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思想,洛克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什么

天美资源网

现代教育思想,洛克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什么?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作为思想巨子,洛克以其著名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而彪炳千秋。 《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洛克曾先后担任过沙夫茨别利伯爵和爱德华·葛拉克的家庭教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为洛克绅士教育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于1693年公开出版了《教育漫话》一书。 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如下一些教育思想:一、教育的作用、目的和途径; 二、绅士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体育、德育、智育及锻炼法。从其对绅士教育目的的理解出发,洛克将绅士教育的内容划分为体育、智育和德育三个方面,并把着眼于实际的锻炼法分别贯彻在三育之中。《教育漫话》一书,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现,并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育的作用问题上,洛克于《教育漫话》中坚决反对封建贵族为维护等级差别而鼓吹的遗传决定论,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对教育在培育人才,强盛国家中的作用寄予厚望,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洛克没有认识到教育与环境、遗传之间的辩证关系,更没有认识到教育要受到经济和政治的制约,具有教育万能论的理论倾向,这显然又是错误的。 在教育的途径问题上,出于对当时英国学校中重视古代语文,轻视实际知识,重视形式,轻视内容,重视知识灌输,轻视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的古典人文主义的不满,洛克认为绅士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来进行,而断然否定学校教育。洛克的这一思想虽然有其客观原因,但它的确反映了自中世纪以来,英国贵族重视家庭教育而忽视学校教育的阶级偏见。当然,其中也包含有洛克重视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正确思想。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的一个重大贡献,即是提出了一个包容体育、德育、智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洛克对体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当时那种把人的身体视作囚禁灵魂的囹圄,因而无视身体健康,反对体力锻炼的经院主义教育统治之下,洛克的体育思想无异于石破惊天,令人耳目一新。洛克的《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各国资产阶级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两大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还有什么?

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分别是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孔子还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放在首要地位,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启蒙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思想,洛克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什么

20世纪以后的西方美术教育有哪些主要思想?

用美育取代变革社会, 在阶级社会中显然是一种空想。 然而,席勒强调美育的巨大作用,使“感性的人”培养起理性,“理性的人”培养起情感,引导人们从自然状态迈向道德状态,培养起完善的人格和优美的心灵,从而获得人的自由和社会进步,这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席勒的审美教育学说把审美教育同社会改造、改革联系起来,扩大了审美教育研究的领域;又从人性自由完整的高度去探讨审美教育的实质和功能,深化了审美教育的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教育思想是?

优秀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人的个性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观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至今仍然具有重大价值。

1.“道法自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这一理念来源于《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切都要顺其自然。道法自然理念最早由道家提出,此后不断发展演变,并影响了法家、儒家等。道法自然的“道”主要是指规律、法则,是指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道法自然理念,强调天地万物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道的运行也是自然而然的,揭示了一种顺应自然的辩证法则。在今天,道法自然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更凸显其思想价值,值得深入学习研究。

2.“以民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以民为本的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与君相对。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是第一位的重要,国家是第二位的重要,国君最轻微。在唐朝以前,只有以民为本,没有以人为本。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民本思想的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以民为本理念,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熟。先秦诸子在西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对民本思想的内涵、外延以及实现方式、衡量标准等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虽然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各学派的思想体系和政治主张不同,但在以民为本这一理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共识。秦汉以后,民本思想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发展,同时,也在实践中得到开明君主的重视。中国历史上,以民为本理念在抑制君主专制、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民众安居乐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大同”是仁德之道的最高目标。在儒家《礼记·礼运》篇中,论述了从“小康”进入“大同”之世,阐述了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准则。在大同社会中,社会财富是大家共同享有的,育幼、养老等都有妥善安排,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则由社会供养,大家相爱相助,没有权谋欺诈和盗贼掠夺,人们和平地生活。

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主要源于儒家,《礼记·礼运》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尤其是“大同”思想,对历代政治家,改革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同时,大同之说,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社会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给我的启示?

一、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教育应是国家的事业。

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和政治直接联系起来,要求奴隶主国家直接管理和掌握教育。

2.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根据人是由身体(肉体)和心灵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所组成的理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了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问题。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表现在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植物灵魂,是灵魂的低级部分,为一切生物所共有;二是非理性灵魂,即动物灵魂,也称意志灵魂,表现为感觉与欲望,是灵魂的中级部分,为动物和人所共有;三是理性灵魂,表现为理智与沉思,为灵魂的高级部分,是人类所特有。

这三种灵魂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活动能力的萌芽,具有发展的倾向,但它们的实现全赖教育。

因此,他提出与三部分灵魂相适应的三种教育,即发展植物灵魂的体育,发展动物灵魂的德育和发展理性灵魂的智育。

在各育的关系上,他认为要发展感觉、欲望,必须首先发展身体;而要发展理智、沉思,又必须先发展感觉的欲望,这种身体、感觉、理智的发展顺序是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的。

因此,他把体育放在最前面。

其次是道德教育。

最后才是智育(包括美育)。

他把人的理智的充分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3.教育年龄分期及其教育。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依据人的“自然”,即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划分教育年龄时期的思想家。

他把教育年龄分为三个时期,即从初生到七岁为第一个时期,七岁至十四岁为第二个时期,十四岁到二十一岁为第三个时期。

同时,还详细论述了各个时期教育的具体内容。

二、关于启示:每个人对于思想家的理论有不同的看法,对每个人的启迪也不尽相同,所以,“对我的启示”还是请你自己针对以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作出自己的评价,应有你自己的想法。

在此提一点建议:你可根据亚里士多德体、智、德、美各育和谐发展以及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不同教育这两方面结合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际进行论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