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的做法,蚩尤的后裔是什么民族

天美资源网

弩的做法,蚩尤的后裔是什么民族?

传说上古时代,约五六干年前在中国东方,有三个主要部落首领。第一个是黄帝,居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有土德之瑞,所以叫黄帝。教化民众,始制衣冠、建舟车、指南车、制音律等;第二个炎帝,号神农氏,亦称连山氏等,因懂得用火而得到拥护,所以称为炎帝。尝百草而制药,为民治病,还教化民众垦荒种植等;第三个是蚩尤,原来是炎帝的一个武将,是个很厉害的角色,他想独霸天下。率领九黎部落,自称南方大帝,想把炎帝从南方赶到北方去。据说蚩尤牛首、背生双翅、铜头铁额、三头六臂,是牛图腾和鸟图腾的首领,有这样的兄弟八十一人,还有夸父、刑天等厉害的帮手。很快炎帝的部落明显占下风。不得已,炎帝被迫一面抵抗,一面带着部落仓皇向北撤离,并向黄帝求援。黄帝和炎帝迅速结成联盟,炎帝退出,尊黄帝为部落首领,并且统一了华夏部落,通过休养生息,神农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治麻布等,逐渐强势起来。蚩尤已向北打到涿鹿,黄帝下令重整队伍,两军开始了新一轮对垒。黄帝想我和炎帝携手并肩、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打败蚩尤!但他们低估了蚩尤的实力,因为他们发现了自然金属“铜”,并且第一次把铜制成武器,可见人家兵多将广、武器精良、能吐烟为雾、扬沙为尘。刹那间天地间扬起一场浓雾,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炎黄军队什么也看不见,被打得节节败退,九战九败。面对蚩尤一意孤行,不死不休,仍然制造战争、祸害黎民百姓(华夏炎黄的人是个个有姓氏,故称百姓;蚩尤的人是没有姓氏,故黎民)。黄帝决定奋力一搏,在玄女的帮助下,和炎帝商量作战计划,并让人利用太极推演兵法,还发明指南车不仅辨别方向,而且可以加快水的运输,后来又派人到蚩尤的九黎大本营,探听军情,已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的地步。(打有把握之战)马上知道蚩尤又要再次反攻,又施妖法,顿时昏天黑地、狂风暴雨。现在黄帝已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此时用骨头当鼓槌雷响夔牛皮做的战鼓,战鼓之声震天响,使得联军士气大振,士兵变得更英勇,一鼓作气,把蚩尤军团团围在低洼地带,用巧妙的水淹七军的方法。终于将蚩尤的部落打得落花流水,蚩尤也被俘虏。不肯投降的蚩尤被黄帝下令斩首。(有的说蚩尤车裂而死)进而炎黄部落,统一了整个中原。各部落都尊黄帝为公主,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这就是“华夏”的由来。战败的九黎部落一部分也融入“华夏”民族!一部分东逃直到大海边,迁到滨、邹、屠等地,他们的文化相对低些,被称“东夷”(在现在山东省和江苏北部);一部分向南迁,被称“南蛮”和“百越”(在洞庭湖、鄱阳湖的长江流域江、浙、云、贵、川等地);北迁一部分融入“北狄”;向西逃走,直到甘肃、宁夏等地慢慢的融入“西戎”。后来华夏不断融合壮大,四方民族都慢慢接受华夏文化,产生了龙旗标志的新图腾,大都纳入了传统华夏文化点范畴,华夏也成为中华文明的代称了。(黄帝、炎帝、蚩尤都被称中华三祖)至于蚩尤的坟墓,在山东阳谷有“蚩尤冢”,已被确认的阚城遗址(今阳谷);在河北涿鹿也有“蚩尤坟”,蚩尤三寨,蚩尤血梁山等遗存;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叫“蚩尤冢”;另一处在山东巨野县叫“肩脾冢”,显然是肩膀和大腿的部分。可见是车裂而死!

部分资料来源于《拾遗记》、《皇览-家墓记》、《史记-五帝本纪》等。

弩的做法,蚩尤的后裔是什么民族

古代的武状元到底有多厉害?

现代人由于受到传统武学和文化的影响,对古代的武状元总带着一种神秘的崇拜,在民间流传之下,更是无限夸大,很多人更是认为武状元都是国家武学境界最高的人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事实上,武状元的产生,并非都是全国男子参与国家公开的竞赛,它的存在反而是中国古代比较封闭的武举制度,也就是说武状元的实力对比清代后来兴起的江湖门派,相差甚远。

武举制度的产生。

武举制度最早成立于唐朝武则天时代,当时规定“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其比赛的内容为:试长垛、马枪、翘关、擎中。其中长垛就是射箭、马枪为骑马使枪、翘关是抬大木拴、擎中就是居中。

然而,唐朝时期的武举制度刚刚创立,其影响力还不够,所以没有“武状元”一词,而唐朝也没有“武状元”的记载,唯一耳熟能详的也就是当时的大将郭子仪,但他也只是用“武举高等”来形容。

其实,从表面上来看武举制度好像很公平,但里面的比试内容就注定了让平常百姓无法入围。比如“马枪”这一项,我们要知道古代一般家庭是不可能买得起战马的。战马不比普通的马匹,其爆发力、持久力都要比一般的马匹优秀,因此战马必须要吃得很好,而普通家庭光是战马日常所食,就无法供应。

武举制度的发展。

宋朝年间的重文轻武,导致宋人们对武人科举有了另外一种的审美标准,他们希望这些武人可以能文能武。于是,在基础的竞赛项目上,又增加了“武经七书”,这样做也是让许多读书人有了参加武举的机会,所以说宋朝对文人的重视达到一种“变态”的程度。

武经七书:《司马法》、《孙子》、《吴子》、《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唐李问对》。

这样的一种增设文化比试,反而限制了武人参与的机会,虽然有点像现代在军校考试,但要知道古代底层人民能够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奢望。而后来的文武双全的宋朝名将狄青、岳飞、韩世忠等也都不是武举出生,这就让宋朝的武举制度好生尴尬。

元朝入主中原后,武举制度恢复到唐朝时的状态,武状元的选拔在文化类的难度被降低,但弓箭和马枪更为严格。然而这看似一升一降调和平衡,也非平常百姓可以参加的,于是最后武人的选拔直接只在军户里挑选。

明朝中期土木堡之变后,文官也可以统领军队,武举制度才完全的对外开放,但其核心也跟宋朝一样,重视武人“策论”,武艺方面还是以弓马为核心,毕竟冷兵器时代的主要攻击武器就是这些。

“武状元”一词,其实是要在武举殿中比试后,皇帝钦点才算数,但明朝其实除了崇祯以外从未在武举殿比试过,民间也依旧有了“武状元”一词。可惜所谓的武状元在行伍中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戚继光、李成梁、张辅这些名将也都不是武状元。

到清朝其实,武举的地位有了提升,因为满人的作战方式注定更为看中武艺,而宋明流行的“策论”到现在只要默写一段兵法就可。其竞赛的内容分为步射、骑射、舞刀、举石等。

但还是令人遗憾的是,清朝年间也并未出现过某个武艺惊人的武状元,这些拔得头筹的武人无非就是力气大、善于骑射的勇士,在作战方面并没有卓越的战绩。

综合唐宋元明清几代的武举制度发现,纯粹的武艺考试还能选出一些力气大、弓马娴熟的勇士,而宋明的“策论”考核,着实让武人变成不伦不类的书呆子,兵法不行打战不行。

而所谓的武状元就是那些单兵作战比一般士兵强一点的勇士,并非民间流传的那样可以以一敌百的时间高手。真正的“武状元”是能写可以统领千军,在战场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人,比如岳飞、韩世忠、狄青、曾国藩这样的名将。

古代武状元跟现代的拳击冠军相比较如何?

事实上,当今的拳击冠军和古代的武状元根本不是一个体系,我们先看下武举标准。《乾隆大清会典则例》记载:

三场马步射后,再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一百斤,一直到三百斤之石,试其技勇。弓必开满、刀比舞满。三项内能一二者为合式,全不及者亦不准入三场。

上面的武举制度有力量、有技巧,而现代的拳击冠军是赤手空拳对打,从未接触过弓刀剑,这完全无法对抗的。

武状元虽然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厉害,但如果跟现在的拳击冠军对打,不用武状元出场,就是古代随便一个上过战场见过血的老兵,双方都拿一样的长枪都能捅死拳击冠军,而你让武状元赤手空拳跟拳击冠军打,也不好确定胜负。

因为拳击冠军的目的是为了夺冠,是把人打趴就收手,而士兵对战是下死手的,以杀人为目的,在战场上心慈手软,死的就是自己。因此,就双方的气势上拳击冠军都无法与其相对比。

拳击冠军能徒手挨对方几下,挡住了就不算有效伤害,而冷兵器时代拳击冠军能挨得住刀剑吗?挨着不是伤就是死,攻击方式完全不一样。因此说,现代的拳击冠军放到古代跟武状元对打,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一个想打倒、一个想杀人。

曾经有类似这样的一个故事:某个记者问士兵,如果他跟拳击手对打胜败几率如何?士兵回答,如果在擂台我可能打不过他,但如果在战场,他必死。

风起陇西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你知道多少?

感谢邀请!

诸葛亮五次北伐各有特点,但由于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诸葛亮不再如之前那样意气风发,每次北伐都有悲剧色彩,直到星陨五丈原!

◆第一次北伐。

公元226年,曹魏曹丕已死,由曹睿为帝,司马懿被诸葛亮用计遭曹睿削职回乡,南方通过七擒孟获,获得平定,诸葛亮终于可以腾出手来,着手北伐!

诸葛亮呈《前出师表》,开始首次北伐

诸葛亮上《出师表》与后主刘禅,“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于是,公元227年三月丙寅日,出兵伐魏,此时,老将唯有赵云在世,业已七十岁,其余有关兴、张苞、魏延、王平、马岱、廖化、马谡等大将!

先至汉中,建立北伐大本营,当是时也,魏延献计取道子午谷,此为东线捷径,诸葛亮为稳妥,弃之不用,而是选择了西线,那就是向西走陇南、陇西、陇东,从而绕过秦岭与陇山,所以诸葛亮说:“吾从陇右取平坦大道,依法进兵,何忧不胜!”。

首次北伐,取道陇西

这一次北伐,有一件对诸葛亮来说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发现并收获了天水人姜维,并将其培养为自己的接班人!

第一次北伐,因孟达失事,马谡失街亭而败,诸葛亮用空城计退回汉中!

◆第二次北伐。

公元228年秋九月,曹魏大将曹休被东吴陆逊所杀,诸葛亮决定再次北伐,于是再上《出师表》,恳请后主刘禅准许成行!

此时,赵云已亡,就以魏延为先锋,帅三十万精兵,直奔陈仓道口,由于有魏将把守,想改太白岭鸟道出岐山!没想陈仓道口有王双,于是,诸葛亮设计杀了王双,吓死郝昭,取了陈仓。

出兵陈仓古道

又令姜维、王平分取武都、阴平二郡,魏延取了大散关!诸葛亮直至祁山扎寨静待曹魏,由此可见,二次北伐诸葛亮依然把主要兵力放在西线陇西,东线只是吸引曹兵,减轻西线压力!

这次北伐,主要战场在祁山大营,然而,更大的变化是,这次北伐中曹魏大都督曹真病退,总兵印归司马懿所有,以致后面三次北伐,变成了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

曹真大营比较靠前,就驻扎在陇西,而司马懿都督大营却扎在长安!在与司马懿的对决中,诸葛亮始终占优势。

然而,正在想进一步突入陇西时,张苞死了,“孔明闻之,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吾自觉昏沉,不能理事,不如且回汉中养病!”

二次北伐,意在陈仓

第二次北伐,由于张苞死了,那是旧人的根基,也是出生入死的猛将,对孔明伤害太大!于是,无功而返!

◆第三次北伐。

公元230年秋七月,曹真病愈,竟然与司马懿主动进犯剑阁、汉中,此时,诸葛亮也病愈,并且“每日操练人马,习学八阵之法,尽皆精熟,欲取中原!”。

先派张嶷、王平守住陈仓古道,加上连月阴雨连绵,曹真司马懿退去!众将欲赶,诸葛亮说:“不如纵他远去,吾却分兵出斜谷而取祁山,使魏人不提防也。”,众将不解“取长安之地,别有路途,丞相只取祁山,何也?”,

诸葛亮“祁山乃长安之首也,陇西诸郡,尚有兵来,必经由此地,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吾故欲先取此,得地利也!”,这几段话,道出了诸葛亮六出祁山,总控陇西的缘由!

《后出师表》

诸葛亮在祁山与魏军对垒,因曹真与司马懿打赌输了,受气得病,诸葛亮又送书加了一把火,曹真病死军营中!

正当欲取大功之时,后主受苟安谗言,诏诸葛亮回成都,诸葛亮用增灶计退兵,第三次北伐无功而返!

◆第四次北伐。

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开始第四次北伐,此时,张郃守祁山,司马懿自守陇西蜀魏在祁山、卤城交战,于木门道射杀张郃。

只是,蜀军缺粮问题因李严懈怠,假诏诸葛亮回成都,此次北伐,又无功而归!

◆第五次北伐。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领十万蜀军,出斜谷斜谷攻魏,此时,关兴已病亡,诸葛亮心理再一次受到打击,心力交瘁,出征前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不想一语成谶,最后竟命损五丈原!

陨星五丈原

当时,郭淮守陇西,把住北原,在攻打北原时,吴班中箭落水而亡。因蜀军缺粮,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

蜀军前委,有魏延、廖化、姜维、马岱,在上方谷,也叫葫芦谷,是葫芦河谷,诸葛亮准备设计烧杀司马懿。

然而,“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

诸葛亮屯军五丈原,司马懿只是坚守不出,诸葛亮以巾帼妇人之衣辱之,司马懿只是不动!

然而,由此却给了司马懿信息“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与东吴联合计谋失败,使得诸葛亮急火攻心,诸葛亮自觉“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也!”

五丈原蜀军中,诸葛亮设坛祈禳主星,魏延意外扑灭主灯,诸葛亮自知命不久矣!就将大事托于姜维!

邓艾度阴平

诸葛亮虽“昏绝,口不能言” ,但一直等到尚书李福到来,安排丞相继任之人,先蒋公琰,后费禕,再问,已逝!时公元234年秋八月二十三日!寿五十四岁!

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想走陇西道,然而,始终未到陇西,从陇南到陇西再到陇东,迂回到北原,显然是诸葛亮一生谨慎的做法,也是攻长安的稳妥之路!

历代给皇帝修建皇陵的人都是什么下场?

感谢悟空问答邀请

关于这个话题那是由来已久,根据传说在大部分情况之下都是把修筑皇陵的工人杀死埋入墓中!

我曾在九十年代看过一部历史纪录片,说的就是秦陵事件,说的就是把修筑秦陵的人都全部杀死。

而且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由此便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了下来。

关于这个说法到底能不能靠得住,两千多年都过去了,你怎样去考证这些事实?

假如说这个传说是一个真实的话,理由无非有以下几点:第一是这些修皇陵的人都是一些失去自由身的囚徒。

第二是为未来要下葬的皇帝陪葬。

第三是怕以后泄露了皇陵的秘密。

第四是在皇陵里面陪葬了诸多的金银珠宝,以防这些修筑皇陵的人盗墓。

其实这些理由是靠不住的,第一,在古代人口是一个宝贵的资源,位居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为什么会在漫长的岁月里称雄与亚洲的东方。

这一是得益于它那先进的农耕文明,其次就是它那众多的人口资源。

修筑皇陵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定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

整个的帝国不知有多少工程项目在等着建设,如果一下子把这么多人杀了,的确是一个巨大的人力损失。

第二,关于为帝王殉葬的问题,首先说在秦始皇的陵墓里面没有。

首先说我并不否认在旧时代的殉葬问题一直到了民国时代都有,但真正殉葬的人其实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一下子把这么多的人全部陪葬,一是道理是说不通,二是一定会激起巨大的民变,它要比修建万里长城和开凿京杭大运河的事情大多了。

第三,是关于陵墓内的秘密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大家都是受了影视剧的影响,什么机关之类的。

这个问题根部就靠不住,如果说到机关问题用到最多的就是所谓的暗器之类的。

在古代由于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弹簧是造不出来的,只能采用弓弩这一类的机关。

对于这个说法其实是靠不住的,但凡射箭运动员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弓不能长时间的处于开张状态,别说是成年累月,即便是几天或者十几天的时间,弓便会减少太多的威力。

而且弓弦会随着时间的变迁容易烂掉。

第四,关于盗墓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首先说真要盗墓的话是没有修建皇陵这些人的。

皇陵一般都有守墓人,而且就算没有守墓人的话,也不是一般的盗贼能够干的了的。

就拿孙殿英盗慈禧太后的陵墓来说,那其实根本就不叫盗,而是叫抢。

盗墓贼都是偷偷摸摸的干,孙殿英用炸药炸开墓门那显然不是叫盗墓。

而且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慈禧太后的陵墓做的非常的坚固。

所以说,一般皇陵都是有人看守的,只要这个朝代还没有改变政权,就根本不存在盗墓的问题!

因此,关于长久以来所说的修建皇陵的工程一旦完工,便会把修建皇陵的人都杀死陪葬,我是不太赞成这个说法的。

现在的人一旦谈到历史上的问题,大都离不开司马迁的《史记》,其实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有很多的东西是经不起推敲的。

这也并不是司马迁对工作的玩忽职守和不认真,在那个文化极其不发达的时代,有些传说一般都是凭别人的口述记事,如果传说出现了缪误其实是很正常的,司马迁已经做得够好了,我们不能对他有太多的谴责。

是夸奖还是骂人呢?

不怕诸君笑话,小编十小几岁第一次看到“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七个字时,的确认为这是一个“贬义”的东西,认为大概其是说孙仲谋能生娃之类……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在须濡之战期间远远看到亲自驾船前往曹营阵前试探虚实的孙权时发出的一句感慨。这句话其实只说了半句,后面还是半句,“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两个半句结合到一起,很显然这就是一句赞许,是曹操对自己那位“子侄辈”对手由衷的赞许!

生子为何当如孙仲谋

曹操与孙权虽是“终生对手”,但二人却不是生来的敌人。早年间,孙权的父亲孙坚与曹操同朝为官,“讨伐董卓”时还曾经并肩作战,说不定孙权出生、满月、百露、周岁时曹操还“随过份子”、甚至抱过孙权也不是没有可能。看到“老同事”孙坚生了一个英气勃发、才能卓著的好儿子,作为“老同事”的曹操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不是吗?

孙权年仅十几岁便接过了胞兄孙策草创的江东政权,经过多年经营,江东政权竟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曹孙濡须之战期间,两军对垒、年少的孙权竟亲自驾船前往曹营试探虚实,面对全副武装的对手,孙权竟无一丝胆怯!从容而来、扬长而去,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曹操大位感慨,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与其说这是曹操对孙权的赞许,倒不如说是对“老同事”孙坚的肯定,甚至还有些“嫉妒”:“老孙啊,你虽然死得早,但你生了个好儿子,可以含笑九泉了。”

三国之争本就没有私仇,完全是利益之争,曹操有此感慨不足为奇。刘表的继室蔡氏是诸葛亮之妻黄氏的亲姨妈,后来投降曹操的那位蔡瑁是诸葛亮之妻黄氏的亲娘舅。至于那位若豚犬的刘琮,是诸葛亮如假包换的小舅子,想不到吧?这其实没什么,再如在定军山被刘备所部黄忠斩杀的那位夏侯渊,他的侄女正是刘备麾下大将张飞之妻!换言之,张飞得管夏侯渊叫一声“叔丈杆子”。至于刘备是孙权的妹夫之类的情况,就太多太多了……就连被老曹家“拉下马”的汉献帝刘协,都是曹操的姑爷、曹丕的姐夫兼岳父。总之,三国说白了都是“一家人”在“互掐”,没有什么私仇。曹操在看到英气勃发的孙权之后,对这位“老同事”的儿子、出众的后生发出由衷的赞许,不足为奇。

曹操为何要捎上刘表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曹操在夸赞孙权的同时要带上刘表呢?原因其实不复杂,孙权的父亲孙坚死于刘表所部之手,后来刘表的儿子刘琮又投降了曹操。在曹操看来,孙坚的儿子是值得尊重的对手,而刘表的儿子只是一群“猪狗”而已,根本上不了台面。说白了,这还是曹操内心对孙坚这位“老同事”的肯定:“老孙啊,别看你死在了刘表手里,他那群猪狗儿子,还真比不了你的儿子!”这就是为什么曹操要捎上刘表的原因所在。

曹操这话到底是说给谁听的

作为“无冕帝王”,曹操如果心中对孙权赞许、又或者肯定自己的“老同事”孙坚,大可以放在心中,又为何要当众说出这样的话来呢?这话到底是说给谁听的呢?孙权?没有必要。下属?或许有必要,但用处不大。赞扬对手,无非表现出曹操的“大度”,这对于曹操而言,也并没有那么重要。曹操纵有千般不是,容人之量是人所共知的、也是受到当世和后世众人所肯定的,他还真不需要通过这个来表现自己的“大度”。那么,曹操这话到底是说给谁听的呢?

说白了,曹操这话其实是说给自己的儿子们听的。为何要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不就是在暗示自己的儿子们做得还不够吗?濡须之战爆发时,曹操在世的三个嫡子之间已经斗得不可开交,曹丕与曹植剑拔弩张,曹彰更是拥兵自重、巴不得两个兄弟斗得两败俱伤,自己正好渔翁得利。但曹操的这三个嫡子都是有“硬伤”的,远比不了孙权。曹彰“肌肉发达、头脑简单”;曹植虽然文采飞扬、却养了一身文人的“臭毛病”。唯一“全面发展”一些的曹丕,性格、城府都不必说,但这个儿子身体又不太好,上马打仗、阵前露脸似乎的确有着勉为其难了。

这其实既是曹操内心的纠结,又是对儿子的“期望”。如果三个嫡子中有一个能像孙权那样,曹操也就不再纠结了。同时,曹操也希望儿子们能够像孙权那样,做得更好。这是父亲的正常逻辑,不是吗?说到底,曹操是想借此向儿子们传递一个信息:“想要接老子的班,你们自己照照镜子、看看配不配!别整日里想着内斗,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平心而论,曹丕除了身体不好,并不比孙权差多少,至少本人是这么认为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曹操心中或许也是这么认为的,这也是曹操为何最终选择曹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曹丕似乎也听出了曹操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处处“夹着尾巴做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像曹植那般张扬,最终赢得了“储位争夺战”的胜利。

综上所述,“生子当如孙仲谋”必须是夸奖,他既是曹操对对手孙权的尊重、也是他对“老同事”孙坚的肯定和“羡慕”。同时,也是对三个嫡子由谁来接班更加合适的纠结。说白了,曹操这话其实更多地就是说给三个嫡子听的,让他们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其为了“储位”斗得不可开交,倒不如沉下心来、做好自己!很显然,曹丕听出了父亲的“弦外之音”,曹植似乎并没有听进去,又或者听了也没当回事。最终,没有疑问——曹丕胜出、曹植出局……至于那位拥兵自重的曹彰,似乎曹操压根儿就没考虑过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