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游戏的危害,小孩玩桌游游戏包装盒的危害有多大?
国家玩具安全规范要求,所有玩具的制作材料应该清洁干净,无污染。玩具是孩子们经常接触的东西,也是孩子最喜欢的礼物。如果这里面含有大量甲醛的话,将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目前市场调查显示,不规范的厂家有甲醛超标的情况: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原材料。一方面是油漆。
游戏害了年轻一代?
你认为呢?
网络游戏可能像一颗毒瘤严重侵害青少年身心?
先不说网络游戏是毒瘤还是文化,你看看想想你身边的人,金哥也相信有很多朋友在下班回到家会玩玩游戏放松一下,小到二三年级的小学生大到五六十岁的老年人都会玩游戏,随着现代网络科技化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电脑,连手机上的各自游戏也是五花八门:老年人玩的象棋、五子棋,中年人玩的麻将、斗地主,年轻人玩的吃鸡,王者荣耀,小孩玩的装扮游戏等...
网络游戏行业每年以20%速度在增长,在互联网三大盈利模式里游戏模式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方,它是唯一一个从诞生以来就没衰落过的行业,其他行业要么短命,要么是厚积薄发,就算有长久的行业也会有那么一段衰落期和薄利期,唯有游戏产业,一直都经久不衰。
如果你还不知道游戏行业能干什么的话,那你该醒醒了朋友,2020年了!
1. 职业游戏选手。如果你有游戏天才的天赋加上足够热爱游戏的心,那么你可以去试一试当职业选手,(但这个前期真的很苦,每天除了训练打游戏还是打游戏,小年轻玩世不恭的游戏态度和对游戏理解的不到位,也会被教练抓来指导和训话),只要你玩的出色就有机会去比赛,2018年雅加达第18届亚运会将电子竞技纳为表演项目,电竞中国队拿了两金一银凯旋而归,得到国内一直赞扬。
2. 游戏主播。现在游戏的五花八门使得各种游戏的高端玩家开始在斗鱼直播,虎牙直播等直播软件上直播玩游戏,操作非常简单,只要你有台配置高的电脑,高超的游戏水平,足够的业余时间,再配上一些话筒、摄像头,当你出现一波精彩操作的时候可以做个小视频投稿给微博上的游戏大佬,大家看完觉得你玩的好就会来看你的直播,慢慢的积累人气。
金哥搜索了一下新闻,中国游戏行业在2017年营收就近2200亿 ,占全球份额28%,现在正在逐年递增,这个游戏行业也算是一种新型文化产业,但是接下来金哥还是要说一说这个游戏行业的“毒瘤”事件。
大部分家庭为了能联系到孩子,专门给孩子配备了智能手机,但是呢这个游戏的魅力是巨大的,正常的孩子一学就会,心软的家长们觉得孩子们有一定玩的时间,于是孩子们开始肆无忌惮的玩游戏。
发生这样悲剧的事情,大家都是很痛心的,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次事件中,家长的管理方式也有问题。 因为这种事件的发生致使很多大人开始教育小孩游戏有害、游戏不好之类的,然后埋没了真正的游戏天才。事实上,任何有趣的事物都会有让人成瘾的几率。而且目前游戏的主体玩家仍是成年人,玩游戏的人很多,真正成瘾的也只是一少部分人。如果不找寻管理之道,而选择一刀切,与数字娱乐时尚兴起的大趋势相违,只会治标不治本。
综上,金哥说控量、防沉迷、分级是国内游戏后期发展的一种改变趋势。而家长群体(60后、70后、80后)中的大多数人也要对对游戏的认知观进行改变。亲爱的读者,你认为游戏行业到底是一种文化还是毒瘤呢?
对于玩游戏的学生越来越多?
屁话不多说,整死腾讯就可以了,娃子们就可以健康的成长了!如果有不服的来辩!
首先:网游,手游都是打侧边球,请问现在实名制这么简单,为啥不推广实名制
其次:网友手游的研发推广此消费人群就是包含一大部分未成年人,试想,如果发现未成年人玩手游充值一大笔钱,奸商们根本不会顾及游戏者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
第三:未成年人本身自制力就不强,腾讯来个是人就能看懂沉迷的游戏,无良无德。少年强中国强,少年成迷游戏,中国肯定强不了
对了我来给喷子们补补脑:实名制的认证是要上传身份证,自己人面比对材料到某程序的后台,然后再通过调取公安机关比对核实才能通过,不是在网上输入个身份证号就ok了那么儿戏,所有盈利性的游戏网站的实名认证就是个屁,装装样子而已!
如何戒掉网瘾和游戏瘾?
过去的这些年,“网络成瘾”这个话题在媒体间广泛报道,通常是一个孩子、青少年,把自己与真实的人际世界隔离开来,而整天泡在网络的世界里。
于是他们的亲人就认为孩子得了心理疾病,甚至有父母把孩子送到一些中心去“戒网瘾”。
“网瘾”真的存在吗?真的是一个独特的心理疾病吗?百度百科对“网瘾”的解释是:
网瘾为网络成瘾症的简称,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社会对于网瘾的概念和认识以及对网瘾的干预和处理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且概念并不统一。
仔细看最后一句,不难发现:很多研究者对于“网络成瘾”这个诊断是持怀疑态度的。
引述一位研究者的话:
“如果一个人网络成瘾,那他究竟是对什么上瘾呢?”
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来考虑一下人们上网的目的:
有的人上网是为了聊天;
有的人上网是为了玩游戏;
有的人上网是为了看动画片;
有的人上网是为了购物;
有的人上网是为了看小视频;
有的人上网是为了晒自己的生活;
有的人上网是为了追剧;
有的人上网是为了追综艺节目;
有的人上网是为了看网络小说;
有的人上网是为了……
既然上网可以做这么多事情,那“网络成瘾”,究竟是对什么成瘾?人们是否有可能对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上瘾?
真是“网络成瘾”,还是其它方面出了问题?如果一个人,只愿意在互联网上和人交往,不喜欢在生活中出门和同伴玩耍,这真是“网络成瘾”吗?
他更可能是“不善社交”。
如果能有朋友帮助他提升社交能力,在现实生活有几个好朋友,“网瘾”不用戒,自然就“好”了。
如果一个小男孩,每天最爱做的事情是上网打游戏,这真是“网络成瘾”吗?
事实可能是因为他的生活太单调。
因为父母没时间陪伴,又不敢让他自己出门骑车、玩滑板、打球……于是他只好待在家里,而打游戏是他唯一的娱乐。除此之外,就只能在家写作业、做题了。相比之下,当然打游戏有趣得多。
如果爸爸妈妈能把他的生活安排得丰富一些,他自然不会整天对着电视和电脑了。
电视、游戏和互联网,对孩子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害?还是有益?都有!
父母对于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这事儿,总是充满了矛盾感。
既不希望孩子老玩电子产品,又担心孩子完全不会玩电子产品,而且,事实上我们今天的生活也避不开电子产品。
先说说弊端:弊端一:运动量减少
使用电视、电脑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活动量减少。
每天看电视或花大量时间使用电脑超过2个小时的学龄前孩子,相比观看时间较短的孩子,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
所以,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应该限制儿童使用电视和互联网的时间,他们建议2岁以下的孩子不要使用这些产品,2岁以后可以每天观看高质量的儿童节目,但最多不要超过2个小时。
弊端二:无法很好地理解虚拟世界
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在电视上接触到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也不是真实的。
所以当孩子看电视,或使用网络的时候,他们往往没有理解视频中的故事情节,不能很好地回忆出故事的细节,对故事中的角色的动机所做出的推论也往往非常局限,甚至是不正确的。
而且,学龄前孩子往往不能把电视节目中的想象和现实区分开来,如果看了动画片,就真的相信有一只会说话的猫生活在大街上。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广告。
孩子们接触视频广告的时候,他们不能批判性地理解和评价自己所接触到的信息,于是,他们会完全接受广告里对某个产品的宣传。
弊端三:过多暴力
今天的很多电子游戏,使得孩子们见到了太多的暴力场面。甚至可能比以前很多人一生所经历的都要多。
比如,在很多游戏里,你可以用火焰枪干掉一整队的人,有的人受伤后还在痛苦中挣扎。
这些暴力游戏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已经有报告总结了很多前人的研究,得出了比较可靠的结论:暴力游戏增加了孩子们的暴力行为,相对于电视来说,暴力游戏对孩子们的影响更大。
原因可能是暴力游戏使得孩子们对暴力的敏感性降低,因此不那么反感暴力,增加了使用暴力的倾向。
现在我们来说说好处:好处一:促进认知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息加工能力的提高,他们理解视频内容的能力也在增强,对事情的记忆越来越精准,越来越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节目的核心信息上。
这种进步表明,电视和其他新媒体的力量,能够促进孩子认知的进步。
美国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儿童节目,现在很多中国的小朋友也非常熟悉,就是《芝麻街》,于是心理学家们对《芝麻街》,做了很多追踪研究。
《芝麻街》创作的初衷是给学龄前的孩子提供搞教育经验,确切目标是教授字母、数字、扩大词汇量。
后来很多证据表明,《芝麻街》确实实现了这些目标。近来很多研究也表明,类似的一些儿童节目都对孩子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好处二、提升智力
我们之前专门有文章讨论过,智力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影响是很大的。有些人智商上升很多,而有些人的智商却有很大程度的下降。
原因何在?
通常,那些智商提升的人,一直处于智力刺激较强的环境之中;
而电子游戏能帮助我们提升智商吗?
今天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肯定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玩的电子游戏。早年的电子游戏,视觉体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重复。
但今天的电子游戏,却能够提供丰富而复杂的体验,让玩家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大量的问题解决任务。
而且,玩家通常还需要自己去总结出规则。今天的互联网上就有很多爱好者们写出来的游戏攻略,有的简直长到能出书。
除了网络游戏,软件等变得更复杂,甚至连流行的电视文化也变得需要更多的认知加工了。和过去的电视剧不同的是,现代的电视剧情境编制和人物塑造要复杂得多。
这当然不适合非常低幼的孩子,但大一些的青少年,如果使用这些电子游戏、观看这样的电视节目,确实是更能让人去阅读、反思、以及练习问题的解决。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表达:网络、电视、以及其它电子产品,它们只是中性的工具而已。
有的人能够通过好好使用它们,来促进自己的认知和学习,或者适当地娱乐自己;而有的人却成了所谓的“网瘾少年”,沉溺其中。
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一个事实,确实有一小部分孩子,或是成年人,他们使用网络的方式损害了他们个人、社会、学习、以及职业生活。
比如,有研究指出,一些长期使用网络的人感到隔离和孤独。
可到底是什么导致他们如此不健康地使用网络呢?
家庭氛围不好,自主性丢失、低自尊、寻求外界认可、缺乏动机……都是可能的因素。
如果觉得自己的孩子、或是自己这段时间上网上得太多了,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了,那并不是因为得了“网瘾”这种新病,好像只要“戒掉”就好,而是生活中某个方面出了问题,需要调整、解决。
否则,光“戒网瘾”,不是本末倒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