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怎么看,囧妈与字节跳动的这波春节操作

天美资源网

囧妈怎么看,囧妈与字节跳动的这波春节操作?

刚刚看到一条推送消息:上海市在春节期间,所有影院停止经营!你说,怎办?

英武认为,徐峥与字节跳动(确切讲是欢喜传媒与字节跳动)的合作模式,将会开启一个全新的赛道:电影、网剧首播在线上!

囧妈怎么看,囧妈与字节跳动的这波春节操作

传统影院模式被冲击是一定的,但这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产物!

2003年非典成就了淘宝和QQ,2015年股灾成就了蚂蚁支付、微信支付,2020年疫情逼出了欢喜传媒与字节跳动的联合,未来会有更多体量、优质内容走上这条道路,而字节跳动由此从短视频的霸道进入了长视频赛道!

看囧妈有没有泪奔的?

2020年大年初一和家人一起看了囧妈。山争哥哥这部电影有笑点泪点全程无尿点。最近几年人在囧途系列讲的都是人与人的关系,和父母、伴侣、朋友以及陌生人,中心词都是回家。囧妈讲的是亲情和爱情。看完囧妈让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爱到底是什么?毫无疑问我们深爱着我们的家人、伴侣。我和妈妈完全就是山争哥哥和囧妈的相处模式。从小到大我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能让我妈满意,我和大多数的中国孩子一样,很少受到表扬,父母总认为我们还能做得更好或者能更完美。小到衣着打扮、走路吃饭大到人际关系专业选择事无巨细,我们的相处总是伴随着无尽的争吵。我总感觉我妈心中有一个他想象的闺女,她尽力往那个方面教育我,打造我。而我拼命反抗,我想让我妈妈接受一个有缺点的我,却没有耐心和他相处解释,往往三句半便加速了我们的战争,和电影里一样希望和我妈保持10米的距离。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我都忘记多久没有给家人一个拥抱, 也忘记爱到底是什么?电影中妈妈完成去莫斯科演出的愿望后,返回家中,摘掉了佩戴的假发露出一头的白发时,我泪流满面,时光带走了那个强壮的父母,那个像山一样庇护我们的巨人,什么时候他们老了呢?他们变得固执、乱发脾气、像个孩子一样任性,每天花半小时在镜子面前拔白发,他们血糖高了、血脂稠了、动不动还会闪腰。他们变老了,他们也害怕这样无力的时候,所以有时候会发脾气,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他们爱你却不知道你们需要什么,所以总会说些没用的。他们好像什么都不懂,手机软件也玩不转,网购也不顺利,真的一点也不潮,而你还需要被迫大年三十陪他们看那个无聊的春节晚会。所以,爱是什么?电影里说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争吵,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与索取,爱是接纳与尊敬。

囧妈的免费模式是否会改变电影圈的整个生态?

我觉得不会,这部电影原本上映的方式是在影院,用大荧幕来播放,但是现在这种疫情下为了防止疫情扩散观众只能不出门。

徐峥导演我想他也不会想到会发生这种疫情,他们原本的计划全部打乱,就在这种情况下字节跳动也有这么个想法正好跟徐导一拍即合。

投资方都是想通过拍电影来实现盈利,导演想通过自己指导的影片来宣传自己,各方面都投入的很多,不可能他们不想去争取利益,今年这也是没办法,徐导一看既然这样干脆卖出去既能把本钱捞回来,还能赚点口碑,又不用在去为这部影片操太多的心,况且一同上映的优质影片还有很多干脆放下心思准备下一场电影的筹备,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囧妈》应该是特殊环境下特殊的对待吧,再者说以后所有的影片都采用这种模式上映,那电影院怎么办,人家也是要挣钱的,利息都是相互的,合作共赢。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最感动的情节是哪一段?

母爱是最伟大的,一直都是。

平时的关心絮絮叨叨,也是爱的一种。本来准备去电影院去看这个电影的,但因为现在种种情况,所以不能去了。今日头条,斥巨资购买了这个电影,免费给众多网友看,真的是太慷慨了,在此谢谢今日头条。

看了《囧妈》其中最感动的有:

第一:妈妈离开火车后,伊万拉着大箱子追出,到处找寻妈妈。

因为在异国他乡,又天寒地冻,很容易发生危险,他必须找到妈妈,以确保妈妈的安全。这是常识。也是做为一个儿子的本份。而实际上,冒冒然出去真的太不安全了。他们遇到了熊。这就引出全剧最惊心动魄和最感人的一段。

第二:遇到了熊,妈妈从树上跳来来,拼命喊:“不要吃我儿子,来吃我”

母爱的伟大,无私,在这一刻彻底展现。为了儿子,她克服了恐惧。希望能通过自己牺牲来拯救自己的宝贝儿子。她不怕吗?怎么可能,她很怕,怕到那么快就爬上了树。但女性本弱,为母则刚,为了想救自己儿子,她毫不犹豫地跳下来,大幅度的摆动自己的手,大喊着:"不要吃我儿子,来吃我"来吸引熊的注意,企图让熊来攻击自己。就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

第三:母子谈心一句 “我要保护你” 另一句“就是为你而活”

第四:最后的演出部分

最后的部分真的很感动,音乐也好,歌声也美。

大幕已降下一半了,观众也离场了,但妈妈却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哪怕大幕放下一半,没有观众,也要完成自己的歌唱理想。能完成自己理想的人,就足以让人感动和尊重。伴奏的音乐家们被感动了,加入了进来,灯光师被感动了,为他亮起了灯光,观众也被感动了,纷纷涌进来,安静坐好,此刻的我,也被感动了……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让人产生共鸣的,这部作品就是比较能产生共鸣的。和妈妈有代沟,开始的不能好好沟通和顶撞,但不代表心中没有爱。

祝天下妈妈健康长寿,谢谢。

囧妈中母亲儿子媳妇三个角色中谁做得不够好?

这个春节,由于疫情的影响,只能宅在家里,大年初一像往常一样习惯性早醒,一家人都还在睡梦中,于是趁机看了一下电影《囧妈》。说实话,看完觉得“囧妈”不算“囧”,但影片仍不失为一部深刻社会意义的好片子,尤其是对于我们的亲子相处模式、婚姻相处模式很有启发意义。

影片讲述了一对母子相爱相杀的故事: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徐伊万(徐铮饰)正面临着婚姻的解体,多年的爱人、创业伙伴想去美国发展。徐伊万想去阻止,却因为拿护照的事,意外同母亲卢小花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在这6天6夜的行程中,母子俩相爱相杀、斗智斗勇,上演了一场场让人忍俊不禁又有所启发的故事。

“爱不是控制和索取”,这是影片的主题,却也是我们国人母子之间、夫妻之间常见的模式。

一、对孩子的控制是多数亲子关系紧张的根源

影片主人公徐伊万和母亲的关系,实际上是紧张的。已经分居的妻子张璐告诫徐,要他多陪陪妈妈,徐伊万的第一个反应是“我上周已经去看过她了”;妻子建议他可不可以抱抱妈妈,他迅速反怼,一个40岁的人一开门给妈妈一个拥抱,会让妈妈以为死去的丈夫活过来了。

这里其实隐藏着一个这样的信息,这对母子的关系并不亲密甚至是紧张的(一见面就吵架),儿子徐伊万去看妈妈只不过是表面工作,实际上母子之间的连接是断裂的。

事实上这正是国人很多中年儿子女儿和父母相处的真实状态:子女以工作忙为借口很少探望老人,即便和老人待在一起也多是忙着打电话看手机,没有和父母建立真正的连接。

随着电影的展开,我们很容易找到造成这对母子关系紧张的根源――母亲对儿子是控制的,事无巨细都想干涉。在大事方面,妈妈会逼问儿子什么时候生孩子,甚至连儿子和儿媳之间还有没有夫妻生活这样的隐私问题都要过问。而小事方面更是面面俱到:对于一个成年儿子她也担心会不会饿了,而为了儿子的身材和身体健康,一顿吃多少肉,什么时候喝水都要管。

我国著名的教育启蒙读物《弟子规》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命,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我们身边不乏这种控制型的父母。孩子小的时候,每顿饭吃什么、穿什么样的衣服、交什么样的朋友都需按照这些父母心中的预设去进行;孩子成年时,做什么样的工作,到哪里工作,结婚找什么对象,什么时候生孩子都要加以干涉。

父母(通常是母亲)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了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这在孩子年幼时因为不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故表面上看上去风平浪静。但是一旦到了青春期有些孩子就表现为叛逆,反抗;而一旦孩子成年,就会只想着逃离。逃离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显现的逃离,成年孩子尽量减少和父母的联系,很少去探望父母,甚至和父母彻底断绝联系;另一种是隐性的逃离,孩子囿于孝道文化的影响,表面上也常去探望父母但心里不再和父母亲近,甚至一见父母就吵架,剧中徐伊万和母亲的关系就是这样。

造成这种控制型的父母进一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电影也给出了暗示,母亲卢小花和父亲的婚姻生活并不美好。卢小花回忆,在伊万年幼时,有一次考了满分回家,满心欢喜,但迎接他的是家里的一片狼藉,母亲骗他说是因为家里遭了小偷。年幼的伊万马上要去追小偷,于是母亲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保护孩子,从此孩子就成了他的重心。母亲出于天性保护孩子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可惜卢小花用力过度了,孩子成了她生活的希望和寄托,也就日渐加强了她对孩子的控制。在影片中,母亲卢小花还是有自己的生活和梦想追求的,然而现实中这种控制性很强的父母往往缺乏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梦想,他们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孙子。

母爱真正的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独立则意味着分离,但母爱中往往最难做到的就是分离。只有坚定根植于自身价值的女性,才能接受孩子的分离;而也只有坦诚接受了与成年子女分离的母亲,才可能真正意义上与成年子女形成心理上的连接,享受到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人际相处模式会代际传承

心理学家诺费奥说:“父母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孩子最开始接触和了解爱情与婚姻的入口。”

影片虽然主要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控制,但是有一处透露了父母的婚姻相处模式。徐伊万回忆,在他7岁的时候,有一次母亲跑到父亲的单位用嗽叭对着父亲们的同事喊,让大家不要跟父亲交往。从这一个细节我们可以推定,在他父母的婚姻生活中,母亲对父亲也是控制的,稍想一下,一个妻子对丈夫如果不是控制的,或者说只是稍微管管,又怎么会做出“用喇叭要求同事们不要和丈夫交往”这样的行为来呢?!

经过6天6夜的俄罗斯之行,主人公徐伊万终于明白他沿袭了母亲的人际处理模式,母亲对他控制,希望他变成自己理想的样子,而他对妻子张璐也是这样。

在影片开场不久,张璐因要去美国送小猫给徐伊万照顾,临走前徐伊万让她把修好的台灯带走(他以为张璐很喜欢这个台灯),然而张璐告诉他,自己一直“觉得那个台灯长得很做作”,在和张璐的相处过程中,他的心中始终都有一个理想的“妻子”,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甚至该怎么说话他已经都设定好了。他以为张璐就是那样,然而张璐并不是他理想的那个人。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原生家庭(这里主要指母亲)对徐伊万性格的影响,在他的原生家庭里,妈妈心中有一个理想的儿子,对他事无巨细全方位掌控。而他正向习得了妈妈的这种人际处理模式。

原生家庭理论认为,我们对于父母性格、人际相处模式等的习得,有反向习得和正向习得的两种。比如说小时候我们看经常看到爸爸脾气很暴躁、对家人很凶,我们如果意识到了这样不好,并下定决心“我长大后一定不能成为他那样的人”,这便是反向习得;如果孩子没有意识到这样不好,也就是对父母的行为没有反思、没有上升到一个理性认知的角度,实际上他此时对父母的行为也就是默认可的,那么他就会正向习得父母的脾性、人际相处模式。

很显然,影片中徐伊万在此之前虽然一方面反对母亲对他的控制,非常讨厌母亲对她事无巨细操心的感受,然而他并没有对这种行为有一个理性的、系统的思考,更没有下定决心,“我不要成为这样的人”,所以他正向习得了母亲。

这次俄罗斯之行加上自己的婚姻面临着即将解体,他开始反思,意识到了自己对母亲的正向习得。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生活中,他会慢慢改变自己的人际相处模式。这也告诉我们,即便我们已经正向习得了原生家庭中不好的东西,也并不意味着就要受其影响一生,我们最终可以通过反思、觉悟蜕变,最终减少甚至消除原生家庭的影响。

影片最后经过6天的旅行,母亲卢小花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接受了儿子的离婚。徐伊万也终于明白,“爱不是控制和索取”,他发讯息给张璐:“一直以来我们总在争吵,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像我对你一样!”他终于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也祝妻子成长得更好;他还决定收拾好自己住所的1楼房间,让妈妈有时间过去同住,试图修复和母亲的亲子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囧妈》还有第二部,徐伊万和母亲和前妻都能够很好的相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