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为什么不好,被八国联军撵出北京的老太后一行人?
一是没安全感,洋兵、清军溃兵、义和团、土匪,处处都是要命。二是没方向目标,出宫之后骡车根本不知道往哪儿跑。三是没形象威严,慈禧太后打扮成了汉人老农妇,光绪皇帝扮成了小伙计。四是没吃没喝,饿晕头才搞到食物,最好的不过是窝头和大麦粥。五是没地方睡觉,第一天慈禧和光绪背靠背在长凳上坐了一夜,第二天慈禧更是只能睡在地下。
一、没安全感,洋兵、清军溃兵、义和团、土匪处处是威胁1900年8月14日晚上,慈禧突然决定召见军机,然而六位军机大臣没有一位前来。次日早晨,慈禧正准备用早膳,一颗子弹从白色的窗格飞进来,弹落在地上。慈禧刚要到外面查问,载澜正跪在帘子外,用颤抖的声音禀报说:洋人已经进城了。慈禧立即派人把光绪叫来,决定出逃。
从仓皇逃出紫禁城,一直到1900年10月到达西安,一路上,枪炮声不断,洋兵杀来的谣言时有传来,清军溃兵也屡屡出现,执刀拿枪的义和团更是似乎如影随形,哪儿都有。作为晚清第一强势的女人,慈禧太后也数次落泪,形势可谓凄惨之极。
即使逃到西安,住在临时行宫,慈禧依然极度缺乏安全感。一个姓施的小吏想通过李莲英向慈禧买官,商定好一万两的价格后,派人送银票给李莲英,结果误打误撞进了慈禧的院子。
被值班太监扭住后,问他谁派来的,大呼“陈大人”,因为他的直接上司姓陈。但因为陕西口音的缘故,被听成了“岑大人”,也就是陕西总督岑春煊。
慈禧认为此人是岑春煊派来监视她的,极其震惊和生气,也暴露出逃亡在外的老太后有多么的缺乏安全感。
二、没方向目标,出宫之后根本不知道往哪儿跑8月15日上午,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慈禧一行逃出德胜门,出了城门就不知该往哪儿逃。骡车停在难民滚滚的大道边犹豫了很久。最后,慈禧命令向西。逃到颐和园,慈禧刚咬了一口点心,还没来得及咽下去,十万火急消息传来:洋兵经到了海淀。慈禧把点心一扔,说了声“走”,车队急忙出颐和园往北而去。
一路上边走边琢磨,随便听到哪儿安全就往哪儿跑,听说哪儿有义和团闹事就绕着走,一路逃到太原,直到西安才算暂时安定下来。
三、没形象威严,慈禧太后打扮成了汉人老农妇决定出逃之前,慈禧让李莲英找几件衣服给皇帝换上,自己也要重新装扮。住在前门外鲜鱼口的李莲英的姐姐,早已为慈禧准备好包袱,里面有:汉民妇女的裤褂鞋袜、青色绑腿、汉家妇女盘头发的铜簪子和包着几个头发网子的手绢。
李莲英很快就将慈禧装扮完毕,是一副极其普通的老年妇女的打扮:盘羊式的汉民婆婆发式,深蓝色的半新不旧的夏布褂子,浅蓝色的日裤子,新绑腿,新白布袜子,黑布鞋。
紧接着,光绪也被装扮成了跑生意的汉民小伙计:蓝色的没领子的长衫,肥大的黑裤子,圆顶小草帽。光绪皇帝悲愤之极,几近战栗,但却无计可施。
慈禧和光绪带着寥寥数人,乘着三辆蓝布车围子骡车,踏上逃亡之路。慈禧严令随同逃亡的人,要是遇到盘问,就说她们是乡下人,谁要是乱说话,就扔下车去。
四、没吃没喝,饿晕头才搞到食物,最好的不过是窝头和大麦粥8月15日,慈禧逃亡的第一天,落脚在距京城三十五公里处一个名叫贯市的小村镇。村里的老百姓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些人是皇室成员,尤其不信那个披头散发的农家老太太是皇太后,而那个像患了痨病一样的伙计是当今的皇上。
不过,有钱能使鬼推磨。李莲英捧着碎银子挨家挨户收购百姓家的食物,只要是吃的,生熟不论,什么都要,全部一手交钱一手货。收购来的最精美的食物是窝头和大麦粥,当然先给太后和皇上。
早就饿慌了的慈禧和光绪急忙咬了一口,觉得虽然粗糙得难以咽,但还是有一股惊人的甜味。太后和皇上吃完,剩下的食物才赏给其余的人。王公、格格、大臣以及车夫、兵士,所有的人都早就饿得头晕眼花,蜂拥而上,风卷残云,所有能够充饥的东西片刻便被一扫而光,大多数人依旧大呼饥饿难忍。
五、没处休息,慈禧和光绪背靠背在长凳上坐了一夜8月15日,慈禧逃亡的第一天,睡在村镇旁边的一座破庙里。所有的皇室成员横竖八地躺在地上,只有慈禧和光绪母子俩算是有一张“床”——长凳一条。他们两个就这样背靠背坐着,谁也不说话,一直坐到天亮。凌晨时分,寒气凛冽,森森入毛发,两人冻得牙关紧咬,瑟瑟发抖,但依旧一言不发。身体挨着,心却隔着十万大山。
第二天晚上,还是在路边的一座破庙里睡觉。天气寒冷,逃难匆忙没有任何被褥之类的卧具,太监们到处寻找都没找到,好不容易到一户人家,这家的农妇却说被子洗了还没干,拒绝了。
慈禧毕竟年纪大了,坚持不住,只好躺在了地上。
结语:慈禧此行,虽然美其名曰“西狩”,但一路上没安全感、没方向目标、没吃没住,皇家的威严荡然无存,简直就是丧家之犬,狼狈不堪。参考文献:
1. 《庚子拳变始末记》,引自辜鸿铭、孟森等编著《清代野史》第一卷,巴蜀书社。
2. 罗惇晶《庚子国变记》,引自翦伯赞、荣孟源、杨济安等主编《义和团》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3. 何瑜《百年国耻纪要》,北京燕山出版社。
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为什么又把中国的庚子赔款退了回来?
为何美国把庚子赔款退还中国?赢得名声只是次要,有深层次的考量北京城里面的史家胡同,是一条相当宽敞亮阔,两旁都是青砖黑瓦的四合大院,透着老北京清朝八旗贵胄气息的胡同。
在平时,这条胡同安安静静,一点也不嘈杂,但在1909年9月月初的几天却颇为喧嚣热闹。因为这里有一场考试。大清国第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留美学生资格考试就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共640名考生云集此地,开始了一场对于后世有这重要意义的考试。这场考试不管是内容还是流程都十分复杂和严格,考试内容多达15门功课。第一轮初考安排在这一年9月4日、5日,考试科目只考汉语、英语两种语言和粗浅的文学知识。两门语言考试过关了,才能进入下一轮考试中。第二轮复考安排在9月9日到9月11日,考试内容开始变得复杂与多样。第一天考试科目有数学代数、平面几何、法文、德文、拉丁文;第二天考试科目有立体几何、物理、美术、英国历史;第三天考试科目有化学、古罗马史、古希腊史。负责这场考试的监考老师除了大清国外务部与学部(礼部已经在清朝改革中改成了几个部门,其中就包括学部)的一些官员和工作人员外,还有美国使馆的一些工作人员。最后的考试结果出来后,录取率并不高,甚至可以说非常低,一共只有47人考上,考上率只有7%。这些人很多后来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才,其中就有后来著名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参考的学生与监考的老师们或许并没有几个人能意识到,他们正在参与的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注定将被中美两国历史铭记的特别历史事件。这场100多年前的特殊考试,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着中国、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进程。1900年春夏之交,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北方地区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西方列强受到强烈冲击,为了维护他们的权力,随后就有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攻占北京城的事件,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为首的清廷流亡西安。经过复杂激烈的台前幕后斗争,清廷与西方14国(日本也算是西方列强的一员)共同签订了臭名昭著的《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要求中国每个人都要向他们赔偿1两白银,也就是说中国需要向西方众列强赔偿多达4.5亿两白银,这个款项史称为“庚子赔款”。美国那时候实行“门罗主义”(美洲是美州人的美洲,其他国家不能插手,美国也不插手其他国家的事),在西方列强中的表现的相当特立独行,它为了实行“门罗主义”,自始至终都拒绝将清朝定义为自己的作战对象,而一直将自己定位为类似协助清廷剿灭乱匪的角色。于是在进行《辛丑条约》的谈判中,美国坚决反对西方列强向清朝索要巨额赔款,认为那将把中国逼向深渊,反而会影响西方列强的“可持续性”发展(或者说掠夺)。美国甚至要求将所有赔款数额提交给当时的协调全球的机构——海牙国际法庭进行仲裁,但这个建议被见钱眼开的其他西方列强的坚决反对而失败。刚好当时的国际市场上黄金价格大涨,白银价格猛跌,西方列强金融体系是金本位,中国是银本位 西方列强认为清朝以白银支付庚子赔款的方式将给他们造成巨大损失,强烈要求清朝改用黄金进行赔款,但是这样一来,清朝需要支付的款项更多了,所承受的财政压力也就越来越为巨大。这就是困扰晚清朝廷,史上称之为“镑亏”问题。此时,美国正在崛起,为了增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美国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主动减少中国的赔款额,带动其余西方列强共同削减相关赔款,以帮助中国进行减负,从而增强美国在东方的话语权。当时担任美国远东问题顾问的柔克义,在1904年年底向美国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国赔款相关的备忘录,建议美国主动减少一半庚子赔款,从而增强美国在东方的影响力。1905年1月,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与美国代表商讨庚款相关问题,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 表示:既然清朝已经同意了向其他西方列强以支付黄金的方式支付赔款,那么美国必须享受同等的待遇;但考虑到美国是中国的友好国,为了帮助中国走出困境,美国方面考虑退还一部分赔款,帮助中国进行减负。梁诚大喜过望,他认为,这笔还在拟定中的价值数千万银两的退款,不应该摊发给各省地方,不给腐败堕落的官吏们上下其手的可乘之机,于是他上奏朝廷,请求朝廷“与其徒资中饱,起交涉之责言,何如移应要需,定树人之至计”。这所谓的“树人之至计”,也就是加强教育建设,在国内广泛设立教育学堂,在国外多遣派学生进行游学,攻读国外学科。这样,美国方面得到“既喜得归款之义声,又乐观育才之盛举”的国际名声,中国方面得到“以已出之资财,造无穷之才俊”的好处,两方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好处。梁诚对美国款项退款用途的说法与美国方面一致,但是没有得到清朝朝廷的支持。当时正值大清朝进行新政改革的阶段,资金严重缺乏,新政改革的资金只能靠地方摊派才能解决,因此形成恶性循环,越改革,越腐败,越腐败,越改革,改革不仅没有改善民众的生活,反而加大了民众的负担,有些地方甚至引起民众对改革的暴力抵抗。美国人在这个时候主动退还庚子款项,对焦头难额的清廷简直是久旱降甘霖。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建议,应该将退还款项优先用于兴办工厂,修路开矿、发展经济,然后再用获得的利润去兴办学校和学堂,标本兼顾的两全之策。袁世凯的观点代表清廷大员们的主流意见。但当时的美国通过了一项歧视中国人的排华法案,在中国引发了大规模的抵制美货,抵制美国帝国主义运动,美国担心这时候进行退还款项会被中国民众解读为美国方面向中国屈服了,不利于美国在中国获取利益。这样一来一回,退换款项就耽搁了,直到1907年,中美关系才开始逐渐恢复正常,两国代表才能平心气和的就庚款退还款项及相关用途展开正式谈判。此时,因为日本和沙俄对东北地区的觊觎和掠夺,东北地区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成为清朝的战略焦点。清朝一方面将东北地区作为新政改革的试验点,对该地区进行改革政策倾斜,实行“移民实边”的基本政策;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列强的支持,将英国、美国看成共同开发东北地区、抗日拒俄的最重要的同盟者。于是,当日、俄、英、法在远东地区结成同盟的时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不甘心德国在远东地区失去自己的利益,于是拉上美国,向清朝建议组成一个德、美、中三国联盟进行对抗,得到美国和中国的积极响应。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中国希望以美国的庚款退还款项2000万美元作为原始资金,设立东北地区银行,以东北地区的财政收入和美国庚款退退还款项为作为抵押在美国发行债券,东北地区银行的利润用于教育公费,派遣中国学生前往美国学习。但这一举措遭到美国反对派的坚决反对。将庚款退还款项完全用于教育,是美国各界的共识,其中既有美国人美国精神的理想主义的追求,也有着眼于美国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考量。在排华法案出台后,中国爆发全国抵制美货运动,中国民众高涨的反美情绪引起美国上上上下下的警觉。外交官(比如美国驻日代办亭延顿、威尔逊)与学者们(比如康奈尔大学教授精琪)都向美国总统发出警告,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太少了,甚至比不上欧洲一个小国比利时的名额,这样,美国思想文化将失去对中国人的影响力,这后果极其严重。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土提醒美国总统:“哪一个国家能够成功教育中国的青年,哪一个国家就将在中国收获最大的回报。如果美国在35年前就能成功吸引中国学生,并使其规模越来越壮大,那么我们就能以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那就是以知识和精神支配中国民众的方式,这属于最理想的控制方式。”这位大学校长坚信,为赢得中国青年而付出的留学成本和代价,是不值一提的。在美国各界的强力推动下,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向中国退还庚款退还款项的议案,并授权美国总统可以对退换款项进行全权负责。在美国的强势下,清朝无奈的同意将所有退还款项用于教育方面。两国协商的条款大致如下:从退还款项之年开始算起,清朝在前4年每年派遣100名中国学生赶赴美国学校留学,从第5年开始起,每年至少派遣50名中国学生赶赴美国留学,直至退还款项全部用完为止。在同一年的10月31日,中美双方又共同拟定了《派遣美国留学生章程草案》,对派遣美国的留学生的资格、选拔方式、专业和留学生在美国的管理等相关问题达成共识,签订相关的基本协议。此时,日本、沙俄对东北问题步步紧逼,清廷派出唐绍仪出访美国,希望能为东北地区开发争取更多的美国的支持,包括资金支持,也包括政治支持,而其中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将退还款项直接用于东北地区的建设。但美国此时已经开始和日本妥协了。美日两国订立了协议,美国以承认日本在东北亚的特权,来换取日本对维护该地区工商业机会均等的承诺。唐绍仪出使美国的使命彻底失败。美国退还庚款款项是为了增强对中国的影响力,对中国其他方面并不感兴趣,所以美国对退还款项的使用实行了极其严格的监督,并在清朝表示使用退换款项用于其他用途的时候,多次表达了对清朝行政效率和廉洁程度的极端不信任。为此,美国还专门制定了严格的退款计划,要求中国必须按照原额按期向美国缴纳庚子赔款,美国收到后才将退换款项转交给中国,并派专人负责将退换款项资助中国学生留美。于是留美预备学校变成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某大学。而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迅速崛起,高峰的时候甚至比肩日本。日本留学生和美国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史上轮流成为主角。直到现在,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都是对中国形成巨大影响力的文化。慈禧为什么死后一年才下葬?
如果一个人死了,一年后下葬,那一定是有原因的。
如果一年内,没做任何处理,那么尸体会烂得不能再烂,臭的不能再臭了。
可是,这个人是慈禧,有钱有势,办法众多,所以“尸体发出臭味”的概率基本为零。
慈禧为什么死后一年才下葬我们先看一下,慈禧死时候的情况。
慈禧死的时间是1908年11月15日,而前一天光绪皇帝死了。
于是,宫里两大人物,一个皇帝,一个太皇太后,都等着出殡呢。
但两人下葬前,还得把三岁溥仪的登基大典办了,一番准备后,12月2日溥仪正式登基,国号宣统。
接下来,可以举办两位重要人物的葬礼了。
但,这两个不是一般的人,都不是可以一挥而就马上下葬的人。
于是宫里开始准备,当然主事的主要是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
选定黄道吉日,把陵墓收拾利索,把陪葬用品准备好,这都需要时间。
按先后顺序,光绪帝先下葬,下葬时间定在了1909年5月,由于准备工作和陪葬用品等相对少一些,所以还是比较顺畅。
而慈禧下葬晚,除了光绪帝必须先下葬外,有如下原因:
一是陵墓工程浩大,远非光绪帝的陵墓所能比拟,虽然之前已经干了好几年,但全部完工已经到了慈禧去世后。
二是慈禧陪葬用品较为奢华,棺材用的是上好的金丝楠木,并从遥远的云南运送过来,光是运输费就好多万两银子。至于,夜明珠、宝石类的就更是数不胜数,这都需要时间。
三是时间的选择,古人做事总讲究个黄道吉日,所以来年十一月九日,据说是好日子,于是就定到这天了。
所以,慈禧下葬晚,主要是因为:光绪要先下葬,陵墓工程完工较晚,陪葬用品的准备耗时较长,以及定了黄道吉日。
为什么慈禧送葬队伍臭气熏天1909年11月5日,慈禧葬礼仪式开始,之后往定东陵出发,有人说慈禧的送葬队伍臭气熏天,其实这只是民间的传说罢了,官方报道基本看不到。
有人会想,是不是慈禧的尸体发臭了?其实,那是不可能的,那个时代保存尸体的技术已经成熟了。
康熙帝,把孝庄太后的尸体都放了38年,才下葬,更不用说慈禧的尸体放一年了,没有任何问题。用冰块冷冻尸体已经不是高科技了,再说当时也有了防腐剂,保存更不是问题了。
就算退一万步,尸体真有味了,凭借慈禧那高档棺材,味道也是完全出不去的。那么臭味是来自哪里的呢?
大家想一想,慈禧太后的送葬规模无比庞大,高官、贵族、军队,还有干活的,整整好几万人,连续走了近五天,才到东陵,11月9日下葬东陵。
这期间人们身上会出味的;骡马沿途连拉带尿,不臭才怪;还有不断烧着的香发出的烟灰味,整个一混合,空气中就会充满非常不合时宜的味道,想不臭都难。
但这个“臭气熏天”的说法来自民间,这里我们要想一想,这个臭指的并不仅仅是队伍传过来的味,还有暗指慈禧操持朝政四十多年,搞得国家乌烟瘴气,被列国凌辱,百姓民不聊生,真是遗臭万年。
以上就是慈禧下葬拖了一年多的原因,以及“臭气熏天”的“臭味来源”。
(欢迎关注,一起探讨交流分析)
庚子鼠年辛丑牛年后面是什么?
十二生肖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六十甲子纪年中,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0个,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
虎年来历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二地支配属“寅”,故一天十二时辰中之“寅时”清晨三点至五点又称“虎时”。
在远古时候,属相中有狮子,没有老虎。由于狮子太凶残,名声不好,主管封属相的玉皇大帝想把狮子除名,但是又必须补进一位镇管山林的动物。这时,玉帝想到殿前的虎卫士。
天宫的虎卫士从前也只是地上的一种不出名的动物。它从猫师傅那里学得抓、扑、咬、剪、冲、跃、折等十八般武艺后,成为山林中的勇士。
凡是和它较量的,不死即伤。从此,老虎雄霸山林。后来,玉帝听说老虎勇猛无比,便下旨传老虎上天。老虎上天之后,同玉帝的卫士较量,赢得胜利。从此,老虎便成了天宫的殿前卫士。
2020年天灾人祸瘟疫等各种怪异之事集中出现?
哪怕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山火、地震、干旱和洪灾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就连北极这样的寒冷之地温度都突破了30℃。而就在昨天,很多人都看到了太阳突然被黑影遮挡,地面变得犹如黑夜一般。那么,2020年有如此多的天灾人祸,还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结束的瘟疫,这些事情集中发生是否存在怪异之处?
2020年都被很多人视为不寻常的一年,各行各业的人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巨大影响,甚至有人扛不住生活的重压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从澳大利亚山火烧了几个月和数十年未见的大规模非洲蝗灾,到全球新冠肺炎至今已确诊病例数超过900万,北京二次疫情与之前的病毒毒株不同。再加上河南、四川等地的长时间干旱,以及目前已经在我国南方发生过的洪灾,都让我们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生活得更加艰难。
但是,这些能够说明2020年真的就是特别怪异的一年吗?当我们翻看人类现有记录中的大型灾难来看,似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疫情并不是第一次突然席卷全球,现在大家正在经历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要是放在古代,那就是人们常说的瘟疫。
比如,2400多年前的一场雅典瘟疫就差点将整个雅典摧毁,公元6世纪那场长达五六十年的疫情导致了近一亿人死亡,而导致了近2亿人死亡的欧洲黑死病,更是在那些被感染的地区肆虐了长达三百年左右的时间。
当然,在整个人类进化史上曾遭遇的瘟疫,当然不止刚刚列举到的这些,正如被人类称作十大传染病的死亡事件每一个都造成了生灵涂炭。
即便是医学技术也远比过去更先进的当代,当新型冠状病毒突然席卷全球的时候,我们依然无法做到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在这场疫情中存活下来,这其实是我们所有生命都无法打破的必然。
事实上,不管是冠状病毒,还是跟它属于同一个家族的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症,其实都尚未有特别有效的特效药面世,医疗工作者的救治主要是对症治疗,帮助人体免疫系统度过这场战斗。
目前,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除了每个人都做好必要的物理防护措施以外,也就只有等待疫苗的成功研发上市,而北京二次疫情的发生,也警醒了我们新冠病毒可能真的会像专家们预测一样,将会在我们的显示生活中常态化出现。
早在还没入汛的时候,国家水利部就提示今年的汛情形势不乐观,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区域。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尽管部分地区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频繁遭遇极端高温和干旱,农作物种植受到严重影响,但我国整体的降水量却明显高于往年(22次强降水,平均偏多6%),正是雨水的分布不均,才导致部分省市出现了干旱和洪水的情况。
而且,到现在为止,我国境内就已经有198条河流出现超警以上洪水,其中8条河流更是发生了超历史洪水。
我们需要清楚,不管是洪水,还是干旱,这两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主要都跟降水量相关,其次才是当地的储水量大小。有人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那些有黄河流经的地方怎么可能发生干旱,要知道黄河水并不是随便取用的,一般当地都有计划好的取水量。
也有人疑惑,为什么像山东这样几面环海的地方怎么可能缺水,要明白海水和淡水不是一回事,一个地方会发生干旱是因为地下、地表和自然降水的淡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为什么我们要修建那么多的水利工程,除了在航运和发电两件事上发发挥巨大作用以外,还有就是能够防洪效益和抗洪功能。为什么今年南方多地出现水位暴涨,甚至洪水来袭的情况?
本质上还是因为短时间内持续性强降雨,事实上,2020年我国的降雨量单位面积都要比往年高出6%左右,再加上降雨量在每个地区分布不均,导致部分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干旱,所以,这些出现洪水的地方就被雨水特殊照顾了。
总而言之,我们全人类在2020年这一年里,的确经历了较多的灾难,有人为原因引起的山火,也有无法杜绝再次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但是,这些跟我们在昨天看到日食没有任何关系,更不意味着2020剩下的时间可能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而地震的发生就更是寻常,统计数据显示地球上每天都有上万次地震发生,并且,其中的大部分地震都难以让人体感受到,因为它们的震级一般都小于3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