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的影响,那些不开放朋友圈权限的人都是什么心态?
“朋友圈”这三个字,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反映道儿是典型中国人的社交生活,初衷是情感上的交融。一经推出,就迅速取代论坛、博客、微博,成为国人网络社交的主要空间。
然而近期,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突然流行起关闭朋友圈?原本如此热衷圈子的他们,是在怎样的心理下关闭朋友圈的呢?作为一个还依旧在使用朋友圈的外人,我猜他们的心理无非是以下两种吧:
不堪烦扰,干脆远离。
这种是真正想关闭朋友圈的一类人,他们关闭朋友圈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寻得内心平静,远离朋友圈所带来的烦扰。主要分以下几方面:
远离烦恼!当前,朋友圈的广大用户都处于一种“发者难受,观者难受”的境地。看朋友圈的人觉得“烦”;发朋友圈的人觉得“累”。 那么,为什么看朋友圈的人觉得“烦”呢?因为你身边总是有一些特别爱炫爱比的朋友呀!打开朋友圈,各种美食、旅行、跑步、孩子、恩爱......频繁的秀令人厌烦。有的还一天好几波,完全是大量图片堆积式的~正常的情感交流少了,这种炫耀将原本用于彼此了解近态的情感圈变成了“炫耀所”。还因为你身边总有些做微商的还不允许你屏蔽他们的人啊!这些人期待你天天看他们的各种广告,要你点赞转发,期待在推杯换盏、勾肩搭背之间达成利益交换。将原本用于情感交融的圈子变成了利益圈。远离情感绑架!不知道你有没有那种经历,一个朋友突然给你发消息,说你变了,不关心他了,问他原因,说:我发了那么多状态,你都没有点赞啊!或者,某天,你正忙着赶报告,一个朋友突然发消息你,说:我朋友圈第二条消息,快去帮我点赞,然后转发求赞!反正,你不能拒绝......总之,就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朋友圈越来越有那么点情感绑架的味道。说不定某段时间,你没空逛朋友圈,没时间点赞,没准就暗暗结下了梁子。
远离不理解的指责和好心“教育”。借句话说,微信就像是“一个气氛尴尬的家庭派对”,但是“又不能真的走开”。你总是不能拒绝的必须要添加你的父母、老师和老板,而你又不能堂而皇之的屏蔽他们,不让他们看你朋友圈。当你表达下首次深夜在外面和朋友嗨玩儿的激动心态时,你可能第二天就会收到父母电话教育你;当你在抱怨工作压力或者其他,马上你可能就会被叫去办公室;类似的种种.......甚至,你有时候发了朋友圈,可能会给你带来伤害。比如我一个特别要好的闺蜜,每天都发好几条动态的,突然好几天我在朋友圈竟看不到她的踪迹,后来发现她关闭了朋友圈。问了原因才知道,一次工作中,她觉得确实受了委屈,就在朋友圈抱怨了几句,就被身边的同时吐槽她矫情,被领导认为她负能量,评论的也多抱着不理解的心态教育她,说:要习惯长大,学习忍受。
2.流行啊,能让人觉得太高冷、太酷、太有个性呀!这一类人纯粹是为了紧随潮流,彰显个性。他们可能觉得,当别人无意中打开某个自己的主页,只看到一张精美的朋友圈封面图赫然出现在面前,下面镇着一句十字真言:该朋友暂未开启朋友圈。多么高冷、酷炫、有个性呀!
立马就让人觉得该朋友太高冷、太酷、太有个性了!
人来到世上的意义是什么?
人来到这个世上的意义,对不同人来说大抵意义不一样,于我而言,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出生那一刻起,快乐活着就是意义
再大一些,上学了,认识了朋友,好好学习,为未来而努力,结交不同的朋友,有一两个好友,愉快的生活就是意义
上大学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认识自身,充实自己,身边有说的上话的人,不让父母担心操心,充实的生活就是意义
工作了,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工作,增加经验,为未来而打拼,努力赚钱,存钱,买个房子,出去旅行,让家人过的更好,满足的生活就是意义
人生每个阶段经历的不一样,意义便不同,每个人追求的不一样,但归更,家人健康,家庭温馨,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实现自己梦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健康快乐的生活着,这也行就是大多数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
意义这东西可大可小,个人感知不一样,也许别人的意义与你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就像有的人生来就有得东西,别人奋斗一生也许还得不到一样
从出生到死去是一个过程,一切全有,一切全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或许是在生命着一阶段里,好好活着,无愧于生命,无愧于家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这个世界,既然来了,就好好活着,努力拼搏,为自己、为家人,又为这个世界
艺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多大作用?
这样一个宏观的理论性问题,并非一言两语能解释清楚。在此,我仅以一个外行的视角来简单说说自己的想法:
艺术,其实就是审美与创造,反映着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我不清楚艺术家是怎么定义艺术的,但在我的认识中,艺术就是由审美和创造构成的。从这一角度来讲,艺术是一种主观性的创作活动。而这一活动,是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
早在红山文化中,便发现有女神像。这些神像,被认为是当时供奉的神灵或祖先。形象虽然原始,但却是古人意识的直接体现。以下面这件神像为例,她是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虽然头部和右臂残损,却依旧可以看出大体轮廓,腹部和腰部的线条展现的十分清晰。
祭神也好,祭祖也罢。通过有意识的加工创作,使得无形的神灵或祖先观念有了物质载体。从这一角度来看,红山女神像本身就是一种原始的艺术。
除了礼仪性场所,艺术创作也存在于原始社会的生活当中。以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为例,距今数千年的人们,在陶器上涂画有各种图案。以下面这件彩陶鸟纹壶为例,壶身上有几何形的鸟形图案,这种绘画技艺还比较原始,但却能够将立体的实物展现在平面之上,没有深邃的思维创造是难以实现的。
可以说,自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便产生了艺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始终有一条艺术发展脉络。事实上,艺术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是原始的艺术,基本都带有神秘色彩,这是古人意识的直接反映。
原始的生殖崇拜与现代的人体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是个宏大的概念,范畴极为广泛。但如果从艺术对人体自身的表现来着眼,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的一个“奥秘”:艺术创作始终是对人类的自我认知和直接反映。这一点,直接反映在生殖崇拜和人体艺术上。比如以人体为题材的现代雕塑中,必然绕不开对人体与生殖器官的表现。
没有相关知识储备或相对保守的人,或许对觉得这是“伪艺术”,是低俗的表现。可是,其实对人体的描绘和展示,有着古老的历史。而且,在古人对人体的认识远比我们通常认为的要大胆和前卫。
在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应对高死亡率的唯一途径便是提高生育能力。而生育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在女性的身体和生殖器官上。这种对生育的渴望,直接反映在生殖崇拜上。下面这件文物,是典型的丰乳肥臀,所反映的就是被夸大了的生殖能力。
从这一角度理解,便很容易发现,尽管艺术创作的形式在不断调整,可艺术的根源一直都是对人类自我的反思和再现。
艺术的作用不该被抹杀,也没必要夸大,因为它就是人类文明史和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正如我在开头所讲的,这个题目很宏观,并非几句话能讲清楚的。所以,前面的一些叙述,都是在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艺术是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伴的,而且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理解了这一点,便会对“艺术对人类文明进展有什么作用”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这种作用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人类文明与艺术的关系,就像是杯中的氢离子和氧离子,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整体:H₂O。
对当代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哪个国家?
从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近现代史,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西方的过程,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次一次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给中国造成了严重伤害。中国知识分子们苦闷和思考。事情明摆着:旧的统治思想,儒家的纲常名教、孔孟之道,明摆着是不行了。旧理论打了败仗,抵不住,宣告破产败下阵来了。有识之士认识到这是3000年以来未有的一场大变局,中国过去没有碰到过的阵势。所以呢,就寻找向外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这就有了向西方学习的兴起。
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闹出响动比较大的事儿,就是戊戌变法,主张的是君主立宪。明显的背景,就是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打败中国,割地赔款,攫取走了大量的权益,连台湾都被拿走了。所以知识分子们想有所改变,那肯定就是向日本学习的过程。因为考察历史,日本远不如中国,是一个中国的学生,他们自己承认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向中国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么这个学生现在打败了老师,那么它的崛起的原因是什么?是学习西方、直观上是仿照英国的君主立宪,所以中国康梁为代表也高起了“君主立宪”的大旗。
再接下来比较大的事件就是辛亥革命了。其领袖孙中山明显的是向美国学习,向西方三权分立、“代议制”政府学习的过程,那么这就是英国美国对中国施加影响文化影响的过程了。清朝帝制被推翻以后,没有能够如中国人所愿,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袁世凯窃国以后,恢复帝制。引起先进知识分子们的思考,何以民主、共和、法制这些概念在中国不能够扎根儿?于是大家想想到了清算纲常名教、清算孔孟之道,所以就兴起了新文化运动。这个过程期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以提倡“民主、科学”为两大旗帜,连他们的刊物封面儿上用的都是法文,这时候是法国的大革命,民主、博爱,平等这些学说在中国发生的影响比较大。当时有“南陈北李”的说法。
但是1917年随着俄国革命一生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传到中国来,所以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就发生了主题的转变,马列主义为主流的一个传播过程。
再后来,如历史展现的那样的,有了马思主义的传播,有了共产主义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那么再后来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怎么样完善自己的理论,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这个时候的杰出代表就变成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等。再接下来就是共产党,怎么样席卷大陆打下江山,建立人民政权的过程。
根据以上的过程来看,要说距离现在时间上最近的外来影响,就是经俄国人“介绍”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最大。直至今天!
该数据对于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据悉由700万名工作者下基层,进行登记工作,本事这也创造了“中国奇迹”。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是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摸清人口数量增长和新生儿出生率真实具体情况后,才能制定正确方针政策。
目前,我国人口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速度放缓,新生儿出生率下降,人口死亡率升高。
从建国初到现在,我国进行了七次人口普查,我们先看一下我国的七次人口普查结果: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是1953年,人口数量为601938035人;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是1964年,人口数量为723070269人;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是1982年,人口数量为1008175288人;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是1990年,人口数量为1160017381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2000年,人口数量为1295330000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2010年,人口数量为1339724852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2020年,结果要在2021年4月份公布,但2020年初大陆人口数量为1400050000人。看上图,我国前六次人口增长率情况,从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到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人口净增长率为20.12%;从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到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人口净增长率为39.43%;从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人口净增长率为15.06%;从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人口净增长率为11.66%;从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人口净增长率为3.43%;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据预测应该会更低。
上图为我国1998年至2019年,中国大陆历年人口数量、净增长人数和净增长率情况。人口增长数量从1998年的1188万,净增长率为9.9‰,到2019年的人口净增长数量为467万,净增长率为3.35‰。20年来人口平均净增长率下降值为0.312‰ ,人口净增长减少了712万。
导致我国人口数量净增长率下降的原因 :就是新生儿出生率下降,人口死亡率升高。
看上图,我国消失的第四次婴儿潮。2016年,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为1786万;2017年,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为1723万;2018年,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为1523万;2019年,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为1465万;2020年,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为1003.5万(公安部户籍登记数量)。新生儿数量不断下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口“低生育率陷阱”真的来了。
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成本,的确是横亘在大多数人面前的“四座大山”。简单说就是:“生得起,养不起;养得起,学不起;学得起,娶不起;娶得起,生不起……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一个“恶性循环”。说白了就是“没钱”,一个字就是“穷”。
具体来说就是:
1.生活成本的增加!
(房贷,车贷,生活必需品)
2.669的生活节奏的加快!
(精神压力大,精力有限)
3.孩子的教育问题,负担不起!
(各种培训班的花费,课后作业辅导耗费精力太大)
4.养孩防老,观念的转变!
(指望着孩子养老的社会现实改变!不如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压力的释放!)
5.物价飞涨,没有更多的物质基础支撑,养孩子!
6.年轻人结不起婚,结婚率下降等;结婚后,离婚率升高等。
当然我们只是分析了我国新生儿出生率下降的部分原因,其它原因不再过多介绍。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净增长率下降,带来相关影响。预示我国人口的“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和“人口红利拐点”已经来临,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社会红利消失,工资成本上升,没有人口虹吸能力的三四线城市、收缩型城市,将会迎来新的巨大挑战,我国“鬼城”将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了还会导致整个社会养老体系崩溃。
综上所述,这些是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需要掌握的真实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对于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呢?
相信此次国家掌握了多年来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净增长降低、人口结果发展不均、劳动力不足的真实情况后,国家定会做出大的“动作”,进行调整。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
1、都说:“房价成了年轻人的避孕良药”,相信国家一定会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让年轻人“买得起房,住的起房”,避免“楼市”成为一些“投机倒把”人的挣钱“工具”。不会再出现,年轻人买一套房,全家跟着东拼西凑,砸锅卖铁的现象。
2、减轻学生负担,减少学费压力,真正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对校外“补习班”,“辅导班”明令禁止,减轻孩子家长的经济压力。彻底解决,一个孩子上学,全家人跟着“忙活”的现象。彻底解决“分工”问题,各司其职,老师尽自己的职责,家长尽自己义务,学生培养自理能力。上学每天留的作业是给学生留的,而不是给家长留的,批改作业也不是家长需要做的事情。
3、医疗保险制度会更加完善,让所有人瞧得起病,杜绝原来的“大病一场,全家花精光”的现象。
4、养老问题也会得到解决,社会福利增加,让老人都有“养老金”可领,解决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问题,尤其是孤寡老人,变成“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
5、原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取消,国家逐步在全国放开生育政策,生多孩不在受到处罚,将来甚至可能出台生育奖励制度。
6、对物价进行调控,控制物价上涨,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减轻年轻人工作压力,杜绝996式的工作机制,实现8小时工作制等等。
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个人意见,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呢?原创作品,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