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号称什么,为什么陆游被称为诗圣了?
陆游有一个很霸气的称号就是“诗圣”,因为陆游写的诗词非常的豪迈,而且各种类型的诗词他都能写出来,每一首都写的非常好,受到后人的一致赞赏,而且他还虚心的向各类诗人学习,曾经有人说他的诗词可以和杜甫的诗词媲美。所以和杜甫同称为“诗圣”。
陆游又被称为“中兴四大家族”之一。所谓四大家族,就是杨万里,范成大,尤埓四和陆游四人。他们四个人都是南宋的爱国主义诗人。所以也统称为“南宋四大家族”。
关于陆游的称号,就只有“诗圣”,“小李白”,“中兴四大家族”这三个称号,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每个称号都有它的历史来源,都足以体现陆游的才华横溢,不愧为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李白与杜甫相比谁的文才更胜一筹?
欲问李白和杜甫到底谁的成就最高?狂客个见以为二人不相上下,平分秋色,一个是天纵逸才的浪漫主义的诗仙,一个是集大成者的诗圣,记得郭沫若先生曾誊二人为唐代诗史的巅峰人物,称之为中国诗歌的双子星座,光如日月,辉燿古今。不过个人偏爱李白一些,在这里请容我用自己的拙诗来表达对诗仙李白的景仰和崇拜之情,同时也对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及其他们传唱千年的歌诗由衷地表示敬意和仰慕,他们犹似五岳至尊,让人高山仰止、五体投地、心悅诚服不已。拙诗如下:
五言古风长歌.诗咏李太白
蜀山狂客作
太白横空出,娇子才旷世。
一生惟好酒,更爱吟月诗。
未入长安前,声名满巴西。
少小尝立志,欲做万人敌。
凤歌笑孔丘,只把老庄记。
携友游齐鲁,寻道访仙迹。
堪羡陶潜隐,流连光景异。
早发白帝城,夜到江陵栖。
巫峡闻猿啼,早羌步古溪。
笑看峨眉月,陶然已忘机。
江城赏梅花,自觉曲调稀。
庐山观瀑布,感叹飞流急。
登楼觅黄鹤,唯重崔颢诗。
临台览胜景,不见凤凰立。
虽与杜甫善,也曾嘲其痴。
文章何足论,故尔语相戏。
崇尚风骚雅,悠扬飞神思。
笔端走龙蛇,诗出惊天地。
斗酒诗百篇,天下皆称奇。
只因傲权贵,顿遭明主弃。
不宜为翰林,赐金放还之。
后因主公反,连累夜郎去。
本是贵胄体,那堪此遭遇。
纵怀济世才,亦无尧舜时。
更兼小人在,万事不得意。
索性追海月,遗梦绕故里。
轶诗千余首,至今争诵之。
秋夜读佳句,我为太白泣。
风华已绝代,诗名人尽知。
绵州大手笔,百世为宗师。
诗在屈平下,名与少陵齐。
历来评李杜,褒贬各不一。
最喜沧浪论,更赏退之语。
光焰万丈长,如日耀人世。
文章彪青史,千秋共仰之。
唐玄宗为何相信荒唐的野无遗贤?
杜甫 杜甫号称“诗圣”,是中国诗坛上绝对大师级的人物。可是,杜甫三十岁出门,在长安困居十年,参加多次科举考试,竟然没有一次考中,实在是让人怀疑唐代科举的公正性。
唐玄宗有曾经下令广求天下之士,命令精通任何一种技能的人,都来到长安接受考核。在这次全国大规模的征举中,杜甫也在其列,可最终却因为李林甫所谓的“野无遗贤”,而依旧无缘朝堂。
于是李林甫如愿以偿的回禀唐玄宗。 李林甫上朝之后祝贺玄宗,正是因为玄宗皇帝恩泽遍及四海,朝廷上下人才众多,才使得民间再也没有人才了! 我想,仁宗皇帝听到这个答案之后,可能会有些狐疑。但是玄宗没有追究。毕竟,《尚书》中说:“野无遗贤,万邦咸宁。于是,为了自己的颜面,为了自己的虚荣,唐玄宗选择了相信这个非常荒唐的谎言。
为何不考取功名?
先说说杜甫的颠沛流离。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大士族家庭,正是盛唐时期、玄宗开元年间。
杜甫小时候家境尚可,父亲是山东兖州一个官员。因为良好的家庭氛围,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十五岁的时候,无忧无虑的快乐着,“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青少年时期,基本也在漫游中度过。出临沂,游吴越,赴洛阳,漫游齐赵之间。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经历跟古代很多文人相似,游山水名胜,养浩然之气。
公元744年,杜甫这年32岁了(放在古代,已是中年)。在此时,他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结下深厚友谊,并相约同游梁、宋。有诗言其友谊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随后,又遇到高适。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杜甫,还是比较幸福的,游山历水,有知己谈文论诗。这个时期的杜甫也像许多文人一样,对考取功名抱有希望。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在为学、为文、为官之路上,有很多成功者,亦有很多失败者。
公元747年,杜甫35岁了,经过一轮轮考试后的杜甫,奔赴长安,参加最高级的考试。然而,不幸的是,他并未考中,亦未得到赏识。但他仍然不死心,由此客居长安长达十年,一直在寻找机会。不过,似乎他的运气总差了那么一点,十年的等待并未换来好结果。
要说杜甫的颠沛流离,客居长安也许算,但更为主要的事755年安史之乱后。这个时候,杜甫已经43岁高龄了。他郁郁不得志,家中妻儿靠他给养,举目望去,家国飘摇令人担忧。于是,含泪挥笔写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从此辗转飘零,靠朋友接济过日。先到成都,朋友资助下建下如今有名的“杜甫草堂”。并在此度过了颠沛流离中的几年安稳岁月。写下了《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千古名篇。后来,一直赖以生存的朋友严武去世,他又奔赴奉节,置地建果园,这两年是他作诗的高峰期。
颠沛流离的生活里,杜甫生活一直困顿,“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甫45岁那年,投奔肃宗,被肃宗封了个官职“左拾遗”。但后来因事得罪了肃宗,从此不再被重用。
杜甫59岁那年,从潭州坐船到岳阳,连续多天无食,有一位朋友得知消息后,以酒肉相赠。
杜甫毕竟年老体衰,又舟车劳顿,心思常年“沉郁顿挫”,“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终于在这一叶扁舟上与世长辞。
如上,我们可以得知,杜甫不是没有考取过功名,而是以下两个原因阻止了他的再度朝功名进军:一是,十几年的努力奋斗都未果,他对功名已不再抱有希望;二是,对仕途的心灰意冷,以及国家战乱。颠沛流离中,杜甫忧国忧民,眼里心里全是黎民百姓。他不再有考功名之心,亦不再有考功名之时机。
为什么说苦难出诗人?
苦难出诗人,在中国比比皆是。臂如杜甫,杜甫号称“诗圣”,其一生经历坎坷。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善陈时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所写为当时的重大事件或与重大事件有关。二是“诗史”除了指作品所写的题材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还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是深刻的,对社会具有比较大的正面的思想教育作用。
他的诗具有丰富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春望诗意画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新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代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纵观杜甫的一生可以看出,漂泊流离,去过很多地方,居无定所的他,过着寡淡的生活。但也正是这种经历,让杜甫看到人世间的百态,有古塞、危城、落日;有老妇、织女、老农;有官吏、恶霸、将军。这些都成为了杜甫创作的语言和思想源泉,所以杜甫的作品更接地气,被人称为“诗史”,这在浩荡的历史诗词长河中,也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