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火祭祖,清明节火纸的几种叠法

天美资源网

五火祭祖,清明节火纸的几种叠法?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在清明节祭祖时,人们通常会焚烧纸钱、纸黄金等纸制品,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尊重。下面是几种清明节火纸的叠法:

香山折法:将纸钱竖起来,一头插进土里,一头向外倾斜,呈现出香山的形状。

五火祭祖,清明节火纸的几种叠法

金元宝折法:将纸钱先对折成三角形,然后将两边对折,最后用手指将前端卷起,就形成了一个金元宝形状。

紫微斗数折法:将纸钱折成八个等份,然后按照特定的折法依次展开,形成各种不同的图案,如八卦图、天干地支图等。

六角星折法:将纸钱先对折成六块,然后将六块分别沿着中线对折,在两端处剪出六个小嘴巴,最后拼接成六角星。

清明节坟上烧纸有什么含意?

我是kiki夜晚要去看星,爱好中国传统文化,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国民间一年有四个鬼节,分别是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先说清明节的由来。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从介子推自己腿割下来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晋国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准备带着母亲一起去绵山隐居。

有近臣向晋文公说起了此事,晋文公羞愧莫及,忙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晋文公听从了这个建议,但大火烧遍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身影。待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已经被火烧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人们发现介子推脊背后面有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见介子推一片丹心,更是恸哭不已,追悔莫及。晋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介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介子推倚靠的那株老柳树死而复活,想起忠臣遗愿,便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亡人,寄托哀思。

说完了清明节,再说一下中国烧纸的由来。烧纸这种现象,在地球上各民族文明和各宗教文化中,可以说是中国独有。为什么会烧纸?这里也有一个故事。

话说清明节诞生六百多年后,时间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生意兴隆,为他赚了不少钱。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羡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伦学造纸。但是蔡莫的恒心不够,工夫还没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品质低劣,无人问津,两夫妻就对著一屋子的粗糙纸张发愁。最后,慧娘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天晚上,邻居们忽然听到蔡莫家传出了嚎啕大哭声。大家赶过来一问,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毙而亡。次日清晨,蔡莫当着邻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嚷:“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都呆住了,最后终于鼓起勇气打开棺盖,慧娘就跳了出来,告诉邻居们: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受苦。因为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着为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故意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就指着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以纸当钱的。”蔡莫一听,马上就去抱了两大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状,纷纷相信了这草纸的妙用,于是都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一句谎言却成就了一个民间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 这只是一个民间故事。其实,在中国的祭祀文化中,都是用当时珍贵的物品来祭祀天地祖先。世界上的每个种族部落也都有这种景象,就是人们围着一堆篝火焚烧各种物品,跳着狂乱的舞蹈来与天沟通,然后焚烧粮食、木材,以及牲畜甚至活人,用来祭祀,敬畏天地鬼神。自从纸张出现以后,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发现纸张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能承载书籍、字画,以及道教、佛教的裱文、符箓等,因为神奇,所以珍贵。于是先贤们开始用珍贵的纸取代同样珍贵的粮食、木材等物品,减少了浪费,同时也推动了历史文明进程。这种进步在历史上值得尊崇和称赞。 清明节祭奠烧纸,还是有许多讲究的:

1、不提倡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那都是唬人的东西。要买黄草纸,铺开后拿一张一百元的真钱在纸上压,要感觉这一百元是个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盖上去,直到把整张纸铺满。这样的烧纸在下面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最好去专业法坛恭请《祖先保佑金》等专用法金或者冥币,请师父按照先人的姓名地址填写好秉单汇表,然后再去焚烧。

2、用来拨拉烧纸的东西,用完之后不要再拿回家,直接扔掉。

3、去烧纸的来回路上,遇到有烧纸的尽量绕开,不要踩到,如果需要大步跨过去,过去之前你要先说一句,对不起,借过。

4、要烧纸前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北角要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给亲人烧纸前,先在圈外点燃几张扔到,打点一下没有亲人送钱的孤魂野鬼。

5、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烧纸时要念念有词,说些祝福的话和祈福的话。

6、一定要坚持看着烧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 这样的解答不知你是否满意,我是kiki夜晚要去看星,满意就请点赞关注哦。

回不到老家祭奠去世亲人?

清明节是后人祭奠缅怀已故亲人的日子,也是我国千百年来传承延续的中华传统文化。

每逢清明节来临之际,不论漂泊在外的游子,还是居家的人们,除非有特殊情况的,一般都会尽可能地回家祭奠祖先。以表不忘先祖,寄托缅怀之情。即使是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回乡祭奠的,也会在他乡遥望家乡通过各种祭奠方式寄托哀思。

近两年因新冠疫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疫情防控大于一切。为了有效地防止疫情的扩散与传播,国家及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防控工作,对人们清明节祭扫活动都做了理性的措施安排。

民政部21日召开2022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电话会议,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机构坚决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要求,抓紧制定与当地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祭扫服务政策措施,严禁“一刀切”、简单化,既要避免出现聚集性疫情和规模性反弹,又要努力满足群众的祭扫需求。

我们要遵照国家政府要求,做到健康祭扫、安全祭扫、文明祭扫。防控疫情和清明祭祖循序安排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祭扫,大力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自觉将清明节祭扫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结合起来。

春季风干物燥,农村、山区的人们在上坟祭扫时,一定要注意防火,确保安全祭扫。

过年山东这边都会在30晚上和大年初一磕头拜年?

打卡山东西北地区,拜年最先源起于拜祭祖宗,后又扩展到长辈。友情提示一点,在我们农村,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少,只要你的辈分足够高,那你就不可以去比你辈分低的人家去拜年,尽管那个人的年龄比你的爷爷都要大。

春节,预示着一年新的开始,也是过了冬天,开始迎接春天的标志,初一早晨大家都会拜祭祖宗,祈祷祖宗保佑今年平安顺利,同时拜望村里的贤人长辈,以示孝心。下面说下我们村里过年的习俗。

大年三十最忙碌的一天

上午开始准备祭祀的贡品。大年三十早晨起来就开始忙碌,一般情况下我负责烧锅,大人则负责炸鸡、炸鱼、炸丸子,这可都是过年的贡品,尤其是三十晚上祭祀天神更为隆重(下文具体讲)。我们则是最喜欢这个环节了,除了炸的整条鱼不能吃外,像鸡块、丸子可以大快朵颐的。具体炸什么,还要看各家的生活水平,当时我就挺羡慕人家炸的耦合,里面夹上肉,特别的好吃,以至于到现在看到耦合还是忍不住口水。当然还少不了一项重要的仪式:贴春联。

下午包饺子、请祖宗。基本上炸完这些贡品就是一上午了,中午简单吃点饭,下午开始包饺子,下午包饺子的任务量非常大,包的饺子要够一家人至少吃三顿,三十晚上、初一早晨、初五早晨,初五我们当地称为“破五”,具体来历不知道,这天早晨要放炮,吃饺子。一般来说下午包饺子的任务由我母亲独立完成,偶尔我会帮助母亲打打下手,更多的时候我会和父亲一起打扫庭院,下午一般打扫完庭院会到了初二再打扫,初一不会再打扫了。初一打扫的话,会将自家的福气扫出去的。下午大约到了3点多,最晚不会超过4点半左右的时间,我们回去祖坟上请爷爷奶奶、曾爷爷曾奶奶回家吃饭,仪式很简单,到了爷爷奶奶的坟地前,点燃鞭炮,嘴里念叨几句:过年了,爷爷奶奶(曾爷爷曾奶奶)跟我回家一起吃饺子。这个形式在正月十六还会举行一次,不过正月十六不用去坟地了,在家里就可以,就是过完年了将爷爷奶奶(曾爷爷曾奶奶)在送回去。强调一点:回来的路上要走直线,否则祖宗不会绕圈,回不了家。可能有人会问,兄弟几个都成家的怎么办?像我们家,大爷、叔叔都会派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我的堂哥堂弟去请,具体去谁家,就看祖宗的心情了。

晚上的仪式最为隆重、心情最为快乐。下午,请祖宗回来之后,就会吃饺子,吃完饺子,一般都会出去玩。大人聚在一起聊天,我们小孩则会带着各自的“炮”,如摔炮、嚓炮等各种各样的炮,到处都放,这天晚上基本上是人最齐全的,能回家过年的都回家过年了。而且过年也只有今天晚上有时间玩,不然明天拜年,后天走亲戚,一直要到了初七八才会闲下来,到了那个时候,又该写作业了。到了晚上八点左右,家里的每个房价的等都会亮起来,即使没有安装电灯的房间,也会点上红蜡烛。就连平时开灯超过两个我就就会被骂一通的母亲,此时也变得土豪起来,每个屋都是亮通通的。这个时候,母亲会摆上祭祀的贡品,一共要摆三个桌子。分别是老天爷爷,主管一家子的前途和福贵发达;保家爷爷和保家奶奶,主管一家子平平安安,家里不会遭盗、遭火等灾害;财神爷爷,主管一家子能够发财,财源滚滚;还有一个灶王爷,也是比较重要的,负责观察这家人的疾苦、温饱之类的,但是灶王爷爷不用专门摆供,俗话常说:灶王爷爷,掀锅就吃。摆供也是非常讲究的,在各个身为贴着神的画像,前面要摆上桌子,桌子上面一般摆上一只鸡(或者用炸鸡块代替)、一条鱼(炸的鱼)、丸子、肉头(炖的五花肉,四四方方的形状),中间会摆上一个碗,碗里面装着麦粒,里面插上香,一般是三根(也有的是一束)。我母亲会非常虔诚的在各个神位面前磕头,并在嘴里念念有词(都是想对神仙说的话)。有时我母亲还会要求我们去给神仙磕头,并将我们的理想告诉神仙。等这些都忙完了,大多数人家会看咱们中国的最大综艺节目“春晚”。记得小时候里面的赵本山可是压轴节目,他演完之后,我们就准备开始放鞭炮了,也就是晚上十二点,这时会听到村里此起彼伏的声音,大约半小时左右,母亲关了各屋里的等,催促我们上床睡觉。

初一是一年之中唯一一次自愿早起的早晨

早晨拜年。早晨很早的时候就会被母亲叫起来,大约5点左右的样子。在记忆中,起来的时候,屋子里已经是热气腾腾,母亲正在下饺子。起来之后,是不允许大声说话的,所以大家也索性不说话了,母亲叫我们的时候,看到我们睁开眼睛,会给我们压岁钱。到了厨房,母亲会让我们先喝一碗红糖水,预示着一年都会甜甜的。喝完红糖水放鞭炮、吃饺子(早晨一般不会洗漱的,是不是有什么讲究还真不知道,不过现在都会梳妆打扮,尤其是女的,毕竟一早还要出去拜年)。吃完饺子,家里的大门将会打开,这天早晨如果没有开门的话,别人是不允许进入的。我一般会去奶奶家(当时我奶奶独居)、叔叔家去拜年,不仅是血缘近,而且可以收到压岁钱。顺便提一句:初一早晨的饺子要在吃饭前送给长辈,就是我奶奶家一份,如果父亲有叔叔、大爷的,也是需要送的。大约到了5点半左右,村里开始热闹起来,而且拜年的人,根据远近分成了不同的小团体。小的时候是跟着我母亲还有婶子一起去拜年,那是都会给一些瓜子、糖果之类的,在当时这可是比较稀罕的,不是天天能吃上的。大了之后,会跟着我的父亲和叔叔们一起去,不想和他们一起去,他们去了都是让烟、抽烟,我们只能象征性的拿块糖,还要注重稳重一点,所为稳重,就是不能多拿,别人给也不能要。后来成家立业,父亲母亲早晨除了有限的几家外,已经进入到了在家等别人来给拜年的行列了。我和我的堂哥堂弟们一起去拜年,媳妇则和堂兄弟的媳妇带着孩子一起去。

早晨去拜年,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到了人家,说声“给您拜年了”,做出要磕头的样子,人家则说一声“人到了,礼就免了吧”。发烟散塘,开始下一家,速度要快,因为根据习俗,要在太阳升起之前拜完年,太阳升起之后拜年就不算了(履行起来没那么严格)。但是现在村里像我这么大的,都是初一早晨一早回家拜年,拜完年差不多到9点多了。

拜年有一户是必须磕头的,那就是摆放祖宗灵位和宗谱的人家,一般都是本族里面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而且老两口都健在的),到了这家,会虔诚的给祖宗灵位磕头,无论男女都是必须要磕头的。

中午会餐。中午一般来说饭菜都比较丰盛,会将爷爷奶奶叫到家里来吃。如果是兄弟好几个,爷爷奶奶则是轮流去吃,这也不是临时起意去谁家吃,也是有讲究的。过年的时候,爷爷奶奶的亲戚,比如女儿、外甥、娘家兄弟等都会来看望,兄弟几个就会轮流招待,每家负责一年,轮到谁家,初一爷爷奶奶就会在谁家吃饭。如果家里条件好的话,可能会将兄弟几个都聚集在一起吃饭,热热闹闹的。

下午时间是补充睡眠的。下午一般来说就没事了,除了一个村里比较近的会相互来往走动一下,比如我姥姥村里的一个女孩嫁到了我们家,在我姥姥村里论辈分她需要叫我母亲为姑姑,每年初一的下午她都会来看望一下(一般像这种亲戚关系,除非在一个村里,否则不会走动的)。我父亲的姨妈家(我奶奶的妹妹),在下午和我姨爷爷一起去看望我的奶奶。其他的基本上要不凑在一起大牌,要不就是中午补个觉。

晚上疯玩。晚上是最闲暇的时间,孩子收了一点压岁钱,大人晚上无事关系比较好的聚在一起喝点酒,打会牌,整个一天都是其乐融融的。这天特别强调一下:初一一天是不允许说脏话,打架的,也就意味着不能骂孩子,也不能打孩子,这可就发疯了,早晨收的一点压岁钱全部贡献给了小卖部,平时吃不到的零食,玩不到的玩具,都会在今天变现。当然不能太过分,否则挨不挨揍还是要看父母的心情。

现在过年的年味逐渐淡薄了,村里除了老人,像我这么大的基本上都定居在了县城里面。家里虽然有老宅院,如果父母在老家的话,三十还会回去。如果父母来到城里和孩子一起生活或则不在了,一般来说就是初一早晨再回去,中午如果有叔叔伯伯的话,会一起吃个饭,如果没有的话,中午又赶了回来,过年就是早晨的几个小时。不管是我们这一带,孩子这一带也永远失去了初一早晨对糖果的渴望和对压岁钱的强烈期盼,甚至各种各样的花炮也被禁止了,过年只存在了晚上的春晚。

清明是叫祭祖还是扫墓?

清明节快要到了,不同地方的人们就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祭祀、扫墓,纪念先人。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谋害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难忍所遇的艰难险阻甚至有丢掉性命的危险,大多陆陆续续离他而去。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无处觅食,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救他一命。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加封重臣,不知什么原因居然忘了救他性命的介子推。有人提醒他,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这时,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就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始终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相抱着藏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的树洞里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在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藏身的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后来,晋文公就把介子推死去的日子定为清明节,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烟火。

这首诗的最后七个字“勤政清明复清明”也成了千古至理名言。

关于“清明”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了。

字典里的“清”:形声字,碧绿透彻,本义是水清。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用清字来形容水。用清字组词也都和水有关,如:清直,清波,清泚,清涟;……几乎都是用来形容水的。

古人为什么这么崇尚水呢?“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古人用水是“与君子比德也”!

要求人们要像水一样的谦卑、亲善、真诚、自然,这样一个人才能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

字典里的“明”字,会意字。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本义是清晰明亮,用明字组的词如:明白、明智、圣明、英明等都含有这个意思。

这也是要求为官者要从内心深处真正的为人民服务,造福一方人民;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清明复清明”介子推在诗的最后一句中重复了两次清明,强调了为官要清正廉洁是无止境的,清明也是无止境的。

清明节到了,愿为官者也来读读这首诗,使得自己的为政能够“勤政清明复清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