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战国声望,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女性有哪些

天美资源网

烽火战国声望,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女性有哪些?

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子也能顶半边天,古往今来巾帼不让须眉何其多…

1:武曌(624年-705年12月16日即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2: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烽火战国声望,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女性有哪些

3:苏妲己(生卒年不详)己姓,字妲,苏氏部落女,有苏国(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

4: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一说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

5: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6: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人,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民族英雄。

7: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砀郡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天并称为“吕武”

8: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伶,“秦淮八艳”之一

9:西施,子姓施氏(7月19日出生,具体生卒年不详,一说卒于公元前473年),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

10:杨玉环(719年6月22日—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唐朝时期后妃、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追封齐国公杨玄琰之女,宰相杨国忠堂妹。

11:貂蝉甘肃临洮人(生卒年不详),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12:李师师(生卒年不详),北宋末年青楼歌姬,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人。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

13: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汉族。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14: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本姓李氏,名字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

15:平阳公主(?—?),西晋人,晋武帝司马炎的嫡长女,母为武元皇后杨艳

16: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之女,孝端文皇后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17:佘太君(934年—1010年),名赛花,云中人,北宋名将,折德扆之女,宋代名将杨继业(杨业)之妻、杨延昭之母。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阮,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

18:孟母,仉氏,生卒年不可考,孟子的母亲,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三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19:卫子夫(前150年代-前91年9月9日),名不详,字子夫,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史称孝武卫皇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20:明太祖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9月18日),名不详(民间传说为秀英),归德府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

影响中国历史的女性何止百位,千位,先列举20位,如有不足请多多包涵。

雪中悍刀行的陈芝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陈芝豹,有很多《雪中悍刀行》的书迷,都非常喜欢他,知恩图报、最不容易、特别苦,唉,总之觉得他像圣人一样。

我觉得略偏颇,站不住脚,三观有一点点偏,在这个问答底下也有很多这样的回复。

我们来盘点下陈芝豹,

1、家世

陈芝豹的老爹一开始的职位比徐骁的职位还要高,为了徐骁,陈芝豹老爹带着陈家62口去断后,全部战死,只留下独子。

如果徐骁去断后,陈芝豹的老爹是北凉王,陈芝豹就是凉王世子,可以这么说,徐家欠陈家的。

陈芝豹在北凉的位置,名义上也就是比徐凤年低一点点,毕竟他不是徐骁的儿子。

所以,他没有办法看到徐凤年位置上面的风险和担子,不能体谅徐凤年的韬光养晦,反而处处觉得徐凤年是一块烂泥。

2、 军心

徐骁从来没有亏待过陈芝豹,徐凤年更没有亏待过陈芝豹。

徐骁对陈芝豹非常的信任,让陈芝豹在北凉军中地位卓然。

陈芝豹的心腹也只是有限的一些人,并没有影响到全部的北凉大军,跟随陈芝豹出走的军官也就是百人,整个北凉军队绝大多数还是对徐骁唯命是从。

从军心来讲,陈芝豹并不能够真正驾驭北凉30万大军。

可以说如果陈芝豹接任了北凉王,北凉会立马陷入分裂。

离阳朝廷也不敢让陈芝豹来接任,一旦分裂,北莽趁虚而入,离阳的朝廷就没了,就没有人替离阳守家门了。

陈芝豹对离阳可没有什么好感情,根本不会替离阳卖命。

3、境界

陈芝豹在龙树僧人死后由指玄境越过天象,直接进入了儒教圣人,陆地神仙的境界。

曹长卿评价他太心急了,本来他可以通过武夫境界,慢慢的一步一步向上指玄、天象成为真正的陆地神仙,但是他取巧了。

永远不可能成为像王仙芝、徐偃兵、翠花这种一步一步上去,真正的武道陆地神仙。

越境到陆地神仙反映了陈芝豹很心急,也印证了他的不自信,10年时间等不了了。

4、人品

出师即杀师!

铁门关对徐渭熊痛下杀手!

凉莽大战一直作壁上观,试图渔翁得利。

陈芝豹心中有吴素和徐骁对自己的恩情,这一点毫无疑问,他确实记住了这两个人的恩,知恩报恩确实是优点,但是陈芝豹心中有很多地方是很迷惑的,没有想清楚。

像一个特别优秀而任性的孩子。

5、大义

虽然陈芝豹的条件那么卓越,真正在两国大战的这种重要战场上毫无建树,反而一直在背后祸乱离阳朝廷。

最终还是离阳的天下,只是换了人当皇帝而已,北凉32万大军却打光了。

陈芝豹能放下心里那些小九九,真的和徐风年并肩作战,北凉军中实打实的陆地神仙就有三个人能冲锋陷阵,多线作战就会拥有更高的上限。

陈芝豹的天赋本来应该用在凉莽大战建功立业,可惜,你看看,陈芝豹在凉莽大战的时候干了啥呢,啥也没干成!

空有一身修为,没能干成实事。

总结:

你不能说陈芝豹是一个坏人,站在他的角度上怎么做都对,都有理由。

你也不能说陈芝豹是一个好人,站在徐凤年的角度上,这家伙也没干什么实事。

更不是一个好臣子,在离阳朝廷的角度上也是一个参与撺掇造反的人。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陈芝豹性格稍微偏激,心中大义不坚定,北凉的军和民在他眼中是工具,在在徐凤年眼中北凉的大军是兄弟,北凉老百姓自己要保护的人。

思想境界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当然这也可能是为了突出徐凤年的伟光正,才这么来对比,贬低了陈芝豹。

毕竟都是小说,作家怎么写,我们就怎么看,图个热闹。

岳飞墓前原本跪着5个人?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这首,说的就是爱国人士的心声。

这首词也是出自于岳飞。

词里更是深切的表达了岳飞的心境。想做就难做。有太多的阻碍。这样的心情我们难以理解。

岳飞,我们都知道是宋朝有名的抗金英雄,一心想着为王朝收复失地,但奈何王朝是主和派。太让岳飞为难。

一代名将,39岁想要精忠报国的岳飞,竟然没有战死沙场,而是死在了自家人的手上。

被莫须有的罪名给害死,这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千古冤案!

但岳飞的精忠深入民心,虽死了但后人有位岳飞伸冤的。

第一:修庙

当时岳飞一心只想着报销王朝,但最终惨遭毒害,地点是在风波亭。

在这之后,由于岳飞在民间很有名声,且当时有一位特别崇拜岳飞的人,在岳飞被害死之后,把岳飞埋了。也给岳飞立了一个墓。

前面也说了,岳飞是抗金英雄,民间的老百姓都知道,也都很喜欢他,虽然被害死了,但有人为其伸冤,可惜的是当时的宋高宗赵构当政,且和秦桧勾结在一起。

所以难以得到昭雪。

但最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宋孝宗赵昚继位以后,岳飞才得到了昭雪。

不光是冤案得到昭雪,也是给岳飞修建了庙,这是最早的时候,但是当时岳飞庙前的跪像也没有。

第二:三尊跪像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直到明朝的时候,这时有一位很出名的人,叫李隆。

当时在江浙都指挥使,这个人本身也是很有志气的一个人,从小就很仰慕岳飞,更加对岳飞的事迹佩服。

但是对于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给害死,就十分难过,可以说痛心。

在他小的时候,不能对岳飞被冤死这件事做什么,但当李隆有了能力的时候,当了江浙都指挥使。

既然是当官的,那么就必然要公正严明,对于陷害岳飞之人,就一定要受到处罚。

在李隆看来,岳飞死的太冤,这样的英雄就这么死了实在是太可惜。

而当初陷害岳飞的人,不能就这么过去了。

这件事一直在李隆心里存留。

最终他决定:

当初陷害岳飞的奸臣,要收到处罚。那人都死了,怎么办呢?

李隆就命人建了三尊跪像。

立在岳飞的墓前向其忏悔。

这三个人就是:

秦桧夫妇

万俟卨

效果:

决定有了,效果也很好。

第三:第四个跪像

当地的老百姓都很赞扬李隆做的这件事。在以前没有这个跪像之前,也会有人去祭拜岳飞,但祭拜的时候想想都生气,又没有地方可以出气。

这下好了。立了三个害死岳飞跪像的人。

每次来来往往的就拿着三个跪像出气,久而久之,这三个跪像就不像刚刚建立的时候那也了。

破碎不堪。

后来,在李隆辞官以后,又有官员继任。

也有可能是为了安抚当地的老百姓,但也有可能是为了让自己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但无论如何想法如何,最终和继任的官员:

把之前破碎不堪的跪像,重新修理了,且又加了一个人上去。

这个人就是第四个人—张俊。

当然我们都知道张俊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但张俊为人不行,简单来说,就是这个人的人品不行。

自私自利不说,对人只知道阿谀奉承。

上面人说什么,自己就附和说什么。说白了就是个拍马屁的人。

当时以秦桧为首的就是主和派,不想打仗,这个张俊就凑过去了,跟秦桧同流合污。

也是拍马屁,更是对秦桧阿谀奉承,最后自己主动交上兵权,这对于主战派一心想收复失地的岳飞来说。

简直就是个大对比,别人叫兵权,你不交,就是谋反。所以岳飞没有谋反之心。

也是被这几个人给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最终给害死了。

第四:第五个跪像

有了第四个跪像,当然就有人会想,是不是还有害死岳飞的没有加上去,经过多年的比朝代更替,有人继任后,想想,后来就又有人给加了罗汝缉。

这就是第五个跪像。

第五:第五个跪像为何加了后又移除了。

罗汝缉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记载不多,所以导致他这个人的身份很模糊,跟岳飞相关的不是很确切。

所以最终在清朝,雍正皇帝当官的时候,当时的直隶总督李卫,就把罗汝缉的跪像给拿走了。

觉得这个人不够资格,是陷害岳飞的一个小跟班而已,还不够资格。

尤其是罗汝缉这个人的身份很模糊,害死岳飞的主要就是那4个人,所以就撤走了罗汝缉的跪像。

自此以后,就一直是这4个人的跪像。

但也不是全是,有一些地方的岳王庙里是有5个跪像的,只不过第五个跪像不是罗汝楫。

而是加的秦桧这个奸臣的一个好友王俊。

怎么说都是陷害岳飞的一些奸臣。

历史上的岳飞,抗金的英雄事迹,一心只想着精忠报国,收复失地的心是我们很多人都值得学习的。

更是一个有智慧,勇敢,集正义于一身的这样的一个民族英雄。

岳飞的英雄事迹从古至今都被广为流传,不管是岳母刺字,还是三拒诏书,都被说书先生声情并茂地讲述给世人。

都值得我们学习!

(完)

期待你关注我,喜欢的话,可以收藏,点赞,转发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有他为什么会被后世称为兵仙?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有着无与伦比的军事才华。做为“汉初三杰”之一,他是刘邦取得天下必不可少的一块拼图。他戎马一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甚至连西楚霸王项羽都败于他手下自刎而死。在秦汉时期,人们称韩信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韩信被后世奉为“兵仙”是没有夸大成分的。刘邦曾这样评价韩信: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能受胯下之辱”--韩信远超常人的情绪控制能力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年少时家境贫寒,父母早逝,因为经常接受周围邻居的施舍,所以他一直遭到周围人的排挤和嘲笑。有一次韩信遇到了一群地痞无赖,为首的是一个人高马大的屠夫。屠夫要和韩信决斗,否则就要他从胯下钻过去,韩信对比了一下双方的战力,非常冷静的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策略,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胯下之辱”的典故。

据说后来韩信当了大将军还专门去找过这个屠夫,不但没有报复他而且还让这个屠夫做了手下的一名中尉。很多人问韩信为什么要以德报怨,韩信笑着说:“我要感谢这个人,如果当时我冲动的和他决斗,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了”。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韩信在年少时就有着远超他人的冷静和对局势的分析,不会因为个人情绪来影响自己的判断。这样的性格也为他后来的“战必胜,攻必取”打下了基础。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兵仙之名,实至名归

《咸丰·清河县志》:“汉成帝令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其权谋中有韩信三篇。前后汉书艺文志皆载之。且云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一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盖淮阴人著书之最古者。”

韩信的军事成就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他的战绩,第二个是他为后世所留的军事著作。纵观韩信的一生,用兵如神,是同时期其他将领的噩梦。有人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战绩:“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韩信率领大军为刘邦扫平了天下,并且在刘邦起兵初期被人打的东奔西跑的时候数次救刘邦于乱军之中,可以说如果没有韩信,刘项之争的胜负还是一个未知数。

除了骄人的战绩之外,韩信还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教科书”般的作战案例,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韩信在用兵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局势不断调整作战计划让敌人不可捉摸,可以说韩信用兵是一种艺术。

后来韩信在被刘邦软禁的时候和张良一起整理了前秦以来的兵书和军事资料,这是中国历史上兵家第一次大规模成体系的资料整理,为后世的军事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所以韩信被称为“兵仙”是实至名归的,在任何一个领域里面被称为仙的人无一不是有着巨大贡献,这也是后世军事学家对于韩信的一种肯定。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兵仙韩信巅峰之战

《史记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在韩信众多战役中,垓下之战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巅峰之战了。在此次战役中韩信和项羽展开了决定历史走向的巅峰之战,刚开始的时候双方各有胜负,局面僵持不下。这个时候韩信用出了影响整个世界军事史的两条战术:“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他将楚军围而不攻,不断消耗着楚军的粮食储备,同时又命令汉军士兵大声唱楚地民歌,勾起了楚军将士的思乡之情,从心理层面瓦解了他们的斗志。韩信充分利用了地形因素和心理因素,内外结合瓦解了楚军最后的攻势,使得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为刘邦称帝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上功高盖主的代表人物

韩信的一生的荣辱和同为“汉初三杰”的萧何脱不了关系,韩信刚开始投奔的是项羽,但是并没有得到重用,所以改投刘邦麾下。在刘邦阵营最初也没有得到机会,所以韩信有些心灰意冷,就打算骑马逃跑。这个时候是萧何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并向刘邦举荐他做了元帅统帅全军,可以说韩信可以走上历史舞台和萧何是密不可分的。

韩信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由于位高权重,手握兵权,韩信对于刘邦并没有表现出作为一个臣子的尊重,甚至当着刘邦的面说刘邦比不过项羽,并且在刘邦被人围攻的时候要求册封自己为齐王才肯发兵救援。这两件事情导致了在汉朝建立后韩信悲惨的结局。刘邦统一天下后,马上就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并将他软禁在京城并让他整理兵书来榨取他最后的价值。最后是萧何用计将韩信引入宫中,以谋反的罪名将他杀死在长乐宫内。所以说韩信的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至理名言。虽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但是也犯了功高盖主的大忌。哪怕贵为“兵仙”,他也是刘邦的臣子,刘邦可以给他军权,也可以收回军权。可惜了在世界军事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韩信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政治斗争下。

参考文献:

《史记·淮阴侯列传》

《咸丰·清河县志》

《史记高祖本纪》

身份尊贵的格格都嫁给了谁?

清朝最后七位"格格"

1.爱新觉罗·韫媖

爱新觉罗·韫媖醇亲王载沣长女,溥仪的第一个妹妹。就在韫瑛出生的那一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先后驾崩,哥哥溥仪进宫做了皇帝,父亲成为摄政王。

韫瑛长大后,被哥哥溥仪和父亲载沣嫁给皇后婉容的弟弟润良。韫瑛作为王府的格格出嫁婚礼相当隆重,北京四九城很多人都前来围观。然而,韫瑛嫁过去不久得了急性阑尾炎,当时在北京的外国医院完全有能力通过手术治愈。但封建思想的禁锢,家人既不相信西医,又认为动手术肯定要进一步接触到身体。韫瑛身为格格,身份高贵,绝不能容许其他人接触她的身体。最终,韫瑛17岁便不幸去世。

2.爱新觉罗·韫和

韫和后改名金欣如,是溥仪的二妹。韫和出生后不久,溥仪就被迫退位。

从小在王府中长大的韫和,一直向往王府外面的世界。韫和回忆说“那时候,我就像被关在鸟笼里一样,有吃有穿,饿不着,冻不着,就是没有自由。”从小生活上没有自由,长大了婚姻上也难自己做主。她必须听从父亲之言,哥哥之命。最终,哥哥溥仪给他选了老师郑孝胥的孙子郑广元。

郑广元自己曾回忆“自己那时可是个十足的摩登青年,没想到会和封建家庭中的格格结婚。”然而,郑广元不敢违背爷爷郑孝胥的命令,而郑孝胥又不敢违背溥仪的命令。

1932年,韫和与郑广元结婚。同一年,夫妻俩到了英国,留学一年后,又到了日本。这时的韫和完全过着格格的生活。她既不会乘坐公交车,也不会自己过马路。后来,夫妻俩有了两个女儿,大女儿郑英才,二女儿郑爽。后来,二女儿郑爽成为中国当代女版画家,曾是广州美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因为母亲的身份关系,郑爽也被圈内人称为“格格”。因年过七十,仍气质高贵,不减当年,所以被媒体评为广州十大美人之一,也就有了“美人格格”的称谓。

韫和曾回忆,“自己年过半百,第一次拿到十几元的工资,心情激动不已。”那是60年代,她和别人合伙办了一个托儿所,每天要照顾五六十名孩子。她说,“我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准备上班,心情非常愉快,想想自己,一个从小娇生惯养,半辈子离不开佣人伺候的人,能有这样的变化,是多么的不容易!”

3.爱新觉罗·韫颖

韫颖,后改名金蕊秀,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跟着溥仪来到了天津。由于和溥仪是一母同胞,故溥仪最疼韫颖,她的号“秉颢”就是溥仪取的。

19岁时由溥仪亲自指婚,不过,她对自己的丈夫很熟悉,韫颖是从小和自己的丈夫一起玩大的,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她的丈夫就是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润麒既是妻子韫颖小时候的玩伴,也经常进宫与溥仪一起玩耍。据说,润麒的母亲很早就看中了韫颖,非常喜欢她文静的性格。

润麒性格正好相反,他性格开朗,好动,韫颖曾说“他小时候才顽皮呢,能疯能玩”。而韫颖一直文文静静,即使老了,仍很端庄,说话轻声细语,脸上不时露出文静的微笑,目光善良,仍保留王府闺秀的风度。

由于丈夫润麒半生追随溥仪,所以她也跟着丈夫去了东北。后来溥仪伪满政权覆灭,丈夫润麒和哥哥溥仪都被俘获送往苏联。韫颖不得不带着孩子在吉林临江、通化度过了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当时,她带着孩子,财产全没了,为了生活,她不得不想办法。

她说:“那时,生活真是困难,开始是卖随身携带的一些旧衣服,等到旧衣服卖完了,只好在街头摆起小摊子,即使这样,一家人顾得上吃,却顾不上看病。”小孩子有病没钱医治,经常是医生看着可怜,给点药不收钱。然而,有一次,韫颖也得了严重的伤寒症,但身上却连买药的钱也没有。她听说大烟灰能治好病,于是便向人家要来一点。奇怪的是,不知是大烟灰起了作用,还是体内抗体起了作用,她的病居然慢慢好了。最终颠沛流离了四年,韫颖才和孩子一起回到了北京。

解放后,北京胡同里文盲很多,居民中找一个会读报纸的人都不容易。此时,有人听说韫颖读过书,于是请她出来给大家读报纸。这时,韫颖才感觉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自己很忙碌,但很愉快。

她说:“自己过去的生活很枯燥,除了在家里读书外,最多就是绣绣枕头,织点毛线活。虽有了孩子,但孩子有保姆照顾,也没有多少事做。”她曾感慨地对最疼爱自己的哥哥溥仪说道“我算什么,不过是个摆设!”后来,韫颖成了积极分子,每天上班、开会、学习。溥仪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中写道“谁能预料,这个娇懒慵散,只知道谢恩讨赏的三格格竟会成了一名社会活动家!”

4.爱新觉罗·韫娴

韫娴后改名金韫娴,是溥仪的四妹。韫娴的婚姻也是由哥哥溥仪指定的。他的丈夫叫赵琪璠,蒙古族,父亲曾是清末著名的绍兴知府贵福。年轻时,曾到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来,去了东北,担任溥仪的侍卫官。韫娴和赵琪璠结婚后,育有一儿一女。然而,八年后的1948年,丈夫赵琪璠去了台湾,而妻子韫娴,还有8岁的女儿,5岁的儿子留了下来。那时,34岁的韫娴正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因为这病,当年早早从东北返回到北京治病,避免了像三姐那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因为这病,她和孩子留了下来。从此,她与丈夫赵琪璠分离三十四年。

1982年,熬过34年孤寂岁月的赵琪璠才得以回到北京,与分别三十多年的妻子和子女相见。

当72岁的赵琪璠归来时,女儿已成了医院的一名医生,儿子成了一位电机工程师,就是孙女和外孙女也会叫爷爷外公了。虽然,夫妻俩重逢之时,只是相拥而泣。但对他们分别三十四年间的岁月,始终难以忘却。

当年,丈夫赵琪璠走后,身有重病的韫娴不得不照顾年幼的儿女。后来,王府被卖掉,韫娴也曾分到了一笔钱,但几年后,钱用完了,不得不卖东西。当时,由于孩子都在上学,她不得不出来找工作,挣钱补贴家用。1958年,她到了故宫博物院清理档案。但两年后,故宫档案清理完,她又开始为生活发愁。后来,溥仪一家得到政府的照顾,韫娴也进入了一家工厂,成为了国家的正式职工。

韫娴曾回忆“过去,我有病也不敢上医院,怕花不起医药费,参加工作上医院一检查是膀胱瘤,马上住院动了手术。后来,又因甲状腺瘤等病,进医院做了手术。要不是有公费医疗制度,这笔医疗费我是花不起的。"

爱新觉罗·韫馨

韫馨后改名为金蕊洁,嫁给了万嘉熙。1959年,韫馨和丈夫万嘉熙在刚落成不久的北京站迎接一位重要的亲人。很快,在车厢里走出一位身穿蓝色棉制服,精神健旺的中年人。此人就是韫和的哥哥,曾经的皇帝溥仪。

溥仪回到北京后,先是住在五妹妹韫馨的家里。然而,韫馨也第一次称呼溥仪“大哥”。因为,过去韫馨见了溥仪不仅要称呼皇上,还要行跪拜礼。后来,虽然溥仪离开了小朝廷,平常地跪拜礼换成了鞠躬礼,但在称呼上仍要称溥仪为皇上。到了过年过节,还要在溥仪面前行跪拜礼。所以说,1959年,韫馨接溥仪回家后的第一声“大哥”,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叫溥仪“大哥”。溥仪则称她为“五妹”。最有意思的是,溥仪见了载涛称呼其为“七叔”也是第一次,然而,载涛却不知如何称呼溥仪。最终,两人商量,七叔载涛称呼侄子溥仪为“大爷”。

解放后,韫馨也像姐姐们一样,参加了工作。她先是在一家缝纫机店做事,不久又到了一家饭馆当会计。后来,她逐渐学会骑自行车,和打算盘,这在溥仪看来,难以想象。因为,韫馨的丈夫万嘉熙曾留学日本。后来,他曾在编译社从事日文的翻译工作。1972年,丈夫病逝,他们有四个孩子,都是大学毕业生。

爱新觉罗·韫娱

韫娱与溥仪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她的生母邓佳氏是她祖母的丫环,溥仪的生母死后,才被载沣续弦。邓佳氏为人本分勤劳,又独爱绘画,每日操持完家务便自学绘画,正是在生母的熏陶下,韫娱对绘画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她自幼便开始临摹宋元名画。

韫娱是一位专业的画家,尤其在没骨花卉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韫娱六岁时到了就读的年龄,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姓刘的老师。这位刘老师曾在皇家画院中的如意馆待过,并擅长恽南田的没骨画。

后与王爱兰结婚,王爱兰的祖先是金世宗,姓完颜氏,曾是金朝的国姓,后改为王姓。王爱兰祖上世代在清朝都是重臣,曾祖父麟庆曾是江南河道总督,祖父是清朝重臣崇厚。曾担任过直隶总督,盛京将军,左都御史,参与洋务运动,创办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天津机器制造局 ,但后来因作为钦差大臣签订《伊犁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被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弹劾,被慈禧太后下令抓起来,送进了监狱,后来降职获释,隐居家中。

当时,韫娱与王爱兰这门亲事,虽然家里大人同意了,但王爱兰并不知道。因为,当时他正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经济学,并学习绘画。王爱兰原本对这门亲事兴趣不大,但禁不住母亲数封书信的劝说,最终,他不得不回国,遵从父母之命。虽然,两人在婚礼上才见了第一面,并没有什么感情,但因为共同的艺术爱好。夫妻之间的感情一天天深厚,他们既是夫妻又是画友。经王爱兰曾回忆,“我们在一起画,是一种享受,俩人心情都很愉快。”

丈夫王爱兰爱兰成癖,以画兰闻名,妻子韫娱最喜牡丹,以牡丹画最佳。后来,夫妻两人同在北京画院工作。韫娱晚年有病在身,即使在床上,她也坚持作画。她在病中画的一副黄牡丹后来送到加拿大展览,展览后被人以高价购买珍藏。丈夫王爱兰把这些情况转告了妻子韫娱。韫娱听后很高兴,过了几天,她就离开了丈夫,辞别了人世。就在妻子去世的当天,丈夫王爱兰拿起画笔在黄绫布上连画了两幅最爱的兰花。一副做成枕头,随妻子韫娱的遗体一起火化,另一幅装裱起来,挂在自己的画室里。画面上有一整株的兰草,宛如一位乘风奔向月宫的仙女,兰根如彩裙飘飞,两片长长的兰叶如甩开的水袖。后来,王爱兰回忆当时的心境说“我当时不懂的悲痛,当她是回月宫去了,我送她。”

7.爱新觉罗·韫欢

后改名金志坚,是最后出生的皇族成员。韫欢是溥仪七个妹妹中排行最小的一位。

后来,溥仪去了东北,之后,几乎没有和这个小妹再联系过。所以,溥仪对这位小妹妹印象也最淡,淡到几乎把她忘却的程度。一次国家邀请溥仪全家在礼堂吃饭,没想到溥仪居然把这位七妹当成了服务员。可见,溥仪对这位小妹妹的印象有多么的淡。

韫欢是七个姐妹中唯一通过自由恋爱结的婚。经过朋友李淑芬的介绍,和乔宏志在三对新人集体婚礼中结婚,是姐妹当中唯一和汉族平民结婚的人。他们一分钱没花,一块糖也没有买,简简单单地办完了婚礼。

半个世纪以来,她在精忠街小学任教,还先后在二二七中、区教育局教育培训班等执教过,她勤勤恳恳,精通业务,其敬业精神更被同事们称道,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她20世纪60年代就出席过全国群英会,而各种“模范教师”的头衔也得了许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