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画什么,郑板桥尤以画什么最为突出?
郑板桥擅画花卉木石,尤其画兰竹突出。
一生画竹最多,。
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
郑板桥的画有什么特点?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画出了竹的精神,画出了一个竹的世界,传之后人,可谓流芳百世,启迪来者。他说:“画竹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题《竹图》);“不拘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题《竹石图》);“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亢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竹石图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虚心竹有派头叶,傲霜梅无两百枝”,他以自然为师,在《题雨后新笙图屏风》中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笙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可。” 郑板桥画得的竹子体貌疏朗、笔力瘦劲,自有一番超凡脱俗的风格,时称“郑竹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郑板桥独创写意,著意趣味。有画竹兰之特色。
画兰作者郑板桥清朝?
《题画兰》作者是清代郑燮(郑板桥)。
原文: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也造假画吗?
清代的郑板桥是没有资料直接证明他作伪别人的画!但作为一个画家来讲:在初期学画过程中是肯定会临摹一些自己认为好的范本来提高自己,只要临摹的东西题上是自己学习所需就不能算是作伪,但可以作为你艺术生涯中一部分资料存在!
郑板桥书法被形容成乱石铺街?
大掌柜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分享收藏资讯与知识。如何欣赏郑板桥书法呢?不可否认,正如题主所说,郑板桥的书法的确有歪歪扭扭的特点,但这也是由他本人的经历、当时的书法风格及其影响来说。
郑板桥其人郑板桥生于康熙年间,是当时著名的书画家。由于他与金农、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等人同为扬州人,又都是出身贫寒、生性清高狂放的读书人,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扬州八怪”。
郑板桥虽然参加过科举考试,并在乾隆年间考中了进士,却无心仕途。考上进士他只当过10年的知县,看遍官场的黑暗之后,晚年选择辞官回家,以种田为生,一生未曾与官场之人同流合污,独具文人风骨。
郑板桥
郑板桥书法《节录苏轼答秦太虚书》
清朝初年的书法风气郑板桥所处的时代,是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发展时期。此时的清朝帝王为了维持统治,开始尊奉汉族读书人推崇的孔子,并开始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喜好汉族文化的康熙皇帝还特意设立了南书房,请汉族的学士与自己一起探讨诗文书画、讲解经史,因此康乾时期的内廷书法十分流行,此后也影响到了民间的书法生个。
康乾时期的内廷书法,最初以帖学为主。一般文人学习书法,一般是从临摹前人的字帖开始,例如明朝时期的书画家文征明,最初临摹的就是王羲之、王献之和钟繇的书法,此后又将唐朝书法家的笔法融为一体。他学到这些精品书法的精髓后,才形成独特的小楷书法。
文征明早年书法《外舅父岳丈函》
文征明《太上清静经》小楷
清朝初年的文人也十分推崇贴学书法,他们大多学的是董其昌的书法,教康熙书法学习书法的沈荃就是其中的代表。由于沈荃自幼学的是董书,身为他的学生,康熙皇帝的书法也深受董其昌影响,因此康熙统治时期,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的董书成为主流。
直到乾隆皇帝登基后,开始推崇赵孟頫的书法,这一趋势才开始改变。而到了清朝中叶,贴学开始受到碑学的冲击,逐渐走向没落。
沈荃 书法《行书昼锦堂记》
康熙皇帝 行书六言联
如何评价郑板桥的书法艺术?郑板桥的书法,主要有两个特点:
1. 风格特立独行,自成一家。
郑板桥的书法,初看有如“乱石铺街”,歪歪扭扭,实则别具特色。他学习书法时,最初学的是南朝梁书法家陶弘景的《瘗鹤铭》。学成之后,他开始摆脱字帖的束缚,参考隶书、篆书、行草等多种书法,独创“六分半”体书法,将大小、长短、肥瘦完全不同的字体融为一体,看似随意,实则极富节奏感。
郑板桥自创的“六分半”体书法,相比于康乾时期盛行的贴学书法,更为洒脱任性,这也是因为郑板桥本人的个性所致。郑板桥虽为官清廉,但生性狂傲,不屑于朝廷中的官员同流合污,因此终其一生,只当过两次知县,其书法观念也与众不同。他在《论书》中直言自己的书法观念:
“平生爱学高司寇且园先生书法,而且园实出于坡公,故坡公为吾远祖也。坡书肥厚短悍,不得其秀,恐至于蠢。故又学山谷书,飘飘有欹侧之势。”
从郑板桥本人的这段文字来看,他的书法追求的是厚重和雄强,而非贴学书法的规整与秀丽,因此才有了别具一格的“六分半”体书法。
郑板桥(1693-1765) 行书《观沧海》
郑板桥横幅书法作品
2.摆脱了当时贴学书法的桎梏,开后世书法之滥觞。
正如此前所提到的,郑板桥所生活的时期正是贴学流行的时代。郑板桥对当时流行的贴学书法十分不屑,反而更推崇更为雄浑的魏晋碑体。他的书法风格,开启了乾隆年间碑学书法的先河,此后的金农、伊秉绶、赵之谦、何绍基等人延续了这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形成了清朝中期至民国时期的碑体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