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现在的哪里,刘邦的家乡在丰县吗

天美资源网

秦国是现在的哪里,刘邦的家乡在丰县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明确的:高祖刘邦的家乡在现在的江苏省丰县。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高祖家乡的行政区划,古往今来是动态变化的,高祖即位前后就不一样。唯有“丰”字没有变,但其后缀却由秦朝的“邑”变成了汉朝的“县”。

我们看《史记·高祖本纪》的开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高祖,沛县丰邑中阳里人。”译文实际上只多了一个“县”字。可是,这一个“县”字却玄机颇多。司马迁介绍高祖籍贯时,遵循的是刘邦出生时秦朝的行政区划,否则,依照汉朝行政区划,他该说“高祖,(沛郡)丰县中阳里人”了。要知道,秦朝时,沛县系泗水郡属县,当年吕后还差点嫁给沛县县令家哩;“丰邑”和“中阳里”则逐次为沛县的乡镇和村庄了——不过,要强调的是,“邑”是有城墙的中心乡镇。汉朝在继续施行郡县制时做了必要的调整,高祖故乡地位得以提升。汉朝专门设置了沛郡,治所在相城。丰邑则脱离沛县,升格为独立的县,与老东家沛县分庭抗礼了。

秦国是现在的哪里,刘邦的家乡在丰县吗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史实:汉高祖在击破英布军后还乡时,停留沛县多日与父老子弟痛饮狂歌,而不回老家丰县。我们注意到,此时丰县已与沛县并列了,刘邦该是在沛县县城里。刘邦与沛县的渊源说来话长。刘邦成年后,就进沛县城里试做小吏,被安排做泗水亭长。泗水紧挨着县城,作为亭长,刘邦因工作需要经常进出县衙,见识世面。时间久了,他与萧何曹参等吏员交往密切,成了莫逆之交。刘邦也有机会接触县令,得以赴咸阳公干,并牵起了与吕雉的姻缘。在沛县,刘邦如鱼得水,建立了丰富的人脉,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胜起义后,刘邦与萧曹等人里应外合,轻而易举拿下沛县,这里就成了刘邦的大本营。众父老推举刘邦为沛公,并为他送去两三千子弟兵。从此,刘邦一发而不可收,直至推翻秦朝,剿除项羽,定都咸阳——他帝业的成功,多亏了沛县乡亲,尤其是县城一带的。

刘邦与丰县的关系本不复杂,那里是他的出生地嘛。可是,加入了雍齿的因素后,他居然跟那里的乡亲置起气来了。高祖与秦军激战,分不开身,于是派部将雍齿守卫丰邑,自己率兵攻打薛地。能把家乡交个雍齿去守,可见高祖对他的信任。可刘邦万万没有想到,在魏人周市威胁屠城之时,雍齿不做抵抗,痛痛快快转换角色,为魏国守丰邑。原因很简单,他平素就不喜欢农民出身的刘邦。此种奇耻大辱,刘邦怎能受得了;了家乡人的背叛,更让他心寒。于是,高祖愤而发兵,攻打丰邑。战况如何,《史记》语焉不详。

此次,刘邦得胜而归,衣锦还乡,选择了与沛县城里的父老饮酒作乐,有些报恩的味道。高祖乐极而引吭高歌,慷慨伤怀,悲从中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激动之余,他下令终身免除沛县百姓的赋税。后来,沛县父老为丰县百般恳求,刘邦也借得个台阶,给予丰县相同的待遇。高祖的话很动情:丰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怎能忘了;只是有口气咽不下,乡亲们怎么能跟着雍齿投降魏国背叛我呢?

这样看来,高祖刘邦的籍贯,在秦朝属泗水郡沛县丰邑,他就是沛县人;在汉朝,他的籍贯则是沛郡丰县,人也就变成丰县人了。

为什么秦国国君是嬴姓赵氏?

《史记 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史记》中廖廖几句话就交待了秦始皇的出身,说他是秦庄襄王的儿子,秦庄襄王当年在赵国当人质时,见到了吕不韦的姬妾赵姬,就娶了过来,生下了秦始皇,那一年是秦昭襄王48年,也就是公元前259年。

秦始皇赵政

最为重要的是,史书说了秦始皇的名叫“政”,他的姓是“赵”,名字合起来就是赵政。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赵正书》: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还至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谓左右曰:“天命不可变欤。吾未尝病如此,悲……”

根据出土的汉代竹简《赵正书》上的内容,同样称呼秦始皇为赵正,古代的文献都称秦始皇为赵政(正),几乎没有称呼他为嬴政的,但是我们更为熟悉的是嬴政这个名字,在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上,称秦始皇为嬴政,而不是赵政。

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到底叫嬴政还是叫赵政?历代秦国国君呢?

赵正书称秦始皇为赵正

这就涉及到秦人的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秦人的祖先来自黄帝的后人。

《史记 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秦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代,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五帝之一,颛顼帝有个后代叫女脩,女脩在织布时,吞下了燕子掉下的卵,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娶了少典部落(黄帝所在的部落)的女儿女华,女华生下了大费,大费帮助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为了表彰大禹的功能,赐给大禹一块黑色的玉圭,大禹又向舜帝推荐了大费的功劳,于是舜帝赐给大费一幅黑色的旌旗,同时把姚姓的美女赐给大费为妻,大费接受了赏赐,帮助舜帝驯养鸟兽,鸟兽多被驯服,舜帝又赐姓大费为嬴姓。

秦国国君是颛顼帝的后代

大费还有一个名字叫伯益,也叫柏翳,是秦国国君的祖先,也是嬴姓的祖先,嬴这个姓来自于舜帝的赏赐,在上古时代,很多姓都是出自帝王的赏赐,秦国祖先有了嬴这个姓之外,一代一代传了下去。

《史记 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於唐虞之际,受土赐姓。

吞燕子卵而生下孩子这种事只能是神话故事而不是历史,虽然被记载在史书上,只是受限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神话故事可以一笑了知,但是背后的逻辑大体上应该是正确的,在口口相传之下,故事可以神话,但祖先不可能忘记。

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姓代表着祖先,氏代表着分支,现代人遇到同姓的人开玩笑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这还真不是开玩笑,是客观事实,因为同姓就代表着同祖先,姓就是追溯祖先唯一的依据,预示着你从哪里来。

姓也可以理解为宗族的族号,中华五千年历史有着无数的宗族,能够区分不同宗族的依据就是姓,姓一般不会更改。

嬴姓始祖-伯益

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是华夏族最古老的姓之一,上古八大姓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这些姓要么是女字旁,要么是姓中含有女字,这是因为原始社会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后来才逐渐进化到父系氏族社会,但是源自母系社会的姓仍然保留了下来。

氏表示后代的分支,随着历史的发展,同一宗族同姓的人越来越多,经过分封之后,同姓的人逐渐被分封到华夏各地,为了区分这些同姓但生活在没地域的族人,于是就有了氏,氏表示同姓的人不同的分支,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平民百姓是没有氏的。

氏可以是居住地名,比如黄帝居住在姬水,称姬姓,炎帝居住在姜水,称姜姓,也可以是部落名,比如黄帝也称有熊氏,有熊氏就是黄帝的部落名,氏也可以是国名,比如周朝初期的陈国国君,最初是妫姓,因为分封于陈地,建立陈国,于是改为陈姓。

先秦时期的贵族是有姓又有氏的,比如黄帝是姬姓有熊氏,炎帝是姜姓神农氏,大禹是姒姓夏后氏,姜子牙是姜姓吕氏,楚庄王是芈姓熊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而秦始皇是嬴姓赵氏,赵武灵王也是嬴姓赵氏。

嬴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嬴姓上文讲到了是舜帝赐的,那么秦始皇的赵氏是怎么来的?

这就要说到秦始皇的祖先了,还是从大费(伯益)说起,大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若木有个玄孙叫费昌,费昌生活的时期正是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统治时期,费昌投靠商汤,并为其驾车,并跟随商汤打败了夏桀。

大廉有个玄孙叫中衍,为商王太戊驾车,开始显贵起来,中衍有个玄孙叫中潏,居住在西戎地区,中潏生了个儿子叫蜚廉,蜚廉有个儿子叫恶来,蜚廉与恶来父子都在辅佐商纣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杀死了恶来。

蜚廉还有个儿子叫季胜,季胜有个儿子叫孟增,孟增受到了周成王的宠幸,孟增有个儿子叫衡父,衡父有个儿子叫造父,造父因为善于驾车,同时参与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乱,而受到周缪王的宠幸,因为有功,周缪王把赵城封给了造父,从此之后,造父一族以封邑为氏,称赵氏。

造父一族的姓是嬴姓,氏是赵氏,因为封地而得氏,所以称为嬴姓赵氏,造父这一族其实就是赵国王族的祖先,造父的后人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赵国王族的世系是这样的:

造父封赵

黄帝→昌意→颛顼→女脩→大业→大费(伯益)→大廉→中衍→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

再来说说恶来,蜚廉的儿子恶来被杀后,恶来有个儿子女防活了下来,女防有个儿子叫旁皋,旁皋生了个儿子叫太几,太几生了个儿子叫大骆,大骆生了个儿子叫非子,非子就是秦嬴,恶来的五世孙,因为造父一族居住在赵地,所以非子、大骆、太几等恶来这一支的后人也居住在赵地,所以就形成了共同的姓氏-嬴姓赵氏。

非子居住在犬丘,他的特长是养马和牲畜,非子后来帮周孝王养马而受到赏赐,周孝王于是封了一块地给非子,让他延续嬴姓的祭祀,号称秦嬴,非子建立了一个附庸国,算不上诸侯国,非子也称为秦非子,以国为姓。

秦非子的五世孙是秦襄公,秦襄公因为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有功,而被封为诸侯,这一年是公元前771年,也是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的时候,秦非子就是秦国国君的祖先之一,也是秦始皇的祖先,秦非子同样是嬴姓赵氏。

嬴姓是其家族的祖先来源,来自于大费,赵氏是因为非子一族曾经跟随造父一族居住在赵城,他们是同宗的族人,后来非子因为有功才被分封到秦地,算是独立出来了,于是有了自己的封地,秦国国君的世系是这样的:

非子封秦

黄帝→昌意→颛顼→女脩→大业→大费(伯益)→大廉→中衍→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秦德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夷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秦国国君与赵国国君都是嬴姓赵氏,因为他们几百年前是一家人,从世系中就能看出,他们的家族是从蜚廉的儿子这一代开始分家的,尽管如此,在残酷的战国时代,秦国与赵国仍然是敌人,直到秦国灭亡六国统一天下。

秦汉之后,姓与氏逐渐统一,不再区分姓与氏,而是统称姓氏,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字,比如说刘邦姓刘,字季,叫刘季也行,再比如诸葛亮,姓诸葛,字孔明,称诸葛孔明。

战国地名对应的现代城市?

1、齐国:临淄,即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原齐国都城即位于现在的淄博市郊区。

2、秦国:咸阳,即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原秦国的咸阳位于西安市郊区。

3、楚国:郢,古代楚国都城迁了好多次,但都叫郢。相当于现在湖北省的江陵、枝江等地方。战国时期,秦国占领郢,楚国迁都宛,即现在河南南阳;之后迁都寿春,即现在的安徽寿县

4、燕国:西周至春秋初期都城在易,今河北易县;后来灭蓟,迁都到蓟国故都,直到战国时秦灭燕国。蓟城位于现在北京市区的西南部分。

5、赵国:邯郸,即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

6、魏国:原都安邑,位于现在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即现在河南开封。

7、韩国:战国初期都阳翟,即现在河南禹州市;后灭郑国,迁都于原郑国都城,即现在的郑州市新郑。

其他小国的都城有:

1、鲁国:都城曲阜,即现在山东省曲阜市

2、东周国:都城为巩,即现在河南巩县;

3、西周国:都城为洛阳,即现在河南洛阳;

4、蜀国:都城为蜀,即现在四川省成都市

5、巴国:都城为巴,即现在重庆市

6、中山国:都城中山,即现在河北省正定

7、宋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8、卫国:战国时仅剩下很小的地方,一个县不到。初都濮阳,即现在河南省濮阳县。秦灭魏国,置东郡,把卫国迁到野王县。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秦灭卫。卫国是周初大封建诸候国最后一个灭亡的。

9、邹国:都城先是位于今山东都城市,后迁都于峄,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

10、小邾国(倪国):都城倪,即现在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

11、越国:都城先后有好几个。琅琊:即现在山东省即墨市;会稽:即现在浙江绍兴。

那么陕在哪里陕东在哪里?

“陝”因周人而得名,本意应是黄土塬“陜”,而并非陕县。“陕县”为秦人所置,是秦人东出荣光的历史见证。

陕在哪里?这还用问嘛,其中心是关中,陕北、陕南都称陕嘛。历史地理中并无陕东之称,应相当于“山东”、“关东”,是崤山、函谷关外六国的统称。

“陝”是周人的地名移植,本义就是黄土塬“陜”,也可以说是“陕”在今河南黄土塬的特指。今此二字都作“陕”

“陕”名最早见诸先秦文献,当推《春秋公羊传》:“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史记•燕世家》也有此言。今好事者多夸大周、召二公分工为分治诸侯之界,实则大谬不然。界在哪里呢?文献无任何记载。更有好事者,伪造出分界碑,或以陕县西南之张沫塬为陝,纯属轰动全国的把戏河南地方造,与“夏都博物馆”仅有巫大、巫小之别。

个人认为,崤函间有黄土塬地貌,异于周边而同于黄土高原,故周王室视其为幾内而已。东汉许慎的《说文》,陝(shan)训“弘农陝也,古虢国”,声部训为“盗窃裹物也”;“陜”(xia)训隘也,声部训为“持也”,字极近且意同,亦可见陕本就是对地貌的描述。的确如此,见如下陕县地坑院图,真以为是陕北:

西周初年,虢国并未东迁,陕县并未筑城,正如唐《括地志》所言:“陕原在陕州陕县西南二十二里,分陕不因其城,乃从原为界。”此原即今“塬”字。《后汉书•郡国志》谓之“陕陌”:“博物记二伯所分。”

“陝”因秦人东出华阴,逾桃林险道夺取崤函地利而兴。秦惠公“县陕”实则是筑函谷关,陕县的设立则是秦惠文王在位之事

《左传》文公三年(前624年):“(秦穆公)遂自茅津济,封郩尸而还。”杜注“茅津在河东大阳县西”,即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太阳渡村附近。此津渡河三里即焦,西南行至今陕州甘山与灵宝寺河乡交界之处,即郩之战故战场,秦师埋骨处。郩之战,使秦人东进梦碎,称霸西戎实无奈之举。

此后二百余年,晋楚争霸,秦外合于楚而战晋于河西,势若拉锯;进入战国,魏国先强,秦自“郑、洛以北”尽为魏有。当然,秦国也有不多的几次亮点:秦景公十五年(前562)“我使庶长鲍伐晋救郑,败之栎”(见《十二诸侯年表》,栎邑依《括地志》为阳翟);秦惠公九年(前391)“伐韩宜阳,取六邑”(见《六国表》)。都是破晋困阻,东出桃林险道和崤山,取得的重大军事胜利。尤其秦惠公十年(前390)“与晋战武城,县陕”。

秦孝公即位,以献公“欲复穆公之故地”为既定国策,元年(前361)即“出兵东围陕城”(见《秦本纪》);十九年(前343)“城武城”(见《六国表》),强化与魏对华阴的争夺;且于二十三年“与晋战岸门,虏其将魏错”(见纪、表,《括地志》云“许州长社西北”,如《志疑》所考,纪作“鴈门”显误,“二十三”也误作“二十四”)。

至秦惠文君立,终将秦境东扩至“陝”:三年(前335)“拔韩宜阳”(见秦、韩表);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见纪、表);八年围魏焦、曲沃(见魏世家及其表),九年“围焦,降之”(见纪、表及魏世家);十一年“归魏焦、曲沃”(见纪、表及魏世家);十四年(后元元年,前324)“使张仪伐取陕,出其人与魏”(纪与表、张仪传不位,误入十三年,《志疑》已辩之)。但此时之“陕”,只能是函谷关,疑秦惠公十年“县陕”即城函谷关。

至于何时设置陕县,史籍缺载,至少应是秦惠文后元十一年(前314)拔取曲沃、焦之后,不迟于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纪》云庄襄王元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东至大梁,初置三川郡(《集解》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骃案:地理志汉高祖更名河南郡)”。函谷关以西属内史桃林县,以东属三川郡陕县。

《汉书•地理志》云,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因杨仆移关,以故秦函谷关为弘农县,置弘农郡,属司隶部,辖弘农、陕、新安等十一县。

函谷关和崤塞为秦所踞,秦国已深入韩魏腹地,自是函谷关与关东、山东屡见文献,其知名度远高于刚由笼统地名过渡到县区划的“陕”。东汉末年,黄河北去,河岸可通,曹操另置潼关屏蔽关中,其东故函谷关与洛阳诸关此后皆废,陕县至此鲜闻于史

函谷关位于今灵宝市北15公里,距陕县旧址今三门峡市约75公里。曲沃应是魏河东地名的移植,实焦依水列阵、抵御秦国的前沿阵地。而焦则是西虢上阳,直至陕县设立方为陕县所取代。汉景帝年间始在上阳西营建陕城,汉武帝元鼎四年继续扩建,这就形成了“虢城套焦城,西有陕城”的格局。“焦”比“虢”、“陕”更早见诸史籍。《周本纪》曰:“(既克商)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西虢何时灭焦,今本《竹书纪年》云在幽王七年,核之《国语•郑语》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言,“当成周者”已不言焦,然也。

函谷关、焦于秦之利自不待言。自崤至潼津一关锁之,黄河弘农河绕关而过,纵兵百万,望秦兴叹;反观于秦,屯兵蓄势,以逸待劳,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秦惠文后元八年(前318),五国伐秦至函谷关,不胜而还,即是明证。焦则为崤函杻纽,北出太阳、茅津古渡,越中条山,魏河山之利不复有也;东出渑池,临二周之郊,天下震动;东南出兵三川,拔取宜阳,韩之上党绝。至此,河东、郩函、武关三地联动,对赵、韩、魏、楚任何一国都可形成包夹态势。

现今河南特别在哪儿呢?其有陕县而不能称秦,据河内而不能称晋,占河北之地而不能称赵,辖申息、丹淅、陈蔡又称不了楚,省会是郑州吧又不愿称韩国。说起来历史遗产丰富,但现今河南话与上古雅音的亲缘关系尚不及闽粤、吴越方言;喜欢谈历史文化吧,但太多荒腔走板!

秦朝是怎样的一个王朝?

“曾经有一座锦绣的江山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去珍惜。当我失去它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会对这个皇朝说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公元前210年的嬴政如是说。

十一年前,38岁的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华夏。秦国历代先王五百多年的渴望和期盼,到此告成。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王者之号为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废除谥法,后代以数字计世次。名号已定,然后就要废分封,制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都设置守、尉、监三种官职。为了防止天下人起事,秦始皇又收缴天下的兵器,汇集到都城咸阳以后全部销融掉,铸造成钟鐻和十二个铜人。

秦始皇登上雄伟的咸阳宫,傲视群臣。仆射周青臣大声恭维皇帝的丰功伟绩。博士淳于越站出来说周青臣是当面献媚,并说郡县制不如分封制。秦始皇询问丞相李斯,李斯认为淳于越以古非今,儒生的这种不正之风万万不可任其滋长。于是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

焚书的理由,在管仲和韩非子的著作里早就有详细的阐述,这是法家向来的主张。秦始皇和李斯此时只不过是具体付诸实施而已。焚书是赤裸裸的愚民政策,其目的无非是剥夺百姓的知识,禁锢人民的思想。使他们无力反抗,才能保证秦朝江山万世一系。

至于坑儒,则是由另外的事情所引发。坑儒的起因是由于秦始皇笃信神仙之术,招揽了一帮方士为他烧丹炼药、出海求仙。后来方士卢生和侯生私下议论诋毁秦始皇。秦始皇大怒,说:“吾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士,欲以致太平,求仙药。如今毫无效验,反而诽谤朕。”于是就派御史去调查审问。儒生们互相检举揭发,最后有四百六十多人被坑杀。坑儒虽然暴虐,但是和压制学术思想的关系不大。

秦始皇在位时期,天下刚刚统一。六国的贵族和遗民还在蠢蠢欲动。秦王朝此时没有治理大一统国家的经验,也没有明白天下的安定在于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以为只要依靠严刑峻法、高压管制就可以为所欲为了。秦始皇不恤民生,南攻百越,北伐匈奴,修筑长城,大兴宫室,东巡西游,岁无宁日。老百姓被赋役所困,又迫于酷刑,早已有了反抗的念头,只是没有人登高一呼罢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走到平原津得了重病。在沙丘养病的时候,他或许能想到秦王朝前景堪忧。他下诏想召回远在边塞的长子扶苏。然而他最终没有等到儿子回来的那一天。

秦始皇带着失望和遗憾驾崩了。开篇的那一段话也许就是他临死前的心路历程。“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公元前206年,曾经无限辉煌的大秦帝国灭亡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