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kr是哪个国家,乌克兰会重新获得俄罗斯的天燃气吗

天美资源网

ukr是哪个国家,乌克兰会重新获得俄罗斯的天燃气吗?

乌克兰很傻,傻得不会花钱,俄罗斯那么优质、廉价的天然气不买,非要去购买其他欧洲国家从俄罗斯购买的二手天然气,气是一样的气,关键是二手货太贵,白白让其他欧洲国家赚了一笔,乌克兰如此不会花钱,最终让乌克兰负债累累!

俄乌重启天然气谈判,其实就是欧盟、俄罗斯、乌克兰三方的谈判,为什么欧盟要一起谈判呢?因为在乌克兰境内有一条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这条天然气管道名叫“北溪一号”,“北溪一号”过境乌克兰,把俄罗斯的天然气输送到欧盟国家去,所以“北溪二一号”不但涉及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利益,还涉及欧盟的利益。

乌克兰傻就傻在,在明明知道欧盟一直和俄罗斯保持友好经济往来的情况下,还投靠美国,投靠欧盟,借美国和欧盟来对付俄罗斯,结果欧盟和俄罗斯打得火热,不但有“北溪一号”这样的天然经济命脉,还有“北溪二号”天然气经济命脉,在相互打压的同时相互合作,不影响两个邦交,不影响两国的经贸往来,赚钱才是硬道理。

ukr是哪个国家,乌克兰会重新获得俄罗斯的天燃气吗

乌克兰还忽略是一个事实,以为欧盟和美国是铁板一块,殊不知,美国和欧盟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欧盟不甘心受制于美国,欧盟想要崛起,欧盟希望赶走美军,欧盟想和美国平起平坐,欧盟想用欧元取代美元的国际地位,然而这些,都是美国不允许的。一山不容二虎,美国作为世界霸主,不希望欧盟威胁到美国的国际地位,就打压欧盟,阻止欧盟的崛起,对欧盟进行经济掠夺,欧盟早已对美国怨声载道,早就想和美国分道扬镳。

欧盟和美国有分歧,德国、法国等国家才不惜一切代价和俄罗斯建设“北溪二号”。乌克兰想在欧洲混,必须看俄罗斯的脸色,必须看欧盟的脸色,必须看美国的脸色。乌克兰虽然不想让俄罗斯的“北溪一号”天然气管道过境,但是有俄罗斯的压力,有欧盟的压力,乌克兰就算有美国撑腰,乌克兰也不得不向俄罗斯和欧盟妥协,否则乌克兰就会敬酒不吃吃罚酒!

欧盟、乌克兰、俄罗斯进行天然气谈判,最终达成协议。根据乌克兰Ukrtransnafta 公司的消息,乌克兰管道运营商JSC Ukrtransnafta和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PJSC Transneft签署了附加协议,达成10年的过境协议。根据这个附加协议,2030年1月1日之前,俄罗斯的天然气将继续通过过境乌克兰的“北溪一号”给欧盟国家供气!

俄乌的天然气谈判是关于“北溪二号”的谈判,不散关于乌克兰购买俄罗斯天然气的谈判,但在2019年6月,俄罗斯高官早就表示过,只要乌克兰愿意恢复俄乌关系,在对乌克兰出口的天然气中,俄罗斯愿意降价25%。这就是俄罗斯,一个愿意让利给乌克兰的俄罗斯。

普京今年接受采访时,也曾说过,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兄弟,他希望乌克兰放弃“反俄”!所以,只要乌克兰愿意改善俄乌关系,愿意购买俄罗斯天然气,普京随时欢迎乌克兰回心转意!

沦落到和巴基斯坦一起研制武器的地步这事?

利刃/TONE

曾几何时,乌克兰的武器制造和出口产业不仅是该国的支柱,更能在全球诸多强国之间脱颖而出,令其跻身世界十大武器出口国之列。

但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转眼几年间乌克兰武器产业就衰落得一文不名,武器出口国排名也远远掉出前十之外。而在颓势之下,乌克兰各军工企业只能寻求自救。但令人扼腕的是,这些自救的办法无异于是饮鸩止渴:近日,负责乌克兰军火出口的Ukrspecexport公司已和缅甸签署了一份出口合同,将向该国转让BTR-4U装甲运输车和2S1U自行榴弹炮的全套生产线。

图为位于基辅的BTR-4装甲车总装厂,设备和规模都相当简陋。

当然,出口装甲车乃至自行火炮生产线,乃至转让全套技术的事情并不少见:近年来韩国向印度转让K-9"雷电"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全套生产技术,以及芬兰帕特里亚AMV装甲车在南非、东欧等国的攻城略地,都是"以市场换技术"的典型例子。

但和芬兰帕特里亚、韩国三星等风生水起的武器研发/制造商不同,向缅甸转让BTR-4装甲车和2S1U自行榴弹炮生产线的乌克兰莫洛佐夫已经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创新能力,这无非就意味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图为乌克兰莫洛佐夫制造的BTR-4装甲运输车。该车从根本上还是属于前苏联BTR家族。

就从缅甸转让合同的BTR-4装甲车说起吧。乌克兰莫洛佐夫设计局虽然宣称该车是"全新研制",但该车仍旧只是应用部分西方设计思想的苏联BTR系列改进型:其最大改进无非就是增设了独立的驾驶舱门和尾门,把原本BTR系列的侧门移除。除此之外,它的各项指标基本上和加挂西方标准附加装甲,以及增加顶置式武器站的BTR-80没多大区别。

图为挂俄罗斯海军陆战队旗(圣安德烈旗变种)的俄罗斯BTR-82A轮式步兵战车。

而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乌克兰上游工业系统的缺失,BTR-4装甲车不仅是"西方版"BTR,更是一款严重依靠外部供应商的"乌克兰国产"装甲车。

之所以加引号来形容BTR-4的生产情况,原因很简单:和俄罗斯能够不受限制地生产BTR-82A不同,BTR-4的发动机来自德国道依茨,变速箱来自美国艾利逊,甚至连轮胎都由法国米其林提供……换句话说,该车的动力系统基本上就和乌克兰工业企业没什么关系。

图为乌克兰陆军的BTR-4装甲运输车(左)和堡垒-M主战坦克(右)。

当然,这种基于苏联时期基本设计,结合西方子系统的"再拼凑"产品竞争力势必很有限,而很多客户能够接受BTR-4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原本就使用着BTR系列装甲车,但又要和北约标准接轨,BTR-4也就成了唯一的过渡选择。

但过渡终究是过渡。在西方各国8X8轮式装甲车产品百花齐放的今天,BTR-4乃至莫洛佐夫已经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换句话说,新产品又鼓捣不出来,不卖生产线难道还等着饿死?

图为沙特向乌克兰安东诺夫定制,并将在沙特境内生产的安-132运输机,该机同样是"西方大杂烩"。

而从现在看来,不仅制造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名门莫洛佐夫,就连曾经的运输机巨头安东诺夫、前苏联弹道导弹的核心南方设计局、乃至于旗下航空发动机产品众多的进步设计局等乌克兰军工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在失去了俄罗斯这个最重要的大市场后,乌克兰自身无力再对这些企业提供研发资金方面的任何扶持。在这种情况下,是应该用至关重要的技术和设备换来最后的一口救命饭,还是勒紧裤带"撞"出一条生路?恐怕给乌克兰人思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为何马达西奇公司股份的收购会一波三折?

一边是能够左右本国局势的全球霸主,一边是多年与自己展开经济合作的“大金主”,乌克兰政府马达西奇公司股份的收购问题上,确实有着自己的苦衷,原因就是两边都是他惹不起的国家。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马达西奇航空动力公司作为曾经的苏联“动力沙皇”,手中掌握着的航空动力技术,是世界上仅有的一家,没有被西方资本掌控的航空动力公司,这就意味着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如果想要在航空动力领域追赶美国,那么马达西奇就会成为他们最重要的“阶梯”。

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马达西奇公司出于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将原本属于一个国家最核心战略级别的航空动力技术,拿出来与其他国家展开合作,而作为全球动力最强国家的美国,却始终都在阻挠这一合作的正常进行。

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讲,作为全球霸主的美国,阻止“大金主”东方大国展开对马达西奇公司的收购,实际上并没有安什么好心。

美国是全球航空技术最强的国家,拥有全球最顶尖技术的航空动力体系,这个国家之所以想要收购马达西奇公司,原因并不是马达西奇公司拥有美国所没有的航空技术,而是只有这么做,美国才能拉开与主要竞争对手,在航空动力领域的差距,为自己继续在航空动力领域保持优势埋下伏笔。

因此,美国收购马达西奇公司的目的,其实就是想断绝其他国家,比如俄罗斯、东方大国发展本国航空动力技术的“捷径”,甚至更险恶一点,就是想通过收购的方式,彻底毁掉这家公司。

当年美国为了扼杀乌克兰制造航空母舰的技术,也是通过种种理由的手段,在收购了乌克兰能够制造航母的国宝级造船厂----乌克兰造船厂之后,彻底的荒废掉了这家造船厂,一下子就断绝了乌克兰制造航母的能力。

而这次美国针对马达西奇公司的做法,其实就是当年收购乌克兰造船厂的故伎重演,其用心可以说是相当险恶的。

美国想要毁掉马达西奇公司,却又在金钱上对乌克兰政府吝啬,这是乌克兰政府感到左右为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讲,不管是美国还是东方大国,与马达西奇公司展开良性合作,对于乌克兰政府而言,实际上都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但如果美国想要通过恶意的收购,去扼杀乌克兰航空动力技术的发展,那么乌克兰政府很显然是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

毕竟马达西奇公司作为乌克兰的高科技技术企业,不仅在乌克兰国内拥有数万员工,而且也是乌克兰国内不多的盈利能力较高的企业,为乌克兰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现在如果仅仅是为了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的需要,就让乌克兰政府亲手扼杀自己旗下的先进企业,那就等于是自毁长城,如果泽连斯基政府敢这么干,抛开企业倒闭之后造成的长久损失不谈,仅仅是公司破产之后数万人的生计,就能让乌克兰政府挠破脑袋。

所以此时的马达西奇公司到底要被谁收购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政治的层面上,即究竟是屈服美国的淫威毁掉这家公司,还是抗住压力,继续和伙伴联手展开合作,相信以泽连斯基的政治智慧,能够做出一个清醒的决定。

不过好在乌克兰政府最终还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挺住了,根据俄媒在12月15日号的报道,中企已经完成了对马达西奇公司51%以上股份的收购,虽然乌克兰反垄断委员会已经暂停审批这起收购,但是这起收购案已经实质完成,下一步就要看三个国家之间的外交部门的努力了。

平昌冬残奥会中国奖牌榜?

排名 国家/地区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数

1 美国(USA) 13 15 8 36

2 中立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员(NPA) 8 10 6 24

3 加拿大(CAN) 8 4 16 28

4 法国(FRA) 7 8 5 20

5 德国(GER) 7 8 4 19

6 乌克兰(UKR) 7 7 8 22

7 斯洛伐克(SVK) 6 4 1 11

8 白俄罗斯(BLR) 4 4 4 12

9 日本(JPN) 3 4 3 10

11 瑞士(SUI) 3 0 0 3

12 意大利(ITA) 2 2 1 5

13 英国(GBR) 1 4 2 7

14 挪威(NOR) 1 3 4 8

15 澳大利亚(AUS) 1 0 3 4

16 芬兰(FIN) 1 0 2 3

16 韩国(KOR) 1 0 2 3

16 新西兰(NZL) 1 0 2 3

19 克罗地亚(CRO) 1 0 1 2

20 中国(CHN)10 荷兰(NED)

为何却支持俄罗斯攻打乌克兰?

乌克兰同缅甸的军事合作远远早于俄罗斯同缅甸的军事合作,不过缅甸现在是军政府,就俄罗斯强力支持,所以投桃报李也就在俄乌之间支持俄罗斯,乌克兰在缅甸除了得到点销售军火的利益外还有一堆恶名,这也算是求仁得仁吧,当乌克兰人面对俄军重武器时或许能感受到缅甸人面对缅军使用的乌克兰重武器时相同的恐惧。

装备大量乌克兰武器的缅甸军政府支持俄罗斯进入乌克兰维护主权缅甸军政府发言人佐敏吞(Zaw Min Tun)少将在2022年2月24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缅甸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采取有利于其国家主权的可持续性行动,当天早些时候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在乌克兰东部发起旨在保护平民的“特别军事行动”。

佐敏吞少将还列举了缅甸军政府支持俄罗斯行动的原因,一是俄罗斯一直在努力巩固其主权,二是向世界展示俄罗斯是一个大国。

近年来缅军与俄军交流频繁,2021年2月1日缅军发动军事政变后俄罗斯也是少数几个支持军政府的国家之一,2021年6月份缅军总司令敏昂莱访问俄罗斯后曾表示俄罗斯的帮助让缅军“成为亚太地区的强大军队”,然而在缅军获得大量俄罗斯武器之前,乌克兰才是缅军主要的武器来源国。

早在2003年,缅甸从乌克兰购买了10辆BTR-3U装甲运兵车,此后为绕过武器禁运和降低成本而选择通过运送零件到缅甸组装的方式继续交易,还因媒体报道缅甸采购了1000辆BTR-3U而名噪一时,虽然缅军实际装备数量没那么多,但却是BTR-3U的全球最大用户。

在组装BTR-3U的基础上,缅甸提出了和乌克兰联合开设工厂的设想,即将乌克兰的零部件运往缅甸联合工厂组装,产品除缅军采购外还会向第三国销售。从2015年开始,乌克兰国家进出口公司(Ukrspecexport)开始向缅甸运送用于生产BTR-4E装甲运兵车和2S1U自行榴弹炮的首批设备,这些交易通过敏昂莱的裙带商人昂莱乌(Aung Hlaing Oo)的缅甸化工与机械有限公司(MCM)进行,而联合工厂则主要由缅军制造武器的国防工业公司(DI)负责生产。

为了便于开展业务,乌克兰还在2017年1月任命昂莱乌为乌克兰驻缅甸名誉领事,昂莱乌能获得武器销售20%至30%的佣金。在2018年乌克兰和缅军达成军事技术合作协议后,虽然要到2019年6月才生效,不过包括底盘、发动机零件、电气部件、夜视设备和激光测距仪在内的零件早已源源不断从乌克兰运往缅甸。除此之外,乌克兰销售给缅甸的还有米-2和米-17直升机零件、米格-29战斗机零件、80K6K1和36D6三坐标雷达、T-72S坦克零件、以及包括船用柴油发动机、推进系统和导航设备等在内的船舶零部件。在2019年3月,缅军公布了首款“国产”MMT-40坦克照片,使用2S1U自行榴弹炮的MT-LBu多用途底盘和WMA301轮式突击炮的105毫米炮塔结合而成。

乌克兰于2014年9月23日签署了《武器贸易条约》(ATT),该条约是一个规范国际间武器贸易的多边协定,通过设立管制武器出口的机制,确保出口武器不会被用于种族灭绝、战争罪行,或落入恐怖分子和犯罪团体手中。当缅军在2017年因罗兴亚危机犯下国际罪行时,乌克兰并未遵守《武器贸易条约》,反而加强了与缅军的合作,继续进行武器和技术转让以及联合工厂的生产,而当缅军在去年发动军事政变后,这一进程并未受到任何影响。随着乌克兰局势的变化,同缅军的合作可能会被迫中断,不过对于缅军来说已经获得了生产重装备的能力,而且还有俄罗斯可以替代乌克兰提供军事装备,那么即便曾受惠于乌克兰的缅军此时以军政府的名义坚定地支持俄罗斯又有什么顾忌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