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书,男生看书太多是否是好事?
我觉得别管男生女生,读书多了总归不是坏事,但有两种除外。
简单的阐述一下:
我认为读书读精,好的看书方式,是识与智相互依赖共同增长。
我以前听过一句话大致的意思是说:相对之下,古时候的人智大于识,现在的人识大于智。
意思是:古时候的人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少,他们在每读过一本书,就会反复的思考,从知识中获取智慧。现在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多,手机上各类的阅读软件,读的多了见识增加了,只是相对来说,缺少了思考的时间,从书中吸取的只有见闻,没有实质。
话又说回来,读书别管是取识还是取智,都是一种自身的丰富,读书多了自然而然的在气质方面还有谈吐方面都会有一定的提升。
问题中所提到的几本书,我看过两部半,恶意和白夜行都是出自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相当的晦涩,特别是恶意,我觉的有点少儿不宜,内容方面有校园暴力和一些不雅的内容;白夜行看过以后心理不是很舒服,至于我有一个月的时间都无心接触其他的书籍。还有半部就是三体,我看过流浪地球,有人说流浪地球是缩小版的三体,所以算是看过半部吧,虽然没具体的研究,但我觉得很有意义的一本书,为中国的科幻电影起了一个好的开头。下面再说说那两种人除外:
第一种,死学的那种,有读无思,别管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都是一种折磨。
第二种,问题中特别提到了男生,有句话说的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前段时间不是还爆出某星老拿金刚经去“吸引”女孩儿么?
当然,后两者少之又少,总结一下,读书请读精,掌握好的读书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当然,以上纯属个人愚见,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有没有听过农村老人说的不为人知的鬼故事?
今天听老夫来说一个鬼故事。
首先申明一下,咱不是宣扬迷信,只是和老蒲一样,借聊斋故事抑恶扬善,警世喻民而已。
误食毒 张大山魂怨浙南乡,
察秋毫 闻知县断案小河镇。
有词曰:
毒蛇口中刺,黄蜂尾后针,
两般具不毒,最毒杀人心。
却说明朝成化年间,浙南有个闻姓秀才,上省城乡试。因家境贫寒,只身一人也没有个书童陪伴,带了些干粮盘缠,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往省城赶。
那一日赶得急了,错过了村镇。看看天色越来越黑,山路崎岖又不好走。山上有的是野兽出没。闻秀才心想不妙,万一遇见个豺狼虎豹,弄不好会命丧在此。正在担忧之际,转过一个山弯,看见不远处有些许油灯亮光。
闻秀才大喜,有灯光必有人家,让我赶快找个人家投宿一晚,明日一早再处。
等闻秀才走近一看,却见是一座庄院。庄院一带围墙,前面的两扇大门紧闭着。闻秀才便上前敲门。
奇怪的是,敲门敲了半天,却无人应答。闻秀才用手去推,门“咿呀”应声而开。
闻秀才往里一看,门口三间门房里面是一个院子,再往里,可以看见四五间并排的房子。大门都关着,各个房子的窗户,都看见有油灯昏暗的亮光。看上去不像是平常人家,到像一家可以住宿的客栈。
闻秀才看到门房的右边一间门开着,有灯光闪出来,便走过去一看,一个老汉盘坐在矮桌前,就着一盘花生米在那里喝黄酒。
闻秀才走进去喊了声:“老伯,可有空房让我住宿一晚?盘缠我照付。”
闻秀才喊了两声,老头子头也不抬,闻秀才喊到第三声,老头子醉眼朦胧的看了看闻秀才,嘴里含糊不清的道:“客、客、客满了!没、没、没你睡、睡的地方!”
闻秀才道:“老伯行行好,天太晚了,我实在没有地方去住宿。”
老头子一只手指了指院子右边,嘴里含糊道:“只、只有那边的柴屋空着。要、要睡就、就到柴、柴屋去、去吧!”
闻秀才一听,可以在柴屋宿一晚,强似在野外百倍。连忙向老头道谢。看见窗台上有只空油灯,便拿了油灯,就着桌子上的火,点亮了往院子柴屋而去。
路过院子后面的房子,闻秀才透过窗户往里一看,只见里面有一排排床铺,每个床铺前都有人坐在那里喝着稀粥。
闻秀才也不去多看,匆匆来到柴屋,柴屋里除了半屋子柴草外,连个门都没有。柴屋靠窗有一块木板床,床上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闻秀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在窗台上放好油灯,旁边拿了些稻草,铺在木板上,从包裹里拿出一件棉衣,在床铺睡了下去。初时睡不着,闻秀才便取出一本书来,就着油灯看。看着看着,上下眼皮开始打架了,闻秀才便放下书本,准备就寝。朦胧中,突见窗台上的油灯光一阵摇曳,门口也有一阵风吹过来。闻秀才张大眼睛一看,床前不远处地上,朦朦胧胧好像跪了个人。
闻秀才大喝一声:“谁!”
只听得那人道:“清天大老爷在上,小民有怨,要向老爷倾诉。”
闻秀才道:“你是谁?站起来说话!”
那汉子道:“清天老爷面前,小民焉敢造次?”
闻秀才道:“我哪里是什么清天老爷?一个穷秀才而已。”
那汉子又道:“大人做老爷是早晚的事,就望有朝一日,老爷能为小民伸怨。小民在九泉之下,都会感谢老爷恩德!”
闻秀才道:“你有什么怨情,且说来听听。”
那汉子从身边取出一个小包袱,放在闻秀才床边道:“小民姓林,名大山。河南临阳县靠山乡小河镇人。在镇上万记南北货点店打杂营生。长年在外给东家收购各类杂货。上月月底,奉掌柜指派,来浙南收购地产南北货。不想这次出来,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因身边盘缠不多,平时一日三餐,就吃内人给我备下的干粮。不到万不得已,不去买外乡的东西吃。谁知一吃干粮。腹中便搅得难过,身体每况愈下,经常头昏眼花。如此半月,终于昏倒在山林之间。等老农发现,着人把小的抬到客店,乡间有懂得医道的,说我中毒已经深入骨髓,无药可救了。不上三日,小的便命丧黄泉。”
闻秀才道:“慢!慢!你既然已经命丧黄泉,如何在此?”
那汉子道:“我死得不明不白,在阎王殿上向阎王老爷哭诉。阎王见我是怨死,便准我一天假,并且告诉我说今日夜里我会见到恩公,此事只有托付恩公,才会替我伸怨。当你推开门,我便看到一道金光,我知道大人到了,所以斗胆前来叩见大人。”
闻秀才道:“我有一事不明,此处是什么场所?”
那汉子道:“此处乃东山义庄是也!”
闻秀才吃一惊:“这里是义庄?”蓦然全身一震,醒了过来。原来是做了个恶梦,面前哪里来的什么汉子?可是刚坐将起来,却发现床边一只包袱。闻秀才依稀记得,是那汉子在床边放下的。
奇也!怪哉!闻秀才想刚才既然是梦,如何会有包袱留下?凭空出现个包袱,其中必有蹊跷!此地莫非……?闻秀才想到这里,浑身都感到冷丝丝的。
就着灯光,闻秀才把那包袱拿起来,一块妇女常用的包头巾,包头巾上用针线绣着几个字,闻秀才仔细一看,是“张丽玉”三个字。解开头巾,里面有五只半又硬又干的大饼。
闻秀才回忆起梦中汉子说的事,这包袱中的大饼莫非有什么蹊跷?
闻秀才看看外面院子里,黑咕隆咚的,好似阴风阵阵。心想此地绝非良处。经过此梦,也睡不着了。眼巴巴的等到东方开始发亮。外面院子里可以看清楚了,便走出柴屋。院子里万籁俱寂。闻秀才走到那一排屋子,就着窗户往里一看,“我的妈耶!”这里那是什么客店,每个屋子里都排着一排白皮棺材和木板,木板上可以看到用布盖着的尸体。分明是一个停尸场所。“义庄!”夜里梦中那汉子没瞎说。可昨夜明明看到屋里的人在喝粥,难道自己眼花了不成?
其实闻秀才自己不知道,自己将来是个非常之人,上应天庭星宿,有时候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情。
闻秀才快步走到大门口,推开大门,回身往大门上一看:“东山义庄”四个大字,清清楚楚的写在门框上的木匾上。是自己昨夜看不清楚,糊里糊涂闯进来了。
看官可清楚何为“义庄”?在古代,老百姓生活困苦,医疗水平也不比现在。加上交通闭塞。很多外乡人,得了急病,得不到救治。往往会客死他乡。为了不让这些人暴死荒野。各地方有好心的乡绅便会出点钱,造个义庄,实际上就是停尸场所。可以让死者家属前来领取尸骸回乡。
闻秀才正对着门框上的木匾沉思。突然感到背后有动静。蓦然回首,差点和那东西撞个满怀。闻秀才仔细一看,原来是昨夜在门房间里喝酒的老头。闻秀才心想,此老头大概是看守义庄的。也是此地唯一的一个活人。
老头子醉眼朦胧的看了看闻秀才阴侧侧的道:“一大早不在木板上挺尸,咋跑出来散步了?”
闻秀才道:“老伯说笑了,小生就是昨夜前来借宿的,是老伯指点我在柴屋歇息的。”
老头摇了摇头道:“不记得了。”
闻秀才道:“老伯就一个人看着这个义庄?”
“我这个比死人多半口气的糟老头,不看着他们,谁来看?”
闻秀才从袖子里摸出几个铜钱来对老头道:“这是我在这里借宿的盘缠,望老伯笑纳。”
老头看见铜钱,眼缝里露出光来,几天的黄酒花生米有着落了:“住个柴屋,还要你破费?”嘴里说着,已经把铜钱紧紧的握在手心里。
闻秀才不失时机的问道:“老伯,我打听个事,在这些死者中,有无一个叫林大山的?”
老头道:“林大山?有啊。你跟此人什么关系?”
“林大山是我一个旧识,听说客死在这里了,能让我去看看吗?”
“这个林大山送来没几天,听说是中了什么毒。就在第一间第三张木板床上。客官要看尽管去看。”
闻秀才推开第一间屋子,里面冲出一股子尸臭。闻秀才走到第三张木板床上,看见用一块白布盖着的尸体。尸体上一块木板上写着“河南林大山,死因,中毒。”闻秀才掀开白布。白布下不是昨夜见到的汉子是谁!
闻秀才看到死尸肤色发黑,耳朵和鼻孔可见黑血。
闻秀才从袖子里掏出几小块碎银,对旁边的老头道:“烦请老伯着人给他弄口白皮棺材,寻块地皮安葬了,等以后有机会再来迁他回乡不迟。”
老头子接过银两道:“行!行!今天我就着人来办。”
闻秀才交代清楚,把那汉子留下的包袱在自己的行李里放好,离开了“东山义庄”。再往省城而去。
闲话少说,闻秀才几天会考下来,自感文章写得得心应手。考场出来,也不敢多在外停留,家里还有年老父母需要照应,需要赶回去。
未几,出榜之日,闻秀才知道自己已经中举。当下免不了到省城老师那里去问候拜访。
老师是两江总督,在京城也担任着要职。看见闻举人前来,寒暄过后便对闻举人道:“目前江浙一带没有空职,我推荐你去河南,那里有一些地方,空着几个缺。你愿意,就到那个地方做个县官如何!”
闻举人谢过老师,回去安顿好父母,选了个知书达礼,干净伶俐的小伙子作为陪伴,带好老师的推荐信,选个好日子,去河南行署。看到有个空缺的县城叫临阳,心中突的跳了一下。就取了临阳的书信印章。走马上任去了。
闻举人是个有心人,在家里的时候,他就做了试验,义庄汉子留下的包袱里的面饼,是蛇鼠不吃,虫蚁不食。这饼中绝对有文章。这次来河南,闻举人便着小厮随身带着。
不一日,两人早已来到临阳地界,闻举人一算时间,离上任日子还有十余天。便向人打听靠山乡小河镇去处。徬晚时分,两人到了小河镇。
小河镇大概有五、七百户人家。镇上有两三条街面。在临阳地方,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热闹去处。
闻举人和小厮两个,在几条街上来回转悠了一会。街上有酒肆、食铺、当铺、杂货店、车马店、客旅店等等,闻举人一眼看见了“万记南北货店”。看样子和梦中汉子所说分毫不差。
闻秀才在万记南北货店附近找了家旅店住下。心下已经有了个主意。
晚饭后,闻举人写了封书信,交给小厮道:“老爷我有点公事,需要在这里耽搁几日,你明日一早,就去临阳县城府衙,找留守的书办,把我的书信给他看看,就说老爷我在路上有事耽搁几天,不日将来上任。你在这几天把府衙整理整理,等我回来。”
第二天一早,小厮带着闻举人的行李去了,闻举人穿了件旧衣衫,随身带了个小包裹,信步往万记南北货店而去。
万记南北货店朝南五间门面,中间两边柱子上写着“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店里面山货、海货、南北杂货摆得满满当当。看来这个老板,生意做得不小。
闻举人脚步刚跨进店里。便有两个伙计便迎了出来。闻举人对伙计道:“我不是来买东西的,你们掌柜的在哪里?”
“找掌柜的有啥事啊?”随着一阵香风,从店堂里面闪出一个打扮得花颜招枝的年轻妇人。
闻举人抬眼望去,此年轻妇人却有五、六分姿色。
真个是:
“斜插云鬓三分妖,眉目传情七分骚。”
“可是掌柜夫人?”闻举人问那妇人道。
“哟……!看你这张嘴,咱那里有掌柜夫人的命啊?小妇人只是在这里打打杂而已!”那妇人初时看见闻举人穿着寒酸,一脸不肖,转而看到闻举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满脸堆下笑来。
“来,来,坐这里喝口茶,掌柜的马上就到。”那妇人招呼闻举人坐下。
“请问夫人怎么称呼?”闻举人坐下道。
“咱老公和我夫妻俩个都在这家店里为掌柜的打杂,你叫我林张氏就可。敢问你找掌柜的有啥事儿吗?”那妇人林张氏问道。
“小可来贵乡投靠亲戚,不想亲戚去年去京城了。奈何身边再无盘缠回家,只好寻个吃饭的地方。贵东家如肯收留,小可愿意在贵店打打杂,弄口饭吃。”
“这个么……,要等掌柜的来后再说了。”那妇人刚说完,门口便进来一个穿着光鲜,大腹便便的中年汉子。
“哎呦!掌柜的来了!有人找你呢!”那妇人一见汉子进来。便急忙迎将上去。帮忙着脱外衣,抹椅子,端茶倒水。
万掌柜大大咧咧的在太师椅坐下,听妇人说有人想在店里找个事做做。万掌柜抬眼看了看闻举人道:“可会写写算算?”
闻秀才道:“穷酸空读了几年书,一个书生,考功名不成,写写算算却是拿手之事。”
万掌柜吩咐林张氏拿来一本账本,对闻举人道:“把上个月的进货,出货,现有库存算一算。”
闻举人道:“小事一桩!”
中午时分,闻秀才已经把账本算好。万掌柜点点头道:“很好,店里正缺个会写会算的,你留下吧。后面院子里有间空屋,林张氏会给你安排好。只要你事情做得好,工钱好说!咱不会亏待你的。”
说完,万掌柜起身到街对面的茶馆喝茶消遣去了。
闻秀才目送着万掌柜的背影,再看看旁边的林张氏,心里似乎明白了一、二分。
三天下来,闻举人虽然坐在店堂里写写算算。但店里的一切,都在闻举人的眼光之中。通过侧面,他也了解清楚了,林张氏的老公就是林大山,外出购物已经四个多月,到现在杳无音讯。掌柜也不说,林张氏也不急,两个伙计也不敢提。
林张氏和万掌柜的关系,非同一般。闻举人眼角经常可以看见两个在掌柜屋里打情骂俏。万掌柜的手也时不时的伸进那妇人的衣襟里,去摸妇人不该摸的地方。闻举人心里有了三、四分明白。
此时的闻举人,已经和两个年轻伙计处得十分热络。第三天晚上,店铺打烊后,闻举人喊上两个伙计,到街东头的酒肆里去喝酒。
闻举人叫店小二切了两斤牛肉,要了几盆好菜,喊上几壶老白干。两个伙计十分不好意思:
“无缘无故咋叫闻大哥破费?”
“闻大哥是好人,咱两个在这里几年了,这是第一次有人请咱两个喝酒。”
闻举人道:“小事!小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喝口酒算什么?”
三杯下肚,闻举人有意把话题转到林大山身上。两个伙计初时还不敢多提,禁不住老白干在肚子里作祟。
“咱大山哥也算是个命苦人,空娶了一个漂亮女人,上她的身子,还没有别人上得多!”
“大山哥出去四个多月了,到现在没有一点音讯。也不知道啥回事情?”
“估计不会有事吧?你看他婆娘一点都不急。掌柜的也好像也不当回事。”
闻举人道:“慢、慢,刚才这位兄弟说大山婆娘的事,难不成这婆娘和其他男人有那个……?”
“我的闻大哥唉!你在店里也有三天了,你没看到什么?那婆娘和掌柜的,都把我们这些下人当瞎子了!”
“打情骂俏我也看到了,恐怕只是手上占点便宜,真正的那个,也不至于吧?”闻举人等的就是两个伙计的实话。
“闻大哥真是个老实人,我告诉你,今天晚上你大哥请咱两喝酒,掌柜的也在喝酒。徬晚时分,我就看见那婆娘在准备酒菜。现在掌柜个那婆娘正在房间里喝得痛快呢!”
“可怜我那大山哥,平时省吃俭用,出门盘缠都啥不得多带几个,每天就啃婆娘准备的冷大饼,留着钱财让婆娘塞狗洞!”
“闻大哥,等会咱回去,如果想听戏,保证你听得受不了!你的屋紧靠在大山夫妻隔壁。今晚一场床第大战,只要你仔细去听,保证你听得清清楚楚。”
酒足饭饱,闻举人心里已经明白了五、六分。
闻举人回到万记南北货店后面院子里。看见林张氏的窗户里还有灯光。
闻举人慢慢的走到窗户前,用一手指轻轻的捅破窗户纸。眼睛往里一看。
只见那掌柜上身赤条条的坐在桌子边,那妇人坐在掌柜的两条大腿上,上身穿着一件红兜肚,半边兜肚已经滑到腰际。两个狗男女正在一边吃喝,一边做着不堪入目的事。
正在此时,突听那妇人说道:“慢!你答应我的事,你别赖账!”
那万掌柜道:“现在还不到时候,大山消失才四个月,起码要过一年半载,你到衙门去报个信,只说林大山不声不响离你而去。估计他已经把你休了,此事了结,到时候我再接你回去不迟。”
那妇人道:“有啥稀奇,到你家里也不过是个小妾,还要被人欺负!我为你舍了自己老公,你可不能负我!”
万掌柜低声道:“千万说不得!说不得!你知,我知!”
林张氏接道:“天知、地知!”
闻举人在窗外喃喃自语道:“神知、我知!”
闻举人也看不下去了,轻轻的回到自己的房间里。过了一会儿,隔壁又有了动静,闻举人的房间与那妇人的房间中间是木板隔着。透过板壁可以听到隔壁床上山摇地动。闻举人也不再去听,反正这一对狗男女在行苟且之事已经是事实。
此时,闻举人心中已经有了七、八分明白。
又过了两天,闻举人乘人不注意,取出县府印章,在纸上盖好后,到街西的千草堂药店去了一趟。回来后,心里已经是九、十分清楚。
天色还未大亮,闻举人就悄悄的离开了小河镇。
闻举人到了县府衙门,先接收了前任留下的一些杂务。忙了几天后,便着心腹小厮,带上几个公差,喊了个仵作。去浙南某乡东山义庄取回林大山骸骨。
不上数日,林大山骸骨取回。闻县问仵作,林大山骸骨可以看出什么?仵作道:“林大山生前一定是中了“砒霜”之毒。虽然尸体已腐,但尸骨全黑。”
闻县点点头道:“是也!确是中的“砒霜”之毒!”
“来人!速将靠山乡小河镇万记南北货店万掌柜和店内林张氏两人捉拿归案!”
“得令!”小厮即刻带着三五个如狼似虎的公差,直扑小河镇而去。
到了小河镇万记南北货店门口,小厮叫几个公差在外面候着,自己一个人反操着双手,一摇三摆的走进了店堂。
万掌柜正和林张氏两个在掌柜屋里低下谈论闻书生不声不响消失之事。突听外面:
“哪位是万掌柜啊?”小厮问道。
万掌柜听见外面有人找,急忙迎了出来:“在下就是!请问……?”
小厮点了点头道:“很好,哪位是林张氏呢?”
那妇人迎出来:“小妇人就是。”
小厮又点点头道:“好极!两个都在。来人!速将奸夫淫妇拿下!押往县衙大堂听审!”
万掌柜和林张氏突然间一听,吓得脸无人色。
“不、不、不要!你们搞错了!”万掌柜和林张氏欲待挣扎。奈何门外“呼啦”一下,扑进几个牛头马面似的公差,两条铁链往两人脖子上一套,拉着便往临阳县衙而去。
“咚!咚!咚!”三声鼓响。衙役三班分列两侧。小厮对着大堂高声喊道:“升………堂!”
两边衙役三班齐声应道:“呵……呵!”
只见闻知县漫步度将出来。
闻知县在公案后坐下开口道:“速将小河镇万记南北货店万掌柜带上大堂听审!”
不一会儿,万掌柜被押上大堂。闻知县对跪在大堂下的万掌柜道:“报上名来!”
“小人乃靠山乡小河镇万记南北货店掌柜万金堂。”
闻知县道:“我来问你,可认识林大山?”
“林大山乃本店伙计。”
“现在何处?”
“林大山四月前由小的支配到浙南去采办山货,至今未归。小人怀疑林大山是否有卷款潜逃之嫌。正准备上报官府。”
“好一个卷款潜逃之嫌!本县再问你,你和林张氏之间有何瓜葛?”
“林张氏是林大山的婆娘,小民好意,留他们夫妻俩个在本店打杂吃饭。林张氏和我会有什么瓜葛?”万掌柜道。
“大胆刁民!抬起你的头来!看看我是谁!”闻知县喝道。
万掌柜抬头一看,惊得跌坐在地上。在自己店里几天写字算账的,原来是新来的知县大人。当下开始有点语无伦次起来。
“某月某日,你在林张氏房间里干的什么事情,从实招来!”
“小人承认和林张氏有一腿,小人知错了!”万掌柜知道那天晚上,闻知县就在隔壁,肯定是被他听到和看到了。
“我再问你,某月某日,你在小河镇街西千草堂药房买了什么药?”
万掌柜道:“小民没有在千草堂药房买啥药啊?”
闻知县将惊堂木一拍道:“大胆!你以为可以瞒过本县?说!什么药?”
万掌柜已经满脸失色“是、是五钱砒霜。”
“买砒霜何用?”
“小民的店里,老鼠太多,买砒霜是准备毒老鼠的。”
“那些砒霜放在什么地方?说出来,本县着人去取!”
“不、不、不记得了!”
“来人!先打三十大板,押往牢房听审!”
“小人真的不记得了,打死我也说不出来。”
几个虎狼般的公差,把万掌柜按倒在地上。一顿棍棒打得万掌柜喊爷喊娘,真实是:“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万掌柜被押入牢中,小厮在堂上高声喊道:“把林张氏押上大堂听审!”
林张氏战战兢兢的跪在大堂前:“小女子林张氏叩见老爷。”
闻知县道:“林张氏我问你,林大山是你什么人?”
“大山是我的丈夫。”
“他现在身在何处?”
“四月前,他被万掌柜指派去浙南采购山货,至今未归。万掌柜说他可能卷款潜逃了。到底是咋回事,小妇人不清楚。”
“本县问你,你和万掌柜之间,有何瓜葛。”
“小妇人只是在万记南北货店打杂,与万掌柜从没有什么瓜葛。”
“大胆淫妇!,抬起头来!看看我是谁!”
林张氏抬头一看,吓得魂飞天外。闻书生何时变成了县官老爷?
“淫妇,那天夜里,你和万掌柜在房间里鬼混之时,说的“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是什么意思?”
“小妇人被万掌柜诱奸,也不知道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是啥意思。”
闻知县将案桌上的一只包裹扔在林张氏面前道:“林张氏,可认得此物?”
林张氏摇摇头道:“小妇人不知道。”
“张丽玉!大胆淫妇!包裹上绣着你的名字,你还说不知道?”
“是、是、是!是小妇人之物。”
“打开包裹!看看里面是何物。”闻知县喝道。
林张氏颤抖着手打开包裹:“秉老爷,是五块半面饼”。
闻知县道:“此饼何人所做?”
林张氏颤抖着嘴唇:“这个……、这个……。”
两边衙役三班把手里的棍棒敲得震天响。
“是小妇人所做。”
“此饼是你所做,你就在堂前,当着大家的面,吃两只给大家看看!”
“小妇人肚子不饿,吃不下去。”
“是吃不下,还是不敢吃?说!”闻知县喝道。
“这个……、这个……,”
“来人,将林大山骨植取上堂来,让淫妇看看老公吃了她做的饼,成了什么样子!”闻知县喝道。
林张氏对着一堆发黑的骸骨,整个人已经软瘫在堂前。
“大胆淫妇,谋杀亲夫!说!你在饼里放的什么药?”
“不是我,不是我的主意。是他,是万掌柜的主意。”
“从实招来!”
“两年前,大山来到镇上万记南北货店找事情做,万掌柜看他忠厚老实,便把他留下了。不想有一次我到店里去给大山送衣服,被万掌柜看见。万掌柜贪恋我的美色,便向大山提出,要我也到店里去帮忙打杂。大山不虞有它,便叫我进了万记南北货店。在一次万掌柜指派大山去南方采购货物之际,万掌柜就把我奸骗了。自那以后,万掌柜经常指派大山出去。我那里也成了他取乐之处。在一次万掌柜和我欢娱之后,我随口问了一句。如果大山不回来,你能娶我回去吗。万掌柜一听,便道:“如果不是大山,我早就让你到我家去享福了!”
大概在四个月前,万掌柜悄悄的跟我说,他有一个法子叫大山再不回来。我问他有什么法子。他从袖子里拿出一包药粉,对我说道:“后天会指派大山去浙南购山货,叫我给大山做四十只大饼当干粮带走。在做饼的时候,把这包药粉和在面粉里。这饼吃一两只没事,等四十只大饼吃得差不多时,估计大山就不会回来了。小妇人问他这包是什么药粉,万掌柜叫我不要打听,按他的话坐就是。小妇人一时糊涂,便按照万掌柜的意思做了。小妇人真不知道这药粉是什么,请大老爷明鉴。”
闻知县喝道:“带万金堂!”
万掌柜又被带上大堂。万掌柜见林张氏都已经招供。便在堂上对林张氏说道:“我给你药粉的时候,不是跟你说是砒霜吗?现在你到想推得干干净净?这事是咱两个一起做的,谁也推脱不了,到阎王殿去,你我也是一起去!”
两个便在大堂上画了押。
闻知县喝道:“恶霸万金堂、淫妇张丽玉,通奸杀夫,事实清楚。两人招供不虞。来人!将奸夫淫妇押入死牢!待上报刑部大堂,秋后处斩!”
审案结束,闻知县叫小厮把万记南北货店两个伙计带上堂来。
两个伙计如何知道堂上的清天老爷就是请他俩喝过酒的闻书生?当下在堂前跪下。
闻知县道:“两位小兄弟免跪,看看我是谁?”
两个伙计抬头一看:“闻大哥!不!不!清天大老爷!大老爷为林大哥伸怨,咱弟兄俩代林大哥叩头!”
闻知县道:“万掌柜和林张氏犯下死罪,与你俩无干。万记南北货店已经充公,本县着你兄弟俩继续经营此店。店名改为“林记兄弟南北货店”,本县希望你俩诚实守信,为民造福。另外,林大山骨植在此,着你兄弟俩好生安葬林大山骨植。以慰大山在天之灵!”
“小民感谢清天老爷!”
(完)
附:本该故事为本居士创作,有文笔不通之处,望头条条友见谅。
还是几本同时读效率高?
我们先要区分“把书读完的效率”与“读书获得知识的效率”。
如果仅仅是为了读完一批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那无疑是同开多本效率更高。
如果提问者是有一批书,在限定的时间内必须读完,同时又希望从书中获取知识,那么,我建议一本一本读。首先,可以确保知识的逻辑连贯性,对理解作者的思考、行文、以及中心思想有大助益;其次,若全是同一类书,先读完一本可以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有判断力后再阅读其余书籍效率更高;再次,若全部一起读,将很难抓住知识重点,以致更难消化书中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
当然,我们不排除如学校教育,多学科教材同时进行获取知识的效率更高,但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其依靠复习、练习、运用、及考试模式来确保知识掌握的牢固性。这适用于应考类的读书法,本文不做深解。
下面我对如何高效率读书略作分类探解:
1、现代小说爽文类(网络文学)阅读:往往阅读目的和阅读过程是达到心灵的满足感,实际作用是消磨多余的时间,这类阅读无所谓一本读还是多本读,可以说随读者心情,可率性而为。
2、经典著作类阅读:这类书籍,尤其是正统史类(区别经典文学中的小说、戏曲、诗词类),往往需要旁征博引,相互印证,才能略有所获。所以这类书籍的阅读,是必须要多门同开的。
3、专业技术类书籍阅读:术业有专攻,人都是先精一点,再精一面,欲求精进,当逐一消化,学以致用才能最终转化的个人的只是储备。
4、读书方法:读书量是其次,读书的方法是影响读书效率的关键因素。
汉董遇有“三余”读书法: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此法虽受时代的限制可用性不强,但也明确出来适合读书的自然和时间环境——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宋欧阳修有“三上”读书法:马上、枕上、厕上。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如厕则阅小词。已经将读书的时间与分类表达得淋漓尽致。
陈寅恪师有“老、写、疑”读书法:即读老书读原典;不动笔墨不读书;敢怀疑求真知。陈师还有一读书法为“天下没有一处是不可读书的”,此法又在欧阳文忠“三上”读书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私以为可为天下师。
读书的目的不同,书籍的类型不同,读书人的年龄、阶层不同,都是影响读书效率的因素,而这些差异也影响同时阅读数量的多少。
*雁长*
如何写小说?
想写小说,就从拆解优秀的小说开始吧。
在过去一年里,为了学习小说写作,我曾认真地按照某位写作大师的写作流程和作息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写作和生活。
比如,在写小说前,我会认真准备好人物小传,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无一例外。我会用卡片勾勒出重要的情节,为了避免故事时间线的混乱,我还特意找来一个过期的日历,在上面标识出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
我的部分场景卡片
我坚信,文虽无定式,却必有章法。
然而,当我按部就班完成这一系列繁琐而精细的事前准备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写作欲望。那些人物小传、情节卡片和写作大纲,都被我扔到了一个废弃的箱子里,我最终还是没有写出一个合格的小说来。
说实话,我有点沮丧。
我安慰自己,也许大师分享的方法是对的,只是不适合我罢了。
那么最适合我的方法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找到最适合我的写作方式呢?
答案就在美国作家劳伦斯·布洛克的《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里。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封面图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是由劳伦斯·布洛克的写作专栏集结而成的,内容涵盖小说写作的三個主要环节(前期准备、注意事项和后期收尾)做了详细的讲解,并结合作者14年的写作经验,分别对“选题”、“拟大纲”和“小说修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在《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劳伦斯告诉我们,写作是没有公式的,别人的写作方式不一定适合你。
这就意味着,新手写作者要做的,不是“复制”那些成功作家的写作方式和习惯,而是要去“拆解”成功作品的写作亮点和技巧,在拆解中学习,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
劳伦斯·布洛克的建议让我豁然开朗。确实,每一个写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写作方法,比如有人觉得提纲重要,有人觉得不重要。有人提纲写得长,有人写得短。有些人一边写一边改,还有一些人,喜欢等全部写完了后再大删大减……
作家的写作偏好,对提高个人的写作技巧,没有绝对的关系。初阶作者应该多关注作品本身的亮点,而不是作家的写作习惯。
也就是说,要写小说,就得从拆小说开始学起。
那么,我们该如何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写作技巧,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呢?劳伦斯·布洛克在《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一书中给出了三个可操作性的练习方法。
一、泛读同类型作品你大概听过这句话:读小说的人不一定会写小说,但写小说的人却一定会读小说。
为什么呢?
因为阅读是了解写小说最直接的方式。
“读”是写作前期的必要准备。集中阅读同类作品,可以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排篇布局、人物设定和情节安排上,找到同类小说的共性,然后运用到我们的小說创作里。
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作品成功的因素和套路。
比如,我在研究中国戏曲的故事情节设置的时候,就发现古代的剧作家很喜欢用“道具信物法”来设计偶然性的剧情。比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汤显祖的《紫钗记》,范文若的《花筵赚》,甚至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多次使用“道具信物法”来埋伏笔,暗示彼此之间的姻缘关系。
中国戏曲关目研究导图
想想在话剧《雷雨》中,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是不是就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爆发,达到高潮的?《流星花园》里的杉菜和道明寺,他们之间的感情隔阂,是不是也是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里被激发和冲破的?
不管是在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掌握作品中共性的套路,可以帮助写我们更好的塑造人物角色和推动情节。
而拆解,就是让我们去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的创作原则,为我们的创作提供养分和参考依据。
二、以写作者的角度来进行阅读除了大量阅读同类型作品外,以拆解为目的的阅读,最关键的,是要以“写作者”的角度来剖析作品。
以写作者的角度阅读,和以阅读者的角度阅读,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我以阅读阿加莎《无人生还》的第一个章节为例,和大家讲一下读者思维和写作者思维的区別。
作为读者,我可能更关注小说中到底会有哪些人物登场,里面有没有埋藏着凶手的线索,下一步到底会发生什麼呢?
而作为写作者,我就不得不去关注,阿加莎到底是怎么去写一个已知结局的故事的?每一个看似不相干的人物都是怎么出场的?角色出场的顺序有何讲究?如何让每一个人登场合理?登场的时候要怎样去介绍他们而不重合?我需要在哪些位置才能埋下线索,才能让这些人物关系有条不紊地交织在一起,等到真相大白的時候给读者带来出乎意料的感觉?
所以大家发现了么?读者思维只需要关注“写了啥”,而作者思维则需要关注“写什么“和怎么写”。
只有从读者思维切换到作者思维,你的写作技能才能在拆解训练中得以提升。
此外,劳伦斯·布洛克还提到了另一个拆解的办法,就是我们可以把每一部复杂的小说简化成一百字左右的剧情梗概。
通过去除一些修饰情节的细节,迅速地找到作品最基本的情节和人物结构,对我们写大纲和情节设置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对目标作品进行数字分析作家本·布拉特在《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中,曾经用大数据分析法,来统计畅销作品中所使用的词类和词频,进而观察畅销作品中的用词模式和规律。
但本·布拉特并不是第一位使用数字分析作品的作家,早在1978年,《巨蟒盛宴》的作者克鲁斯曾在接受《纽约书评》采访时分享过自己对小说的数字分析经验。
克鲁斯说,自己大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系统地把格雷厄姆·格林的《恋情的终结》进行了全方位的拆解。他不仅整理了书中角色的数量、故事跨越的时长、出现了多少个城市、多少间房间、高潮发生在什么地方,甚至还统计了作者到底花了多少时间来为故事的高潮做铺垫。
克鲁斯通过拆解喜欢的小说,并把它转化为数字,他把拆解中学到的处理时间、地点、行动和节奏的经验,全部都用在了《巨蟒盛宴》里。
正如劳伦斯·布洛克所言,写作没有公式可循。对新手写作者而言,拆解优秀作品是学习写作最快捷的路径。拆解目的不是创新,而是学习基础的写作方法,提高技艺。
通过拆解,我们把学到的写作技巧、思路和框架,都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一边去了解别人的“写作套路”,一边去修正,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和“套路”。
史记好看吗?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的评价十分中肯。要想评价《史记》到底好不好看,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自己真正读过一遍,庆幸的是在最近我完整的把《史记》读完了一遍。不仅如此,我还在简书平台上发表了读《史记》之后的所思所悟,包含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不夸张的讲,完全可以把《史记》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看。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铺垫,让我看到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冰冷的雕像和史料上零星文字的记载。从《史记》中记载的英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不一样的人生智慧。
关于刘邦谈到刘邦,很多人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写得非常猥琐不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流氓,一个市井无赖之人。而这样的人身边居然会有“汉初三杰”和一大批能臣勇将的追随和拥戴,最后竟然能击败西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似乎这太不可思议。实则不然,如果细读《史记》,就会发现在字里行间之中,透露出了刘邦所具备的非凡能力,这是他能成为天下之主的原因所在。刘邦是个有原则的人,但他蔑视很多世俗的原则,他心中只有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夺得天下成为大汉天子。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其他所有的所谓原则都可以摒弃,所谓的利益都可以舍弃,所谓的好处都可以赋予,所有的人员都可以利用。刘邦手下能聚集大批能人异士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有双赢思维,他做事的目的不仅仅是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是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实现自己手下人每个人的目标,在奋斗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双赢。只要不是和我争天下,想造我的反,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这在最后和项羽决战时,为了拉拢彭越和韩信,直接封二人为王这件事上就可能看出端倪。
关于韩信提到兵仙韩信,很多人都扼腕叹息,都会想到韩信所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也成为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来说明刘邦无情无义、冷血无情,虐杀功臣的证据之一。但是大家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刘邦手下大多数功臣勇将不仅没有被杀,还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韩信为什么被杀,首先要从他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是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无法真正的正视自己,这正是失败或不幸的根本原因所在。韩信的问题在于善谋兵,不擅谋其身。如果他和张良、萧何一样,懂得自污保身,懂得放弃权力,懂得舍得之道,懂得远离是非,那么被杀的绝对不会是他韩信。另一个问题在于韩信错误的把同事当作了朋友,韩信一生中最为信任的朋友就是萧何。孰不知萧何最要好的朋友并不是韩信,萧何心中只有一个朋友那就是刘邦。他推荐韩信给刘邦,并不是因为看重韩信,而是因为他认为韩信对刘邦来讲有利用的价值,仅此而已。
关于成功现今社会很多人渴望成功,可是却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究竟什么才叫做成功。很多人盲目把和他做比较,当作了成功的标准。
通过读《史记》,我理解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成功和失败之说。在我看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通过试错不断的获得进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获得自己的认同和他人的信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真正价值所在。
写在最后的话怎么样?《史记》很有趣儿吧?希望大家都多读读史,读史不仅可以明智,还可以获得许多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大家对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信心,我推荐大家阅读中华书局版的《史记》。
如对文言文信心不足,想看白话版本,迅速掌握内容的话,推荐大家看商务印书馆的白话版《史记》。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