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唯物主义,大学哲理题目

天美资源网

庸俗唯物主义,大学哲理题目?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庸俗唯物主义,大学哲理题目

单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________

A.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

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

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________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

认为某种物质是世界本源,这类观点是

________

A.

朴素唯物主义

B.

机械唯物主义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4.

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________

A.

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B.

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C.

上帝创造世界

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5.

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

________

A.

人的主观能动性

B.

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

事物的内部矛盾

D.

外力的

推动

6.

中央关于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措施的哲学依据是

________

A.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

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D.

内因和外因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7.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属于

________

A.

自然进化论

B.

历史宿命论

C.

历史唯物主义

D.

朴素唯物主义

什么是庸俗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论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新黑格尔派解体以后,出现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它认为宇宙间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

这在当时,在反对认为一切都是精神的唯心主义观点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不过,它认为精神这个物质是物质的人脑分泌出来的。说人脑分泌精神就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就把物质存在的形式庸俗化、简单化、绝对化了。似乎物质的存在只能是实体性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形式。

对这一点,连当时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也不同意,他说如果他们是唯物主义者,我就不做唯物主义者了。

我们讲意识是物质的,是讲它是不同于一般物质存在形式的特殊物质形式,即它的物质运动形式。

它产生于人脑,从属于人脑,又须臾不能脱离人脑,它不是实体性物质。

这都是与庸俗唯物论观点截然不同的。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庸俗唯物论还应该属于唯物论的范畴,在意识的物质性这个根本点上,它还是正确的。

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错误时,把其辩证法的核心发展的观点也抽掉了,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是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所以,我们在批判庸俗唯物论时,也要保护它认为意识是物质的这个正确的根本之点。

一旦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化成简单的力?

亥姆霍兹是同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自然科学上一个极其伟大的人物,用天才形容他一点不为过。

因为他在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哲学,美学等多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世纪中后期,德国的科学与哲学回归现实,回归实践大潮中,亥姆霍兹用他坚实的科学研究,反对思辨唯心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等各类哲学观点。他认为应该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保持张力,提出了许多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

彰显了亥姆霍兹的科学哲学所具有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有史以来,人类就对生命现象抱有一种神秘之感和敬畏之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灵魂的。并且到处都充斥着精灵。是精灵赋予万物以合乎理性的秩序并推动它们运动。

到19世纪初期,这种观点发展成为一种称作“活力论”的学说,它认为生物遵从与非生物不同的特殊定律。

与此相反的观点即认为一切生物定律均能被还原为物理原理则被称为“机械论”。

“机械论”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台机器,其中的万物是一些小机器。动物是机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更精致罢了。

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在原则上可以归结为物质的运动。

但是,这与德国人内心深处的核心“自由”价值相悖。因为很多的德国哲学家认为,自然界中处处存在精神活动,一切自然过程都是心灵内外活动,而不是纯粹外在的物质运动可以解释的。

两种观点必然要产生激烈的争论。

亥姆霍兹恰逢其时,他不仅积极参与了这场重大争论,而且卓有贡献。

他直接反对唯心主义的活力论

认为生命不能还原为物理过程的,不能按科学方法来研究的观点。亥姆霍兹主张心理的不外为生理的,生理的又不外为物理的,因而没有什么东西可置身于自然科学研究之外。

也就是说有机体内除了普通的物理化学的力外,再无其他力在作用。

比如他对发酵与腐败的本质、动物感觉的热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有机体消耗的能量数量,直接与它所消费的食物和氧气的数量成比例,从而证明了适用于物理系统的能量守恒定律,也适用于生命有机体。

亥姆霍兹把生理学领域中的一系列疑惑,通过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这一伟大发现,和自然科学做了壮丽的统一。

19世纪70年代以前,力学自然观占主导地位。经典热力学和经典电磁学尚未达到成熟阶段,而经典力学从牛顿开始,中间经过分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然成为担当统一科学之大任的唯一学科。

所以,力学运动可以设想一切自然效果的原因,进而对自然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否则就只有放弃在物理学中理解任何事物的希望。

追求认识之统一的理性,深信一切物理现象的实质可以归结为运动,并且牛顿力学提供了理解全部过程的钥匙。

19世纪的绝大多数科学家来说,他们的共同信念就是:一切自然现象都能够从力学的角度来说明,这是一条公理,整个物理学就建造在这条公理之上。

基尔霍夫曾以下列原则明确阐述了经典物理学极盛时期的理性精神:希望把所有的物理现象简化成一些基本的力学原理,这就是现代物理学的座右铭,而且也是所有科学知识的座右铭。

科学的发展一再表明,这是一个成功的纲领。

物理学家赫兹在其《力学原理》导言中就指出:“所有的物理学家都一致认为,物理学的课题就在于把自然现象还原为简单的力学定律,但在这些简单的力学定律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并未达成一致。”

1847年7月,亥姆霍兹在柏林物理学会郑重宣读了题为《论力的守恒》的著名论文。它被看作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第一次充分、明确的阐述。

他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探求种种定律,从而使某些特定的自然过程可以归入并推导自某些一般规律”。

而“理论自然科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去发现自然现象的最终因,这个最终因就是不变的引力和斥力,这些力的大小只依赖于距离”。

不管自然物体怎样结合,它们都不可能从无中产生出力来。

自然物体的任何组合都不能产生无限量的机械力(能),或者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可最终溯源于其强度只依赖于施力物体间的距离的吸引力或排斥力。

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不应当赋予物质以质的差异,因为当我们说到不同类的物质时,所指的仅仅是它们的不同作用,而这种不同的作用只在它与其他物体的相互关系中显现出来,并不纯属于自在的物质。

物质和力这两者始终是不可分离的,人们只能通过物质的力感知物质。

运动以及用来改变力的作用的外部关系只可能是空间关系的变化,于是,力的作用只取决于空间关系。

在《论力的守恒》中,亥姆霍兹指出,要考察外部世界中的物体,科学就必须从经验中抽象出两种概念。第一个概念是物质,它只涉及存在的物体,而且不同于它们对其他物体或对我们的感官施加的作用。

为了使得物质可以被实际地感受到并从而使我们可以把物质概念应用于实际当中,我们需要另一个概念即力的概念,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并且可以对物质施加影响。因此,力的概念对亥姆霍兹而言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它不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而是从感觉经验的抽象中形成的。

由于有了物质和力两个概念,我们就可以通过物质在感官中产生的作用而推断一个力的存在。

就此而言,物质世界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正是因为这些作用的存在,所以要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只有通过它们对我们感官施加的作用而实现。

根据这种图式,自然界就是一个物质系统,其中的变化归因于内部守恒的力。因此,科学的目标旨在把握可观察现象背后的不可见的物质活动。

正是因为力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其在天文学中的惊人成功,人们普遍认为以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是可能的与合理的。

在伽利略时代以后的两百年间,这样的一种努力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表现在几乎所有的科学创造中。

因此,物理的物质科学的问题,就是要把自然现象归结为不变的吸引力或者排斥力,而这些力的强度完全只同距离有关。

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是要完全了解自然界的先决条件。……亥姆霍兹陈述得最清楚的这种所谓机械观,在当时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物质的分子运动论的发展就是直接受机械观影响的最伟大成就之一。此后,他关于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量同样证明了有机体并不神秘,是可以通过物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的。

由上分析可见,《论力的守恒》意义在于,使牛顿力学纲领进一步精致化,使力学自然观的包容性进一步增强,而且把“能量”概念推到自然科学的中心,开启了能量学的新时代,有力地推进了科学的统一。

然而,亥姆霍兹的科学观与哲学观从不固执于特定的框架,而是随着科学的进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这一切都是同科学统一的进程密切相关的。

基于对力学、电磁学和热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他的自然观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其力学批判思想渐趋明确。从而使得他不仅未成为批判学派的批判对象,反倒是批判学派的先驱和良师。

旧唯物主义实践观是什么意思?

旧唯物主义同“新唯物主义”相对。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它既包括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也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的唯物主义等(注:庸俗唯物主义不是旧唯物主义)。在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16—18世纪英法等国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

不彻底性社会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

狄慈根是哪代人?

狄慈根(1828~1888) Dietzgen,Joseph 德国工人哲学家。

1828年12月9日诞生于德国布兰肯堡的一个制革匠家庭,1888年4月15日卒于美国芝加哥。

中学二年级后便辍学在家劳动和自学。

1848年革命期间,他热情地宣传革命。

曾侨居美国、俄国。

1869年初回到德国,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党的革命活动,并坚持钻研哲学。

1884年,移居美国,曾任《社会主义者》、芝加哥《工人报》编辑。

他在L.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后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下成长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独立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若干原理,反对当时流行的新康德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捍卫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高度赞扬。

狄慈根着重研究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他指出,思维是人脑的机能,一切事物是思维的对象,它们都是可以被认识的。

他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的对象只是近似地一致,因而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深化的过程。

狄慈根完全赞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不应当由人类的意识来说明,而应当由经济状况,由谋生的方式和方法来说明。

狄慈根还是一个战斗的无神论者,他反对调和科学和宗教。

著有《人脑活动的本质》、《论逻辑书简》、《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哲学的成就》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