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怎么灭亡的,秦到底是如何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的

天美资源网

齐国怎么灭亡的,秦到底是如何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的?

麻隧惨败,是秦国失去大片国土,国家向东发展的战略收到严重挫伤,社会资源也折损很大,秦国路在何方?如何才可以让秦国重新强大起来?在秦国尚未想清楚的时候,晋国有了一个高瞻远瞩的晋王,正在谋划灭掉秦国的战略准备。

自秦穆公之后,秦康公再位十二年,秦共公在位五年,秦桓公在位二十七年,这三个国君只想着报复晋国,而别无其他的政治理想。从崤之战算起,至秦桓公三年,二十八年间,两国作战十三次,秦国四胜八负一平,还是不肯罢休。

齐国怎么灭亡的,秦到底是如何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的

秦桓公二十六年(前578)秦晋之间大战四起,是为麻隧之战,秦国惨败,由黄河岸边撤退至咸阳一线,国势走入低谷。

秦晋争斗三四十年,昔日的秦晋之好变成了比邻而居的仇敌,秦国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晋国也多灾多难,并失掉了霸主的地位:晋文公在位九年;晋襄公在位七年;晋令公在位十四年,被赵传杀死,立晋成公;晋成公在位七年,晋景公在位十九年。

晋景公即位时,晋国面临南、西、东三大对手。东边的齐国,与晋国实力相当,也想称霸中原,势必产生矛盾。南方的楚国则是晋国长期以来的对手,自不必说。

西方的秦国,晋国多次尝试着要与之和好,秦国都不予理睬,总在侧被骚扰,还与楚国联手,对抗晋国,严重拖了晋国的后腿。加上中原各诸侯小国朝晋暮楚,背心离德,搞得晋国大为光火。

晋景公决意兴复霸业。他看明白了,首先要拆散秦楚联盟,然后才能逐一击破秦国、楚国、齐国、恢复霸业,于是构想出一个非常宏伟的大战略。

先是在鞍之战中痛打齐国一顿,利用齐国提出休战的机会,给足齐国面子,双方体面议和,从而联合、稳定住了齐国,少了一个敌人,多了一个朋友。

然后去争取楚国东南方向的吴国,帮助吴国发展农业生产,训练他的军队,学习射箭、驾马、车兵、布战之法,目的是让吴国从东方牵制楚国。

吴国果然开始危害楚国,把楚国原来侵占的蛮夷之地统统抢过来,拉开了吴楚争霸的序幕,为后来者吴王、兵圣孙武、越王勾践、文种提供了舞台。

楚国不堪其忧,“一岁七奔命”,又因为与晋国争霸,抽不出精力来对付这个捣蛋鬼。

晋国乘机提出与楚议和,释放战俘。楚国非常乐意,匆匆议和,掉头对付吴国去了。晋国主动与楚国议和,目的在于避开两线作战,全力对付秦国。

晋国这么想,楚国何尝不这么想?两国各有各的打算,所以轻松达成协议。和楚对秦,这个战略是晋景公开始的,最终在晋厉公手上完成。现在晋国终于可以从容的掉过头来收拾秦国了。

晋厉公先提议与秦国会盟,试探秦国的态度,期望不战而胜,秦桓公同意在黄河岸边举行两国首脑会晤,晋厉公按时去了,秦桓公到了黄河西岸,不肯过河,派一位大臣前来拜见,晋厉公也只好派大臣回访。因此有人断言,秦国对和议没有诚意。

果然,秦桓公回去之后,派人联合楚国、白狄攻打晋国。楚国把消息透漏给了晋国,因为晋、楚已经签约,成了朋友。秦晋会盟失败,晋楚议和成功,这是秦晋麻隧之战的基本形式。

当时,秦国都城在雍,今陕西凤翔渭河北岸;晋国都城在绛,今山西曲沃县西南,两地相距四百公里。

秦晋地界,有五条大河,因黄河而彼此联通。东西横向的水道,渭水与黄河汇流后,继续东去。南北纵向,分别排着分水、黄河、洛水、泾水。只要有一个羊皮筏子,五条河流都可以过去,在两个国家任意穿行。

秦国从渭水能轻松到达黄河,晋国则更容易,顺着汾水下去,六七十公里就到了。南北纵向排列的黄河、洛水、泾水,正好阻断陆上交通,也成为秦晋的天然屏障。

两国区域,由北而南,大致以洛水为界,直到潼关、华山。因此,三大河流之间的地区,成为双方攻防与争夺的主要区域。

秦晋麻隧之战发生在泾水岸边,是晋国突破黄河、洛水,向西的结果。

晋楚议和,就意味着秦国被孤立。此等形式,秦桓公浑然不觉,经率先挑起战争。

秦桓公二十五年(前579),秦桓公联合白狄进攻晋国,被晋国击退,晋国由此为由,预备在来年春夏,联合诸侯各国,拟对秦国发起大规模的攻击。为求得最大的战果,速战速决,晋国做了两项准备。

秦桓公二十六年(前578)夏四月,晋厉公派大夫吕相赴秦,发表他的演说稿,宣布与秦断交。

那是春秋时期最长的外交文告,很有名,历数秦国的背信弃义,隐含着高深的谋略思想,当然也歪曲了一些事实。

大意是说:“昔日,晋献公与秦穆公齐心协力,结成秦晋之好。秦穆公不忘旧德送我晋慧公回国;继而又对韩元之战表示歉意。送我晋文公归国。这些都是秦穆公的功劳。”

“晋文公不顾辛劳,披坚执锐,东征西讨,使虞、夏、商的后人都来朝拜秦国,承认秦国的大国地位,总算报答了旧恩。”

“晋文公率诸侯及秦国伐郑,秦国擅自与郑国结盟撤军,诸侯痛恨秦国的背叛,纷纷要求讨伐。文公害怕秦国受损,稳定猪后情绪,秦国军队才能安然无恙。这些又是我们对秦国的恩惠。”

“晋文公去世,秦穆公不顾我大丧,出兵伐郑,灭我滑国,离散我兄弟,倾覆我国家,我晋襄公不忘秦国的旧恩,又担心社稷受损,才有了崤之战。但仍然希望与秦国和解,所以释放孟明视三人,秦穆公不觉,反而勾结楚国,继续与我为敌。幸好上天发愿,楚成王殒命秦穆公的阴谋未能得逞。”

“自秦康公以来,秦国屡屡出兵,倾覆我社稷,动摇我边疆,我不得不奋起反击,才有令狐之役、河曲之战,这些都是秦康公的罪过,以致断绝了两国关系。”

“到您秦桓公时,晋景公与我都愿与秦国修好。不料您又临场变卦,破坏会晤,还邀约白狄攻打我国。楚国讨厌您的反复无常,才把您的谋略告诉了我们。”

“诸侯听说您出尔反尔,非常痛恨,所以来找我。我率领诸侯来听您的命令,只求大家和解,您若惠顾诸侯,同情我的处境,愿意结盟,我保证和诸侯撤兵,岂敢发起战乱?您若不施大惠,寡人不才,无法让诸侯撤兵。”

“这里把情况都跟您说明白,希望您认真考虑一下秦国的利益。”

晋国搞这么一个文绉绉的布告,真实目的是麻痹楚国,好让楚国相信,这次出国伐秦是为了了清两国的恩怨,掩盖“今日伐秦是为了明日更好的攻楚”这个意图;其二是博得诸侯同情,让天下以为,晋国诚心诚意言和,秦国却背信弃义,出尔反尔,率先挑起战斗,晋国迫不得已,要打一场正义的反击战。

果然,打败秦国之后,楚国也被打败,晋国实现了自己的构想,当年崤之战相比,可知晋景公的谋略之深远,包括稳住齐国,帮助吴国,拉拢楚国,痛击秦国这四个步骤。最终是为了打击楚国,兴复霸业。晋国用了两代人,才实现这个目标,可知这个谋略的复杂程度。

发布公告之后,晋国联合齐、郑等八国,集结优势兵力,晋国四军,加上八国联军,大约十二万人,目的在于速战速决,对秦国给予毁灭性的打击,也不给楚国可乘之机。

秦国方面,兵力如何布置,文献没有记载,也许是秦国羞于此战,事先已做镇前收缩,聚集兵力。

两军在泾水西岸的麻隧决战。秦军的排兵布阵不够变通,敌人明明在数量上有优势,却仍然遵守传统的冲线阵法,背水而战,以劣势兵力突出于大军之前,无异于任人宰割。

晋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对秦军展开猛烈攻击。战斗应该很激烈。秦国方面,泾水东岸的部队被全歼,两员大将被俘。晋国一边,曹宣公阵亡,是一个重大损失,伤亡数字不明确。

晋军追过泾水,看秦军主力被歼,作战目的已经达到了,于是收兵回国。

秦军收拾残部,退守咸阳,是秦嬴建国,积极东进以来,唯一一次的倒退,退的还很厉害,秦穆公已经到达了黄河岸边,现在则向西退回到了河水、洛书、泾水三条大河,也丢失了好大一片土地。

这次的惨败对秦桓公的打击很大,第二年他就死了。

联合谁,打击谁,这是混乱时期的重要选择。晋国与秦国征战几十年,到晋景公时,高瞻远瞩,终于看清了霸业兴衰的根源:要么联合秦国,要么打垮秦国。总之,不被秦国拖后腿,晋国才能复兴霸业。

当时中原各诸侯小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朝晋暮楚,无信义可靠。这是利益所致,与道德无关。为争取中原诸小国,晋国先选择齐国,然后才有精力破坏秦楚联盟。

有诚意,可不战而定秦国;无诚意,则出兵痛击,为了彻底打垮秦国,还需要照顾两个谋略要点:一是迷惑楚国、麻痹楚国,使之坐山观虎斗,不出兵救秦;二是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不给楚国机会。

由于这样深远的战略谋备,晋国一战而定秦国,打的秦国几十年不敢来骚扰。三年之后,晋国大败楚国,重新恢复霸业。

秦国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战略构想。春秋中后期,鸣鼓而战、堂堂之阵的传统阵法已经加入很多“诡诈”的特点。

秦军如果能运用“兵者,诡道也。”也许不会损失那么惨重。将士赴敌,死伤聚万。秦国退守咸阳,精锐大部分被歼灭,好几十年不能振作,一直疲软到战国时期。

秦国虽然吃了败仗,仍然是个大国,仍然具备相当的实力,自保一方还是绰绰有余。

从秦穆公死,到秦孝公即位,二百六十年时间里,秦国有十五个国君,做出贡献的有四个。

秦晋麻隧之战之前,晋国破坏秦楚联盟,派人到东方去联合吴国。吴国又是小国,断发纹身,跟中原联系不多。

替晋国谋划的,是一个受到迫害的楚国大臣。他逃到晋国,为表忠心,也为报恩,就跟晋景公说:“楚国东方有一个吴国,联合他们,让他们侵扰楚国,楚国就难受了。我们乘机提出议和,楚国一定会答应。晋楚合成,秦国就孤立,我愿意为大王联系吴国。”

吴国在长江下游,那时的长江流域,森林广布,气候潮湿,不适合居住,几乎没有怎么开发。吴国在几位英明君主的领导下,逐渐崛起,开始与楚国捣乱,抢地盘。

大名鼎鼎的伍子胥,就是在那个时候逃到了吴国。他是楚国的大臣,楚平王制造了一起冤案,把他的亲人都处死了,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因此决心复仇,倾覆楚国。

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图谋,一个人与一个国家对抗,但是他做到了,因此留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得出结论,现在的吴王无法帮自己实现愿望,于是帮一位贵族公子刺杀吴王,夺取王位。

他跟吴王说:“有一个人,写了一部兵书,十三篇,很值得看,大王可有兴趣?”于是默默无闻的孙子,一夜成名。

在孙子,伍子胥和另外几位能臣的辅佐下,吴国打了五仗,终于攻入楚国国都。那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六年,伍子胥不甘心,掘开坟墓,鞭尸三百泄愤。他用十六年实现了复仇计划。

齐、晋两国各有各的麻烦,无心救楚。现在只剩下一个秦国可以救楚。于是,楚国的大臣申包胥徒步走到秦国来搬救兵。

据说他的脚走破了,鲜血染红了秦国大殿,秦国自麻隧之战大败以后,早已不想干涉中原事物,遂不予理睬。

申包胥在大殿上靠着墙壁痛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被感动了,赋诗言之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兴于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申包胥叩头九次,才坐下来,估计累得不行了。

秦哀公三十一年,秦将子蒲,子虎率战车五百乘及数万将士与申包胥一起救楚。子蒲说:“我还不知道吴国人的战术,而让楚军先出击”,秦军从另一边包抄合击。

楚人看到了复国的希望,信心大增,残余部队陆续汇集起来。打了四仗,三胜一负,击退吴军,救了楚国。此时已经是秦哀公三十二年。

从表面看,申包胥救楚没有丝毫谋略的影子------正是谋略六品“入神”的特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金石真的会为你而开吗?也许你才哭了一天一夜,嗓子就哭哑了;别人听不到你的哀伤,如何感受你的精诚?

至诚,就是至虚,虚无缥缈;两手空空,而能借来数万将士,不是很难吗?

嬴稷灭六国的顺序?

灭六国的顺序以及时间为: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赵国;

公元前225年,秦国灭魏国;

公元前224年秦国灭楚国;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燕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秦国历经十年时间统一了六国。

秦国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从此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建立。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东夷?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老包杂谈。

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从伯益开始说起。

伯益也作伯翳、化益、柏翳等,原名大费,是大禹统治时期的东夷首领。

他之所以叫大费是因为他的封地在费城,而费城离少昊的统治区域非常接近,可见伯益也是一个东夷本土历练出来的领导人。在这一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周边各民族已经渐渐处于附属地位,尽管如此,东夷在伯益的领导下还是拥有不可小觑的实力。伯益的出身到底如何?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可以说伯益的身世非常复杂,他既有黄帝一族的血统,又具有东夷一族的血统,最后还有了少典族的血统。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因为“玄鸟陨卵”一句。

古文中所说玄鸟可以理解为燕子,但是在很多场合它指的都是神鸟凤凰,而神鸟凤凰则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族的最高图腾崇拜。

黄帝一族的女脩因东夷的图腾而怀孕生子,这就说明华夏族和东夷族在蚩尤、黄帝一战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融合,但是东夷人还是很好地保留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且对华夏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自然包括通婚。

可以这么说,伯益因为兼具了三个优秀民族的血统从而也拥有了三个民族优良的文化基因。而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先进的东夷文化。

伯益所处的时代大概为龙山文化末期到岳石文化初期,他非常完美地继承了东夷人所擅长的农耕和畜牧业。东夷人从北辛文化开始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农耕和畜牧技术,北辛文化遗址发掘出了成套的农作工具和已经驯化了的家畜、家禽骨骼。

《孟子•滕文公上篇》记载:“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汉书•地理志》记载:“伯益知禽兽。”《后汉书•蔡邕传》记载:“伯益综声于鸟语。”

这几条记载都显示了他在驯化禽兽方面有着过人的造诣。正是因为伯益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才能够进入中原统治集团的核心管理层,成为显赫一时的诸侯。

伯益在进入中原管理高层之后一共做了三件有功于民的大事:

一、帮助大禹治理洪水(事迹见上文)。

二、着力发展农业、畜牧业,把东夷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了更多地方。

在这期间他把稻作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推广,让更多人得到了实惠。

《史记•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禹)与益予众庶稻鲜食。”

不仅如此,伯益还发明了水井,《世本•作篇》记载:“化益作井。”《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这些说法也与龙山文化考古中所发现水井遗迹相吻合。

三、在治理洪水期间总结了天下的地理形势风土人情,《山海经》得以初步成型。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禹)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理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由于伯益劳苦功高功勋卓著所以帝舜才让他掌管全国的畜牧业,到大禹当政时期他已经成为了天子候选人。

不管大禹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敷衍大臣,总之他的这一举动让伯益走到了政治权力的最中心,同时也使得东夷族的半只脚再一次踏进了主流文化的门槛。也正是因为天子候选人的职位,伯益和东夷族最终遭受了灭顶之灾。

按照黄帝以来古制,政权的交替都是公天下,但是到了大禹当政的时候禹的儿子启暗中积聚力量最终夺取了天子位,开启了家天下,继之而来就是伯益和东夷族的悲惨命运。

《史记•夏本纪》记载:“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这一说法很不能让人信服,作为一个东夷人而能进入中原统治中心,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伯益的功劳、德行和威望,“日浅”一说根本站不住脚,这只是正统史家对启夺位的做法的掩饰罢了。

伯益在《史记》里还仅仅是失掉了本该属于他的地位而已,但是《古本竹书纪年•夏纪》的记载却截然不同:“益干启位,启杀之。”这一记载前半句错误后半句正确。“益干启位”一说不合古制,更不合口口相传的历史。

郭沫若翻译过《楚辞·天问》里一段话:“夏启代替伯益做了国王,而终于杀死了伯益,从失意的情况中,启为什么又能够转入得意?未行征诛,同受禅让,为何伯益失败,夏禹繁昌?”显然屈原对于启的做法非常不满,这也就说明伯益最终是被启杀死的,而非平常所说避居禅位。所以应该是“启干益位”而不是“益干启位”。

伯益在和启的斗争中战败之后东夷族也随之危如累卵。《古本竹书纪年•夏纪》中多次提到了夏王朝针对东夷族展开的战争,最终导致了东夷族的分崩离析和东夷文化的衰落。

自夏至商周,东夷再也没能崛起,而是逐渐融进了华夏文化,直至最后消亡。在这次激烈的夷夏之争以后东夷的一部分族人从中国东部远迁西北内地,成了秦、赵的先祖,其中犹以秦国为典型,所以在战国初期东方六国一直称呼秦国为蛮夷之邦,视其为不开化的蛮族。

可正是这个曾经被称作蛮邦的诸侯国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千古伟业,第一次让中国变得异乎寻常地强大。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就是因为她在形成之初的上古时期就是一个多元的包容的文化系统,而东夷文化无疑是这个巨大的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

如果上古中华文明缺少了东夷文化这一支的加入和补充,那必是一个先天发育不良的文化系统,就算能走得长远也不会辉煌如斯。

早在黄帝之前,东夷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华夏族,并且有了民族大融合的可能和契机。东夷在上古时以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对周边部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从黄帝和蚩尤大战之后东夷族的各方面先进技术都进一步向中原地区传播,东夷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让相对落后的华夏族在历史发展中取得了更大了成就。

而中原势力也更进一步向东部地区扩张,这就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黄帝和蚩尤的东西大战是中国走向统一的巨大里程碑,是中华文明最终成型的推动力。

在伯益时期,东夷的势力虽然逐渐落后于华夏族,但是他们在农耕、畜牧方面还是领先于华夏族,所以他再一次充当了文化宣传大使的角色,将更高一级的稻作文化技术传播到了更多地方。东夷族对中国农耕文明的贡献功不可没。

东夷后代——秦国的大一统更是为中国的团结、稳定、发展奠定了基调,秦朝之后中国不管如何混乱最终都会分久必合且文化昌盛。

不仅如此,东夷人的性格也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太昊的博大睿智,蚩尤的刚强勇武,少昊的守成开创,伯益的殚精竭虑,这些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魅力,更是东夷族民族性格的代表和集中体现。而这些优良品质最后都被华夏族吸收融合,从而形成为了中国人刚柔兼具、拼搏奋进的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2]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3]佚名撰,张洁、戴和冰点校.古本竹书纪年[M].济南:齐鲁书社,2010.

[4](汉)司马迁.史记[M].湖南:岳麓书社,2005.

[5](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M].山东:齐鲁书社,2010.

[6]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清)马驌.繹史[M].王利器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2.

[9](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0]张觉.吴越春秋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11](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张正明,刘玉堂撰.荆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3]董楚平,金永平等撰.吴越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4]单远慕.中原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5]王恩田.齐鲁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齐国投降后齐王下场?

齐王建投降秦国 ,齐国灭亡。秦王政把齐王建安置在边远的共地 ,居处在荒僻的松树、柏树之间,不给供给齐王建食物,齐王建最终活活饿死。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是怎样死的?

刘邦死得非常蹊跷,事情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司马迁早已在《史记》中留下了暗示。

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平民出身的皇帝,刘邦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大半辈子游手好闲、一事无成,到了四十多岁才乘势而起,起兵反秦。两年灭秦,三年灭项,最终登基称帝,建立了汉朝。

当上皇帝,对于刘邦来说只是一个新的开始罢了。

就在当上皇帝后不久,刘邦便开始着手逐一除去那些碍眼的异姓诸侯王。

起初的行动十分顺利,刘邦只是吓唬了一下,燕王臧荼就为求自保起兵反叛了。臧荼只是个小角色,被刘邦轻轻松松就消灭了。

接下来刘邦用计抓住韩信,将其封国废除,贬为淮阴侯,软禁起来了。韩信后来被吕后派人除去。

此时,已经有人意识到了刘邦的用意,这个人就是韩王信。

他明白,即使自己谨小慎微,什么错也不犯,刘邦也会找借口除掉自己的。

因此,他为求自保,偷偷联合匈奴,起兵反汉。

其实,这是刘邦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当时天下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正是需要慢慢恢复民力的时候,不宜再起争端。

幸好最让他忌惮的韩信已经不惧威胁了,于是他亲率大军平叛,想速战速决。

可惜有些事情,一旦开了头,就停不下来了。

就在韩王信被击败后,赵国丞相陈稀、梁王彭越、新任燕王卢绾等人陆续起兵反叛。刘邦只得不断地在各地平叛。

等各地的叛乱被平息得差不多的时候,刘邦接到消息,临江王英布也起兵反叛了。

没办法,刘邦只得亲率大军前去讨伐英布,而派遣樊哙率领偏师去代地,消灭那里的陈稀余部。

然而,刘邦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战最终要了他的性命。

这英布可不简单,在当时是仅次于韩信的名将。而且他得到项羽真传,用兵打仗很有项羽的风范。

因此,面对英布,即使是刘邦也不敢大意。

事实证明,英布确实是所有反叛者里最难对付的。他之所以最后起兵,就是因为花了大量的时间做准备工作。

就在刘邦与陈稀等人征战不休的时候,英布囤积粮草、甲胄,四处收集情报,私下整顿士卒。

因此,当英布起兵后,一路势如破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他先是攻打荆国,很快便拿下了荆国,荆王刘贾出逃。

接着他攻打楚国,楚王派出三路大军抵挡,结果楚军完全不是英布的对手,被打得全线溃败。

随后,英布又向西进军,最终遇到了刘邦率领的汉朝大军。

刘邦一看,英布带兵打仗的风格和项羽一模一样,这让他回想起当初被项羽追得到处跑的日子。

为了安全考虑,刘邦立刻缩进城中,先确保立于不败之地再说。

随着后续部队的到达,刘邦确定有胜算后,才出城与英布交战。

英布的士兵虽勇,但是经过连番大战,已经疲惫,加上人数也处于劣势,慢慢不敌汉军,最终英布战败而亡。

至此,异姓诸侯王仅剩下一个长沙王了,而长沙王又表现得十分恭顺,于是刘邦收手,留下长沙王,以免世人说他容不下异姓诸侯王。

等刘邦班师回朝后不久,便一病不起。御医诊治,说他这病是由于与英布交战时所受箭伤所致,是可以医治的。

然而刘邦却声称自己出身平民,能当上皇帝是靠的天意,因此他的死活也应该听天意的。于是他给了御医50斤黄金,将人给打发走了。

最后刘邦因为箭伤不治而亡。

当然这段是官方说法,记载于《史记》,而刘邦的死因自然没有这么简单,好在司马迁早已在《史记》中为我们留下了暗示。

关于刘邦的死,有三大疑点。

其一,刘邦的病因可疑。

刘邦于汉高祖十二年十月击败英布,那么最晚此时他已经有箭伤了。

此后,他并没有直接回宫,而是顺路去老家沛县巡视了一番。

在那里,他与以前的那些乡里乡亲们饮酒作乐,载歌载舞,一起聊聊过去的苦日子和现在的幸福生活。

过了一个多月,刘邦才依依不舍的离去,也就是说,等他回到长安城已经是十一月的事了。

接着没过多久,便发生了刘邦因为箭伤重病不治的事情。

也就是说,刘邦是死于至少一个多月前就有的箭伤,如果他是讨伐英布初期就中箭了,这箭伤甚至有可能存在一年了。

我可没听说过这种外伤会过了那么久才突然恶化的,至少刘邦在沛县的时候身体肯定没问题。

毕竟他在沛县还载歌载舞,活蹦乱跳的,怎么看也不像有伤病。

然而刘邦回到宫中不久,就突然生病了,没过多久就重病不治了,这就太蹊跷了。

其二,刘邦不可能放弃治疗。

就在刘邦重兵期间,他得到一条消息,樊哙准备趁其重病、自顾不暇的时候,去除掉戚夫人母子。

这戚夫人是刘邦的宠妃,为了她,刘邦甚至动了易储的想法,想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可惜朝中大臣反对的声音太大,加上刘盈羽翼渐丰,刘邦才打消了这个主意。

而樊哙是吕后的妹夫,他想杀戚夫人母子,明显是为吕后和刘盈出头。

刘邦对于这种行为是零容忍,无视樊哙跟着他出身入死这么多年,秘密派遣陈平和周勃前往樊哙军中(当时樊哙在领兵打仗),赐死樊哙,由周勃接替樊哙的职务。

以刘邦的为人,他不至于为了一个宠妃做到如此地步。

他这么做,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他认为樊哙是吕后的人,他无法容忍自己还在世,重要将领就投效他人门下。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对于权势的眷恋。

这样一个人,真的舍得放弃治疗、听天由命吗?不可能,他想尽办法求医问药才是正常表现。

因此,这段记述也很蹊跷。

其三,为什么要给御医50斤黄金?

其实读到刘邦之死这段内容,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这50斤黄金。

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那时候的黄金可远比现在值钱多了,毕竟开采水平极其有限,东西越稀有就越值钱嘛。

刘邦不愿意接受治疗就算了,干嘛要给御医50斤黄金呢?他贵为皇帝,让御医退下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吗?

那么最大的可能是,刘邦的话已经不是那么管用了,所以才要用重金让御医听命。

结合上面三个疑点,我们可以推测出,造成刘邦死亡的真正幕后推手,那就是吕后。

我们现在重新还原一下刘邦临死前的经过。

刘邦在消灭英布的过程中,确实受了箭伤(这种事在战场上的很多人都应该知道,很难作伪),但是这伤不碍事,包扎好过阵子也就没事了。

在沛县呆了一个多月后,刘邦依依不舍的回到了长安城的皇宫中。

刚好此时刘邦得到消息,樊哙想要去杀害戚夫人和刘如意,刘邦立刻派陈平和周勃去解决了樊哙。

由于刘邦长期在外征战,皇宫的最高统治者实际上是吕后。此时宫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吕后的人。

吕后在第一时间便知道了此事,她和刘邦朝夕相处多年,太了解刘邦的为人。等刘邦除掉了樊哙,下一个估计就是吕后自己了。

于是吕后决定先下手为强,此时的皇宫完全在他的掌控中,她命人在刘邦的食物里下毒(当然也可能是其他方法),使得刘邦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同时吕后想办法隔绝刘邦与群臣见面。

刘邦出来混了这么多年,什么场面没见过,他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

因此他拒绝吕后派来的御医给自己治病,并不惜花费重金将御医打发走,这明显是不信任吕后派来的人。

他将一切的希望都押在了陈平和周勃身上。只要他们除掉樊哙,并回来复命,刘邦立刻就能下旨除掉吕后、改立太子,让自己摆脱危局。

至于那御医,自然没胆子违抗吕后。他会收下那50斤黄金,是因为得到了吕后的允许。

毕竟刘邦好好地回宫,突然死了,重要有个说法吧。这御医刚好可以用来散布刘邦的死因,而这50斤黄金,则是这一说法的证据。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刘邦是自己拒绝治疗而亡的说法,而且还是官方说法。

也就是说,刘邦的突然死亡,是吕后一手策划的。这便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给我们暗示的真相。

毕竟他身为宫廷史官,很多话是不能直说的。而且就算他真的写出来了,那部分内容八成会被删改掉。

而我们知道,司马迁为了写《史记》,参考了当时的很多资料,有些甚至是私人笔记,因此可以接触到很多隐秘信息。

加上他对资料的筛选非常严格,因此,他暗示的内容可靠性是很高的。

现在回头再来看看刘邦的死,令人唏嘘不已。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将最后的希望押在天意和陈平身上,这是有多么的无奈。

天意这东西不说了,大家都懂,至于陈平,这人是绝对靠不住了。他本来就是个墙头草,哪里有好处他就去哪里。

毕竟他当初在项羽手下,拿了刘邦好处,没少帮刘邦做事,后来混不下去了才跑到刘邦手下谋差事。

这种人是万万不可托付重任的。

果不其然,陈平对朝中局势非常敏锐,他知道吕后势力的崛起不可阻挡,他宁可得罪刘邦也不敢得罪吕后。

于是在前往樊哙营中的路上,便忽悠周勃,让周勃自己领军作战,他则带着樊哙回去让刘邦处置,这已经违背了刘邦当初的命令。

陈平一路上磨磨蹭蹭,结果半路上收到刘邦驾崩的噩耗。他因此不仅没丢官,还升官发财,在吕后执政后官运亨通。

刘邦指望陈平回来救自己,简直是痴人说梦。

最终,一代帝王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实在是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