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经济全球化的负效应是什么

天美资源网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经济全球化的负效应是什么?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负面效应:

1、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特征会得到充分体现;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经济全球化的负效应是什么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会更加突出,使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和民族冲突会更加激烈和尖锐;少数大国一手操纵世界经济事务,使平等互利原则和国际间的合作屡遭破坏;

3、局部地区的民族摩擦、经济危机以及政治经济的震荡也极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扩展,增加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区别?

经济国际化是指一国经济发展超越国界,与别国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断扩大和深入的经济发展过程。经济国际化是动态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就出现了初级阶段的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经济国际化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全球化则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经济国际化时期,各国之间主要以商品和资本流动,尤其是资本输出作为经济交往的纽带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互补关系。以垂直型的国际劳动分工为基础;而经济全球化阶段,在商品贸易、资本输出成倍增长的同时,国外直接投资、服务贸易、科技转让、信息传播、人员交流都迅猛发展,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形成发达的世界市场经济。

(2)经济国际化时期,国家经济之间为线型联结方式是双边的经济交往。国际经济强调国家主权,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主要为国家,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各个国家的市场仍然受到主权国家的保护和调节,公司受国家严格的对外经济管制政策的约束,对外经济交往主要在两国的公司之间进行,体现的是公司的外部联系和交换关系。

与此同时,无论就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言,还是从跨国经营的企业来看,国际经济活动及其国籍归属都是比较明确的,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划分也是比较清晰的。各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仍处于分立状态,只能通过国家间的贸易关系进入别国的国内市场;而经济全球化阶段,国家经济之间为全方位的联结方式是多边的经济交融。

国家主权受到削弱,各国之间经济交往的纽带或渠道越来越多。这种联系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各个国家的市场虽然受到国家主权的保护和词节,但各国的经济决策权要受到某种制约和限制,要遵守共同的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国家之外的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等非国家经济主体成为重要的经济主体形式,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已成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的是企业内部的交融关系,是企业层面的经济关系。各国的国内市场有双重属性,它既是本国的,又是国际的,以同时作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直接组成部分存在为重要特征,即通常所说的国内市场的国际化。

(3)经济国际化现象在国家与地区问经常出现。经济国际化是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一国或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过程和程度。而经济全球化囊括了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全球化是从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全球性经济同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离不开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而独立发展。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因为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资本国际化,指跨国公司的股权在国际间分散,国际上形成巨额游资,各国相互开放资本市场,经济间形成资本通道,而各国经济“休戚相关”。 这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三阶段。 区别:资本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阶段,经济全球化除了包扩资本外,还有贸易、技术、生产等领域的全球化。

全球化对历史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了由集团化、区域化朝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推进是由什么支撑的?

经济全球化建立的标志是1945年的关贸总协定,也就是我们熟知的WTO的前身。联系到出现的时间段和背景,我们可以初步的断定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极大进步,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也就是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爆发,极大的提高了供给侧的产量,但是又受限于狭隘的贸易渠道产生大量剩余生产力。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就是1929到1933年席卷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但是这只是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而不是推动力。那么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是什么呢?

席卷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到来后,有的国家挖掘内部潜力,扩大内需消化剩余生产力,比如美国。而有的国家限于国内市场的狭窄,不得不通过战争的手段,将生产力剩余转移到国外或者在战争过程中消化掉,比如轴心国。但是,这种不管是内部挖掘潜力的方式还是通过战争转移消化剩余生产力的做法都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内需总有上限,而生产力是不断进步没有上限的,美国的做法只能维持一时,但不能永远这样下去。同样的,轴心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同样不可持续,而且还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因此,在二战结束后,欧美西方世界都知道,要是没有一个长久之计,那么随着二战中带来的巨大科技进步导致的未来生产力大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遥远。而跳出自身,放眼全球,体量巨大的苏联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广大的亚非拉殖民地同样没有经济危机,这都是一个原因:生产力与需求还处于一个相对的平衡,比如苏联,或者处于需求大于生产力现状的情况,比如亚非拉殖民地。这种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发展与需求的不平衡给了解决生产力过剩问题一个最好的市场。尤其是当时作为全球生产力霸主的美国更有这个需求和动力去推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与需求市场的大调配,这就是当时二战后英法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各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体系建立的时代背景。

讲了关贸总协定的出现背景,那么真正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和支撑是什么呢?同样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过剩会产生巨大的需求市场,会倒推市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在WTO统领全球贸易市场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初的推动者美国会想要退群,会想要逆全球化?那就是因为现今的前沿科学基础理论已经很多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了,前沿科学基础理论不突破,那么其应用技术就将受限,应用技术受限也就限制了生产力的野蛮生长,生产力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差距正在逐渐的缩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果千万基础理论学科还不突破,那么大趋势就是市场需求远远超过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这种存量经济博弈的背景下,各国自扫门前雪优先保证自家,这就是美国退群的生产力背景。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推动力支撑,都源自于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发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