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九畴,周礼为何能影响中国三千年?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中国历代都非常推崇周礼,以至于周礼影响了中国历史三千年,其中的奥妙耐人寻味。
1 、周礼的形成
《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周公旦所著,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周武王访姜尚而得天下,周公吐脯,天下归心,周礼的重点是礼贤下士,《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
周公旦
史载武王伐纣之后,周武王曾问箕子怎样治理国家,箕子陈述了《洪范》九畴,向武王传授了治国方略。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就死了,之后周成王继位,成王年幼,叔父周公旦辅政,为了避免局势不稳,周公旦制定了《周礼》,用来规范国家治理的礼乐制度。但直到西汉的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周礼》才重见天日。
【成语小贴士】周公之礼:相传西周初年男女滥情,但是周公发现这样不行,于是规定:男女在结婚前不能随便发生性关系,除非到了结婚当天才行。后来人们管这个叫“周公之礼”。
2 、孔子的倡导
而周礼之所以能被后世定为治国宝典,应该说主要得益于孔子的倡导。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诸侯称雄,战乱不止,孔子开出的济世良方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就是抑制自己的情绪,复礼就是恢复周王朝的礼制。试想,孔子生活在周代,他只能说是恢复周王朝曾经的礼制,除非他不想活了,才可以怀念夏商,提出要恢复夏商的礼制。当然,国家礼制的建立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周公旦提出了完整的礼制理论体系,才让孔子的克己复礼成为可能。孔子死后逐渐成为万世师表,他说过的话也成了金口玉言,历朝统治者就只能有延续而用份儿了。
孔子
【礼制小贴士】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的意思。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这里所说的礼,就是西周之礼。
3 、秦朝的暴政
战国后期,秦国逐渐强盛并最终战败六国统一中国。但秦国不讲仁义,不守礼法,仅举一例,就可以看出不得人心。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楚怀王熊槐是礼乐文明培养出的最后一代国君,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邀请楚怀王在武关会盟,然而他并没有前往,而是用武力挟持楚怀王至咸阳将其软禁,造成楚怀王三年后客死他乡,秦国把怀王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此事成为楚国人心中的奇耻大辱,楚国从此和秦国结下了梁子。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秦朝。秦始皇采用的是法家韩非子的治国之道,他焚书坑儒,实行严法酷政,导致大秦帝国只存在了15年就二世而亡,而推翻大秦帝国的,就是楚霸王项羽,而项羽抬出的“义帝”,就是同样被称为“楚怀王”的熊心。楚虽三户,可以亡秦,秦王朝终于为自己的不守礼法付出了代价,成为不守礼制的反面典型。
秦始皇
【秦亡警示录】指鹿为马:《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于是,赵高就把不依附自己的朝臣都给杀了。如此“礼遇”正直大臣,不由得大秦帝国不灭亡。
4、 汉朝的推崇
秦朝之后,汉王朝建立,汉朝统治者总结秦亡的教训,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在文帝和景帝时推崇的是黄老思想,萧规曹随,无为而治。到了汉武帝时,又抑黜百家,独尊儒术,所谓独尊儒术,实际上就是尊崇孔子所说的周礼。风靡两汉的举孝廉制度,实际上考核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周礼成为朝廷用人的标准。
汉武帝
【汉兴启示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辩考:经过儒家专家、爱好儒学者长期辩论,严肃考据,董仲舒并未向汉武帝提出过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建议。在《董仲舒传》中,也只是称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中的《礼》经包括《大礼》和《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礼记》。
5 、女皇的大周
中国历史到了大唐进入兴盛时期,唐王朝的统治者姓李,所以一开始尊崇老子的道教,但在治国理政上,还是推崇的儒家思想,沿用隋朝的开科取士,就是重用儒术的证明。到了女皇武则天时代,甚至改国号为大周,就是要恢复周朝的周礼。其实,武则天的武姓和周武王的武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周武王也不姓周,而是姓姬,但周礼在大周乃至大唐得到光复和弘扬却是不争的事实。
武则天
【礼义小知识】礼义之邦:中国古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这里讲的是“礼义之邦”,而不是“礼仪之邦”,礼仪只是周礼的一小部分,不能代表全部,典籍依据:《诗》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6 、宋朝的理学
大唐盛极而衰,历史进入了两宋积贫积弱的时期。在北宋周敦颐和二程(程颢和程颐)的极力倡导下,到了南宋朱熹集周程之大成,确立了程朱理学,讲求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将包含儒家思想的周礼推到了极致。在理学发达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但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礼遇文人,定下了不杀文人的制度,两宋时期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朱熹
【理学小知识】三纲五常:《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智、信也。”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7 、明朝的朱姓
明朝建立以后,吸取元朝短命的教训,恢复唐宋以来的开科取士,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以朱子理学教化民众。而明朝之所以采用朱熹的理学,除了两宋以来的历史延续外,更重要的是明朝皇帝姓朱,朱熹理学被认为是先人的启示和教诲,使得包扩周礼在内的儒学得到了延续。
朱元璋
【朱元璋教化民众小贴士】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是西周以来就有的一种礼仪,历代也有提倡,但大多没有认真实行。朱元璋把它作为实行教化、建立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大明会典》记载:“洪武初,诏中书省详定乡饮酒礼条式,使民岁时燕会,习礼读律,期于申明朝廷之法,敦叙长幼之节。”定时聚会,“习礼读律”,是乡饮酒礼的主要内容。
8 、康乾的尊孔
清朝入关之后,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汲取了元朝民族对立造成速亡的教训,不仅尊孔祭孔,还开科取士,重用汉人,注重周礼教化,缓解了民族矛盾,顺治曾经特地批示:“朕自亲政以来,但见满臣奏事。”雍正对弘历说,你得罪谁也不要得罪天下读书人,看来后来成为皇帝的乾隆记住了。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形成了一百多年的康雍乾盛世。
康熙
【康熙尊孔小贴士】三拜九叩:公元1669年,年仅16岁、刚刚亲政不久的康熙就采纳汉官的建议,去太学祭拜孔子。此前,历代帝王祭拜孔子,一般都是执学生礼,至多两拜九叩。但康熙不顾大臣阻拦,执意执臣礼,三拜九叩。之后,康熙又提出尊孔崇儒,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康熙的这一举措,拉近了与汉人,尤其是中原文化人的心理距离,让汉人在心理上认同了清朝统治。
从周朝到近代,直至今天,周公之礼影响了国人三千年,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都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能够连续三千年不断线,这在世界历史上也绝对是一个奇迹。
谢谢加关注五行的记载始于?
中华先祖伏羲氏在法河图、洛书建立先后天八卦的时候(后天八卦应该是文王披露出来的,就像先天八卦图在宋朝时被披露一样),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归属于五大类,即木、火、土、金、水,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五行的东西。
五行,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篇》武王与箕子的对话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曰苦,曲直曰酸,从革曰辛,稼穑曰甘。这是五行的正确出处。
洛字能组什么词?
1. 洛阳纸贵[ luò yáng zhǐ guì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造句:王教授的作品出版后,风行一时,真有洛阳纸贵的势头。2. 洛洛[ luò luò ]:水或其他液体流下貌。造句:独眼基洛洛带着一队身强力壮的警察,在码头上拦住心急火燎的捕鲸船长。3. 洛妃[ luò fēi ]:传说中的洛水女神宓妃 。造句:洛妃真受宠。4. 洛神[ luò shén ]:传说中的洛水女神,即 宓妃 。后诗文中常用以指代美女。造句:洛神真是让人魂牵梦萦的女子。5. 洛都[ luò dōu ]:即洛阳 。因是著名的古都,故称。造句:今日要去洛都吗? 6. 洛川[ luò chuān ]:洛水 ,即今河南省洛河 。造句:妈妈明天就要从洛川回来了。7. 洛书[ luò shū ]:儒家关于《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造句:但其中的痴迷河图洛书,对祖冲之圆周率的错误批判,又反映出朱载堉作为古代学人的历史局限。8. 洛学[ luò xué ]:指指宋儒程颢、程颐的学说。因其是洛阳人,故名。造句:洛学传承大致历经了鼎盛期、衰落期、中兴期、叛逆期和复兴期。9. 洛女[ luò nǚ ]:指洛水女神。造句:洛女让曹植魂牵梦萦。10. 洛水[ luò shuǐ ]:古水名。即今河南省洛河;古水名。一名北洛水;即今陕西省北洛河;古水名。即雒水。今四川省沱江诸源之 造句:后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县朝邑一带渡过黄河,又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怀来境内的平原上定居。黄河流域地域国家及文化的形成原因到底是什么样的?
应明确的讲是诸侯国,即相当于现常用的联合国式样内的其各参加国一样,也如欧盟内各国,也如美国与俄国内的各联邦州。
不可用中国现在式的国认同,而仅相当现在的国内的各省。或清朝未民国初时的各军阀占的地盘。
知此国式才可答此题。
当时黄河流域同今天一样,仅比现在温暖一些,有旱龟.鳄鱼.犀牛.大象等,气候如现在的云南一样,雨水充足,河湖泽众多,是水草丰美之地,黄土塬上元始森林冒盛一片葱绿。
而,过河北山西山东的以北地区,寒冷,不长树只长草,宜牧不宜耕种,名苦寒之地。
而,甘肃.陕西的垂直线以西,荒漠风沙之地,名久杀之所。
而,山东淅福沿海,无土地了,名东沧所在。
而,湖南四川平直线以南,湿热瘴疫之地,名湿瘴之所。
因此宜人居的仅中处,各东西南北处仅用于流放惩罚犯法犯罪人用。
从而当时中州地区或中原区域,仅现在的:
甘肃.陕西.四川.湖北.安徽.淅江.山东.河北.山西.河南。
此大禹划出的九州内的中州地界。且居中州须凭鼎才准许,无鼎人群不再可入内了。
中州内的各地盘,再由总盟主分封给各部族,其部族由炎帝.共工.祝融.刑天.蚩尤的五大人群构成主流群体,轩辕氏的姬水人群黄帝居落人群迁入中原,才添为六大主流人群了。
黄帝入中原改自占地盘凭奠入酋长最佳人于地盘地下为凭式,成植当地最宜佳木为凭式,使人们敬奉黄帝,从而炎帝为族长,黄帝为首长,巫师自巫师为大巫师,仍用三长老四少保统带整体黄种人种。
族长是主持曰常政务者。
巫师是记录参谋人员外,兼医术及仪式伺仪职责。
首长是带领青壮外出采集渔猎的领队人。兼具保卫自人群安全不受侵害的军警功用。
四少保配各三长老,构成三个五人小组的头领机构,管理人群人众。只不过文字记写成书籍后,三老四少制被写成三山五岳了。从而与五服制式相符。
五服制式: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吾不须述。中州的周边格局也如此。
但此,仅大禹划九州后的制式,其前则是:昆仑西簏为中,即西王母处;昆仑中部为中,黄帝最后由此迁出;贺兰山为中;歧山为中,与河套区域的黄河几字湾地带为中;陕地为中,后周公将陕地一分为二,成陕西.陕东,后世改陕东称为河南的河洛;河洛有嵩山定为天地共中。此黄种人整体东迁史,黄帝的黄不用皇源于此,炎帝的炎赤色意,总由传说的夸父追日载记,且由后羿射八日结束追日,才守土为家的不再迁徒了。
周朝时重用九宫格,五服用于天文星象上及人伦辈份排次与可婚否制式上了。此为九五之尊。
周朝把九宫格外框消除成“井”式,再用九宫格内最大方格的“田”式,作为分封土地的定式,后世定为井田制。
周朝共分封八万大小诸候国,春秋兼并成五霸,其中一霸被三分,才出战国七雄的。此仅述主流显彰突出者,默不彰显的众多国不记录于史的。
秦国以七雄为主叙记,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默不彰显的不入史记内的。
秦始皇改井田,易形成36郡县制,且沿用至今没变没改,而传用于全地球。此易形用的是洪畴九范制。
洪畴九范或洪范九畴,主体五服九宫应用细节法式的叙词记录的篇章名称。只不过内里添入五服异形的五行式罢了。
五行式,是同体各部分的有机关联关系显示式。
此题的文化一词应专指凭什么的依据一词。
从而,凭依的是:五服.九宫.五行。用现代词述则是人际交际的秩序定立,人居地区域的行政区划,加各部分在整体层面上的关联关系揭示法。朱元璋用成帝王平衡术。其他帝王用成人群统御术。
而孔孟之术则训人服从帝王术,助辅帝王施政的学识。因此其人才是以帝王为遵从者的人。即将所学卖给帝王家的作人臣之术。所以儒学窥不到王道帝术,才伴君如伴虎的。
此述仅执政式史,与制造史无涉。
事实上黄河流域的人群自始至终:尊工.重农.抑商.厌武的,且为基本国策的。
只不过儒者窜改历史后,扬诗词书画.琴棋曲剧.念诵颂赞责批斥等的娱乐为文化上,从而帝王死的国葬期停一切娱乐活动,使其文化一词还原娱乐项了,重娱乐而蔑劳动制造,又贪抢卡索挪占精美的人造宝贝宝物,而宝物正是文化的产品产出物,装饰人身上显文明及尊贵的,因农工有文化,享有享用者无文化不明文,才用产物装饰自身沾有文明文化态的,
不信脱去,光屁股饿快死咋瞅都挨不着文明文化的边了。此结在钱买上促成,但真圣物神物钱买是不卖的,再多的钱无效。钱具移魂大法功能。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河图和洛书真的是两幅图么?
关于河图洛书起源的学说。古今认识不一。传统一般认为“河出图,洛出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先秦也有持否定观点:
伏羲受河图,画八卦。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
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曰归藏氏。”
帝尧得龙马图。
《宋书·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坛于河、洛,新闻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龙马衔甲赤文,绿龟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专绳。”
帝舜得黄龙负河图。
《宋书·符瑞志》:“舜设坛于河,黄龙负图,图长三十三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
大禹受洛书。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陈注:“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
成汤至洛得赤文。
《宋书·符瑞志》:“汤东至洛,观尧坛,有黑龟,并赤文成字。”
文王受洛书、应河图。
成王观河、洛,得龙图、龟书。
然河图、洛书究为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献一直未载,至宋陈抟始将失佚两千多年的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于后世。对此历代均有争议。围绕其来源,后世还有以下观点:①来源于道家炼丹养生术。②来源于对天河即银河星象的观测。③来源于对古气候、方位的观测。④来源于北斗斗柄指向及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历法。⑤洛书起源彗星的气体尾巴轨迹。⑥河图数导源于《周易·系辞》“天地之数”,洛书亦导源于《周易》,以上诸说尚属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认。
其他传说之一
相传在伏羲氏时,伏羲氏教民“结绳为网以渔”,养蓄家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因此,祥瑞迭兴,天授神物。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图点,由黄河进入图河(今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送庄乡境内),游弋于图河之中。人们称之为龙马。这就是后人常说的“龙马负图”。伏羲氏见后,依照龙马背上的图点,画出了图样。接着,又有神龟负书从洛水出现。伏羲氏得到这种天赐的用符号表示的图书,遂据以画成了八卦。这就是《易·系辞上篇》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即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后人在伏羲氏龙马负图处修建了负图寺。以纪念伏羲氏开拓文明的功绩。
其他传说之二
据传在黄帝时,黄帝体察民情,亲自劳动,受到人民的爱戴。同时也感动了天神,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一天,天神告诉黄帝说,洛水里有龙图龟书,你如果得到它,将会把天下治理的更好,于是黄帝便带领众头领,巡游于洛水之上。一日,时值大雾,隐约看见一条大鱼被困于河滩上,黄帝非常同情这条大鱼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便命人杀五牲、祭天帝,并亲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动,连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涨,大鱼得以解救。大鱼走后,黄帝在洛水岸边得到了河图洛书,即《河图视萌篇》,上面用象形文字记载着人类所需的各种知识。这就是传说的“洛书鱼献”。据传,得书的地点在洛阳汉魏故城南,旧伊洛河汇流处。
其他传说之三
唐尧时,尧带领众酋长东游于洛水。在太阳偏西时,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见洛水上光芒四起,有灵龟出而复隐。于是,尧便在洛水边修了一个祭坛,选择吉日良辰郑重其事的将璧玉沉入河底。稍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着又飞起一团云雾,在云雾中有喷气吐水之声。一阵大风过后,云开雾散,风平浪静,水上漂过一个大龟壳,广袤九尺,绿色赤文。壳上平坦处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并记录着各代帝王兴亡之数。此后,易理文字便在人间传开。这就是传说的“灵龟”。
其他传说之四
传说虞舜时,舜习尧礼,沉璧于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龟负图书而出。接着一卷甲黄龙,舒图书于云畔,将赤文篆字以授舜。这就是传说的“黄龙负书”。
其他传说之五
传说禹时,禹治水来到洛河,见神龟负文,列于背,有数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册府元龟*帝王部》也说“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龟书,六十五字,是为洪范,此所谓雒出书者也”。这是说,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于天下,故万民称颂,上天赐瑞。洛河出神龟,龟长1.2尺,龟背上有65个赤文篆字。有的说,此即《尚书》里的《洪范》篇,是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
唐代诗人李矫在《咏洛》诗中有:“神龟方锡瑞,绿字重来臻”之句,一歌颂洛龟负书给汉族带来了光明。龟书,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