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间到底是什么,阎王孟婆黑白无常这些说法最早出现在历史何时何处?
阎王、孟婆、黑白无常的传说,都起源于民间,和中国“佛家宇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是喜欢挖掘新奇、刺激、好玩的神秘传统文化的大愚,让我来和大家聊一下“阎王、孟婆、黑白无常”的前世今生。
一、“阎王”起源佛教教义讲轮回,因此,佛教在现实世界之外,搭建了一个平行宇宙,为人死后的灵魂提供一个去处,而这个空间的功能,就是审核凡人生前功过,赏善罚恶,再到各道转世轮回,这片空间就是地府,而这个空间里的高管们统称为“阎王”。
阎王,泛称为“阎罗王”,而中文“阎罗”,则是从梵语音译过来的名词,是“阎魔罗阇[shé]”的简称,意思就是“捆绑有罪的人”,在古印度神话中,阎罗也是管理阴间的神,古印度佛教创立后,也继续沿用这个人设。
在佛教还没传入中国之前,民间原本是没有阎王的概念,而治理幽冥、管辖鬼魂的最高职能分别由酆都大帝或东岳大帝掌管,当然,这属于“道家宇宙”中的神话,在这里就不说了。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本土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影响,演变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阴间管理观念,同时阎王从一个衍生出十个,统称“十殿阎王”。
“十殿阎王”是原创概念,不是舶来品,极具中国特色,而地府,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官僚系统,这个系统的最高掌控者,是地藏王菩萨,二把手是东岳大帝,再下来就是十殿阎罗、五道将军、判官鬼吏、黑白无常、牛头马面。有这样的设定,大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据说,中国佛教最早的说法是有十五个阎王,宋代释志磬所撰的佛教史书《佛教统纪》中是这样记载的:“世传唐道明和尚神游地府,见十五分治之人,因传名世间”,这里的“十五分治之人”就是十五个分管地府的阎王,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十殿阎王,“十殿阎王”的这个称谓最早是出现在唐代佛教经典《预修十王生七经》中。
根据《玉历宝钞》和《阎王经》中记载,十殿阎王各司其职,他们分别是:
第一殿阎王:秦广王蒋、第二殿阎王:楚江王历、第三殿阎王:宋帝王余、第四殿阎王:五官王吕。
第五殿阎王:阎罗王包。这位阎王大家应该很熟悉,就是北宋大名鼎鼎的包龙图,作为公正的化身,民间认为它死后会成为阎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子。
第六殿阎王:卞城王毕、第七殿阎王:泰山王董、第八殿阎王:都市王黄、第九殿阎王:平等王陆、第十殿阎王:轮转王薛。
十殿阎王这个团队中,有一位领头人,就是第五殿阎罗王,这种设置很明显就是人间官僚等级体系的延伸。
十殿阎王的信仰大约在唐宋五代的时期,开始在社会上流行,生死轮回观念在当时的民间影响很大,更有“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的说法,可见,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十殿阎王的威慑力是很大的,因此,连道教也接受了这个阎王体系,并纳入了道教的神话体系里。
二、孟婆的故事“孟婆”在关于地府的神话传说中,专门司职消除鬼魂记忆的神灵,那么,孟婆神是从哪里来的呢?
孟婆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帝尧之二女,游于江中,出入必风雨自随,故曰孟婆”,这里所说的孟婆事帝尧的女儿之一,和地府的孟婆应该不是同一个人。
根据成书于雍正时期的《玉历宝钞》中记载,孟婆生于西汉时期,自幼熟读儒书与佛经。“凡有过去之事不思,未来之事不想。”
在世时,劝人戒杀吃素,一直到八十一岁,都未曾婚嫁,守身如玉,鹤发童颜,只知道她姓孟,后来就入山修行,直到东汉时期。
天庭认为凡间有人轮回后还能记得自己前世的事,唐突妄认前生的亲眷,泄露阴间机密,因此,敕命孟氏女为幽冥之神,建造一高台,选准鬼吏使唤,采取世俗药物,合成似酒非酒的汤水,称泥浑汤,又名迷魂汤,分甜、苦、辣、酸、咸五种味道,当有鬼魂到达第十殿,在转世轮回之前,饮下这汤,就可以忘却前尘往事,如有不肯喝的,就用铜管刺穿喉咙,灌下去(颤抖)。
三、黑白无常的定型过程“无常”一般指的是阴间地府基层负责勾魂的鬼吏,刚开始,是没有黑白之分的,根据早期佛教经典《十王经》的记载,阎王派遣三名阎魔卒去追魂索命,一名夺魂鬼,一名夺精鬼,一名缚魂鬼,这三名小鬼,就是原始的无常使者,它们的任务就是追命夺魂,据传,活人见到了它们,也就没命了。
到了清代,有个叫袁牧的人,写了本叫《子不语》的书,里面有一篇名为《勾魂鬼》的文章,详细描述了勾魂鬼的工作流程是怎么样的,
话说苏州有各人叫余大,是各玩咖,喜欢斗蟋蟀,有一天到城外捕捉蟋蟀,忘了时间,想要回家的时候,发现城门已经关了。
当他不知道怎么做,十分彷徨的时候,来了两个好心人,他们穿着黑色衣服,厚底鞋,热情地邀请余大到他们家里过一晚,余大没觉得有什么问题,道谢后就跟着他们回家了,到了地方后,三个人就开始饮酒吃菜,高谈阔论,一直到了五更天,两人中的一位抽出一张纸,对余大说:“请你对着这纸哈口气。”余大就照做了,刚哈完气,这两人突然跳起来,摇身一变,变得面目狰狞,手像鸡爪一样,身高更有一丈多,隐身入墙里不见了,随即听到墙的隔壁响起了哭声,然后隔壁的病人咽气了,余大这才明白遇到勾魂鬼了,那张纸是地府的文书,要余大哈口气,是看看他在不在勾魂名单上,而这次在名单上的是隔壁的病人,而不是余大,而这两个黑衣人,就是无常了。
后来,随着民间的再次、再次、再再次创作,无常的形象就定型了,他们素衣高帽,披长发,口吐长舌,脚穿长靴,走路一跳一跳的,更有黑白无常之分,黑无常头戴黑色高帽,高帽上写着“见吾死哉”、“你也来也”或“天下太平”,白无常头戴白色高帽,上面写着“见吾生财”、“一见生财”或“一见生喜”,黑无常负责绑人,白无常负责拿官方拘捕文件。
于是,黑白无常的形象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PS:图片源自网络。
你看过哪些很不错的恐怖片?
相对于恐怖电影,小篇反而会专注于关于反派的恐怖或刺激电影
啊哈哈有时候会更喜欢反派胜利,下面我就介绍下反派获胜的恐怖刺激电影吧,没有什么鬼神恐怖电影,只有人性理论的恐怖电影
反派定义有点大,反派有坏人也有半好人,正常思路来说,下面我举例几部电影供大家参考,喜欢的可以去看下,都还不错的电影,值得大家去看,哈哈。
1. 《火线追缉令/七宗罪》
2. 《夺魂锯/电锯惊魂》
3.《飞越疯人院》大家也许会想,影史
4.《一级恐惧》艾德华诺顿
5《黑暗骑士》,小丑炸死了瑞秋,害了哈维,使得蝙蝠侠被全城通缉。反派彻底的胜利。
6.《沉默的羔羊》
7.《狙击电话亭》极度喜欢《绝命铃声
8.《刺激惊爆点/非常嫌疑犯》
9.《班尼的录影带/荧光血影》
10.《老无所依》
下面一一对应各种电影😂😂
你给去世的亲人烧纸吗?
有人烧,有人不烧,没定式。
本处的人,愿在厨房,或餐厅的门后,设一垢,放盅碗盘筷,盛上年饭菜供给思念的亡灵。
此,示意子孙莫忘前人外,表示开后门,特殊对待意。且不影响正常过年节的。
烧纸钱,须有围罩,晚上在十字路口处举行,白天在少人处进行,也可去墓地进行。
此须家庭主要男丁外,念叼念叼,告之自家人安好,共给其送钱了,在那边顾好自己,等心愿语。不论在哪,须圈罩好,除防火外,主要是别任意让钱乱飞,跑到别人那里了,自所供的人没收到。
每逢佳节,倍思亲,供供去世亲人是人性体现,最隆重的是家庭院或厅堂,设灵位,供三牲及酒菜,即自三十宴,全家人供拜完,吃胙食宴。
胙食是供品供物,由供拜人分享的词语。具沾供福的意思,因供物供品因供而近神品了,食到者也贴点神气。
家庭用三牲,不是牛羊猪,而是羊或猪的头或肉,鱼,鸡的熟食品,再年饭菜,酒,干果.鲜果.糕点等。
供礼成,又分两式:
1.不开宴,由家主领长子长孙或指定继承人,去十字路口接神,再奉神入神龛,才开宴。
2.先开宴,宴后再迎神的。
可见祖在先,神在后的。显鬼神事敬而远之的习俗。
这一切,仅三十晚进行,三十前不拜年的,从而不窜门,开宴才祝新年好,且不归拜年仅归祝意,初一及以后才是拜年的。
只不过,特殊的是,灶王神三十白天须安顿好,也有早几天安顿好财神灶神的。
财神有送上门的人卖的,但仅说送不许说卖,买只说接或迎。而灶王则说接.或迎.或请。其他神由自家奉谁,去十字路口迎的,且由家主燃长子或长孙手持香,由香的烟为引路返家的,奉谁心念默语谁。
老年间,家庭院的照壁正中有宅神龛的,无影壁墙的,正房南墙有宅院神龛的。正房屋内有祖灵牌龛与房户主神龛,置西间室或东间室的。家主神即灶王,家主没户主大,比宅神大。这如父或爷,长子主持日常一切,管家一样。而后各房个神,门神守护大门如门卫。用军事化述呈:组.班.排.连制式。
由此,可窥古中国人教化措施之一斑。即,综军事化.人群群体.企事业模式于一体的家人形式。
而,祭.供.祝.祈.拜都是训守秩序,及适应仪式的懂规矩。特别是拜干爹拜把子拜师父,训单身离家咋办,且有入乡随俗,自降一辈法则作阵,闯社会或江湖,仅自能力一项须自备了。
因而,一句迷信,毁弃多少真谛。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农村老人说中元节四不做准是哪四个呢?
今天是2019年阳历8月15日,阴历的7月15那么也就是说今天就是“中元节”,这个节日还有一个名称叫“鬼节”,在这一天当中有很多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七月十五这一天的天气总是阴天或者是雨天,这种氛围给纪念逝去的人带来更多的思念,因此今天大家只要是在农村就会看到很多人在用各种形式纪念逝者,但是在这一天有“四不准做”,今天我就结合中元节禁忌来进行讲解究竟是哪四种呢。
首先“中元节”这一天大家都会准备一些什么呢以及祭祖的注意事项其实要说到准备东西可以说在中元节的前一天就已经准备好了,一般都是准备的有“烧纸”“两条鲤鱼”“水果”“肘子”这几种东西,准备这些主要是为了在中元节这一天祭祖的时候使用,那么在这一天祭祖的时候也要注意时间,也就是说不能等到太阳升起来就要去坟地进行祭祖,一旦太阳升起来了就不能去了,这也是我们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中元节这一天有哪四种事情不能做呢”首先第一件事就是“不能随便捡东西”,因为这一天很多人都在纪念逝去的亲人,有的人则会撒一些纸钱等,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恰巧在外面看到这样的一幕时千万不可捡起来看,因为这些都是给逝者的纸钱,如果这个时候你正好捡起来那么这就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第二件事就是“不能走夜路”因为我们老家上了年纪的人都说晚上的时候是这些阴魂过年呢,所以我们尽量减少夜间活动,毕竟这是相传了很多年的一种传统节日。
第三件事就是“不能吃肉”这一天主要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人,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在纪念逝者的时候都会为他们摆上一些鸡肉,鱼肉,因此这一天我们是不能吃肉的,这也是为了纪念逝者的一种方式。
第四件事就是“不能晚上烧地锅”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小时候就听到老年人说这一天晚上阴间的大门打开以后,这些阴魂都会从地锅里走出来,同时也是从这里再回去的,所以在我们这里七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是很少有人烧地锅的。
综上所述:七月半又称阴魂过年,总而言之我们在这一天的晚上减少出门,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在这一天我们要尊重当地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农村丧事花圈起什么作用?
花束·花环·花圈
对来访的国际友人,常会给他献上一束鲜花。花束,已成了许多国家送往迎来的一种重要礼节。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花束也是人们经常用来表示尊敬、友爱和谢意的礼品。体育场上,音乐厅里、演讲席边、亲人手中、病榻之旁……我们是常常看到束束鲜花的。
有的记载说,花束最初出现在法国,时间是18世纪。在房间里的花瓶中和花篮里插花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不过采摘几朵美丽的鲜花送给他人,各国、各民族几乎是久远的习惯,是人们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社交行为”,不会是近代才开始。
花束之外还有花环。到印度、缅甸等南亚国家去访问的贵宾,总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欢迎,其中的礼仪之一是:把蔷薇花环套在贵宾的颈上。
据记载,花环是古希腊人发明的。起初用来装饰神像。后来祭司也戴起花环来。花环还用来奖给在战场上和运动场上的胜利者。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也喜欢在节日和宴会上戴起花环。
古时候,用花环装饰建筑物的圆柱非常盛行,迄今还可以在许多古老的建筑物上看到。花环有吉祥如意的含义。
德国诗人歌德说得好:“花是自然界赐给我们的,艺术把花编织成花冠。”当然,这“艺术”来源于信仰和习俗。
最有意思的是关于花圈含义的变迁。
今天,对去世的亲友,对为国捐躯的英雄,我们常会敬献花圈,以示悼念。
为什么要给死者献上花圈呢?
按照北欧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上天去。
传说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的《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或者假如由于他的勇敢而奖给他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市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从这些记载看,显然,花圈原来是种奖赏物。
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这是古代中外皆同的看法。既然花圈是胜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奖赏,难怪安琪儿就只愿把有花圈的灵魂带上天了。当然,我们现在献花圈的本意并非在此。
众所周知,过去举行丧礼的时候,来吊唁的亲戚朋友都会花钱购买纸糊的花圈,仪式举行完毕后花圈要不就烧了,要不就扔了,有点讲究的人看到扔了的花圈碰了踩了还觉得不吉利,处理花圈也是个麻烦事,不仅不能回收一不小心还成为了令人“嫌弃”的垃圾。
殡葬习俗也算是一种文化,就是为了纪念逝者,大家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现在在花圈中加入现代科技元素后,不仅环保美观,对于主家来说也无需再有料理垃圾的后顾之忧。重复利用、拒绝污染、与时俱进。
以上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