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天美资源网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简单的理解为李世民要杀房玄龄和杜如晦有一点偏激,实际上当时的情况非常的复杂。

玄武门之变前夕,房玄龄和杜如晦做了什么?

历史上被赞为“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可不是徒有虚名。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前很久,房玄龄和杜如晦就已经看清楚了当时的形势,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可以说作为臣子,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到这一地步,参与谋划“篡位”这样的大事,已经能够显示他们对李世民的忠心了。

李世民犹豫不决,房玄龄和杜如晦遭贬斥。

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就连李建成都已经认清楚了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世民麾下的巨大作用,因此故意诬陷两人,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使得李渊将房玄龄和杜如晦逐出京师,“斥出秦府,不得复入”。

也就是说,房玄龄和杜如晦给出了非常好的计谋,因为李世民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房玄龄和杜如晦被逐出京师。

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什么两人不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和李建成斗争的形势愈加严峻,李世民身边倚重的大将,一个一个被贬谪外放,就连尉迟敬德都遭遇刺杀。

虽然李世民身边的大将,都纷纷想尽办法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但是李世民始终下不了决心,最终决定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过来商量大事。

房玄龄和杜如晦回复长孙无忌说“不敢奉命”。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高祖李渊亲自下令,“斥出秦府,不得复入”,没有唐高祖李渊的命令,两人是不能再接近李世民的,否则就是不遵圣旨。

房玄龄和杜如晦之所以会这样说,当然不是因为两个人背叛了李世民。

实际上两人与李世民的关系太亲密了,根本摆脱不了嫌疑,如果李世民真的倒下了,两个人也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两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政变。

果然,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大怒,并且将自己的佩刀交给了与石敬德说:“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

这是李世民为了请来房玄龄和杜如晦,公然反抗李渊的命令,可见李世民是真的下定决心了。

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化妆成道士,重新来到李世民身边,为他谋划大事,终于,发动了举世闻名的玄武门之变。

房玄龄和杜如晦从来没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

所以房玄龄和杜如晦从来没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李世民说想要杀两个人,也只是表示自己的决心。

最重要的是玄武门之变后,论功行赏,其中杜如晦与房玄龄功居第一,可见李世民对于两个人的信任、重用。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杨广和李世民的差距在哪里?

历史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历史人物也永远充满争议,一如李世民与杨广两位帝王,一般来说,这两位一位是千古明主,文治武功名垂青史,一位是千古昏君,昏暴荒淫遗臭万年已在大多数人心中成定论,可偏偏也还有其他声音对此有不满,声称在杀兄欺嫂一事上,李世民与杨广都做过,不相上下,为何偏偏只有杨广留下了骂名,而李世民却不曾为此声名受损?

事实上,若说杀兄欺嫂,李世民与杨广的确都做过,在这一点上,单单只骂了杨广心狠手辣和不顾人伦也的确有失公允,可问题是,千百年来,为什么即使我们都知道此事,却依旧对李世民狠不下心痛骂一番呢?答案藏在史书里。

后人读历史,评古人,尤其是评价一代帝王,不仅仅是要看他私德和家事,更重要的是看他们对于时代的贡献,毕竟皇帝的家务事和情感艳史,真要说起来,追究起来,那可是没完没了的,可时代贡献,历史功绩,却已是事实,并且经过了时间的推敲与检验。李世民和杨广之间,倘若非要分个高低,毫无疑问,前者能完胜后者。

“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突厥)遂大强盛,势陵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也。”这段史料取材于《隋书》,通过短短数语揭露出两个历史真相:

第一,杨广治理国家能力欠缺,不然,突厥怎会在他的眼皮底下强盛起来?要知道,当年杨广接手的可是堂堂大一统王朝,北周的丰厚基业都被他继承了;

第二,隐藏在史料背后的,还有就是李世民的确是难得的将王之才,因为李世民登基之后,实际上接手的是个已经被隋炀帝杨广搞得四分五裂的国家,这江山已经是一个烂摊子,而李世民却还能在这片废墟之上建立起一个盛世,不得不令人佩服。

在军事才能之上,细读历史,杨广和李世民也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表面上他二人都是自年少起就马上打天下,但究其本质却是大不相同。为何?因为杨广打仗,说直白点那就是走了个秀,当年南征灭陈,后方决策大事上他父亲杨坚已经替他把关好了,还有杨素为他出谋划策,前方冲锋陷阵的是名将贺若弼和韩擒虎,此番前后打点到位,这陈国怎会不灭?

若是说杨广真正的本领,讲来都好笑,当年雁门关前,他遭遇突厥人围困,吓得魂都没了,整日整夜抱着儿子痛哭流涕,哪里还有当年南征的半分英姿?最后还是李世民率部队前来救驾,杨广才得以逃出生天,而那一年,李世民年仅十七。

杨广在位期间,文未能治国,武未能定国,而李世民则截然不同,在他的统治之下,华夏大地从四分五裂,遍地白骨,到再度辉煌,成为东亚的世界中心,他被尊称为“天可汗”,君临天下,俯瞰江山,他能豪情万丈道:“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夷虽众,有何惧哉!”因为有了他,大唐版图西至葱岭以东,南至中南半岛,东临大海,北被大漠。巍巍山河,扬名中外,除了汉朝,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第二个王朝,能称盛世,而这大唐盛世,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一大半功业是他建立的。

杨广和李世民,他们都是政治家,因为他们是政治家,他们在历史上最终的定论还有评价,就注定了不是由他们的私事来决定的,虽然这么说很残酷,却是事实,最后决定他们声名的,还是他们的为政举措,在位功绩。

杨广杀兄欺嫂被骂千年,着实是因为他除了这些事,没有什么其他事迹被人记得了,无论大运河的开凿还是三征高句丽,最后都是劳民伤财,而李世民不同,他除了私事,他还有太多功在千秋之事留在历史上,他的私德与他的功业相比,如蚂蚱比泰山,无足挂齿。

参考文献:

《隋书》

《新唐书》

为什么亲弟弟胤禵跟雍正帝关系不佳?

为什么亲弟弟胤禵跟雍正帝关系不佳,反而是十三阿哥胤祥与雍正更亲密?(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说起胤禵,众所周知,他是雍正的亲弟弟,但是,这个亲弟弟与雍正的关系并不好。一般做起事来,基本都不会与雍正一条心。胤禵从能力上讲,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且得到康熙皇帝的认可,后来,被康熙封为大将军王。

就是这样一个亲弟弟,反而与雍正的死对头八爷胤禩关系要好。按常理来讲,亲弟弟应该与亲哥哥关系好才对。对于另一个阿哥,确实与雍正并非亲兄弟,可关系胜似亲兄弟,此人便是十三爷胤祥,人称“侠王”。十三爷胤祥与雍正可以用出生入死来形容,从做事来讲,他们基本一条心。

雍正为何与亲弟弟胤禵关系不好,反而与十三爷胤祥的关系比较“铁”?

长城君为你一一道来。

先来说说,雍正为何与亲弟弟关系不好?

其一,雍正做事一般独断专行,很难与十四爷胤禵相融在一起。从雍正王朝中,可以看出,雍正做事往往都有自己的见解,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对的,为大清朝有利的事,都会去做的。然而,十四爷胤禵就不同,他认为有些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利用关系在里面。这也正是雍正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雍正与十四爷胤禵关系不好。

记得有一次,雍正在邬思道的劝说下,让十四爷胤禵做大将军王,而保举年羹尧做陕甘宁总督之职。当时,十四爷胤禵非常高兴,可见,十四爷胤禵有个人利益在里面。作为雍正,在邬思道的分析下,其实是顺应康熙的想法,也是从大清朝的角度去考虑的。

其二,雍正与十四爷胤禵的性格不合。雍正的性格做事能耐住性子,而十四爷胤禵就不一样,其性格,做事比较急。这两个在一起谈事,肯定会争吵起来。然而,十四爷胤禵又是一个不肯认输的人,一般遇见与雍正不和的事情,肯定是要争吵起来的,以及唱反调。

雍正刚登基不久,十四爷胤禵从前线回来为康熙吊丧,由于十四爷胤禵与雍正的意见不统一,就开始大大争吵起来,甚至还动起手来。可见,十四爷胤禵的性子急,雍正性子有些也比较傲。总之,他们在一起很难意见统一,故而他们的关系就不好了。

再来谈谈,雍正为何与非亲弟弟十三阿哥关系非常“铁”?

其一,从小雍正对十三爷胤祥就非常好,十三爷就以亲哥哥看待雍正。十三也胤祥从小母亲去世的比较早,因此,从小便跟着雍正一起长大,其平时的关系也比好,不管遇见什么事情,雍正都会帮助十三也胤祥。从小培养起来的感情,那是最紧密的。

真挚的感情,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十分亲密。然而雍正与十四爷胤禵就没有这样的关系,虽然都是一起长大的,可是,其以后也就不一定会好。其实,这些事当今也有的,并非只在雍正身上发生。

其二,十三爷胤祥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帮助以及支持雍正,也会为雍正考虑。从雍正王朝中,可见,雍正身边基本都有十三爷胤祥跟着。到江南筹款赈济灾民,都有十三爷跟着;皇帝派雍正追讨国库欠款,虽然康熙没有让十三爷参与,可是,为了魏东亭的事情,十三爷还是参与此事了。其目的是让雍正体谅一下魏东亭,让雍正以后可以铺好自己的路。不要搞得把官员们得罪完了,出发点都是为了雍正着想。

田文镜被十阿哥打了,后来,十三爷救下了田文镜,还把他接到自己府上,又为田文镜上药,虽然之前与雍正有点小矛盾,可是,从救田文镜来看,出发点就是为雍正做事。处处都在为雍正考虑。

长城君曰:从雍正与亲弟弟胤禵的关系不好,而与十三阿哥胤祥关系非常好,可见,雍正其人具有多面性的性格。做事深思熟虑,大多都是以大清朝去考虑,而十四爷胤禵则不是,但十三爷胤祥则是。因此,康熙才会选择雍正为自己的接班人。

参考资料:

《雍正王朝》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本文以《雍正王朝》为蓝本,其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并非正史分析。

【文:长城说历史,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侵权必究,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长城君创作最大的动力;因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古代历史上厉害的谋士为啥不自己单干当老大?

自古以来的很多谋士都是谋略大于,甚至远远超出自己所辅佐的人王帝主,但都是甘于幕后,甚至功成身退。比如:商末吕尚、战国苏秦、西汉张良、三国诸葛、明初刘伯温、清中邬思道……

为什么谋士不能自己开创一番霸业呢?

一、谋士擅谋、帝主擅断

这就像一个棋局,谋士都是好棋手,方寸之间大开大合,进退有度,但只是参与者,而帝主则是棋局的组织者、筹划者,招揽天下棋手对弈,坐等棋局终了。

比如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只是基于谋略提出自己的蓝图,真正拍板儿,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付诸实现的,却是刘备!

二、谋士多诡诈,只能活在自我世界中

成王败寇,结果论英雄。古之谋士,性格阴鸷者、行事鬼魅者居多,上不了台面,难以获得广泛认可。

比如刘邦的谋士陈平,盗嫂贪财之辈,却屡屡不按套路出牌,救刘邦于危难。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陈平用离间计导致项羽和亚父范增反目,逼的忠心耿耿的范增在颠沛流离中去世,这是一位七十岁的尊者,陈平之心何其毒也!

陈平还害死了2000名无辜的少女,那是在刘邦出萦阳城,需要调虎离山:

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

诸葛亮缘何短寿?

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四次火攻伤人无数,难怪天要折其寿数,即将大功告成的祈禳也最后一刻失败,这是天要亡他!

因此,谋士出山之时即知用计阴损,命必不长久,所以就没有鲸吞天下的野心了!

三、谋士淡泊,只求名扬天下、全身而退

春秋鬼谷子,一位传说中的智者,他的徒弟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皆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能。而鬼谷子却从不下山,不入仕,只是享受凭自己的智慧拨弄天下的感觉。

这些谋士的终极目标不再是封妻荫子、光耀门庭,而是通过辅佐别人来彰显自己之能,心境澄明,了无一物。就像明成祖朱棣的谋士,和尚姚广孝,在朱棣登基后飘然而去,依然还是做个和尚,仿佛修行一样,在大明宗室的豪门恩怨中走了一遭,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一门遁世的学问!不滞于物,了无尘埃!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四、读书人心中无刀

古之谋士多为读书人,而且读书的基础是圣贤书,然后才是经世之学、兵法韬略、奇门遁甲,做人的道德准则早已经在十几年寒窗苦读的岁月中铭刻在心,所以,作为读书人,谋士的道德准则是清晰的、明确的!

即便为了建功立业,不得已而行诡诈,内心也会受到鞭挞,如前文所述的陈平、诸葛亮,都在晚年忏悔自己的过失。

而枭雄则不然,道德界限非常模糊,甚至没有底线,人生目标不是遵守什么规则,而是亿自我为中心,我就是天下!

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

项羽: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万!

刘邦:逃亡途中把儿女推下车!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冉闵:屠胡三十万!

李世民:射杀亲兄弟于玄武门!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朱元璋:杀尽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这些灭绝人性的行为,是谋士不敢做的,但对于枭雄来说,眼里只有江山,其他生命如刍狗般轻贱!

所以,谋士是打不下江山的!

江山冷血!

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治的四哥李泰扑进唐太宗怀里,撒娇说:“我当了皇帝之后,会把我唯一的儿子杀了,传位给弟弟李治。”

这番话,震惊了唐太宗,也断送了李泰的夺嫡之路。

于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嫡长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夺嫡,却双双成了输家。唐太宗李世民的嫡三子李治,最终成为太子,登上皇位。

此外,国舅长孙无忌的态度,也影响了太子之位的归属。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任太子,是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嫡长子。他出生在太极宫的承乾殿,所以取名叫做李承乾。

李世民登基之后,嫡长子李承乾理所当然地被立为太子。那一年的他,只有8岁。

小时候的李承乾,聪明,仁孝,能力出众,李世民非常喜欢他,经常让他监国。

可是,随着李承乾逐渐长大,加上生病瘸了一条腿,他逐渐变得叛逆起来。

性格暴虐,耽于声色,漫游无度,大臣经常弹劾他;模仿突厥人的生活方式,私自带突厥人进入皇宫重地,还想刺杀劝谏他的老师;与太常乐人同吃同住,惹恼李世民后,又声称自己生病,几个月不上朝。

叛逆的李承乾,让李世民非常烦恼。

与此同时,李承乾的同母弟弟李泰,也逐渐长大了。

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同时也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史书上说他“宠冠诸王”。

李世民封他为王,却不舍得让他去封地,还差点让他住进东宫附近的武德殿。见他身体肥胖,怕他走路参拜辛苦,特许他坐着轿子去上朝的场所。就连去他的府里看他,也要大赦雍州及长安,免他府邸所在地百姓的赋税。

李泰的待遇,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比如说,李世民给李泰的开支花销,超过了太子的规格,严重逾制,以至于大臣不得不上疏劝谏。

李世明却没有削减李泰逾制的开销,而是取消了太子开销的限制,以示自己一碗水端平,没有忽略太子。

李泰的待遇,李承乾都看在眼里。

虽然李世民一再表态支持李承乾,没有更换太子的意思,但李泰可不安分,结交朝臣,塑造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想利用李世民的宠爱,把太子李承乾拉下马。

李承乾把李泰视为自己最大的威胁。

他先是派人去刺杀李泰,失败之后,又联合多位大臣,想要效仿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先下手为强,造反逼宫。

还没来得及行动,事情就败露了。

于是,太子李承乾被废。

《旧唐书》: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寻与汉王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谋反,将纵兵入西宫。

太子被废之后,嫡次子李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新任太子的最佳人选。

李世民当着李泰的面,承诺会立他为太子。

李泰趁热打铁,投入李世民的怀抱,对他撒娇说:我以后当了皇帝,会把我唯一的儿子杀了,传位给弟弟李治。

李泰的目的,是要向李世民表现自己的兄弟情深,让他赶紧正式册立自己。但是,这番话,却起了反作用。

李世民听了这句话,本来是飘飘然的,觉得虽然大儿子不争气,这两个嫡子的感情却令人感动。后来经过大臣提醒,李世民醒悟过来:天底下哪有哥哥杀了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的道理?

最终,李世民经过反复衡量,放弃了嫡次子李泰,改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

《旧唐书》:太子承乾以罪废,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许立为太子。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我见其如此,甚怜之。”

李世民放弃李泰,选择李治,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1、李世民的慈父之心

李泰能说出杀子传弟的话来,足以体现出他心狠手辣,为了皇位不择手段。

但是,要一个父亲杀死自己唯一的儿子,只为了把皇位传给弟弟,是违反人性的行为。连李世民都知道,这样的事,李泰不可能做得到。

到时候,李泰做了皇帝之后,面临继承人的抉择,选择的,必然还是自己的亲儿子。

他又承诺过,要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有什么办法,可以既不违背承诺,又可以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呢?

自然是除掉李治了。

所以,如果真的把皇位传给李泰,李治的处境,就很危险了。

李承乾被废之后的一番话,也点醒了李世民。

李承乾对李世民说:我都已经是太子了,还有什么可求的,为什么要造反呢?主要还是因为李泰想要夺嫡啊。您如果要立他为太子,不久如了他的意么?

这是在提醒李世民,李泰为了夺嫡,不择手段,甚至逼得自己这个地位稳固的太子都要造反。

如果立了李泰为太子,说明太子之位是可以靠阴谋夺嫡得到的,影响可就恶劣了。

如今,李泰靠阴谋夺嫡,赢得太子之位,以后,其他人也可以靠阴谋,去抢夺李泰的太子之位,甚至子孙后代,都纷纷效仿。

就算李治不效仿,李泰也会提防着他。

远的,会影响唐朝的皇位传承。

近的,李承乾和李治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李世民最爱的儿子,是李泰。但无论是李承乾,还是李治,都是他的心肝宝贝。他对这几个儿子,都异常宠爱。

而立李治为太子,一来,李治看起来宅心仁厚,应该不会对自己的两个哥哥下手;二来,昭告天下,储君之位不是靠阴谋夺嫡就可以得到的,防止其他人搞小动作。

对李世民而言,这是保住自己这3个爱子的,最好的办法。

《旧唐书》: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2、长孙无忌的支持

李世民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为了保住自己的3个嫡子,立李治为太子。

但是按照礼法,嫡长子被废,嫡次子李泰就是理所当然的储君人选。李治只是嫡三子,实在是难以服众。

这个时候,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站了出来,支持李治。

长孙无忌,不仅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李泰和李治的舅舅,还从少年时期开始,就是李世民的好朋友,和他一起打天下,一起发动玄武门之变。

他的意见,对李世民有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他也是大唐的宰相,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在群臣中,影响力很大。

如果他支持李治当太子,那么,因李治排行靠后而引发的反对声,也会小很多。

对于长孙无忌而言,李泰和李治,都是他的外甥。无论谁当上太子,登上皇位,他都是国舅。

但是,选择李治,却可以让他的利益最大化。

一来,李治性格较弱,年纪较小,登基之后,会比李泰更依赖长孙无忌。二来,李泰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李治处于劣势,如果李治上位,自己的“从龙之功”会更显著。

所以,当李世民说出自己想立李治为太子的意图的时候,长孙无忌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李治,并说:如果有人敢有异议,就斩了。

李世民放心了,对李治说:你舅舅应允你了,你应该拜谢他。

李世民又担心群臣反对,还是长孙无忌给李世民吃定心丸,说:李治仁爱,很得人心,陛下只管去问群臣。如有异议,臣愿死一万次。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长孙无忌的支持,让李治顺利地得到了太子之位。

《旧唐书》: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

3、李治的表现

李治从小,就表现出了一个优秀皇子的风范。

他聪明,仁孝,友爱兄弟。当李世民问他,《孝经》里什么最重要,他回答:孝道是最重要的,小时候要侍奉双亲,长大之后要侍奉君王,最后要修身养性。

这话,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

李承乾和李泰夺嫡的时候,他没有掺和进去。

汉王李元昌连同李承乾造反,李治因为和李元昌关系好,被李泰恐吓,他也没有直接找李世民告状。

仁孝,就是那个时代对君主的要求。

这让李世民相信,李治,就是未来大唐天子的人选。

立他为太子,不仅可以保住他的两个哥哥,还可以给唐朝带来一个明主。

《旧唐书》: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初授《孝经》于著作郎萧德言,太宗问曰:“此书中何言为要?”对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节外生枝

李治终于成了太子。然而从太子通往皇位的道路,并不是一片坦途。

当李世民想要保住自己的几个爱子的时候,李治仁厚的性格,让李世民安心。

但是,当李治真正成了太子,即将成为大唐王朝的君主,李世民对李治的性格,也有点犯嘀咕。

他对长孙无忌说:你当初劝我立李治为太子,但是李治的性格太弱了,我担心他守不住江山。倒是吴王立刻,英武果敢,非常像我。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

除了已经被废的李承乾之外,李恪也是当时李世民尚在人世的,年纪最大的儿子。

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被废,嫡次子李泰被剥夺继承权,如果嫡三子李治再被废,那么,按照礼法,太子之位就应该轮到年纪最大的庶子李恪了。

李治仁弱,不像自己;李恪英果,像自己。

对比之下,李世民就起了易储的念头。

他询问长孙无忌的意见,作为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当然坚决反对。又是说李治仁厚,适合守成,又是说太子地位重要,不可以轻易更换,终于打消了李世民的念头。

李治这才得以稳固太子之位,最后顺位登上皇位。

《资治通鉴》: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上乃止。

写在最后

李世民选择李治做太子,最初的目的,是想要保住自己心爱的李承乾和李泰。

但是,李承乾和李泰的结局,并不好。

李承乾被废之后,流放黔州,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李世民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李泰失去皇位继承权之后,被贬为郡王,仅在李世民去世4年后,就抑郁而终。

李世民终究没能保住自己这两个心爱的儿子。

你觉得,如果他当初选了李泰,他们会不会有更好的结局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