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怎么死的,国民政府什么态度

天美资源网

冯玉祥怎么死的,国民政府什么态度?

张作霖之死,是在他回东北的途中,那么他为什么要回东北?搞清楚了这个问题,那么张作霖之死,国民政府什么态度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1928年,张作霖乘坐的火车,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火车站被日本人炸死,张作霖之死,自然与日本人脱不了干系,但与南方的革·命·党和北伐军以及国民政府,其中利害关系,也是剪不断理还乱!

冯玉祥怎么死的,国民政府什么态度

日本人痛下杀手,是因为张作霖久而久之、一而再再而三的不驯服,不过直到张作霖死,日本内部对于张作霖这个东北王的态度,也是莫衷一是,争议不断。

只是日本军部部分军官,包括亲自动手的河间大作,决议一定要铲除张作霖,重新选定代理人,执掌东北。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日本人挑选的时机其实很好,当时的张作霖说他如丧家之犬一般逃回东北可能有些过分,但与狼狈出逃北京也差不了多少。

谁逼得张作霖或者说谁把张作霖吓成这样了,说实话,张作霖从一个小土匪做到东北王的位子,绝不是被吓大的,谁整的那么可怕,张作霖都要逃回东北了。

张作霖当时在北京可不是去旅游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打败曹锟吴佩孚一伙人,顺利入主北京,张作霖荣任中华民族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主权,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

可就是有人给他添堵,那就是“北·伐·军”,当时一期北伐已经结束,1927年四月十二日的事情已经发生。

蒋介石表现出来的作为给了张作霖想象的空间,他甚至主动给蒋介石去信,告诉他可以与他划江而治,可是让张作霖什么气愤的是蒋介石竟然不识抬举,一口拒绝了张作霖的提议。

张作霖有心出兵与北伐军一决高下,但奉系军阀早已丧失了原来的进取心,根本打不过北伐军,张宗昌驻守的山东朝不保夕,如果不是日本人保他,发动济南事变,山东早就改朝换代了。

张作霖愈来愈觉得北京没有安全感,没有他的东北踏实,但说实话,就在张作霖准备返回东北的当口,有人捎信给他,说南满铁路皇姑屯一代的日军有异动,动机不明。

张学良也是眼皮子老跳,他虽然心里不相信日本人要除掉张作霖,但综合各方面的消息,日本人的确存在除掉张作霖的可能,张作霖是九五之尊,断不可冒一星半点的风险,因此张学良提议张作霖轻装简从,坐汽车悄无声息回东北。

但最终被张作霖拒绝,结果已经广为人知。

从这一点来说,张作霖一死,东北军群龙无首,国民政府应该高兴都来不及吧!

宋美龄和宋庆龄都受过高等教育?

受过高等教育和吸不吸烟本身没有因果关系,但一个人吸烟并沉迷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宋庆龄女士的确是有烟瘾,这里是指抽香烟。

宋庆龄平常是吸烟的,在她随身携带的小提包里,常年放着镜子、香烟盒、打火机,还有就是当年孙中山先生送给她防身用的小手枪。但在公开场合她极少吸烟,不过也有一次。1959年她在会见比利时王太后伊丽莎白时彼此都吸了烟,这是很少见的公开吸烟。

致于为何吸烟,她曾对保姆钟兴宝和她的卫士长靳山旺提过,她说她原来是不会抽烟的,但是在孙中山离世后,一个人过得苦闷,于是学着抽烟,吸着吸着便上了瘾。而且当时她还听说抽烟能降低高血压,当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谣传。

但是她也因此有了烟瘾,但她又深知吸烟有害,于是会自己刻意节制,尽量少抽,抽好一点的烟。那么宋庆龄主要抽的哪个牌子的烟呢?

建国初期,原国民政府在上海的中华烟草公司被接管,改制成了国营中华烟草公司,于是便有了“中华”牌香烟。在1950到1980年代,中华牌香烟是“特供烟”,主要供应给访问中国的各国贵宾和中国驻外使领馆,再有就是中央首长了。

当时的外交部每年都会向上海卷烟集团订购一批中华牌香烟,主要的规格有五十支的听装和二十支的软包装。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牌香烟的生长就变成了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因此,宋庆龄女士抽的也是由上海卷烟公司生产的香烟,主要抽的是铁罐子装的“中华”牌国产烟,还有就是“三五”牌的进口烟。

到了1966年前后,她换了一个牌子,是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出产的另一个牌子,叫“熊猫”牌香烟。宋庆龄在上海长大,对上海有情怀,她认为只有上海卷烟公司出产的“中华”和“熊猫”这两种香烟,抽起来最和顺最柔软。

此话并不夸张,“熊猫”牌香烟的原料全部取用国内外优质的上等烟叶,质感清雅飘逸,烟气丰润细腻,在当时来说也是世界上最优质的香烟之一。当年毛主席到寓所看望她时,宋庆龄就用了“熊猫”牌的香烟来招待这位尊贵的客人。

宋庆龄喜欢把香烟分装到烟盒里,然后再慢慢享用。她有一个特别精致的烟盒,一直陪伴了她近半个世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诗人聂鲁达,在他的回忆录中曾提到过这个烟盒。

那是一件亮闪闪的金器,镶满了钻石和红宝石。宋庆龄对聂鲁达说,这个烟盒是一件纪念品,在她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后来烟盒破损了,漆皮剥落,弹簧也松了,连盖子都关不上了,她在外面套上一个橡皮筋,继续使用,足见其珍贵。

在她生命的最后两年时间时,因为健康原因,她便不怎么抽烟了,那个烟盒最后进了梳妆台的抽屉里。据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华回忆:宋庆龄逝世后,在她的故居里陈列了一个烟盒。

宋庆龄的妹妹宋美龄也的确抽过烟,但是有没有烟瘾,没有确切的材料,不好混说。对于宋美龄而言,她的一生,除了拍照和演讲,大把的时间都花费衣着和妆容上。在她百岁的生命中,几乎每天都要化妆,而且都是自己动手,没化好妆、梳好头,她是绝对不会下楼或者出门的,据说就连老蒋也很少见到她卸妆后的庐山真面目。理论上讲,没什么时间抽烟,所以推测她应该称不上有“烟瘾”。

宋美龄爱美,据说早年她为了控制体重,曾经常吸烟。众所周知,老蒋是不吸烟的,所以宋美龄为了尊重夫君,就在书房里抽。她喜欢薄荷味的香烟,先是抽美国的“骆驼”牌,后改抽Kent,都是烈烟。这个为保持身材的吸烟习惯大概只维持了几年,后来估计感觉没什么效果,也就不再抽了。

此外,宋氏姐妹抽烟的原因,可能也有历史原因,女性抽烟在中国近代史上很常见,特别是晚清时期。烟草自明朝万历年间流入中国,在崇祯年间,吸烟之风已相当盛行。《景岳全书》说,在崇祯年间,“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

至清代中期,《烟草谱》说,“吸烟之盛,始于城市,而已延及乡村;始于男子,既而渐流闺阁。”,嘉庆年间,《安吴四种》又有载,“数十年前,吃烟者十人而二三,今则山陬海噬,男女大小,莫不吃烟。”

晚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当普通百姓也加入吸烟队伍后,吸烟成为一种“时髦”的行为,情趣的体现,并没有男女观念的限制,女性抽烟也不会受到歧视,吸烟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到了民国,西方文化思潮爆发,女性抽烟成为内心解放的一种标志,表达了一个女人对权力与征服的渴望。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宋氏姐妹,在思想上更不因为吸烟而产生任何压力。

战争史上有哪些小事的发生?

1948年9月,傅作义为加强自己绥远系的军事力量,利用新到的一批美援武器,将原“暂编第3军”升格扩编为第104军,下辖第250、第258和第269三个师,虽然番号很是靠后,但是武器装备和部队素质并不很差。该军军长则也是原傅作义第35军的骨干,俗称“安小个子”的陆军中将安春山(铨叙陆军少将),山西军官学校毕业生。

(安春山)

从绥远系部队的资历上说,安春山与王牌35军军长郭景云几乎不相上下,都是傅作义带出来的嫡系军官,抗战时期的1940年,郭景云时任第35军主力第101师师长、安春山则任第35军新编第31师师长。不过,通常在“国民革命军”某系统中两个如此的人物,大多存在彼此竞争和互相不服的情况,安春山和郭景云也不能免俗。

平津战役是以我华北军区部队11月29日佯攻张家口为起始点的,果不其然,傅作义立即上钩,派出看家王牌第35军乘坐400多辆十轮卡,浩浩荡荡前往驰援。及至惊闻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攻克密云的消息,傅作义又吓出一身冷汗,急电郭景云不顾一切火速撤回北平,然而去时容易,想回来那可就是难于上青天了。

(郭景云)

活动在平张线上的华北军区四纵第12旅,开始对第35军进行节节阻击,杨得志第二兵团主力则兼程赶来,力图将第35军包围和消灭在北平以西。不过第35军毕竟火力强大机动能力较强,兵力悬殊的我第12旅只能且战且退,至12月6日下午,第35军已经开进新保安县城,距离北平只剩下130公里。

如果郭景云继续疯狂向东突破,恐怕第12旅将很难完成阻击任务了,而一旦第35军冲过怀来县,无论是地形还是战场态势,都不利于我军对其进行围歼。然而郭军长鬼使神差下达了“驻下,明天再走!”的命令,非要在新保安睡上一觉,结果次日凌晨,“杨罗耿兵团”主力终于赶到新保安地区,完成了对第35军的战术包围。

(杨得志司令员)

傅作义得知第35军被困新保安的消息后,立即派出飞机助战,同时命令安春山就任“西部地区总指挥”,统一指挥第104军和蒋系的第16军,自怀来出动向西攻击前进,以求东西夹攻解郭景云之围。安春山第一次成为“兵团级”长官,甚至有权节制第35军的行动,因此作战十分卖力,杨得志兵团压力骤增。

因为我第二兵团不过三个纵队80000余人,既要围困新保安里的第35军,还要阻击身后的第104军和第16军,在东野先遣兵团尚未赶到战场的的情况下,三个纵队对垒敌人三个主力军,兵力上完全不占优势,遂陷入两线苦战。如果郭景云及时配合安春山的进攻而全力突围,极有可能突破杨得志兵团的阻击线,那麻烦可就大了。

(程子华司令员)

然而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彻底改变了整个战役的结果,就是第35军军部通讯处在译电过程中,把傅作义给安春山“西部地区总指挥”的名头,错译成“西部收容总指挥”,郭景云阅电后火冒三丈,拒绝主动出击配合第104军的解围行动。都生死存亡的关头了,郭景云还在因为同僚间宿怨赌这样的气,实在是莫名其妙。

在郭大军长看来,这一任命是对他莫大的侮辱,他宁死也不愿意被别人“收容”,尤其是他一向看不起的“安小个子”,于是两个人在无线电报话机里有了如下对话:

(傅作义)

安春山:老兄,请你快出来,我在怀来等你!

郭景云:我是不走了!你必须令250师赶到新保安。

安春山:不走不好,新保安不能守。

郭景云:你是收容我吗?

安春山:这是什么话,请你在患难中不要胡思乱想,不要闹意见!

郭景云:TMD,我是不走了!

安春山:错过了今天这个机会,你是不可能再出来了。

(傅作义任35军军长时期)

吵来吵去,郭景云后来干脆关闭了报话机,安春山无奈发去了最后一封电报,要求第35军立即突围,否则第104军将回撤,然而郭景云亦未回电。战机转瞬即逝,1948年12月9日拂晓,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第四纵队的三个师兼程赶到,随即对怀来、康庄和八达岭一线发起猛烈进攻,第104军和第16军一天内被全部打垮,随着强大的东野部队到来,战场天平开始逆转,郭景云第35军的结局就此注定。

安春山在溃败中曾经一度被俘,不过仍然蒙混过关孤身逃回了北平,后来跟随傅作以参加北平和平起义,身份成为了“起义将领”。同年12月22日,杨得志兵团在东野重炮火力的支援下对新保安发起总攻,第35军所属两个师被全歼,中将军长郭景云自杀。一封电文错译两个字,鸡毛蒜皮点事情,却导致了新保安战役我军的险胜,也酿成了两个敌军长截然不同的结局,令人不胜晞嘘。

河北张家口有哪些历史人物?

张家口市,又称“张垣”“武城”,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是我亲爱的故乡。张家口从古至今都是人才济济之地,今天和大家聊聊张家口市的抗战名人。

01 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1948年5月25日),男, 汉族,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董存瑞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当过儿童团长,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任某部6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02武士敏

武士敏(1892年-1941年9月29日),字勉之,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镇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军军长。是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

1941年9月29日,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军军长的武士敏在山西东峪同日军激战时,壮烈殉国,终年49岁。将军牺牲后,延安《新华日报》发表了专题社论和悼念文章。左权将军含泪手书挽联一副:尽忠于民族国家努力求团结进步磊落奇才一世如君有几;坚持在敌后抗战英勇至杀身成仁感怀将略数年知己情深。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机关追认武士敏将军为革命烈士,并决定把将军的牺牲地---沁水县改为士敏县。

03马宝玉

马宝玉(1920年10月―1941年9月25日),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人,自幼父母双亡,流浪为生。狼牙山五壮士之一。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二营七连六班当战士后成为班长。1938年9月,在阻击日军进攻的战斗中英勇杀敌,受上级表扬。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25日在狼牙山跳崖牺牲。

04李培之

李培之(1904——1994),河北省赤城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同志的夫人,我党早期工人运动和妇女工作杰出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邮电部顾问等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05王仲一

王仲一(1901年8月-1931年10月31日)河北张家口阳原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革命烈士192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王仲一受北方区委和书记部派遣到张家口做党的工作,先后任京绥铁路总工会秘书、张家口第一个党支部的支部书记、中共张家口第一个地委的组织部长、地委书记。

中华民族

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

英雄辈出的民族。

战争年代,

他们流血牺牲,让民族屹立不倒;

和平年代,

他们倾尽所有,让中国为之一新。

清明时节,抚今追昔。

今天,

缅怀英雄,砥砺前行。

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

1962年2月14日,66岁的西北王胡宗南,在台北人民医院病逝。在他临死之前,说了8个字,“我不应该到这里来。”

胡宗南是黄埔骄子,蒋介石的心腹,天子门生,西北王,国民党上将。这样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而彭老总对他评价却是,一个顽固的政客,愚蠢的军人,志大才疏。

胡宗南出生在浙江宁波,从小就天资聪慧,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再加上年少时崇拜枭雄,语言比较乖张,被同学们称为“狂生”。

20岁中学毕业,由于家道中国,胡宗南在县城里谋得一个小学教员的职位。

枯燥的生活,让胡宗南迷恋上了麻将,也因此欠下了不少赌债。胡宗南经常被债主堵在家门口,不敢出门。但胡宗南也因此痛心醒悟,发誓不再沾赌。

1921年,胡宗南北上游历,目睹了日本在华北地区的行为后,预言十年内,中日必有一战。

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胡宗南通过上海分考场初试。但是,由于身材较矮,在广州参加复试时被淘汰。

此时的胡宗南,空有报国之愿,但是也难敌现实的遭遇。感到委屈的胡宗南,在操场一角大哭起来,甚至发出,“救国是青年的责任”,这样的吼叫。

没想到,胡宗南这一句发泄之语,竟然被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听到。廖仲恺当即表态,如果你文化成绩优秀,可以破格录取。

结果,胡宗南各科成绩均为上佳,成为黄埔一期的学生。

黄埔一期出了很多优秀的将领,比如,被称为“黄埔三杰”的蒋先云,贺衷寒、陈庚。还有徐向前,左权,杜聿明,宋希濂,黄维,俞济时等,都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这些人都是胡宗南的同学。

由于黄埔一期优秀的学生实在太多,胡宗南在里面不算很出彩。甚至都没有跟蒋介石单独谈过话,可见当时蒋介石对他也不是很看重。

毕业以后,胡宗南被分配到教导团第1团机枪连,任少尉排长。

真正让胡宗南大放异彩的,是在征讨陈炯明的战争中。

1925年3月,陈炯明的王牌军林虎,率领2万余人,与黄埔军校教导团在棉湖地区相遇。林虎以擅长打硬仗著称,而教导团仅有1000余人,之前一直在连续作战,已经疲惫不堪。

战争从天明打到午后,阵地反复易手,教导团伤亡惨重。就在这时,一支敌军突然突破教导团阵地,冲到团指挥所前面不到百米的距离。

就在这时,胡宗南用两挺机枪顶住敌军的冲击,压住了阵脚。

但很快,阵地又被突破。此时,指挥所所有的文员及警卫人员,全部投入战斗。就连蒋介石都抽出了战刀,做好最后一搏的准备。

这时,又是胡宗南手持机枪,疯狂的照射,这让站在胡宗南身后的蒋介石大为感动。这场战斗结束之后,蒋介石任命胡宗南为教导第2团第2营副营长。

之后,胡宗南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表现都很突出,蒋介石也越来越看重他。

到了1926年北伐之时,胡宗南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第2团上校团长。而第一军当时只有9个团,胡宗南算是成了蒋介石的真正的嫡系。

蒋介石建立南京政权以后,国民党与地方军阀矛盾重重。胡宗南率部又参加了新旧军阀混战,第二次北伐,蒋桂战争,讨伐冯玉祥,讨伐唐生智,以及中原大战。

胡宗南为蒋介石扫除政敌,巩固南京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0年9月,胡东南被授为第1师中将师长。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突袭上海。胡宗南率领第1师开赴淞沪战场,主要任务是守护沪宁公路,并赶筑苏南国防公路和防御工程。

胡宗南日夜施工,1月之内修通了无锡到江阴的公路,常州到溧水的公路,以及江阴要塞,为保障淞沪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3年,蒋介石以调停杨虎城和邵力子的矛盾为由,命令胡宗南的第一师入驻甘肃天水,成功插手西北事务。

1936年,胡宗南的第一师扩编为第一军,胡宗南也升任中将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胡宗南率领第一军参加淞沪会战,并将其扩编为第17军团。胡宗南在抗日期间作战英勇,损失惨重。

1938年,胡宗南先后参加豫东兰封会战,以及豫南信阳防御站,获得“作战英勇争先者”表彰。

之后,胡宗南又回到西北。

在武汉、广州先后失陷以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西南,西北就成为坚持抗战的大后方。

西南重庆作为战时陪都,由蒋介石亲自坐镇。而西北地区,就交到蒋介石的得意门生胡宗南身上。

此时,胡宗南的十七军团,也被扩编为第34集团军,胡宗南任总司令。胡宗南的驻军遍布陕西,甘肃,陕西,河南,实力庞大。

胡宗南的军事实力也开始迅速扩张,成为蒋介石最依赖的军事力量之一。

在抗战结束,胡宗南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衔也由中将晋升为准上将。

胡宗南比较重视人才,他的手下也凝聚了一大批比较有能力的人才。

同为黄埔一期的宋希濂,就被胡宗南拉到第三十四集团军,担任副总司令。

胡宗南麾下还有李铁军,李文,李延年,盛文,张灵甫等年轻军官,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将领。

在解放战争期间,胡宗南为了向蒋介石邀功,向蒋介石秘密呈报了一份攻略——《陕北作战计划》,意图向延安发起突袭。但蒋介石认为占领陕北意义不大,就没有执行。

到了1947年,国共内战已经进行了快一年时间。

蒋介石的全面进攻接连失败,于是,蒋介石决定对陕北以及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攻击。

胡宗南提出了“先占延安,后占陕北全境”的作战计划,得到蒋介石的认可。

但是,这份计划被胡宗南的副官兼机要秘书,也是红色秘密特工熊向晖看到,并迅速将情报传递出去。

结果,胡宗南进攻陕北的计划,还没实施,我党就已得知。

1947年3月19日,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后,胡宗南占领了这座空城。

但胡宗南依旧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得意洋洋地进入延安。

但他很快发现,由于人民群众在撤退前,实行了坚壁清野。胡宗南进攻陕北的10万大军没有任何补给。

胡宗南这场所谓的胜利,其实已经大打折扣。

这就是我党经常反复提到的,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

接下来,胡宗南还要面临更头疼的问题,中外的记者要来采访胡宗南。

为了面子,胡宗南命令部下连夜造假。

胡宗南先在沿河两岸建造假的坟墓,已显示双方激战惨烈。

然后将担任防务工作的整编27师,伪装成“俘虏”,并教会他们一套事前编好的话术,用来应付记者提问。

最后,胡宗南还将自己的武器装备,拿来冒充战利品。

没想到,胡宗南这一套惊喜的造假,反而得到了记者团的信任。

蒋介石给攻占延安有功的将领,颁发了勋章。胡宗南也获得二等大授云麾勋章,军衔也正式晋升为上将。

胡宗南虽然遭受到蒋介石的嘉奖,但陕北人民却对他特别反感。

胡宗南不但到处遭受民兵、游击队的袭击,甚至还得不到一点补给。西北人民解放军经过一系列战役,将胡宗南逼退到陕南地区。

到解放战争后期,我军也积极做胡宗南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一点。

但胡宗南坚持跟随蒋介石的脚步,最终胡宗南的20万大军,在西南全军覆没。

胡宗南也在1950年4月逃往台湾。

在胡宗南在台湾之前,蒋介石就已经撤销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的职位,并调任胡宗南为总统府战略顾问。

其实,这就是蒋介石为了安抚元老,而虚设的职务。

在胡宗南抵达台北的时候,蒋介石都没有接见他。胡宗南例行公事之后,匆匆带着家人,跑到花莲海滨休养。

到了1951年,台湾开始展开“整肃失职高级军政官员”的运动,除了在民间大肆抓捕嫌疑人外,还将“整肃”的矛头,指向了一些军政大员,一时间,人人自危。

由于,胡宗南20万大军全军覆没,以及被红色特工熊向辉渗透,导致严重的后果。蒋介石也一度让胡宗南,与西昌共存亡。

后来,有人站出来为胡宗南说情,蒋介石才默许,派飞机接胡宗南逃往台湾。

但是,在这一次“整肃”浪潮中,已经彻底失宠了,成为“光杆司令”的胡宗南,也难逃一劫。

1950年5月,监察院50多名检察委员,联名对胡宗南提出弹劾,将他批得体无完肤。

监察院认为,胡宗南是丧失西北、西南的罪魁祸首,应当追究他的责任。

检察院甚至将弹劾文书,复制了数十份,邮寄到台湾和香港的报纸上发表。

一时间,胡宗南人人喊打。

虽然,弹劾胡宗南的浪潮很高,但真正能决定胡宗南生死的,还是蒋介石。

蒋介石虽然对胡宗南很失望,但又感到,胡宗南跟随了他20多年,忠诚无比。再者,西南西北的势头,胡宗南也不是主要责任。

蒋介石拿着弹劾胡宗南的文书看了半天,最后决定让国防部处理。

国防部也不愿意接这个烫手的活,就采用了“拖字诀”。

于是,胡宗南的一些狐朋狗友,联合了108位立法委员,为胡宗南写下了陈情书。

在几个月之后,弹劾胡宗南的议案,最终的结果是“应免议处”,胡宗南最终得以保全。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怂恿之下,开始蠢蠢欲动。胡宗南又被蒋介石召回训练水军,但几次进攻,都被我军击退。

在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胡宗南在澎湖担任了几年防卫司令。

接着,又出任国防研究院毕业同学会会长,以及国防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等闲职。

从此,胡宗南深居简出,读书写字,消遣时光,平静地度过人生最后的几年。

1965年,也就是胡宗南病逝三年后,周总理在一次谈话中,谈及了胡宗南。

周总理说,胡宗南跟着蒋介石跑,这当然不好,但他也抗击过日本侵略者,我们要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