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三要素,自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自卑是怎样一种体验
别人稍一注意你,你就敞开心扉,你以为这是坦率,其实这是自卑与孤独。
基本很少联系朋友,尤其是在落魄的时候
就是穿了平时不穿的衣服鞋子,换了发型都会觉得很不自在
别人窃窃私语总感觉是在说我
以前说话不敢大声,怕别人笑我,见面不好意思说话,怕别人笑我。一天走别人门前好几次我都感觉不好意思。。。所以我要努力开好车,努力使自己变得有钱,这样最起码我是有自信的,正在努力着
表现就是拼命对别人好,想博得别人的好感。倒是往往很受伤。
说一下自卑是怎样一种体验,评论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
你会去泰国买房吗?
看自己需求和目的吧
我在泰国买的不是房
是在买健康
是在买寿命
是在买幸福
前半生的苦拼,
不想后半生累死在赚钱的路上
一直都在寻找一块有山有水
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让疲惫的心得以栖息,把世俗放下
找了半生,终于找到了
我在泰国买的不是房
买的是天,买的是云,买的是呼吸
买的是美丽的幸福国度
买的是肺,是空气,是决定不再在内陆当吸尘器
我在泰国买的不是房,
买的是可口美味的菜肴
我在泰国买的不是房
买的是气侯
凭什么忍受夏天酷暑难耐冬天寒冷无奈
是时候该你选择天气了
我在泰国买的不是房
买的是自然,买的是安静,
是不再忍受因交通拥堵而到处听到喇叭声。
我在泰国买的不是房
买的是属于自己的产权地
买的是永久产权的地
我在泰国买的不是房
买的是世界少有微笑国度
是决定后半生把家安在这颗明珠
我在泰国买的不是房
买的是佛缘,可以寺庙听禅静修
可以海边漫步,可以随意海边垂钓,
可以一叶扁舟,漂泊天际
我在泰国买的不是房
买的是自然,买的是国家级无疫区
买的是绿色丛林
我在泰国买的不是房
买的是这里的文明礼让
尊老爱幼、遵守秩序
这里没有城管
没有口舌之争!
乘坐交通工具都会尊老爱幼礼貌让座
公共场合都会自觉安静
还有免费的公交出行,出行没有人乱扔垃圾
我在泰国买的不是房
是安全感,是蓝天白云
这里没有地震,没有洪水
我认为,买房三要素不再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
而是你买房时,先推开窗闻闻窗外的空气
看看天空的气侯是否蓝天白云
再回屋里拧开自来水龙头,清爽的梳洗
我在泰国买的不是房
是享受,在这买房你可以一览众山小
俯视整个普吉岛的美景
我认为,买房时
应该看是否在夜晚时候,
还能欣赏这颗明珠的夜景
看看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所以,我决定在泰国买房
给自己一个健康舒心愉悦的身心
无理由享受人生
如果诸葛亮北伐时获得白起韩信项羽卫青霍去病岳飞徐达常遇春等将领?
可以说熟悉三国的人都会知道,蜀汉是三国时代人才最为匮乏的政权,尤其是军事人才更是如此,也因此出现了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可见蜀汉后期人才匮乏到了什么程度,廖化如此大的年纪,依然要去做先锋,而且从诸葛亮统兵北伐的行动中,也能够看到蜀汉军事统帅比较缺乏,否则诸葛亮何必要亲自参与北伐呢?
而这里提到的白起、韩信、项羽、卫青、霍去病、岳飞、徐达和常遇春等人,都是历史上优秀的统帅,各自担任统帅都获得了优异的战绩,这样的人才不正是蜀汉缺乏的人才吗?如果能够效劳蜀汉政权,绝对能够对蜀汉产生重要的作用,但是要说诸葛亮统帅他们几个人的话,北伐想要取得成功,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一点,诸葛亮很难驾驭这些名将。
尽管诸葛亮在历史上获得了较高的声望,更是成为入选文庙和武庙的人才,能够成为武庙十哲足以看得出他在古代君王心中的地位,不过这些并不能够说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十分强大,相反我们通过历史的记载,能够看得出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也就是没有取得什么战果,这份战绩也就说明诸葛亮并不是一名优秀的统帅,而这里面说到的八大名将,可是古代不可多得的统帅型名将,白起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未尝一败,最著名的就是攻打楚国破郢都一战以及长平之战;韩信是刘邦汉军的大将军,先后攻破三秦,破赵伐齐功勋卓著,成为汉朝建立最大的功臣;项羽作为西楚霸王,本身军事能力突出,先后通过巨鹿之战灭掉秦军主力,以及彭城之战3万骑兵大败刘邦45万大军,打得刘邦丢盔弃甲差点成为俘虏;卫青和霍去病统帅大军在大漠横行无忌,将汉朝最大的威胁打得远遁漠北。
岳飞是宋朝中兴四将之一,曾经统帅岳家军北伐达到朱仙镇,差一点收复北宋都城汴梁;而徐达和常遇春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两大名将,两个人配合先后拿下陈友谅、张士诚以及元朝,并且在明朝建立后作为统帅北伐北元,同样战功赫赫,这样的几个人都是统帅型的名将,除了常遇春长期担任徐达副手之外,那个人长期担任副手,尤其是白起、韩信、项羽、卫青、霍去病以及徐达,仅仅作为诸葛亮麾下的猛将,显然不能够发挥出各自的做大作用,更不用说项羽这类人怎么可能接受他人的领导呢?所以诸葛亮想要驾驭这群名将,显然不可能达到效果,而且这些名将之间可能还会存在竞争,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要知道诸葛亮对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都无法处理,而韩白卫霍项岳徐常等八人如果出现矛盾,凭借诸葛亮的话,真的能够驾驭吗?我想很难很难。
第二点,蜀汉国情决定了北伐不可能成功。
三国时代蜀汉的国力是最弱的,不论人口数量还是经济实力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蜀汉的军队人才也就维持十万人左右,这已经是蜀汉所能够维持的最大的兵力了,而且蜀汉北伐经过汉中地区,对于军事行动非常不利,纵观这八位名将,只有韩信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初统帅大军出兵一战攻破三秦之地,也就是关中平原,但是韩信面对的是各自为战的割据势力,而蜀汉面对的是统一的曹魏,就算是韩信面对诸葛亮的情况,想要取得成功也几乎不太可能,这就是当时的国情决定的,至于其他人根本没有类似的战况,而且他们战胜对手的情况,其实与蜀汉的国情根本都是不同的,白起面对的是东方六国各自为战的情况,韩信也是面对秦末割据势力的国情,项羽面对秦国和刘邦也是各地诸侯割据的局面,至于卫青和霍去病统帅强盛的大汉骑兵,面对的也不是诸侯割据的局面,岳飞的情况特殊,面对的是北宋灭亡后各地的乱局,而他北伐的主要对手也不是金军,而是“伪楚”和“伪齐”政权,也就是金军扶持起来的政权,徐达和常遇春面对的是元末各地起义军割据的局面,可见没有一个人面对的对手是强大的统一政权,所以情况不同,即便是这些名将过来,统帅蜀汉几万人的兵力,想要战胜强大的对手,难度也是相当大的,更不要说让他们听从诸葛亮的统帅,必将限制他们各自军事能力的发挥,所以成功可能性并不高。
第三点,各自特点不同,基本上都是大兵团作战的天才,蜀汉很难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
可以说这八个人都是军事天才,但是我们从他们的作战规模去看的话,能够发现这些人非常擅长的都是大兵团作战,比如说白起擅长歼灭战,这样的作战一定是大兵团作战,就像白起攻破郢都一战出动十多万大军,长平之战更是统帅40多万大军,这些显然是蜀汉政权不具备的条件;韩信用兵到是可大可小,不过从他担任大将军之后,统帅的军队从来都不少,无论是平定齐地、还是最后统帅大军合围项羽的垓下之战,哪一场规模小呢?卫青霍去病战法都是以战养战,经常统帅三五万骑兵作战,不可否认他们二人的能力,但是抛开骑兵作战,其他战法卫霍没有展现其他能力;而岳家军的规模,通常都在十万左右,这在古代已经算是大兵团作战了,至于徐达和常遇春,也是擅长大兵团作战,攻打张士诚两人统帅20万大军,北伐灭元统帅25万大军,可见这些人作战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兵团作战,不过这种作战风格在蜀汉根本实行不起来,因为蜀汉所有兵力仅有十万,还需要镇守南中和防备东吴,能过拿出一半兵力投入到北伐之中已经是最大的兵力了,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诸葛亮从来不敢冒险,最著名的就是子午谷奇谋,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这条计谋不可谓不行,但是如果冒险失败,对于蜀汉来说兵力的损失不可避免。
如果是韩信统帅大军的话,相信一定会采取这条计谋,而他能够使用的猛将比如霍去病(统兵杀入敌营,对于霍去病是常有的事情)、常遇春等人,统帅军队一定会直抵长安,但是占据长安之后,蜀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吗?因为诸葛亮北伐除了第一次都是缺粮,此时就算蜀汉能够占据长安,但是解决不了粮草后勤问题,依旧无法长期占据,这个问题不是这些名将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是当年韩信攻下关中,其实也不是蜀汉面临的情况,因为当时韩信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瞒过了项羽的耳目,而且三秦之地也就是关中地区被项羽册封了三位诸侯王,最出名的就是章邯,也就是三个人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再加上韩信等于是偷袭,可是就是这样韩信获胜也是惨胜,至于刘邦为何能够占据关中,这是因为他和项羽达成共识,项羽默认了刘邦占据关中,而刘邦也许诺不再东扩,但是这个情况轮到蜀汉就不成立了,因为曹魏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必定不会做出项羽这样的举动,因为项羽时期毕竟他的利益没有是受到损失,自然也就不愿意和刘邦死磕了。
这些名将都擅长大兵团作战,而蜀汉的地形以及兵力否不具备这种条件,自然也就不能够发挥出他们的优势,这就好比一个擅长进攻的武将,你让他打防守,不是说他不行,只是他很难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所以这也是蜀汉的劣势。
第四点,诸葛亮威望不足。
其实不要说诸葛亮了,就是刘备自己统帅这些名将,也会是威望不足,首先项羽就不是一个能够臣服他人的人,作为盟主的他,就算是在诸葛亮麾下效力,相信没过多久就会架空诸葛亮,而韩白卫霍四大顶级名将,也不是轻松能够驾驭的,霍去病本身就是桀骜不驯的性格、白起也敢于不敢君王面子,而诸葛亮就连一个魏延都用不明白,这些名将他还真的驾驭不了,甚至还可能因此将自己搭进去,也就是说这是一山难容二虎,更不用说这是如此多的猛将了,谁又能够知道服气谁呢?这就像东晋刘裕攻打下长安后,自己返回南京,留下几员猛将镇守长安,可是最终的结果就是自相残杀,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即便是有着这八位名将,蜀汉想要获得胜利也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诸葛亮很难驾驭这些猛将了,让一个军事能力全方位弱于八位名将的诸葛亮担任统帅,本身就是压制和限制这些名将发挥自身能力,更不用说八位都是大兵团作战的统帅,本身都是大神级人物,窝在小河沟中也是很难有大作为的。
湖北武汉一地铁站出口因雪发生坍塌?
这个事确实发生了,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我觉得应该高度重视。
武汉市这几天积雪深度仅仅3厘米,降雨量仅仅17.2毫米,武汉范湖站A出口就被压垮了,这又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安徽合肥公交站台坍塌事件,同样是“积雪”惹的祸,合肥的做法受到市民的赞同,合肥官方通报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将彻查事故原因,如发现违法违纪行为,绝不姑息。武汉是不是该学习学习?
前几天湖北襄阳同样遭受暴雪袭击,襄阳市积雪深度达到30厘米,是武汉的3厘米的10倍之多,也未听说襄阳有公交站台被压垮,也没有听说襄阳有地下出口被压垮,这说明什么问题?武汉仅仅加固范湖站其他三个地铁出口,就能解决问题吗?如果武汉的暴雪,积雪程度达到襄阳的30厘米,武汉是不是每一个地铁出口都要被压垮?这是不是一个豆腐渣工程,需要进行调查。
武汉的暴雪并没有停止,今天依然在下雪,严重影响武汉的交通,希望武汉的朋友尽量少出门,在防寒保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出行的安全!
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什么引起了通货紧缩?
毋庸置疑,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所以很多人对通货膨胀都存有一丝畏惧。相比之下,如果物价下跌、买东西越来越便宜,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为什么会问出“通货紧缩有多恐怖,比通货膨胀还恐怖吗”这样的问题?
要想搞懂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通货紧缩”?
目前,经济学理论关于通货膨胀有着深入的研究,而关于通货紧缩问题则是相对缺乏理论基础的。
国内外学者通常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其中双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而三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对于欧美等国来说,其货币政策明确规定要将通胀目标维持在2%附近。如果实际通货膨胀低于这个水平,则经济也可以归为通货紧缩。
可以看出,物价水平下降是通货紧缩的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那么通货紧缩恐怖吗?
答案是不一定。在金本位时代,由于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发行规则约束,通货紧缩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济现象。
一般来说,通货紧缩的结果有好坏之分。由于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导致的物价下跌是一种“好”的通货紧缩,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比如说,19世纪工业化革命期间,一些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会伴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急剧下降。1900年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仅相当于1800年的一半左右,而英国同期也下降了 1/3;如果考察更长的时间,美英两国1900 年的价格总水平与 1700 年基本持平。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工作论文中,有一篇名为《Prices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was the deflation of 1930-32 really unanticipated?》的工作论文,总结了美国 1869-1932 年通货紧缩的发生情况,论证了通货紧缩发生时,有时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的。
资料来源:https://www.nber.org/papers/w3174
相反,在“坏”的通货紧缩下,旧技术和旧产品占统治地位,生产大量过剩,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和就业减少,导致经济衰退,进而引起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下降。我们所担心的通货紧缩,实际上是指那些“坏”的通货紧缩。
近一个世纪以来,“坏”的通货紧缩困扰着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比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通货紧缩与债务紧缩加剧经济衰退,美国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二三十年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从一些记录大萧条时期美国人生活的图片中,我们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通货紧缩的危害。
大萧条之前美国人奢侈的生活
1929年大萧条来临,许多商人和银行家只能以贩卖苹果为生
寻找工作的失业者
大萧条时期一些美国居民的住所
排队领救济食品的儿童
“坏”的通货紧缩为什么会很恐怖?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当发生通货紧缩时,企业出售商品的价格不断下跌,如果企业的工人工资等成本不变,技术没有进步、生产效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势必减少,甚至亏损。为此,企业自然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比如降低工资。但要降低工人工资并非易事,工人不答应,工会会抵制,甚至政府也会干预,降低工资的算盘常常落空。这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工资刚性”,能涨不能跌。如此下去,物价长期低迷,工资成本却降不下来,再好的企业也熬不住。最终,企业会选择压缩生产,大量裁员。当很多企业都这么做的时候,则失业骤增,老百姓的收入下降,需求萎缩,经济陷入衰退甚至萧条的艰难境地。
也许你会想,中央银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多印钱将钱变得更“毛”,通过通货膨胀来把价格拉上去。但实际上,单纯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不能解决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常常是由生产过剩、债务危机、经济“泡沫”破裂等实体经济因素引起的,而不是仅仅由于货币供应量下降引起的。
从信贷的角度来看,当发生通货紧缩时,商业银行是不愿向企业发放贷款的,因为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还不上贷款,甚至会欠账赖账。商业银行宁可收缩贷款,少赚利息,熬一阵子再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采取增加货币供应的措施,恐怕也很难立竿见影。这就好像自来水管,末端的水龙头关得死死的,总闸拧得再大也放不出水来。
也因此,有人形象地将货币政策比做绳子,可以“拉”住经济过热,却不能“推动”经济增长。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恐怖的通货紧缩呢?
以亚洲金融危机下中国抗击通缩为例,当时国内物价持续下降,农产品过剩;国内需求不振,出口受阻;许多企业深受其困,下岗分流人员增加。政府连续出台大量政策,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和购买外汇,适度增加基础货币;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从1997年10月到2002年2月,连续6次调低利率,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利息负担;专门发布文件,支持个人消费信贷和住房信贷,以求扩大内需。
但是在通货紧缩面前,单独使用货币政策作用有限。为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同时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起,连续发行上千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兴建一批重大基础性工程;这一年还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充实商业银行资本金,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从1999年开始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增加城市居民生活保障支出,鼓励消费;政府还提高了出口退税税率,降低关税税率,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投资。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为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推动经济稳健增长。到2003年,中国经济开始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时至200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功成身退”,中国进入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并行的时代。
总之,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复杂,也更难治理,必须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其他措施进行综合搭配,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