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是怎么死的,李渊的父亲叫李昞?
李渊的父亲是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特别受亲重。
李昞(?-572年),一作李昺,字明泽,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魏、北周时期大臣,唐太祖李虎第三子,唐高祖李渊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祖父。
出身陇西李氏,性情至孝,深沉有识量。初仕西魏,封汝阳县开国伯,拜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迎娶大司马独孤信之女,袭封陇西郡公,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北周建立后,册封唐国公,授御正中大夫,出任柱国大将军、少保、都督八州诸军事、安州总管。为政简素,颇有时誉。
北周建德元年,去世,葬于咸阳,追赠太保,谥号为仁。其子唐高祖李渊即位后,追谥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兴宁陵。
大唐平阳昭公主?
提到平阳昭公主大家或许有些陌生,但说到李秀宁这个名字,恐怕很多人都有印象了。她虽是女儿身,却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李渊太原起兵之际她便独自在关中拼杀,李唐建立之后她又独守娘子关,娘子军、娘子关均因其而得名,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军礼安葬的女子,然而关于她的死因,却成为了一个谜。
△《大唐双龙传》中的李秀宁
史书不曾留名,却留下赫赫战功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的爱女,其虽然没能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姓名(李秀宁乃虚构),但却留下了赫赫战功,她对于李唐江山的贡献,并不少于自己的兄弟。
平阳公主长大之后,嫁给了隋末武将柴绍为妻,两人婚后居于长安。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隋末天下大乱之际,在李渊起兵前夕,柴绍返回李渊身边,而平阳公主则在关中地区拉起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之后又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先后收编了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兵力扩充至数万人。
李渊在太原起兵的同时,平阳公主也在关中开始了扩充,她不仅率兵先后数次击退朝廷军队,还连续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在关中建立了一片不小的根据地。因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平阳公主被当地百姓称为“李娘子”,而将其军队称之为“娘子军”。由于受到当地百姓的广泛拥护,随着地盘的扩大,很多百姓也都踊跃参军,娘子军很快便扩充到了7万人。
大业十三年(617年)9月,在李渊主力进入关中之际,平阳公主已经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此后平阳公主又率兵同李世民攻克长安,李渊则封自己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女儿为“平阳公主”。
关中平定之后,平阳公主又奉命前往山西,率领她的娘子军驻守李家大本营,而她驻兵之地,后来便被命名为了“娘子关”。
至此,平阳公主的事迹再也不见于史籍,再次出现则是六年之后,即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2月初,而出现的原因竟然是平阳公主的突然去世。
平阳公主为何突然去世,至今仍是迷雾重重平阳公主的出生日期虽不见于史料,但从李建成的生卒年月来看,平阳公主去世时应该在三十岁左右,不超过三十五岁,如此年轻很难说是自然死亡。然而,史书对于其死因,却并无记载。根据推测,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
1、战死沙场。虽然当时唐朝已经建立,但天下尚未平定。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刘黑闼与突厥勾结再度起兵,李渊先后派李元吉、李建成率兵平叛,直到当年年底才将其击溃。平阳公主的驻地本就处于双方交战的最前沿,且葬礼刚好发生在武德六年(623年)2月,因此判断其极有可能战死沙场,由于其死后灵柩被运回长安安葬,加上途中用掉的时间,大致与其葬礼时间吻合,而这或许也是其以军礼安葬的原因。唯一的疑点在于,如果平阳公主是战死的,那么按理来说史书应该会带上一笔,可事实上并没有。
2、旧伤复发。平阳公主因常年领军作战,难免负伤,而其去世前后,李建成又正在率兵与刘黑闼交战,平阳公主极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参加了这一战,从而造成旧伤复发,最终导致身亡。或者说平阳公主返回长安之后,因旧伤复发而死。这也解释了其为何以军礼安葬,但却没有记载其直接参战的原因。
3、因病去世。正如前文所述,虽然古人平均寿命不长,但平阳公主去世时年仅三十岁左右,显然也属于早逝。由于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平阳公主病逝的可能性同样存在。
4、李建成所害。平阳公主虽然与李建成、李世民等乃一母同胞,但由于其丈夫柴绍常年随李世民征战,平阳公主显然与李世民更为亲近。武德六年(623年)前后,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已经极为突出,平阳公主极有可能因为与李世民亲近而得罪李建成,那么李建成会不会利用讨伐刘黑闼的机会,暗中害死平阳公主呢?我想应该是存在的。
总之,史书中平阳公主之死太过突兀,完全没有任何预兆,因而死因至今还是迷雾重重,,以上猜测虽有迹可循,却并无直接证据。平阳公主去世后,按照谥法中的“明德有功曰‘昭’”,为平阳公主加谥号“昭”,这也是平阳公主被称为“平阳昭公主”的原因。
李元霸是怎么死的?
李元霸,原名李玄霸,唐高宗李渊三子,隋唐第一高手。十八好汉之首。瓦岗寨英雄。隋炀帝御为封为:西府赵王,猛勇大将军。
传说李元霸为金翅大鹏鸟转世,长的貌不惊人,骨瘦如柴。但两臂却力大无比,无人能敌。手使一双铁锤。单个重400多斤。跨下一匹名为(万里云)的宝马。日行万里,夜行八千,因此而得名。
李元霸从小就开始习武,不爱读书。因此其智商甚低,可是武力却是天下第一。上天还是挺眷顾他的,虽没有高智商,但是给了他过人的武力。
一日在晋阳宫金殿之上,隋炀帝到此巡视,一同来的还有大将宇文成都,当时李元霸听说宇文成都武艺高强,心里有些不服。于是就要求比武一试高低。正好隋炀帝也想看看李元霸的实力。就一口答应了。
隋唐两大高手开始了对决,第一次比的力气。看谁的力气大。晋阳门外有一大金狮子。千金之重。这时隋炀帝下令,你们俩谁举的时间长就获胜。结果宇文成坚持不住了,李元霸是力举大金狮一举获胜。因此隋炀帝封李元霸为猛勇大将军。
隋朝末期,天下大乱,一日李元霸跟随哥哥李世民来到扬州,正好赶上比武打擂,忍不住急性子,于是上台比武,结果打死了天下第六的武天锡。这下名气大了,无人不知李元霸。打遍天下无敌手啊。
后来经过了瓦岗寨对决,紫金山大战等多次战争,李元霸是无人能敌,简直就是神了。
那么这位有勇无谋的猛勇大将军,后来是怎么死的呢?
李元霸得死有好几种说法,民间流传的就有两种,一种说李元霸打遍天下无敌手,狂妄自大,忘乎所以了,于是,有一天打雷的时候,心中不服要与天斗,就把自己的锤子扔上了天,结果锤子掉下来把自己砸死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唐高祖李渊一共有四个儿子,李元霸排行老三,大哥李建成,二哥李世民,四弟李元成。兄弟四人李元霸战功最大,其次李世民李建成长子。这样就形成了对比,安功劳安大小都有可能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
所以兄弟之间难免要有纷争,李元霸呢武功虽然好,但是没有头脑,所以很有可能是被他那几个兄弟害死的。
以上两种说法不知道死于那种,只有天地道。我想这就是历史,扑朔迷离且残酷无形。
感谢阅读喜欢的关注一下吧。
隋炀帝是怎么死的?
隋炀帝杨广巡游扬州,每日花天酒地,沉浸在软侬吴语里,生活极尽奢华。此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携同突厥攻入长安,并挟持了隋炀帝的孙子杨侑做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大隋越来越乱,杨广心知肚明,一日酒后,杨广拿着镜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忽然对萧皇后说出很不吉祥的话,他说,这么好的头颅,不知谁会来砍去。
公元615年,隋炀帝下令,第三次南巡扬州。这个时候的隋朝烽烟四起,风雨飘摇,隋炀帝仍然想着要前往江南享乐,很多大臣上书劝谏,都遭到了隋炀帝的诛杀。隋炀帝到了江都就不想再回到东都洛阳了,还把扬州改名江都,明摆着是要在江都定居了。隋炀帝在江都莺歌燕舞的日子过得很舒坦,和江南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让隋炀帝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却让另一股势力越来越不满,这股势力就是隋炀帝的御林军,骁果军。骁果军是隋炀帝一手创立的隋朝骁卫御林军,“骁果”之名取骁勇果毅之意,招募出身良好,身强力壮,骁勇善战的关中子弟组成。骁果军作为隋炀帝杨广的心腹卫队,准备精良,据说骑的是汗血宝马,穿的是银质铠甲,戴的是纯金的头盔,战斗力爆表,深受隋炀帝杨广信任,在东征高句丽,北伐突厥的战斗中都立下赫赫战功。见隋炀帝无意再回关中,又听闻李渊占领了长安,放纵突厥人在长安城大肆抢劫,骁果军将领军士都是关中人,担心自己的家属,不少的骁果军将士开始策划逃亡。隋炀帝杨广知道了骁果军思念故乡的消息,为了稳定军心,下诏令江都城里未嫁的女子与骁果军将士婚配,不料此举不但让江都百姓反感,也更激起了骁果军将士的反叛之心。
很快,响应反叛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在大街上就明目张胆的商量反叛的事。一位宫女得到了骁果军将要反叛的消息,赶紧告诉给隋炀帝,隋炀帝不但被相信,还把宫女当场处死,以示对骁果军的信任,这样就弄得再也没有人敢向隋炀帝报告骁果军反叛的消息。这时候的隋炀帝,整日和萧皇后以及嫔妃们呆在宫里,像个傻子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公元618年三月十一日,骁果军在宇文化及带领下兵变。宇文化及是隋朝开国功臣许国公宇文述之子,托老子的福,宇文述将死的时候,悲伤的哭着请求杨广照料宇文化及。宇文述死后,宇文化及受到隋炀帝杨广的提拔,继承了老子的许国公爵位,官居右屯卫将军,属于隋朝的高级官员,是隋炀帝杨广身边的红人。因为宇文化及地位比较高,叛乱的骁果军首领武贲郎将司马德勘找到了宇文化及,决定拥戴宇文化及做叛乱的骁果军统帅。宇文化及是个无能之辈,听说司马德勘要自己做叛军统帅,不禁大惊失色,差一点吓得钻床底,后来经司马德勘等人劝说,宇文化及突然信心爆棚,欣然做了叛军的统帅,带领叛乱的骁果军冲进皇宫,抓住了隋炀帝杨广。隋炀帝知道真的有人叛乱,赶紧找了一间小屋子躲起来,骁果军包围了小屋子,并喊着闹着要隋炀帝出来。隋炀帝知道躲不掉了,在屋内怯生生的问,你们是要杀我吗?骁果军将士说,不敢,我们只是想问皇帝一些话。听到骁果军将士这样说,杨广才打开屋门走出来。当看到领头的骁果军将领,不禁说到,你不是我的故人吗?原来这个领头的将领在杨广还是晋王时候的时候,就是晋王府的家将,一路受到隋炀帝杨广的提拔。连自己最亲近的将领都背叛了自己,这就是众叛亲离。
这个时候,叛乱的骁果军已经攻占了整个皇宫,在皇宫的大殿,隋炀帝看见的宇文化及和司马德勘以及叛乱的众多骁果军将领。将领们人人都目光凶恶,手上的刀都沾满宫里其它卫士和宫女们的鲜血,杨广毕竟也曾经是个雄才大略霸气的帝王,知道他们来者不善,知道今天肯定难逃一死。很快,隋炀帝杨广就忘记了刚才的胆怯,重新恢复了帝王的尊严,他严肃的说到:天子有天子的死法,皇帝不能死在武器刀剑之下,那是对皇帝的侮辱,快去拿毒酒来。
隋炀帝曾经准备了一壶毒酒,他拿着毒酒对他的嫔妃们说,如果贼兵来了,你们先喝,朕随后就喝。也许,隋炀帝早就对他的下场有预感。只是这个时候,太监宫女妃子们早就逃命而去,哪里去找那一壶毒酒呢?宇文化及等不及了,命兵士上前用一幅白绫勒死了隋炀帝杨广,一代帝王隋炀帝杨广就此离世,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人手下。
宇文化及勒死隋炀帝后,不仅霸占了隋炀帝后宫的嫔妃们,还胁迫隋炀帝的萧皇后做了他的小老婆。后来宇文化及被窦建德击败,萧皇后被窦建德送到突厥,一直到唐朝李世民击败了突厥,俘虏了突厥颉利可汗,萧皇后才重新回到长安,公元647年崩逝,享年81岁。
真的是李渊酒后乱性才创立了大唐王朝吗?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这句话用来形容李世民是最贴切不过了。而大唐王朝的建立,自然也不是因为李渊酒后乱性,幸了隋炀帝的宫女,才被迫造反的。实际上,整件事的幕后主谋,都是太宗李世民。而李渊也是不甘屈居人下之人,这才顺势而为,建立了大唐王朝。
整件事的始末,按照两唐书的记载,是这个样子的。
隋朝末年,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无度,终致民不聊生,义军突起。风云变幻之际,李世民觉得正是成就霸业之机,只是呢,苦于没有机会劝谏其父李渊起兵。
到了大业十三年,即617年,隋炀帝任李渊为太原留守,负责护卫晋阳宫。当时,刘文静任晋阳县令,而裴寂任晋阳宫监。刘文静与裴寂因为长期留守晋阳,所以,过往甚密。
李渊到太原后,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有大志,便有意结交,并认识了李世民。刘文静见过李世民之后,曾对裴寂说:“(李世民)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夸赞李世民可比汉高祖刘邦和魏武帝曹操。
刘文静因为和瓦岗李密是姻亲,受李密造反牵连,被捕入狱。李世民有意反隋,觉得刘文静有智谋,就想借机拉拢刘文静,到狱中探望,并跟刘文静共议反隋大计。
刘文静跟李世民说,他在晋阳当了数年县令,知道哪些人是豪杰之士。他可以助李世民聚集十万之众,而李渊所率之兵也有几万,如果能合兵一处,乘虚攻入关中,则可号令天下,帝业可成。
李世民担心李渊不同意。刘文静就告诉李世民,李渊向来与裴寂交好,常常一起在晋阳宫内饮酒。两人常常是“每延之宴语,间以博奕,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
根据两唐书记载,裴寂此时早已经拿晋阳宫女招待过李渊了。而且,裴寂还拿宫女招待过其他达官贵戚。所以,李渊有把柄,这个裴寂也是有把柄的。只是呢,大家一起得利,达成默契,瞒着隋炀帝而已。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文静算准了裴寂可以劝动李渊。他这才告诉李世民,可以结交裴寂,让裴寂来劝李渊。
刘邦当年重任韩信,得了《汉中对》,一统了天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了《隆中对》,终使天下三分,蜀得其一。而李世民狱中探望刘文静,得了《狱中对》,才有了一代盛世大唐王朝的开端。
只是呢,刘文静善战有才,但不会玩,这有点类似刘伯温,就不太讨李渊欢心。再加上刘文静过于善“权谋”,且跟李世民交好,被李渊猜忌,最后被李渊所杀。这导致刘文静在历史上,远远没有韩信、诸葛亮和刘伯温的地位高,名声响。
李世民听了刘文静的谋划,为了结交裴寂,先找到了与裴寂有交往的龙山令高斌廉。李世民给了高斌廉几百万钱,让高斌廉约裴寂一起“博戏”。李世民故意让高斌廉将钱输给裴寂,而裴寂每次都赢很多钱,“大喜,每日从太宗游”。鱼上钩了,李世民就告诉了裴寂自己的计划。裴寂自然是欣然应允。李世民送礼都能送出花样来,能不成大事么。
事情到这里就好办了,裴寂约李渊在晋阳宫内饮宴,而且,又叫来了宫女陪侍李渊。等酒喝到酣畅之时,裴寂就将李世民的计划告诉了李渊,并说:“二郎密缵兵马,欲举义旗,正为寂以宫人奉公,恐事发及诛,急为此耳。”之所以说李渊并非酒后乱性才被迫起兵,正是从这里来的。实际上,李渊早就乱了晋阳宫闱了,而李世民也是知道的。两唐书对于此事的记载是一致的,只是《新唐书》中说是:“(裴)寂尝以宫人侍唐公,恐事发诛”。“尝”,不就是曾经的意思,裴寂和李渊干这事,应该不是一次两次了。
李渊自然是借坡下驴:“我儿(李世民)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
这才促成了李渊晋阳起兵。李渊起兵后,裴寂就将整个晋阳宫献给了李渊,其中包括宫女五百人、米九万斛、杂彩五万段、甲四十万领。李渊发大财了。
了解了晋阳起兵这段历史,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会发生“玄武门之变”了。
晋阳起兵,李世民就是主要的谋划者,而且已经实力非凡了。而李渊也不傻,他也因此担心李世民会夺位。所以,李渊才故意立了李建成为太子,借以平衡李世民的势力。同时,李渊对于李世民和李建成之争,也是听之任之。李渊觉得,只有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太子位,才能确保他的帝位稳固。
只是呢,李渊太小看了李世民。李世民能够促成晋阳起兵,对于帝位那更是志在必得。李建成在被立为太子之时,已经是必死无疑了,除非他才能比李世民高。此时唯一的悬念就是,李建成会死在李渊之前,还是之后了。
而李建成死在李渊之前,这完全是李渊走错了一步。李渊在挑起两子之争时,也要同时有自己的势力去打压双方,让两方保持势力的相对平衡,谁都吃不掉谁。这种情况下,李渊应该可以在帝位上得以天年。
而在李渊死后,李世民必然会争夺皇位,除去李建成,继承大统。只是让李渊万万没想到的是,李世民竟然提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此时的李渊,也就只能无奈的接受升任太上皇的命运,从此隐居深宫,以宫女为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