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几月几号2020,六月立秋紧溜溜

天美资源网

立秋是几月几号2020,六月立秋紧溜溜?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天道轮回,道法自然”。

我们现在处于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大暑天、三伏天。盛极而衰,用老百姓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数热的就数上冷了”!这不,接下来就是立秋节气了!

立秋是几月几号2020,六月立秋紧溜溜

翻开日历看一看,今年的立秋节气是在阳历8月7日,农历6月29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从古到今立秋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其中有许多许多关于立秋节气的农谚俗语。包括“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挂起”等,当然也包括这句“六月立秋紧溜溜,七月立秋秋后油”。

这些农谚,都在昭示一个道理,那就是立秋时节下雨好。还有六月立秋收成可能不好,七月立秋的话则相反,兆示本年度会是一个大丰收的年景。其中的六月和七月,说的都是农历,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自己的日子。

“六月立秋紧溜溜,七月立秋秋后油”,意思就是农历六月立秋的话,因为收成不好,农民的日子就会过得紧巴巴,紧溜溜。如果是农历七月立秋的话,人们不愁吃不愁穿,肚里的油水很足,所以立秋后的日子是非常好的。

我们上面说了,今年的立秋是在农历的6月29,所以从这句俗语来预测的话,2021应该属于六月立秋溜溜的年景,看起来不是好年景。

但真的会如此吗?农谚的预测会很准吗?

首先农谚是有地域性的,古代中原地区是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这些有记载的农谚大多出自这里。收成好不好,其实从这一段时间的洪涝灾害就可以看出其影响了。其次呢,这些农谚的准确性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年份中获得一些信息。去年2020年立秋节气也是在农历的六月,而且时间更早,是在六月十八。就去年的年纪来讲,大家觉得是好还是不好?!

可见,对这些农谚俗语,我们不必要过分迷信,但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老祖宗总结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我们现代的气象科学,其基础的建立,其实也有许多农谚俗语的功劳。

作为我们普通人,这些农谚俗语可以当做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忧患意识来看待。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挑战,在敬畏自然的前提下,发挥出人类积极向上,勇于斗争的一面。万众一心,奔向美好的新生活。

你认为呢?

你能在头条的平台上展示一首自己最满意的现代诗吗?

诗一一是一一字的一一精华……🌈

句是一一文的一一凝炼……💝

赋是一一智慧一一结晶……❤

意境一一是一一诗的一一灵魂……🌷

古往今来一一好诗一一可启迪一一不同一一心智一一人一一的一一浮想联翩……🎉

好诗一一能喻一一天地苍茫一一宇宙辽阔……🎵🎶

例如一一《今日头条》一一既是一一一句一一好的一一诗句一一它一一即充盈一一现代感一一又一一抓一一人一一心窍……

🇨🇳🇨🇳🇨🇳🇨🇳🇨🇳🇨🇳🇨🇳🇨🇳🇨🇳

🌷🌷🌷🌷🌷🌷🌷🌷🌷

🙏🙏🙏🙏🙏🙏🙏🙏🙏

今天一一大暑😂😂😂

汉子一一为一一《今日头条》八亿网友一一创作了一一一首一一大暑一一诗词一一希望一一吉祥网友一一暑安一一快乐一一发暑财🙏🙏🙏🙏🙏🙏🌷🌷🌷🌷🌷🌷🍻🍻🍻🍻🍻🍻

《大暑到,三首》

[原创]

其一

大暑到,桑拿蒸夏酷;

炎炎伏岁蔫醉柳,上蒸下煮后立秋。亘古炽炽风?

其二

大暑来,滔天热浪涌;

横风炭日煮高楼,骄阳似火行人匆。满脸泪泪流?

其三

大暑到,赤云紫烟孤,苍穹一夜千年灯,丹霞斑斓落无声。乱红声声哭?

〈李恭觉~2019年7月23日*农历六月廿一大暑日*7时17分于北京〉

2020年立春是正月十一日?

今年是己亥年,明年是庚子年,正月初一是公历2020年1月25日,立春是正月十一,按照传统说法,明年是“双春年”,那么,什么是“双春年”?“春节”和“立春”又有何关系?生肖鼠从什么时间开始算起?

一、春节和立春:

春节指农历新年,也称岁首、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春节期间,全球华人地区都会举行各种隆重的新年活动。

在上古时代,曾采用岁起摄提纪元法,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摄提纪元可归为阳历类别,也就是说,上古时代以立春日作为新年岁首,不过自夏商周时期开始我国使用阴历,夏朝正月是一月,商朝是十二月,周朝是十一月,秦朝是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又将岁首恢复为一月一日,此后曾有几位皇帝改历改岁首,但大部分的时间里,正月都是一月,岁首新年都是一月一日。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于是出现了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为了区别,便将原有新年的别称之一“元旦”送给了公历1月1日,而将夏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之所以称春节,主要是因为夏历一月一日一般都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春”前后,但至今很多地方仍沿用传统,将正月初一称为新年、过年。

二、双春年:

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农历是阴阳历,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并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由于农历兼有阴历和阳历,阳历大约有365日,而阴历大约只有354日,所以难免“阴差阳错”,为了解决两者之间大约11日的时间差,就在阴历中设置了“闰月”,因此农历一年之内就可能出现两个立春节气,这就是“双春年”。

按照农历,天数最少的一年是353天,最多是385天,天数少的年份会出现“无春年”,而天数多的年份则出现“双春年”,每19年中就有7个“双春年”,7个“无春年”,按照公历推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在1月30日前的一定是双春年,春节在2月6日至14日之间的一定是无春年,春节在1月31日至2月2日之间的有可能是双春年,春节在2月4、5日和2月15、16日有可能无春年。

庚子年(对应公历2020年前后)是383天,闰四月,所以也是“双春年”,庚子年第一个立春是正月十一,第二个立春则是腊月廿二。

三、生肖与立春:

生肖,又叫属相,是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很多人认为生肖年是从春节(正月初一)开始计算的,理由是生肖应与当年的干支纪年中的“地支”相一致,而正月初一是岁首,是一年太岁开始,不过也有民俗学家认为生肖年应从立春日交春时刻算起,传统命理学也支持立春计算生肖的说法。

对此,六甲番人认为,生肖的确定还是应当取立春开始的说法,道理很简单,阴历与月相变化有关,阳历则与地日相对位置有关,对于人类来说,太阳的影响力应大于月亮,同时,十二生肖所管辖的天数应大体一致,不应出现有的管385天、有的管353天的情况。

所以,庚子年正月十一(2020年2月4日)17:03:12以后出生的孩子才算是属鼠,此前出生的孩子仍然属猪。

此外,有人认为“双春年”最适宜结婚,而“无春年”是寡妇年,不宜结婚,六甲番人认为这种说法毫无依据,从上文可知“双春”与“无春”都是人为调整日历的结果,与天象并无关联,而是否适宜结婚无外乎天时地利人和而已。

我是六甲番人,敬请大家关注。

2020年立秋猪价?

立秋都还没到,谁能清楚那时候的猪价哦,反正最近我们这里猪肉又涨价了,

农村农民说早立秋紧溜溜?

今日是农历6月18日,也是立秋日。立秋是二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代表收获季节的到来。

每年的立秋都在公历8月7到9日,由于农历存在闰月等情况,所以立秋日子并不固定,可能在农历6月也可能在7月。

“早立秋紧溜溜,晚立秋秋后油”是一句与农事有关的农谚,句中的“早”和“晚”指的就是立秋日是在农历6月还是在7月。

通常情况下,有闰月存在的年份,立秋都会在农历6月,这就是所谓的早立秋。比如今年有个闰4月,立秋是6月18日。

今年这是标准的早立秋。若是立秋日在农历7月,则会被称为晚立秋。

早晚立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农事和秋后是否炎热上。

立秋日的早晚,对于农事的影响非常大,古人对此都很重视。若是立秋日天气好,那么秋庄稼大多情况下都会丰收。

与立秋早晚有关的农谚很多,除了上述外,还有“六月秋样样丢,七月秋样样收”与“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等。

“早立秋紧溜溜,晚立秋秋后油”与“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有异曲同工之妙,前半句说农事,后半句说秋老虎。

如何理解“早立秋紧溜溜”?

这句话主要是说农历6月立秋,则农民的秋收秋播工作要加紧进度。

由于立秋比较早,气温的下降也会相对加快,这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在这种情况下,秋收秋播则要加快节奏。

“紧溜溜”更多的指的是秋后农事的节奏,对于成熟的作物要加快收割,给秋播春种留出足够时间,保证作物生长期。

如果不加快节奏,则二季作物在冬季难以成熟,同时也会影响春播作物的成熟。原因就是早立秋,天气转凉将变快。

类似的农谚还有“早立秋赶死牛,晚立秋慢悠悠”“六月立秋两头空,七月立秋两头收”等,都是在说气温对农事的影响。

所以说,像今年这种早立秋,农民就要抢收抢种,加快农事的节奏。

如何理解“晚立秋秋后油”?

这句话主要是说农历7月立秋,则要警惕秋老虎的威力,“油”就是热的冒油。

立秋并不表示气温会马上下降,初秋的天气仍很炎热。立秋到处暑间的气温通常仍很炎热,这就是人们说的秋老虎。

天气真正转凉,要到白露之后了。七月立秋与六月相比,天气热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秋老虎的余威要更厉害一些。

所以七月晚立秋时,暑气一时难消,人们要预防秋老虎发威。总体而言,天气有逐渐转凉之势,白露之后更为明显。

类似的农谚还有“秋后一伏热死老牛”,立秋通常都处在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是末伏的开始,天气仍然很热。

今年的伏天有40天,今日是立秋日,也是中伏第13天,也就是说,立秋之后的伏天还有17天,这就是晚立秋的结果。

由此可见,七月晚立秋,炎热持续的时间要相对更长一些,秋老虎也就更厉害。所有才会出现“晚立秋秋后油”之说。

除了农谚外,还有不少与立秋相关的习俗,比如贴秋膘、啃秋、躺秋等习俗。这些都是古人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

朋友们,不知你们哪里也没有关于立秋的一些说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