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端午安康,端午节安康还是快乐

天美资源网

为什么说端午安康,端午节安康还是快乐?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安康:多用词,身体健康,生活平安之意,代表吉祥,祥瑞的祝福;快乐:形容词,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满足,形容开心,高兴的状态,快乐是摸不着却能看得见的行为彰显。计划中的“安康”,行为上的“快乐”组成了美好的愿望。再说“端午节”的问候用词,传统的端午节一直是以纪念五月初五这天投江或沉江的屈原,曹娥还有伍子胥的事迹形成的祭祀节日,传承的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祭祀的日子,有别于其他节日,这一天多了份沉重。其实端午节,早在上古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中就有了庆祝“龙飞天”吉时祭祀龙祖的节日,其内容是最初的赛龙舟,吃粽子的雏形,一直延续成如今的端午节两大习俗。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五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而事实应该是起源于南方百越的龙图腾祭祀的演变。老漁以为:“午”,阳之盛时,何凶之有?缅怀先人,心到了就好。“安康”也好“快乐”也罢,不要让问候的词性约束或羁绊节日的心情。顺致小长假快乐

别人对你说端午安康?

一般过端午节的时候都是说端午节安康,如果别人对你说端午安康,我认为应该这样回答,端午节问候吉祥,虽然端午节是个节日,但是这个节日很特殊,所以说没有其他的好的祝福语,比如说节日快乐,节日幸福等等都不能用在端午节这一天的问候,只能说端午节问候吉祥是最理想的。

为什么说端午安康,端午节安康还是快乐

请用端午安康做藏头诗?

对联两则:

(一)

上联:端午安康身体棒

下联:高考必中状元榜

端午时节,兴阳刚之气,粽即是中之意,提前恭喜!

(二)

上联:端午安康喜临门

下联:志玲下嫁小日本

在端午佳节来临之时,欣喜林志玲小姐下嫁日本小帅哥。

端午安康

藏头诗一首

《赞粽子》

端上美食粽,

午时品其中。

安享有何功,

康养又强身。

有人说端午节只能说安康?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那天跳入汨罗江,当地群众划船打捞,为了避免鱼虾蚕食他的尸体,所有人纷纷向江里投放粽子,后来就渐渐有了吃粽子和划龙舟的传统习俗。

不过这个起源之说也被很多人所质疑,有专家表示,端午一词的出现要先于屈原。端午节早期来源于百越族,这是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无论是划龙舟,还是粽子投江祭龙神,都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更权威的说法是:端午乃吴越之地进行的祭祖活动,后来刚好凑巧屈原在这天投江了,伍子胥也是在这天殉国的,孝女曹娥也在这天掉入江里的,于是这一天也开始承载了一些纪念活动。不管哪一种说法更可信,端午都见证了中国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

说了这么多,争议还有一个,那就是端午的祝福,到底应该说“安康”还是“快乐”呢?

很多人习惯了把大大小小的节日都说成节日快乐,毕竟这是端午节啊。可以劳动节快乐,儿童节快乐,端午节怎么就不能快乐呢?

端午节本是个祭祀的日子,就像文章前面提到的,为了纪念屈原,或是祭奠其他人。总而言之,这个节日都是来源于纪念几个比较悲壮的人,所以不宜快乐。端午节的初衷是为了祈求健康,所以要说安康也没有什么错。

不过到了现代,端午已经变成了一个比较欢快的节日了,可以放个小长假,大家走出家门,喝点雄黄酒,洗澡治病,划划龙舟,斗草赛诗,好不热闹。这时候板着脸出来说,端午可不敢快乐,最多安康一下,那也有点不妥。所以文化的发展也要综合来看,有些确实应该结合实际,有些也要遵循传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争议。

现代人在端午节这天都道一声端午安康?

谢谢邀请。

避讳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特色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认为五月为“恶月”,“重五”日更是恶日,因此,对五月的行为有许多禁忌。

《吕氏春秋》和《仲夏记》中均有规定人们在五月禁欲、斋戒的内容,同时又要洗浴以驱邪。可以说,这是端午节习俗发展的最初形式。

到了汉代,人们迷信端午恶日的说法并没有消失,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吴人周处《风俗通》中记载:

“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房,令人头秀。”不但此恶月万事不吉利,甚至连五月五日所生之子也视为不样之兆。

尽管当时有此传说风俗,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严重,相反,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倒是五月五日所生。

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以养士著称,为世人所称道的的孟尝君田文,就是五月五日所生。由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制约,父亲田婴要求母亲即使生下他,也不能让他活着。《史记》记载 “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让父亲没想到的是,这个他最不喜欢的儿子孟尝君,最终却成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从本质上讲,这些避违都是人们对五月瘟疫和灾难的记忆深刻的心理表达。

从端午节形成的历史阶段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关键时期,又是转折点。在这个时期的三四百年里,节日的主要习俗都已经产生,而且随着南北文化的深入交流和民族融合,南北习俗也实现了互补性的交流,端午习俗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最初的驱瘟祈福和五月禁忌的心理因素产生的端午习俗种类直到魏晋时期仍十分盛行,并与端午食棕、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等习俗共同成为端午节习俗的最初形态,有关端午节的记载也越来越多。

到了,晋代已经把艾葛挂在门上,人们采集艾蒿编成人形,悬挂在门上,或者系五色丝、五彩缕、五彩增,其功用:“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到了唐、宋,端午节习俗在皇帝的参与下,开始定性与定型。各种端午节习俗的形成和发展更加完善,其性质也由驱魔辟邪变成了娱乐狂欢。

宋代的端午节基本沿袭唐代,比如保留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系五色线、饮菖蒲酒及浴兰等习俗。

除此之外,宋代还出现了挂天师艾、戴赤灵符、钉赤口等习俗,朝代在变,庆祝形式在变,去灾禳祸的本质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一直到了清代人的笔记中,还保留着对五月的恶月印象。

据《燕京岁时记》载 : “京师谚曰: 善正月,恶五月。”

由此可见这种从古至今“恶五月”的观念在古代深入民心。

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端午节其实是一个祛病驱瘟、辟邪去毒的节日。农历五月是“恶月”,五月五日则是“恶月”“恶日”。

综上所述在端午节这天向上天乞求消灾去病就好,见了朋友互道一声“端午安康”,才是端午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的回答,您满意吗?

我是白羽居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或吐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