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圆地方说,古典家具腿足的外圆里方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天圆地方吗?
不是。这是后人对古典家具的一种过度解读。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就大范围上来讲,并不是所有的古典家具都是圆足。清式家具多为方足,明式家具多为圆足。故而有"明圆清方”一说。
清 太师椅
明 玫瑰椅
但这也并不等于说明式家具里就没有方腿,清式家具里就没有圆足了,只是一个大范围的说法。
对于外圆内方的腿型,一般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明式家具的椅类腿型当中,它这么做的初衷并非为了要阐释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或者外圆内方的处世道理。
古典家具里有一个线脚的概念,这种概念现代家具尤其是板式家具中是没有的,所谓线脚就是指框架式家具的框架横截面造型。
线脚有一个原则,就是一贯连通性。即同一部件的线脚要保持连贯,不能中途变换线脚。
对于明式家具的椅子来说,通常使用的结构是上下一木连做结构,既然上面的造型是圆的,那么面框下方的腿足自然也是圆的。
但是下部的腿足是圆的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座面靠什么来支撑,匠师们在制作家具的时候也是逐渐发现了圆腿的弊端。所以他们创造性的对腿下部的造型做了一个改动。将内角变成方的,这样内部的方角也就增加了对座面的支撑。
从现有存世的到代的古典家具来讲,腿内部为圆的和方的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比如上海博物馆现存的弯材四处头官帽椅,其内部也是圆的。
一般的认为,腿内圆外圆的做法要早于内圆外方的做法,但这个并不能作为家具断代的依据,因为仍然不排除有匠师失误或者因材料缺陷故意而为之的可能。
天圆地方原文?
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一篇 邪客。
原文节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胭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古代人为什么会认为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指的是本体显现的阳动阴静的两种法性,天为乾,为阳,为动,地为坤,为阴,为静,人类生存的时空有绝对静止的阴性吗?没有,地球也是动中之静,本质属于阳中之阴,真正的静止是不会转动的,人类生存在一种阳性时空,与人类的阳性时空相对的阴性时空是人类无法观测的,但佛经却有详细描述:单位小世界的中心须弥山就是静止不动的,须弥山显四方形,另外七座金山也均为方形,须弥山四边分别东南西北,分别居住四天王天宫,须弥山顶为帝释天宫,一日一月绕须弥山旋转,包括银河系所有星体都绕须弥山旋转。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天圆地方说是谁提出来的?
最早的关于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记录出现在《大戴礼.曾子天圆》,孔子的弟子曾子对於大地的正正方方形状也有过困惑,当单居离问於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诚有之乎 曾子曰: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大戴礼.曾子天圆》)
但这只是文献记载的而已,在这个记录之前,盖天说已经广泛流行了。有人认为,良渚文化时期的代表器物“玉琮”就是盖天说的一种象征,“琮”的形制是外方内圆。
我个人认为,如果说“琮”代表盖天说,那么其形制应该是外圆内方。因此琮的出现,至多只能说明良渚文化时期人们具有了阴阳、天地之分的概念,并不能证明已经出现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
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汉代出现了浑天说与盖天说的争论。在秦汉之前,盖天说比较盛行。自古以来,人们看见苍天笼罩着大地,产生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而春秋时的曾参就曾提出疑问:“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①后来盖天说又认为天不与地相接,而像圆顶凉亭那样由八根柱子支撑着。诗人屈原曾问道:“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中提出“天象盖笠、地法复盘”的新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盖,二者都是圆拱形,中间相距八万里,日月星辰随天盖旋转,近见远不见,形成了昼夜四季变化。
汉代,另一种学说浑天说兴起,认为“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以著名天文学家张衡为代表的浑天派提出天是一个整球,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日月星辰有时着不见是因为它们随天球转到地下面去了,天球绕轴转一圈就是一昼夜,地面上的人就看见天上的星星转了一周天。这种看法成功地解释了昼夜的交替、天体的东升西落和其他许多问题。同浑天说一致的浑仪又能很准确地测定天体位置,浑象能演示天象的变化,这一切对历法的推算既有用又方便,所以浑天说得到很快的发展并为大多数人们所接受,成为我国天文学思想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体系,直到明末西方天文学体系进入我国才开始改变。
古人怎么会遐想到嫦娥可以居住在月球?
第一,中国古人对月球的形状并没有确切结论,有人认为它是一张饼,有人认为它是一个球。
西汉京房说:“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似镜体,或以月亦似弹丸。”他的话很有代表性,月或圆或球,两种观点都存在。 李白诗中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月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人通过肉眼观察月球,月球又总是一面对着地球,表面没有变化,看成一面镜子或者一个盘子是很正常的。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月亮是一个球体,比如北宋的大科学家沈括就认为:“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这个解释从月相盈亏推断出月亮是球形,和现代天文学完全相符,惊人叹服。
沈括并不是最早的,早在两千年前西汉的张衡就在《灵宪》里就提到了同样的观点:“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
第二,但无论是圆饼派还是弹丸派,都不影响他们对大地形状的判断。
在中国古人眼里天圆地方是绝对主流的观点。认为大地是平的再正常不过,以人的视力很难发现地球表面的弯曲弧度。除非在广阔的海面,才能通过海天交界线船帆的隐现发现水面可能是弯曲的。中国古人居住在中原大地,视力范围内多有地形和草木遮挡,不可能有在广阔海平面的视觉体验,故而很难看出地面是弯曲的。如果没有地理知识的普及,今天的普通人也不太可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地球是圆的。甚至有调查说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不相信地球是圆的。
张衡在《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有人据“鸡子”推断说张衡认为大地是球形的,这是误解,他只是想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天的形状,而不是指地面是球面。中国古人一直把大地视为浮在水面上的平面,没能把水和大地看做一体,所以无法产生地球的观念。在古人的观念里,大地和日月星辰是完全不同的,日月的形状和大地没有什么关系,大地有大地的形状,上天有上天的法则,日月是圆球也不影响地面是平的。
第三,即使古人知道月球是球形的,也不影响他们相信上面有人。
古人没有现代物理学概念和常识,所有的神话传说和猜测都是基于感官经验的自由联想。比如他们看到太阳黑子爆发的形状类似乌鸦,就说太阳上有一只三足乌,是拖动太阳飞行的神鸟。看到月球表面的明暗阴影像一棵树,就认为上面长着一棵桂花树,于是有了吴刚砍树的故事。至于很多物理学的问题,他们就不加深究,或者随意猜测。日月有多大,距离我们有多远,上面有什么东西,古人的说法很多,因为谁都没法确认,所以可以随便一说。
比如道家的《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说:“日,阳之精,德之长也。纵广二千三十里。金物、水精晕于内,流光照于外。其中有城郭人民、七宝浴池;池生青黄、赤、白、莲花;人长二丈四尺, 衣朱衣之服…… 月晖之围, 纵广二千九百里,白银琉璃水精映其内。城郭人民与日宫同。有七宝浴池,八骞之林生乎内;人长一丈六尺,衣青色之衣服。”照书中所说,日月上都住着阿凡达一样的巨型生物。
按道理日月无论是圆饼还是圆球,都不该有人能住在上面,因为古人没有万有引力的概念,只有上下左右四方的直觉,按直觉来说日月上的人应该会“掉下来”才对。但古人把天地看做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他们认为上天有不一样的运行规则,天上的时间和地上不一样,天上的其他物理规则也和地面不一样,这了这个万能解释大法,所有疑惑就全都消除了。
神仙更加可以无视地面的物理法则,嫦娥当然可以住在月球,至于月亮变成月牙,或者被天狗吞了,她该去哪,就无关紧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