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后的历史,三国时代经历多少年才统一

天美资源网

三国之后的历史,三国时代经历多少年才统一?

三国时期经历了60年。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三国之后的历史,三国时代经历多少年才统一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是真兄弟情吗?

三国历史刘,关,张,是真兄弟情吗?

说到江湖名号最响亮的把兄弟,很多人都会想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头一篇就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三位好汉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起誓结拜兄弟,共同闯荡江湖的精彩故事。

据《三国志·关羽传》说:刘备初起时,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在人多集会的场合)侍立终日。”这里所说的“恩若兄弟”,是形容刘备与关、张关系密切,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则是君臣关系的典型写照。

《张飞传》上又说“少与关羽共事先主(刘备),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共事先主”,是说共同做为刘备的部下,事奉刘备;“飞兄事之”,是说张飞把关羽当做兄长来事奉。

关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而生年不详。元代有一位学者叫胡琦,考证了关羽的年龄,结论是:他生于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左右,比刘备还大两岁。

另外,在清朝康熙年间,关羽的故乡解州(山西运城市)有人在掘井时,掘到了关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镌刻着关羽的家世。

有一个名叫朱旦的官员据此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在文中说关羽生于汉延熹三年(公元160),与胡琦的考证相近。

按照这种说法,比刘备大一岁。如果二人以兄弟相称的话,那么刘备反倒是弟弟了。

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桃园三结义显然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情节,但罗贯中写三国,虽然有些是向壁虚造,但基本上都是从史料上的相关记载引申发挥出来的。罗贯中拉出桃园拜把子的桥段,大概是从《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这句话得到的启发:“先主与二人(关张)食则共器,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不避艰险。”

其实不看《三国演义》,从正史这段史料上来看,刘关张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据《三国志》记载,因为古涿州地临近边境,为了防御北方乌桓、鲜卑的捣乱,刘备就在家乡聚集壮士习武,交结了张飞和流亡涿州的关羽。也就是说,早在公元184年(东汉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前几年,年岁只有二十多岁的刘备就和二十上下的关羽、张飞走在一起了。

从正史的记载来看,刘备应该出身小市民阶层。因为同族刘元起的资助,刘备还拜大儒卢植为师,读了两年私塾。刘备青少年时代,喜欢和街上的豪侠少年结交为友,“善结交”。在结交的兄弟当中,也只有关羽和张飞一直跟着刘备。在刘备穷酸破落的时候,关张始终对刘备不离不弃,即使打散了,不远千里也要找到大哥。前途虽然凶险万分,但兄弟们抱成团在刀山火海中打天下。

刘备是个非常重感情的男人,关张对自己忠心可鉴日月,刘备当然待关张如亲骨肉。关羽和张飞已经刻进了刘备的生命里,成为刘备人生的一部分。

刘备虽然非常尊敬他的首席智囊诸葛亮,但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事业上的联盟,是一种英雄的惺惺相惜。要论感情,刘备未必把诸葛亮当自己人,不然也不会临死前在白帝城费尽心机地玩托孤,傻子都知道刘备对诸葛亮不放心。

刘备对关羽和张飞则已经不单纯是友情,更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亲情。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这样,越是关系疏远的越是客气,越是关系死铁的越是随意。

如果以刘备的感情倾向来论,真正属于刘备集团核心的只有关羽、张飞、糜竺、法正。糜竺在刘备当年最穷酸的时候,不仅把妹妹嫁给了刘备,而且把自己的家财奴仆全都献给刘备。

糜竺虽然没有什么本事,但因为他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感情投资,让刘备对他一辈子感恩戴德。刘备平蜀后,在权力分配上基本没糜竺的份,不过刘备对糜竺“赏赐优宠,无与为比”。独一份,没有之一,糜竺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可能还略高于关张。

糜竺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刘备在做事业的时候也指望不上他。刘备在荆州已经基本形成了人才储备骨架,文有诸葛亮、庞统、马良、殷观,武有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魏延、霍峻,事业的发展即将迎来大井喷。

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率主力北伐曹操,荆州空虚之际,开始对荆州下黑手。最终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吕蒙和陆逊玩了一出漂亮至极的白衣渡江,一举拿下关羽,全盘黑掉荆州。一代名将关羽就此告别人间,成就了一段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历史。

关羽是和刘备血雨腥风一起闯荡出来的,关羽的死和荆州的丢失对刘备来说几乎就是塌天的灾难。再加上守上庸三郡的孟达等人叛蜀降魏,致使蜀军连接失去了两条进攻中原的捷径,刘备一夜之间几乎面临着破产。

刘备伐吴的真实原因,无论是《三国志》《华阳国志》还是《资治通鉴》,提到的都是为关羽复仇,至少从字面上是可以这样理解的。陈寿说刘备“忿孙权之袭关羽”,常璩说刘备“将东征,以复关羽之耻”,司马光说刘备“耻关羽之殁”。关羽之死对刘备的刺激极大,《三国演义》为了美化关羽的魅力和刘备的仁义,把刘备攻吴写成了纯粹是为二弟关羽报仇。

当然如果死抠字眼的话,也可以把关羽当成荆州的代名词。但从“恩若兄弟”和“恩犹父子”这两句评价来看,刘备和关羽的感情极深,可以理解刘备这种愤怒而绝望的心情。周瑜死的时候,孙权不也是哭得死去活来么。

人都是有感情的,何况是几十年患难与共的热血兄弟!关羽之死不仅让刘备悲恸欲绝,对张飞的心理打击也是毁灭性的。虽然史书上没明说张飞对关羽之死的感情反应,但三国志张飞传开篇就说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关张二人已经成了名将的代称,关不离张,张不离关,就如同杨家将中的孟(良)不离焦(赞),焦不离孟。二哥死了,张飞的痛苦可想而知。

刘备对张飞向来是非常疼爱的,大哥往往都对幺弟有特别的感情。刘备很了解张飞的为人脾性,和关羽正相反,善于上而严于下。刘备经常劝张飞对身边的下人不要太狠,如果下人一旦被逼急了,张飞随时就有生命危险。

张飞也是头犟驴,对刘备的善言警告当成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都说刘备料人灵光不如曹操,其实未必,曹操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当初吕布偷袭兖州,曹操很自信地告诉手下:“兖人皆可叛我,唯独魏种不会抛弃我。”结果第一个叛变得就是魏种,差点没把曹操羞死。

刘备看人很准,张飞要是听刘备的,哪怕是稍稍收敛一下,也不至于在即将出兵为关羽报仇的前夕,被手下人愤怒地杀掉。关羽被杀后,张飞成了刘备仅有的心灵依靠,从某种角度来说,刘备是在为张飞而活着。

张飞的死对刘备来说是又一次沉重的感情打击,当年三兄弟一起快意恩仇,在江山湖野纵横飞驰的场面,永远留在了刘备的记忆深处,将陪伴着刘备一起消失在苍天大地之间。

随着刘备兵败夷陵,不但关羽之仇没报成,刘备也因为这场大惨败而心力交悴,最终在白帝城撒手人寰,时年六十三岁。

最后,让我们看看刘备当了皇帝之后,给了关羽和张飞什么待遇呢?刘备死后,刘禅做皇帝三十八年之后的景耀三年,追谥几位重要大臣时,关羽被追谥为“壮缪侯”,张飞被追谥为“桓侯”。

我们再来看一下孙策孙权两个亲兄弟,孙策创下东吴基业后,由于被人暗杀,最终把基业留给了弟弟孙权,他对弟弟可以说很照顾了。而孙权称帝后,也只不过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罢了。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刘、关、张亲如兄弟般的感情了。

综上所述,刘、关、张虽然不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桃园三结义也未必可信,但他们在共同的人生奋斗中的确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三人之间的感情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亲兄弟,由此,我认为,他们之间有着亲兄弟般的真的兄弟情!

你是如何看待三国那段历史的?

三国是一段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历史,在这不足百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了无数王侯将相,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历史。

通常我们说的是广义三国,并不单单指代魏蜀吴,否则很多诸侯都被排除在外,那样的三国未免有些乏味。我理解的三国是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到公元280年三家归晋结束。那么在这不足百年的历史中都有历史人物粉墨登场呢?又留下哪些为人熟知的历史典故呢?后世围绕这段历史又进行了哪些文学创作呢?

01 英雄豪杰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向东汉朝廷发难,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深深冲击了国家统一,东汉名存实亡,地方各自为政,进去纷争的乱世。

再往后就是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各自混战兼并,发展到最后形成了势力比较大的几路诸侯,这包括北方的袁绍,曹操,南边的荆州刘表,东吴孙权,益州刘璋,汉中的张鲁,西凉的马腾韩遂等等。

经过比较有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天下基本形成鼎足三分之势,再到后来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次年刘备称帝,229年孙权称帝,便有了后人所熟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

在这之后的许多年里三国之间各有攻伐联盟,期间发生了夷陵之战,诸葛亮五次伐魏等等,最终魏国被司马氏代替,蜀,吴先后被灭,到公元280年三家归晋,三国历史便结束了。

02 历史典故,事件等广为流传

在这么一段历史里,发生了许多事情,因此有很多历史典故,故事流传下来。

歇后语:①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②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③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④孙权嫁妹——陪了夫人又折兵等等。

三十六计有很多也出自三国,包括空城计,美人计,苦肉计等。还有许多典故,譬如草船借箭,借东风,青梅煮酒论英雄,望梅止渴,过五关斩六将,八百里火烧连营等等。

03 后人围绕三国写下无数文学作品

最为人们熟知的当然是《三国演义》了,如果没有这部书,恐怕三国历史并不会像今天一样广为流传吧。当然这部书的主题是尊刘贬曹,而且是一部文学演义,改了很多真实历史,其实对很多历史人物不公平。

还有当时写下的很多记载,包括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还有裴松之注三国志等,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往事留下了珍贵史料。

至于诗词歌赋就更多了,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甫的《蜀相》,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辛弃疾的《南乡子》等等。

最后一首词来做结吧。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关于三国历史你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东汉灭亡后的三国算独立国家还是割据政权?

虽说三国都是自己说了算,可是他们还是在一个中国之内,大家用的都是同一文字,而大家也都想统一天下创立新的王朝,只能说三国是具有很大独立性的割据政权!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说曹魏才是国家,是正统的国家,毕竟曹魏从汉献帝那里继承了中原地区,也是实力最强大的诸侯,所以认为曹魏是最正统的,蜀国的皇帝称为“蜀主”,吴国的皇帝称为“吴主”。不管怎样,从所有的中国人看来,三国就是三个割据的国家,曹操,刘备,孙权都接受过汉献帝的册封,也就是说三人都是臣子,这就是主仆名分了,就是说他们承认自己都是汉朝的臣子,只不过他们割据一方罢了!后来三人或者他们的后人称帝了,但也不能否认他们的历史过往,都是割据了汉朝的曾经统一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政权,还是中国的一份子,不算数独立国家,春秋战国时候那样的国家才算独立国家呢,因为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字和文化,货币,服装,信仰等等不同,而三国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了,说白了三国就是东汉皇权衰弱,三个枭雄权力再分配的局面。

何况蜀国认为自己是正统,刘备不是说自己有汉朝皇族血统啊,之后一直要北伐统一天下,大家都叫蜀国为“蜀汉”嘛,刘备还真不想自己就当一方的皇帝呢!只有吴国挺尴尬的,孙权没有皇族血统,也没有占据中原,可孙权一直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反正三国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家互相征伐,又互相交流,你还真不能当它们是独立的国家,感觉像三兄弟分了父亲的家产,各自生活去了,可三兄弟都想占据祖宗的名分,霸占祖宗的庙堂,你能说三国是完全的不同的独立国家吗,显然不是啦!

汉武帝后面的朝代怎么样?

汉武帝刘彻之后的皇帝是汉昭帝刘弗陵,汉昭帝名刘弗陵,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出生于长安。西汉第八位皇帝(前87年—前74年在位),汉武帝幼子,母亲钩弋夫人。在位13年,公元前74年6月昭帝于未央宫暴病而死,享年仅21岁。葬于平陵,谥号孝昭皇帝。

据说钩弋夫人怀孕14个月才生下刘弗陵,大臣们都以为尧帝降生,纷纷恭祝武帝。武帝老年得子,更是爱不释手。武帝临死前,准备立刘弗陵为太子,但是为了防止“子幼母壮”、外戚专权的事情发生,他借故处死了钩弋夫人,然后请得力大将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为首辅、匈奴人金日磾为次辅、上官桀为佐军以及桑弘羊为理财等四重臣来辅佐刘弗陵。武帝死后,刘弗陵在重臣的拥立下登基继位。

昭帝登基时才8岁,却聪明伶俐且十分果断,对匈奴的政策十分得当。面对汉武帝时代的连年征战、增加徭役,昭帝听取重臣的建言,减少赋税3倍,进一步深化了武帝晚年重新施行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在首辅大臣霍光的主持下,昭帝朝的百姓生活比以前富裕,四夷来朝,使汉朝出现了中兴稳定的局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