中,不仅会对考生的成绩有一定要求,更会对考生的选考科目有限制。例如,某些高校专业,只录取选择了“物理”甚至是“物理+化学”的考生,故选择其它组合的考生就算成绩再高也无缘此专业。因此,考生须提前进行生涯规划,结合未来专业以及个人职业倾向,慎重选科。

我们建议学生从“1科覆盖专业+2科强势冲分”的角度规划自己的选科。了解更多新高考选科知识可搜索知涯升学。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和朱熹的有什么区别和渊源?

朱熹和王阳明都是儒家四圣之一,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是新学的集大成者。

区别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指到万事万物中去寻求理。所以朱熹才会说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朱熹更强调的是向外求理。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是说理不在心外,所以要向内求。格物就是“为善去恶“,致知就是“致吾内心的良知”。所以王阳明更讲求的是反求诸己。

王阳明和朱熹说的理都是指的是天理。但在今天看来,王阳明的“理”侧重于“事理”,朱熹的“理”侧重于“物理”。

朱熹和王阳明对“知”的理解也不一样,朱熹讲的“知”更多的是知识,王阳明讲的“知”不仅指知识,还包括良知。

朱熹和王阳明是两条不同的格物致知的路线,或者称为不同的学习路径。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现在他们各自的经典著作《近思录》和《传习录》中。

联系

王阳明和朱熹的格物致知之间的联系可以这样理解。

1、两人追求的都是天理,但是朱熹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强调的是“存天理,去人欲”。一字之差完全不同。

2、在万事万物中格的理,进入的是人的大脑,但要通过心来印证,才是真的理。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我们今天所有学习获取的知识,如果仅仅是进入你的大脑,而没有经过你的心来验证,实际上都不真正属于你。这就是:知识最难的一步就是从脑到心的距离。

3、你了解的理仅仅是“知”,要通过“行”来检验,才是知行合一。这就是格物和致知的完美结合,两者结合了,就是知行合一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