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别,三吏三别指什么?
三吏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是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创作背景
唐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爆发邺城之战,唐军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也见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的爱国行为。诗人感慨万千,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杜诗风格多样?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
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释然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让诗显得更为严谨整饬,情节跌宕起伏。
恶搞杜甫的话?
《七律-杜甫很忙》
冷落诗门车马稀,一朝惊诧老头皮。喻今讽世争难见,信笔涂鸦总不宜。幸也斯文堪扫地,悲哉德信早分歧。飞鸿有志无人解,尽是寒鸦笑雪篱。这首诗发表在网上时,作者署名“老街味道”,没有写真实姓名,他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为杜甫打抱不平。我们仔细来品读这首诗,就会发现无论是从格律还是遣词,都是非常有水平的。首联写的就是网友调侃“杜甫很忙”的现象,原本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少,现在却人人以谈及他为时尚,“一朝惊诧老头皮”看似写得很有趣,其实是无限感慨。次联“喻今讽世争难见”说的是杜甫诗中的内容。杜甫存世的诗作约有1500首,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被称为七律第一的《登高》,敢为平民说话的三吏三别,这些一般文人写不出来、或不敢写的作品,将他推上了诗圣的宝座。可以说,杜甫影响了宋、元、明、清一大批文人,让他们从文人所谓的风雅中走出来,开始关心百姓的苦与乐。对这样的文人,这位高手表示“信笔涂鸦总不宜”,确实是有道理的。颈联一样是妙笔,诗人用了两个感叹,一针见血地写出了这场恶搞的本质。一场网络狂欢下,其实是斯文扫地。其实如果只是趣解杜甫的诗作等倒无所谓,关键是网上出现了很多完全不恰当的调侃,画风令人难以接受。尾联是笔者认为最有意思的一句。“飞鸿有志无人解,尽是寒鸦笑雪篱”诗人提到了两种动物,飞鸿和寒鸦。很显然,在这位网友看来飞鸿指的就是杜甫这样有远大胸怀的诗人,而站在雪篱上笑他的寒鸦则是那些不知轻重的恶搞者。这两句属于文人式的讽刺,看似没有贬义词,却通过对比把这些人的丑态写得淋漓尽致。虽然论整体水平,这首七律无法与古代先贤的作品相提并论,但作为一位现代民间诗人,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确实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在古体诗落寞的今天,它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还有很多普通人,他们尊重诗人,也能写出不错的作品,当真是高手在民间。其实杜甫当年真的挺忙的。当一夜风雨把他的茅屋吹破时,他无暇想自己明天该栖身何处,忙着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场春雨过后,其他文人都忙着赏春玩乐时,他忙着替农民们开心,他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军得胜时,他也没闲着,他难得放纵了一回,他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58年生命,他活得没有李白洒脱,没有王维闲适,没有白居易顺遂,却活出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该有的模样。为啥不是朱门酒肉臭?
野狐试答
题主好,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题主的问题虽很小,很具体,但涉及到诗歌鉴赏方法的大问题。诗歌是文学最高的艺术形式,它有很多艺术手法,这些手法涵盖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题主的问题涉及到“互文”这种修辞手法。
什么是互文?互文就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意”,就是说上下文意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借助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一般有两种情形:第一是句内前后互文,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的《出塞》),“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的《泊秦淮》),这两句诗都是用了句内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成秦时的明月照着汉时的关隘,这也没法照呀。这句诗要表达的是秦时的明月照着秦时的关,汉时的明月照着汉时的关,岁月流转,历史沧桑,虽然朝代更替,但边关一直狼烟不息,烽火不灭,天下一直没有太平。理解互文诗句的时候,要前后放在一起,从整体来理解。
第二种是上下两句间的互文,这种形式的互文古诗词比较常见,大家都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很多:“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他诗词中的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 雪》)……古文中也很多的互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不是说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就没这回事了,前后两句要放在一起来理解,是说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面,都要孝敬父母,兄弟友爱。
解释清楚了互文,也就解释清楚了题主的问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前后两句要放在一起理解:达官贵人家里飘散着酒肉的香气,他们都穿着轻暖的裘皮,吃着可口的美食,可路边到处都能看到冻死、饿死的穷苦百姓。
顺便说一下,一般把这句中的“臭”读作“chou”,解释为朱门里的酒肉都放臭了,这有点不合适,肉可以放臭,酒是越放越香呀。所以我觉得还是理解为“xiu”比较合适,“臭xiu”是气味的意思,多指香气,这是这个词的本意,当恶臭来讲是后来衍生出来的意思。
三吏与三别指什么?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