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怎么死的,诸葛亮死于五丈原?
凤雏折翅落凤坡,卧龙病逝五丈原,生死皆由天命决,富贵岂在一念间。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诸葛亮,字孔明 ,号“卧龙”。三国时期的人,原来是没有所谓的“号”,而庞统与诸葛亮的“号”均来自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庞德公。
庞德公称呼庞统为“凤雏”,称呼诸葛亮为“卧龙”,还称呼司马徽为“水境”,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有着非一般特殊才能的人物,凤雏是指初生的凤凰,卧龙是指隐藏的真龙,并且庞德公还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但是刘备得到卧龙和凤雏两个人,却仍然没有得到天下,为什么呢?并不是卧龙和凤雏不行,而是刘备得到两人的时机太晚了,而且刘备在决策方面存在一些欠缺。
卧龙和凤雏的去世,并不是什么宿命,而是事在人为,有着各种现实原因,而且二人的死,多少与刘备的决策有一些关系。
庞统其实并不是死于落凤坡,而是安葬在落凤坡,庞统是在围攻雒城时战死的,雒城就是今天四川广汉市附近,而落凤坡则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
庞统当时率军攻城,中了飞箭而身亡。庞统死了之后 ,刘备非常伤心,亲自为庞统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做为墓地,将庞统安葬在这里,并将安葬庞统的地方命名为落凤坡,也就是今天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
庞统为什么会死啊?因为刘备没有选择庞统的计谋。庞统在刘备进入益州后,献计让刘备与刘璋会见时,趁机拿下刘璋,这样益州就能不战而降。但刘备以自己刚来益州还没有树立恩义威信为理由拒绝了庞统的建议。
不仅如此,在刘备与刘璋决裂后,庞统再次献上、中、下三计,刘备只选择了中计,与刘璋决裂并一步一步向成都打去,并没有选择派精兵偷袭成都的上计,直接导致了庞统的战死,庞统之死与宿命一点关系都没有,纯粹就是人为。
如果刘备早选择了庞统的计谋,益州早就拿下了,哪会有后来的雒城围攻战,没有雒城围攻战,庞统又怎么死呢?
再说卧龙诸葛亮,诸葛亮之死与庞统则完全不同,诸葛亮是累死的,蜀汉在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时,大好形势完全被打回原形,蜀汉陷下建国以来,最低谷的时期,而且就连刘备自已也甩手而去,留下一个及及可危的国家和一个啥也不懂的后主。
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间,力挽狂澜,东联孙权,平定南中,整顿内政,开始北伐,因经五次北伐,终于累倒在北伐的军中,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真是累死的,刘备留下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五万荆州军及荆州三郡尽失,夷陵之战又失去五万精锐野外军,诸葛亮拿来北伐的军队,全是自已一点一滴攒出来的,将领也是一个一个挑出来的,没有能担任重任的将领,只能诸葛亮一个人受累。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能成大业但凡是需要人才的,如果没有丢失荆州,也没有夷陵大败,那蜀汉还是有些家底的,可是哪来这么多如果?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从来也不是什么宿命,而是事在人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最终表现罢了。
末了,别信什么宿舍,事在人为,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
三国演义动画版庞统是哪集死的?
新版三国演义刘备的军师庞统死是在第66集。剧情介绍:
刘备自言有取西川建功立业之心又顾忌仁义道德,内心极为矛盾。庞统献两全之计,命人送密信以离间刘璋、张松。刘璋中计,斩杀张松,并集所有川军攻打刘备。刘备无奈之下,只得采纳庞统建议,率军东取雒城。雒城城外的落凤坡,庞统中埋伏身亡。庞统以死换取了刘备出师有名,刘备悲愤异常,欲率军夺取西川。诸葛亮决定率军进西川支援刘备。临行前,诸葛亮将荆州大印交与关羽,并叮嘱:北抗曹操,东和孙权。刘璋闻讯大惊,黄权献计割地送与张鲁,以抗拒刘备军。张鲁大喜,命马超率精兵三万攻取葭萌关。张飞请缨与马超厮杀,二人从白天激战至夜晚。
刘备让白马给庞统?
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战役中,夺取雒城之战是一场硬仗。这场战斗一直持续了一年,给刘备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这场战斗中,刘备遭受的最大损失,就是失去了得力军师庞统。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把骑乘的白马的卢让给庞统,使得庞统中箭而亡。这似乎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那么,庞统之死真的是因为天意吗?
一、《三国演义》中对庞统之死的描写。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庞统的死做了层层铺垫。他先是让诸葛亮出面,以书信的方式告诫刘备君臣,说通过算术推演,和夜观天象,都会发生对刘备军队不利的情况。而且这种不利情况,主要是应验在将帅身上,请刘备君臣在军事行动时多加小心。
在分兵攻打雒城的时候,刘备和庞统商议,由刘备攻打大路,庞统攻打小路。刘备这个时候再次提出,说夜里做梦。梦见神人手执铁棒击打自己的右臂,醒来还觉得疼痛。因此质疑此行是不是不佳。但是庞统一心想要速战速决,建立功勋,把攻打雒城的计划确定下来。
在临行时,庞统和刘备出兵的时候,庞统的坐骑突然马失前蹄,把庞统掀下马来。刘备见此情况,出于对庞统在战场上安全的考虑,主动把自己的坐骑的卢换给了庞统。谁知道此举却让庞统丢了性命。
雒城的敌军知道刘备军队分兵前来的消息,张任率领部下在落凤坡埋伏。他的部下发现庞统的坐骑与众不同,把他当成了刘备。于是张任的伏兵把庞统作为主要目标,乱箭齐发。结果庞统出师未捷身先死,命丧在落凤坡下。
在整个庞统遇难的过程中,刘备把自己的坐骑还给庞统,成了庞统遇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庞统不是因为刘备把自己的白马还给自己,就不会成为敌军眼中最明显的目标。正是因为敌军把庞统当成了刘备,庞统才承受了敌军的全部攻击,插翅难逃。的卢本身就有妨主的名声,庞统因它而死似乎是天意。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二、庞统的性格和刘备的姑息纵容决定了庞统的命运。其实与其把庞统的死归结于天意,还不如归结于他的性格。正是由于他的性格,才让他走向了死亡。庞统这个人相貌丑陋,但是神机妙算,很有军事才能。他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就为刘备出谋划策,提出夺取益州的方略。在张松等人的内应下,刘备顺利入川,发动了夺取益州的战役。
在战役开始时,庞统为刘备制定了上中下三策。刘备采纳了庞统的中策,很快打开了局面。虽然刘璋和他的部下拼死抵抗,最终也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虽然庞统在雒城之战中战死,未能看到刘备的成功,但是他对这场战役的胜利功不可没。
但是庞统有才智过人的长处,他也有恃才傲物,争强好胜的性格。他原本是准备投入东吴阵营的。他本是荆州本地的名士,和江淮一带的士人多有交往,有着“凤雏”的赞誉。他深得周瑜、鲁肃的赏识,还在赤壁之战时深入虎穴,向曹操献连环计,为火烧赤壁立下奇功。
可是由于他恃才傲物、不甘人下的性格,让东吴的主君孙权产生了反感。原本就是颜控的孙权,对相貌丑陋的庞统没有好感。只是在鲁肃的极力推荐下,才和他进行交流。当孙权和庞统谈起周瑜的才能时,庞统对周瑜不以为然。这让对周瑜十分推崇的孙权无法容忍,最终没有录用庞统。
在加入刘备阵营后,由于有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再加上刘备的器重,庞统很快受到了重用。他和诸葛亮一起担任军师中郎将的职务,为刘备的事业效力。但是,虽然在刘备阵营中受到重用,庞统的性格并没有明显的收敛,在很多场合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刘璋亲自前来迎接。庞统在当时就建议把刘璋就地拿下,趁势夺取益州。刘备认为自己人心未附,这样做风险太大,拒绝了庞统的建议。葭萌关起兵后,在一次庆功宴上,庞统趁醉挖苦刘备说他夺取益州不是仁者之兵。
其实庞统这么说,是讽刺刘备当年不采纳自己的建议,直接擒拿刘璋来夺取益州。时到今日,刘备还是要起兵夺取益州,有口是心非的嫌疑。这让刘备当众下不来台,冲庞统发了火。虽然后来君臣重归于好,可是庞统恃才傲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落凤坡之战时,正是庞统恃才傲物、争强好胜的性格让他吃了大亏。在诸葛亮写信来好意提醒的时候,争强好胜的庞统却认为诸葛亮是想要阻止自己成功做的手脚。他听不进任何意见,一意孤行要立刻夺取雒城。
而在他的坐骑马失前蹄的时候,对于刘备换马的提议,他也是坦然接受。如果换成他人,是根本不会接受这个提议的。首先这匹白马是刘备自己的战马,十分神骏。作为臣子去换乘主公的坐骑,本身就有不敬的嫌疑。
其次,正如刘备所说,临阵眼生是会误人性命的。刘备将自己的好马与庞统交换,那么如果庞统的马眼生,误的就是刘备的性命。作为忠诚的臣子,当然要把主公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果庞统认识到这一点,他就会坚决不与刘备换马。
可是我们发现,庞统根本对这些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以为意。他欣然换乘了刘备的战马,还立刻骑着它去战场上作战。可以说,除了庞统之外,整个刘备阵营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人敢这样做了。正是庞统恃才傲物的性格,让他对君臣之礼不以为意,结果阴差阳错间成了刘备的替罪羊。
在庞统之死事件中,刘备自身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此人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但是对手下的约束过于宽松。他的手下一方面对刘备抱有忠心,但是另一方面在小节之处不以为意。这为刘备阵营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严重危害了刘备的事业。
除了刘备对庞统的纵容,对于关羽、张飞、刘封等人,刘备也有纵容之嫌。他对关羽自傲的性格不予约束,造成了荆州人士的众叛亲离。他对张飞虐待部下的毛病加以指出,却没有严厉监督令其改正。他对刘封十分喜爱,却对他年轻气盛的性格不予以纠正。
这一切带来的后果就是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丢失了荆州。关羽自己也在大军离散后,走麦城被东吴擒杀。张飞则是在出兵夷陵之前,被手下暗害。刘封更是因为欺凌孟达,使得孟达叛逃,上庸丢失。这些灾难的发生,都与刘备管教不严,姑息纵容有关。如果刘备对庞统稍加管束,庞统也不会和他换马,战死在落凤坡下。
结语:在夺取益州的战争中,庞统之死是刘备遭受的最大损失。庞统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有凤雏之称。但是在雒城之战时,由于庞统和刘备换乘了坐骑,被张任的伏兵当成了刘备,被乱箭射死。
庞统的死似乎是天命,他的死早就注定。但是我们如果把整个事件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庞统的死因是他自己恃才傲物、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刘备的姑息纵容。由于庞统的性格,让他毫不在乎地与刘备换乘战马,由于刘备的姑息纵容,助长了庞统的错误举动,最终使他成了刘备的替罪羊,命丧疆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在落凤坡死的是诸葛亮?
你以为司马懿打得过丞相?
想多了。
司马小儿一直是被丞相按着摩擦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划重点,“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大家都知道,川滇虽然也产马,但是个小力弱不堪骑乘,蜀汉军压根没有成建制骑兵,然而在正面会战中,丞相偏偏能以步兵主力大败司马懿的步骑混成部队,从战果看,司马懿部几乎被打崩。所以才畏蜀如虎不敢出战。
别扯啥子战略高明,不能御敌国门之外就是你不如人家,不服练练?
就算司马懿祭出“乌龟法”,丞相也找到了破解之策:建兴十二年北伐,战事从春天延续至八月,魏蜀两军相持百余日,可见诸葛亮已经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大军可以在关中长期坚持。如果诸葛亮再能有10年时间,他的屯田政策见效,蜀汉军就能经营出一个稳定桥头堡,重现刘邦取三秦形势。
如果诸葛亮早逝,刘备首先就要碰到大问题:没有人给他打理后方了。没有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就算刘备能拿下益州,也得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安定内部上,几乎不可能有余力再去取汉中。
他的政权能支持多久很成问题。
至于说庞统,很多人觉得他是奇谋之士,但翻遍《三国志》没见他就具体战事提过啥意见,出的都是乘人不备的阴谋,比如劝刘备擒刘璋,擒杀蜀将杨怀高沛等,也没见他有多强理政能力。让他主政益州,恐怕会大搞特务统治,更难有效动员益州力量。
这样的话,也许蜀汉根本没有机会征伐关中。
真的有庞统这个人吗?
庞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三国演义》中记录的内容大多是错的。
这是因为作者罗贯中特别喜欢庞统,二人在经历上有类似之处,所以对其浓墨重彩,所以小说中的庞统与真实的庞统差距比较大。
图片说明: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这是后人想象的庞统像,但事实上庞统貌丑,故早年仕途不顺。
凤雏只是炒作而已
最早称庞统为凤雏的是他的叔叔庞德公,同时,庞德公也是称孔明为卧龙者,因为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庞德公的长子庞山民。
图片说明:庞统是庞德公的从子。从子有三方面含义,一是用于叔父和伯父的子孙称谓;二是说子侄辈”称呼;三是唐宋时期,常将亲兄弟的孩子称呼为“从子”。庞德公和庞统是东汉人士,所以庞统应该是庞德公的侄子,或者是比堂侄辈分更远的侄子。
汉代末期,中国基本是一个身份社会,贵族掌控着政治权力,普通人要想出头,必须依赖名士评点,而这些名士大体是贵族,他们多是互相评点。
庞德公为了推销庞统,就让他去见司马徽。
司马徽的“水镜先生”的名头就是庞德公鉴定的,所以司马徽自然也很聪明,称赞庞统是“南州士之冠”。
庞统有三主
庞德最初是投靠刘表,任南郡功曹,官声不错,得到了一定重用。
曹操占据荆州后,荆州士人或投靠曹操,或投靠刘备,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投靠孙权,而庞统恰恰就选择了这条奇葩之路——投靠孙权。
图片说明:如果没有鲁肃(见图),庞统可能也就被刘备忽略了。
庞统先在周瑜手下任功曹,可能参与了机密决策,周瑜去世后,庞统送丧到江东,但并没留在那里,而是回到了荆州,因为江东贵族排斥荆州贵族。
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庞统也到了刘备账下,刘备让他当了一个县长,结果政绩不佳,刘备将其免职。此时鲁肃、诸葛亮都向刘备说情,刘备便招庞统对话,立刻被庞统的才华所征服,给他提升到重要职位。
诸葛亮说情,可以理解,毕竟他和庞统沾亲。
鲁肃说情,有点奇怪,由此可以推断庞统是“联吴派”,吴国非常期待他能上位。
显然,庞统并没参加赤壁之战,也不可能去骗曹操锁战船,罗贯中这么写,是为了给功劳不大的庞统一点光彩。
刘备为何带庞统征益州
刘备最信任诸葛亮,诸葛亮也是积极主张夺取益州的人,和庞统一样,刘备之所以将诸葛亮留在荆州,很大的可能是他不可能将庞统留在荆州,否则很难节制关羽、张飞,毕竟庞统没有功劳,且曾在孙权手下当差。
庞统并不是死在落凤坡,而是死在雒县城下,此城为刘璋之子刘循坚守,久攻不下,庞统率兵围城,中流矢而死,时年36岁。
图片说明:传说中的落凤坡,但碑是1989年立的。
庞统此人很聪明,但在刘备手下4年,几乎没有任何功劳可言,直到后主时,他才被追谥为侯,不过3年后蜀汉就灭亡了。
罗贯中为何喜欢庞统
一方面,《三国志》对庞统的评价就比较高,称他就像曹操手下谋臣荀彧一样,但从事实上说,荀彧功劳要比庞统大多了,包括刘备手下的法正,功劳也大大高于庞统。但法正此人性格急躁,且有贪墨行为,所以人们对他评价不高,而庞统则有德名,所以陈寿对他评价比较高。
图片说明:罗贯中用庞统浇胸中块垒,可惜被后人误以为真。
另一方面,庞统相貌丑陋,在刘表、孙权下都没得到重用,甚至在刘备手下初期也被忽视,属于怀才不遇的典型,而这恰好与罗贯中的人生契合,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他浓墨重彩,仅“落凤坡”一段,就铺垫了9个伏笔,为全书之最,从而渲染出悲剧氛围。
从艺术上说,罗贯中这么处理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三国演义》的主角之一诸葛亮也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用庞统铺垫诸葛亮,非常自然,也非常感人,只是后人往往误以为这是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