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冬至好词,能让雍正多次为她破例?
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雍正虽然在位短短13年,却批阅奏折超千万字,每天只休息四个小时,每年只有生日那天才休息,可以说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劳模。然而,这位劳模却背上了杀父继位、逼死生母、残害兄弟、杀妻杀子等黑锅,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位冷酷无情的帝王。而实际上,雍正也是一位深情的帝王,他虽然没有皇太极与海兰珠、顺治帝与董鄂妃那样的爱情佳话,但是雍正对年妃真爱的执著,也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提到雍正的年妃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不仅仅因为她是川陕总督年羹尧的妹妹,更是因为清宫剧的热播。不过,不管是《甄嬛传》中嚣张跋扈的华妃,还是《雍正王朝》中红颜薄命的年秋月,与历史上年妃的出生、爱情、命运都相距甚远。那么,正史中年妃的命运到底如何?一、 大家闺秀年妃虽然不是旗人,和皇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也是个官二代,其父是从二品的湖广巡抚,长兄年希尧是广东巡抚。年妃出生并生活在这样的高官家庭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备颇高的文化素养。1709年,康熙帝指定年氏为胤禛的侧福晋,相比胤禛的其他福晋,显然年氏的文化素养最高,因此她与胤禛有着更多共同的语言,能够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交流。年妃与年羹尧虽然是同胞兄妹,但是性格却截然不同,年羹尧恃宠而骄、居功自傲,而年妃却性情温柔、知礼守节。雍正也给予她很高的评价:“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朕在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尽礼,实能赞儴内政。”二、 专宠年氏首先,电视剧《甄嬛传》中,华妃可谓成也年羹尧,败也年羹尧。但是,历史上的年妃得到雍正的宠爱,跟年羹尧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其一、这一点,从年氏的生育情况可以看出。康熙五十四年,年妃生下第四女;康熙五十九年,生下第七子福宜;康熙六十年,生下第八子福慧。也就是说,当羹尧并未发迹,胤禛还没有掌握实权的时候,年妃就深得雍正喜爱。另外,年氏嫁给胤禛十一年期间,其他妻妾并无所生,年妃包揽了雍正所有的子嗣。其二、雍正即位后,雍正就把原在汉军镶白旗的年家以及其全族一百七十余人抬入了上三旗镶黄旗,这种待遇可是皇后或者皇太后所享受的,而年氏只是贵妃而已,可以说雍正是破例为年家抬旗。雍正四年,年羹尧被处死后,雍正与年家的关系依然很好,年遐龄仍然享受太傅一等公的待遇,年希尧还是高官厚禄,并且年妃还是以皇贵妃的身份和皇帝合葬,实际上,只有皇后才有资格与皇帝合葬。其次,雍正爱屋及乌,对年妃所生的孩子也是特别疼爱。其一、众所周知,嫡福晋和其他侧福晋所生的儿子的名字,都是取“弘”字辈,然而年妃所生的儿子却是“福”字辈,年妃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福宜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其中蕴含着夫妻恩爱和美之意。其二、皇八子福慧的名字也是大有寓意,“福惠”来自代表禅宗修行里福德和智慧都达到了最高境界的“福慧双修”,并且福慧出生后,由年妃亲自抚养,按照清朝祖制,生母一般不能养育亲生子,到后来年妃病逝,雍正更是把皇八子留在身边,亲自抚养,精心栽培。一方面,根据史料记载,皇八子福慧一岁的时候,雍正就为其安排骑射老师;两岁的时候,福慧就被赏赐笔墨彩签和拜师,而且在赏赐的名单上,其名字总是在比他年长十年的弘历、弘昼之上,雍正赏赐《古今图书集成》时,福慧所得书的级别,也比弘历高。另一方面,根据《承政院日记》记载,福慧生病时,雍正为了用高丽参为其治病,免了高丽一年的赋税。正因为雍正对福慧疼爱有加,以至于朝鲜使臣认为福慧才是储君人选。雍正六年,福慧病逝,雍正痛苦不已,并下令 “照亲王例殡葬”。当时,18岁的弘历和弘昼连个贝子都不是,乾隆追封福惠为怀亲王时,就说过:“朕弟八阿哥,素为皇考所钟爱”。其三、雍正元年,年妃生下皇九子福沛,可是福沛当日就夭折,在清朝皇室,一般当天就夭折的皇子不取名,但是雍正却以福沛之名入宗碟,由此可见,年妃在雍正心中的特殊地位。三、 死后殊荣由于年妃所生的孩子接二连三地夭折,以及生皇九子福沛时元气大伤,雍正三年,年妃终于卧病不起。当时,雍正虽然忙于谒祭景陵、祭天大典等国家大事,但是心里还是惦记年妃的病情。为了让年氏的病情好转,雍正下旨封年氏为皇贵妃。然而,年妃还没来得及行册封大典就病逝于圆明园。后来,雍正册谥她为敦肃皇贵妃,因此,年氏成为雍正朝唯一册封的贵妃。对于年妃的死,雍正很内疚,觉得自己忙碌照顾不周,如今能做的就是为她办一个豪华的葬礼,力求尽善尽美。因此,从亲王到四品京官,以及公主王妃命妇朝夕三次齐集举丧,并且步行十几里护送皇贵妃灵柩由圆明园前往阜成门殡宫暂安。另外,从皇帝到宗室全部素服十日,当时礼部从尚书到侍郎数人还因为“仪仗草率”被降两级。在年贵妃去世后五年,和硕诚亲王胤祉还因曾借故缺席皇贵妃丧礼,被雍正治为“恶逆之罪”。根据史料记载:“雍正八年五月,辛卯,从前皇贵妃丧事,允祉当齐集之期俱诡称有另交事件,推诿不前,及前年八阿哥之事,允祉欣喜之色倍于平时,此其恶逆之罪也。——《清实录》”由此可见,雍正对年贵妃的丧礼是十分上心的。另外,年贵妃也是清朝唯一祭告太庙和奉先殿的皇贵妃,这可是册谥皇后和皇太后的待遇。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我知道的大概有一下几点:
第一:插柳。插柳是为了纪念神农氏。关于这个其实有两种说法,一个是说为了看天气情况。另一种说法是有点迷信的,就是为了辟邪。(我跟你们说,你们别本着相信科学的态度,不相信迷信,本人也是大学毕业,之前真的是看不惯迷信这一套,更别说让我去相信这些东西,可是现在有了小孩,亲身经历,真的是不得不信啊。后边评论我会具体说出事实发生经过。
第二:踏青。国人从古就有踏青的习俗,所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
第三:荡秋千。气温回升,孩子们开始出来玩耍,荡秋千无疑使孩子们的最爱,荡着秋千可以享受无限春光和春风。
第四:蹴鞠。这个玩意其实就是跟我们现在踢的足球差不多,就是那么个玩意,相信大家看古装剧也都看到过,一般皇室里边的人爱玩这个。
第五:放风筝。这个好玩,我的最爱,春季来了,天气暖和,很适合出去和爱人在蔚蓝的天空下,绿色的草地上慢慢的跑着,拽着风筝,嬉笑着,打闹着,好不温情。
第六:植树。哎呦,又得扯一下天气暖和,冻不死小树苗了。现在不植树更待何时。
等等吧,还有好多,有的地方还有斗鸡,射柳,蚕花会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你们那里有什么生活习俗?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而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江苏各地冬至风俗都有哪些呢?
南京:逢九炖只老母鸡,冬至必备豆腐
人们习惯的“数九”,也是从冬至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个“九”,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每年冬至,南京人早早地就会排队去买上一只老母鸡回家煨汤。另外豆腐也很受南京人欢迎,豆腐谐音“逗富”。从以前的“大葱笃豆腐”、“大肠烧豆腐”,到现在“青菜豆腐保平安”,它是南京人饭桌上的常客。
无锡 :吃汤团,烧纸祭祖
冬至前一天是冬至夜,无锡人要设斋、祭祖,到祠堂拜祖宗,其仪式的隆重和除夕相似,另外还有一种冬至圆子,个小无馅心,为冬至早晨供神用的。舂糍糕用以祀祖、祭灶,也有以黄米制成黍糕,祭祖供食。
苏州:冬至夜喝冬酿酒吃卤菜
喝冬酿酒、吃团圆饭成为苏州城里人过冬至最鲜明的标志。“团圆饭”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鸡鸭鱼肉,都要换上雅名,其中蛋饺叫“元宝”,肉圆叫“团圆”,粉条叫“金链条”,黄豆芽叫“如意菜”,鱼叫“吃有余”等等,每个菜都渗透着喜气。
常州:冬至隔夜胡葱笃豆腐
在冬至隔夜吃胡葱笃豆腐,寓意着一年来一清二白做人,大味必淡。还有一种说法,如果不吃“胡葱笃豆腐”,就会“有则吃,吃一夜,呒没吃,冻一夜”之说,但更多的人是抱有“若要富,冬至隔夜要吃胡葱笃豆腐”的求富信念。
南通:吃汤团,烧纸祭祖
冬至是南通民间“八节”之一,有烧香、祭祖、拜节、扫墓、吃圆子等习俗。冬至还是“数九”的开始,接下来的小寒、大寒便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恰如南通民谚所说“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扬州:吃汤圆,祭祖
扬州人称为”大冬”,又称”过小年”。旧时冬至这天,商店、手工作坊、学堂都要放假一天,这天,扬州人还有煮食蕃饭(南瓜)之俗,说大冬吃蕃瓜可以免灾。
镇江:吃汤圆
“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假,学生不把钱,先生放一天,学生把一千。”旧时,镇江民间有冬至吃汤圆的食俗。冬至日,镇江各学校学生争相传咏这一童谣,以示冬至也是新年的习俗。
徐州、连云港:吃饺子
徐州、连云港地区的人,习惯把冬至称为“立大冬”。徐州地区民谚说“夏至十八天,冬至当日回”,老年人会对孩童说,冬至是一年里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就一天长似一天了。
淮安:吃饺子,烧纸祭祖
冬至淮安民间有祭祀祖先和上坟扫墓的习俗。冬至这一天,每年都要举行一个小仪式,祭祀祖先,祭祀的时候桌子上还要点上一炉香。
盐城:吃饺子,吃汤圆,烧纸祭祖
盐城有句谚语“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除了饺子,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意味着“团圆”“圆满”。盐城民间有祭祀祖先和上坟扫墓的习俗。
泰州:喝鸡汤、吃饺子,烧纸祭祖
泰州,有过大冬、过小冬的说法。“冬至”也叫“过冬”;“冬至”这天叫大冬,之前一天叫小冬。各家按照不同的习俗,在大冬或小冬这一天祭祀祖先。按照泰州民间习俗,冬至要喝鸡汤、吃饺子。
宿迁:吃南瓜,烧纸祭祖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 ,在宿迁,民间流传着吃南瓜会转运,就是第二年会带来好运气的说法。
冬至的好词好句?
冬至来临喜乐多,爱心饺子暖心窝:韭菜馅儿味儿美,萝卜馅儿益健康,蘑菇馅儿财源滚,三鲜馅儿家和美,多种馅儿齐上阵,祝你冬至乐悠悠。
九子夺嫡到底是怎么回事?
康熙皇帝在清朝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一位皇帝,在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同时也让清朝的发展走向了一个巅峰。康熙皇帝的一生无疑是建功立业,可是在晚年的时候,康熙犯下了一个大错,就是在立储君的问题上出现了争执。
无论是哪一个朝代,在立储的问题上都是大事,每一位皇帝对皇位的接班人都是非常重视的。一位好的太子,需要从小就培养,直到皇帝驾崩后,太子才可以继位。不过历史上也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太上皇,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之一。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非常长寿,由于寿命太长,以及年龄太大了,于是禅位给了嘉庆皇帝。话说回来,康熙皇帝晚年时期,出现了九子夺嫡的情况。这样的事发生后,让康熙皇帝变得非常难过,毕竟看见皇子互相残杀,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乾隆皇帝
九子夺嫡之前,先后发生了两次废立太子。同时皇子间的夺储 之争更为白热化。现如今看来,爱新觉罗·胤禛成为了清朝的皇帝,不过对爱新觉罗·胤禛皇位的来路,是受到争议的。由此还出现了雍正篡位之说,时至今日,仍然是存在争议的。
清朝的皇帝
那么雍正到底篡没篡位呢?看看雍正继位的全过程就知道了。康熙五十七年,康 熙突然任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授命西征。康熙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对胤禵有立功的想法,甚至是想要将胤禵立为储君。之所以胤禵被立为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 权、树威信以备接班。
那么雍正
康熙这样做,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皇八子胤禩党羽众大,势力庞大。这样一来皇八子对皇位是志在必得。康熙这样做就是让皇八子胤禩的势力变得消弱,总之康熙这样作为的就是让皇八子胤禩没有机会继位。在这时候,康熙看到了胤禛。
康熙
这时候的胤禛是锋芒不外露,善于韬光养晦,不动声色。换句话说就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更为重要的是,胤禛诚孝皇父、友爱兄弟。这一点是是其他皇子不具备的,其他皇子为了皇位大打出手,毫不顾忌手足之情。这样的情况下,康熙怎么能放心?
康熙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废黜皇太子胤礽。这时候其他皇子都是对胤礽口诛笔伐,只有胤禛,以骨肉手足之情为胤礽“保奏”。对此康熙凭借胤禛为“性量过人,深明大义”“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可以说胤禛得到了康熙的刮目相看。
胤禛
从此之后,胤禛就得到了康熙的重视。其后废太子之后,康熙又对诸位皇子进行了评价。对胤禛的评价为“四阿哥(胤禛)是朕亲自抚育长大的,他能体察朕的意思,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至纯至孝。”这样的评价是诸位皇子中最高的。
康熙生命的最后两年,
康熙生命的最后两年,开始逐渐的器重胤禛,当时的胤禛成为了康熙心中的皇位接班人。只不过当时的九子夺嫡大部分势力已经被消除。胤禛最终胜出。之所以胤禛能够胜出,这与胤禛的为人,以及留给康熙的印象有很大的关系。
在关键时刻
在关键时刻,胤禛没有选择主动出击,反而是隐忍不发。康熙六十年正月,康熙“御极”六十周年的纪念日,胤禛负责率皇十二子胤祹等人前往奉天祭永陵、福陵、昭陵。在古代的时候,能够有这样的任命,无疑是让胤禛成为了皇位的接班人。
康熙六十一年
康熙六十一年,胤禛率诸大臣查勘仓库。此时的胤禛就已经让康熙放心了。同年十一月,康熙患病,在畅春园居住、养病,因十五日冬至郊祀之期将至,由胤禛代行祭天大礼。十三日清晨,康熙帝病重,由此到了危急时刻,那么康熙做了什么呢?
康熙急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共七个皇子和步军统领隆科多进入宫中。康熙当众宣布了圣旨:“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
康熙之所以在病重的时候留下圣旨,为的就是提防“阴险之极”的皇八子党,不让其有过多反应的时间。遗诏出现后,十一月十三日这天,胤禛从天坛赶到畅春园,一天时间中,胤禛被康熙帝召见了三次,当晚康熙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