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战国声望,为何周天子自己不掌握军队而导致诸侯做强做大

天美资源网

烽火战国声望,为何周天子自己不掌握军队而导致诸侯做强做大?

权力关系的基础永远是实力。

周天子当然深知这一点,他们曾建立了完善的军事体系,既确保王室的统治力,又能发挥诸侯们的力量。

烽火战国声望,为何周天子自己不掌握军队而导致诸侯做强做大

为了维持优势,历代周天子都尽了全力,做出了各种尝试。

只是,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落到实处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周初时,周天子既拥有足以压制任何诸侯的绝对优势军力,也拥有对诸侯国军队的控制权。

周天子直辖军队为“西六师”、“成周八师”(或称“东八师”)。

对于诸侯国的军力,也做了明确配额。

周刚建立时,为发挥诸侯作用,压制殷遗民,定额为“大国三师,次国二师,小国一师”。

周稳定后,做出调整:“方伯二师,诸侯一师”。

周天子直辖力量合计14师,而大诸侯的力量最多只有2师,一般诸侯更只有1师。

可以说,周天子的直辖军力,对任何诸侯都具有压倒性优势。

而且,即便是诸侯的军队,也不是诸侯国君能完全说了算的。

“师”是由是“卿”统领的,而各诸侯国的“卿”也全部是由周天子直接任命的。

因此,在这套体系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天子牢牢掌握着一切。

不惜代价维系军事优势

然而,维系王室的优势,仅靠一套体系是不够的,还需要历代统治者的不懈努力。

事实上,历代周天子对维系军事优势都是极为重视的。

周昭王时,发生了一场意外。

当时,周军南征楚时,在渡汉水时,发生沉船事件,“六师尽没”。

周昭王本人,连同“西六师”一起沉入汉水。

“西六师”是周天子两大直辖力量之一,全军覆灭,对周国力的损耗是前所未有的。

西周的军队是以战车为主力的。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西周的战车制作成本极高,而且战车甲士的训练、配合作战步兵的训练,所需要的时间也极为漫长。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要迅速重建六师,绝非易事,势必要透支国力。

不过,周穆王即位后,励精图治,不惜代价,还是重建了“西六师”,并取得了一系列作战的胜利,重振了声威。

然而,仅仅重建军队,打几场胜仗,并不能改变国力逐渐衰落的走向。

由于国力损耗,周天子用兵时,往往在取胜后,无法进一步巩固胜利,而当周天子的大军离开后,对方又开始作乱,因此,各个方向的作战都久拖不决。

战事越是久拖不决,周国力越是损耗,王室越是衰微。

因此,到周夷王时,一些诸侯已经开始不朝贡,甚至相互攻伐,南方的楚国熊渠甚至公开称王!

失败的改革

仅仅像周穆王一样重建军队,不可能长期维系优势,改变不了王室衰微的走向。

要真正重振王室,还需要扩充王室财力!有了经济基础,才能真正意义上的重振王室!

因此,周厉王即位后,开始改革,将王畿附近的山川收归国有,以扩充王室财力。

这一举措的震慑力是非常的。

原本称王的楚国熊渠见此,知道周厉王是个狠角色,不敢再称王了,取消王号。

然而,所有的改革,都是动蛋糕。

周厉王的改革,动了京畿附近周人的蛋糕。

终于,周人奋起反抗,发起“国人暴动”,轰走了周厉王。

国人暴动,能直接把天子轰走,背后隐藏了一个可怕的事实:西六师也集体背叛了周厉王!至少在这场暴动中冷眼旁观!

这也难怪。

西六师是以周人组成的,本身就是国人。而且,尽管他们是周王的直辖力量,但他们的领军将领是世袭的,因此,他们虽名义上为周天子直辖,但其实分属于各怀利益的世袭军事贵族!

因此,国人暴动,不但意味着周厉王的改革嘎然而止,也意味着“西六师”军事贵族对周王已非绝对忠诚!

因此,此后,“西六师”不再出现在周王征战的史料中。(或许后来被郑国等贵族势力所吸收。)

最后的努力

周厉王被赶走后,经过“共和执政”,即贵族联合执政,直到周厉王去世,周宣王才即位。

吸取父亲的教训,周宣王已不敢再动王畿贵族们的蛋糕。

为了重新确立王室的优势地位,周宣王做出调整。

首先,西面防御,不再倚重“西六师”,而是依仗近支贵族,扶植新势力。

他分封异母弟为郑公,建立郑国,以为西面屏障,又扶植尚为建国的秦人族群抗击犬戎,甚至送了7000兵马,以加强秦人的实力。

其次,他将重心放在东面,利用“成周八师”及忠诚于周王的“南国之师”为主要军事力量。

“成周八师”与“南国之师”东征西站,一度取得了许多胜利,打出了一个“宣王中兴”。

然而,宣王晚年的几次惨败,却损耗了周王最后的力量。

前797年,败于太原之戎,前793年,败于条戎、奔戎,前790年,千亩之战,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灭。

其实,从最后千亩之战中,周宣王居然率南国之师讨伐游牧姜戎来看,连番征战下,宣王真的已经拼到没有几乎无兵可用了!

随即,周宣王做出了最后一次挣扎:太原料民。

通过在太原地区清查户口,整顿人口,增加赋税收入,征调物资,扩充兵源。

太原,当时是边陲之地。

然而,或许正因如此,这里受到贵族利益、周礼束缚较少,天下虽大,但富有天下的周宣王却只能在此进行充实国力的改革。

看来,周王朝的衰落,并非周天子缺乏见识!

无力的挣扎

周幽王即位后,表现确实令人绝望。

郑桓公出于发展需要,请求迁国,迁离了西陲。

这个信号表明:周王的近支贵族也不再愿意屏障周王,而与一般诸侯一样,将发展自身实力作为主要目标。

失去了郑、虢等屏障,“西六师”已早不是周天子的忠诚护卫者,而本已离心的诸侯国也因“烽火戏诸侯”而不援,申侯等带路党带犬戎攻入镐京,灭掉了西周。

由此,周王失去了关中根本之地,只有洛邑附近的数百里之地,与一个中等诸侯实力相当。

到周桓王时,他进行了最后努力,率军与郑国进行了一次交战。

结果,一败涂地,最后的一点军力灰飞烟灭。

此时的周天子,地盘狭小、威望丧尽,已经没有经济基础、政治资本来重建军队了。

周天子,由此变成了名义上的共主,沦为大国争霸的看客。

实力是一切权力关系的基础。

周天子自然深知这一点。

因此,整个西周时期,除了周幽王等人之外,历代周王都尽心尽力,想尽各种办法,试图确保周王的军事优势。

周王最后丧失优势,只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已。

随着时代的发展,周人精密严谨的社会体系变成了束缚手脚的无形之绳。

精密的井田制,使周天子的经济实力,无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增强。

随着战争的损耗,周天子维系军事优势缺乏经济基础。

以宗法关系为中心的世官制,又使周军的指挥能力不可避免的一代不如一代。

战败的频率越来越高,战争的损耗越来越大。

无孔不入的礼法,又束缚了周天子改革的手脚。

任何改革都变成了违背“先王圣道”的暴虐之举。

如此,周天子再是不情愿,也不可能改变王朝衰落的命运了。

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谁在吐蕃的地位更高?

文成公主和亲后,才发现地位尴尬,松赞干布的王妃,是抢来的“洋女人”尺尊。在尺尊的授意下,新房没有,佣人没有,夫君竟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她受欺负。在吐蕃,文成公主真的不如尺尊公主?

吐蕃,是公元7-9世纪,中国藏族的政权名,他们养牦牛、马、猪、独峰骆驼,种青稞荞麦。

而松赞干布,是公元7世纪,吐蕃之王(也称赞普)。他的即位,充满了悲壮。

13岁那年,他的父亲被仇人毒害,吐蕃内部分裂严重。一个半大的孩子,在无数双虎视眈眈的眼睛下,缉拿凶手、训练军队,并披挂上阵,制服了多弥、白兰、羊同等许多部落。

吐蕃安定后,他又开始定税律、任贤臣,使吐蕃经济飞速发展。在百姓的心中,松赞干布就是吐蕃的神!

不过,“神”到了年龄,也要娶媳妇,并且,要求还挺高。

下面,我们来对比下,松赞干布的2位王妃,究竟谁受宠,谁的地位高。

一,求亲的难度

他娶的第一位王妃,是尼泊尔的尺尊公主。这一年,松赞干布16岁,已有3个藏族贵妾。

关于尺尊公主的求亲,有3种说法:

1,威逼强娶

在《西藏王统计》中,记载尺尊公主的娘家,是尼泊尔的塔库里王朝,父亲是光胄王。

在南征北战中,松赞干布听人说,塔库里的尺尊公主,长得十分美丽,便派臣子去提亲,结果,光胄王嫌他们条件差,不愿女儿吃苦。

16岁,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松赞干布一听被拒,立刻派大兵压境,光胄王为了求和,只得满载嫁妆,送女儿上路。

这种说法认为,尺尊公主出嫁,是被胁迫的,心不甘、情不愿。

2,投怀送抱

《旧唐书》中记载,光胄王去世后,亲弟弟阴谋篡位,逼得王子那陵提婆出逃,结果,被吐蕃仗义收留。

公元641年,王子借助吐蕃势力,重新夺回王位,为了回报,将妹妹(或姐姐)尺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为妃,并臣服吐蕃,成为其藩属。

这种说法认为,尺尊公主成婚,是为了报恩。

3,查无此人

在敦煌吐蕃文献、金石铭刻中,剔除神话、荒谬情节,对尺尊公主只字未提,因此有学者怀疑,尺尊公主是虚构的。

但我认为,尺尊公主带来8岁佛陀等身像、尼泊尔工匠,这些都留下历史记录,这个说法并不靠谱。

我更相信第一种,尺尊公主是被抢来的。她的婚姻,是尼泊尔屈辱求和的见证。

而文成公主,却是吐蕃憧憬大唐,苦求3次,击败诸多对手才如愿的。

第一次求亲,被唐太宗嫌弃

公元633年,吐蕃与大唐建立外交,互遣使者。一次闲聊,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和大唐和亲了,再一打听,大唐的女子温婉贤淑,一点也不野蛮。于公于私,松赞干布都不能掉队!

于是,635年,他派遣使者,带着大批珠宝到长安求亲。双方相谈甚欢,唐太宗痛快答应,还赏赐了许多礼物。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不干好事。

吐谷浑的使者也去求亲了,他偷偷对唐太宗说,“松赞干布野蛮粗鲁,头一个王妃,就是抢亲抢来的!”

这招很阴损,唐太宗当即翻脸,“聘礼太少,取消婚约。”

其实,吐谷浑这么干,也是有原因的,他们的部落,正在和吐蕃闹摩擦,敌人相见,分外眼红,说两句坏话也正常,只是,他们只图嘴上痛快,到头来,差点亡国。

松赞干布年轻气盛,最恨别人嚼舌根,一怒之下,出兵20万进攻吐谷浑,直打得他们退至环海。

可对于大唐,松赞干布仍不死心,这一次,他决定来硬的。

第二次求亲,野蛮抢亲

击败吐谷浑后,吐蕃没急着收兵,而是乘胜打到了松州。

松州,属于唐朝地界,松赞干布此举,一方面是示威,另一方面,想开疆拓土,占点便宜。当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挺直腰杆,向大唐求亲。

他再次派使者,对唐太宗说,“不嫁公主,我就打到长安!”

可唐太宗也不是好欺负的,他下诏发兵,派侯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领兵5万,讨伐20万吐蕃军。

大唐不愧是大唐,战法得当,上下一心,很快就以少胜多,赢得漂亮!松赞干布的求亲梦,又一次黄了。

第三次求亲,以智取胜

吐蕃战败后,只好俯首称臣,派大伦(宰相)噶耳东赞去谢罪,在松赞干布的授意下,他厚着脸皮,再次求亲。

说出来,实在是不好听,赢了你要娶,输了还要娶,怎么开得了口?可偏偏,唐太宗被吐蕃的诚意打动,开了个后门,让他公平竞争。

当时,求婚者众多,有印度、波斯、格萨、鞑靼(dádá)等各国使者。噶尔东赞虽然聪明,但也没有十足把握。

好在,唐太宗不考文化,考的是智力。

第一题,用丝线穿九曲珍珠。噶尔东赞抓了只蚂蚁,腰间缠绕丝线,放在孔口,对蚂蚁吹了口气,没多久,珍珠就穿好了。

第二题,御苑左边有100匹母马,右边有100匹马驹,如何分清那个是一对?有人答,“杀马驹,母马会嘶鸣。”噶尔东赞答,“小马驹饿一天,放开后,立刻会找母马吃奶。”唐太宗满意点头。

第三题,面前30位美女,一刻钟内,找出文成公主。噶尔东赞答,“身后有彩蝶。”众人齐望向一处,女子也回头看,不用说,她便是文成公主。

唐太宗哈哈大笑,应下了这门亲事。

老话说,不容易得到的,才会珍惜。就凭屡次受挫,又侥幸胜出,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一定会高看一眼。

因此,还没见面,文成公主的地位,就高出一成。

二,迎亲的规格

文献记载,迎娶尺尊公主时,规格并不高。

尺尊公主嫁妆丰厚,有各种珠宝、尼泊尔工匠、弥勒铜像、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其中,属8岁等身像最珍贵。(所谓等身像,是释迦牟尼得道后,应徒众要求,建造的自己四个年龄阶段的等身佛像,仅存4座。)

然而,松赞干布只是步行至芒城,坐等新娘。等会合后,他才派牦牛群、骡子队,护送公主到拉萨。也就是说,他只是象征性地迎亲。

在尼泊尔小国面前,他王者风范十足。然而,到了文成公主,他却化身贴心好女婿,谦卑得不像个国王。

文成公主携壮大的送亲队,辛苦跋涉1个月,终于到达黄河的发源地——河源。而吐蕃之王,也率领迎亲队,赶到了此地。

也就是说,松赞干布没有坐等,而是一路跋涉,期盼早日见到文成公主。毕竟,这段姻缘来之不易。

为了表示尊重,他特意派使者,从长安买来新郎官的帽子、礼服,并向送亲使李道宗,行跪拜岳父的大礼。

李道宗受宠若惊,忙与松赞干布一起,护送公主入罗些城,在那里,吐蕃臣民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典礼。

此后,公主被安排休整,过了好些日子,才在李道宗的主持下,完成了汉族风俗的婚庆大典。

可以说,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满怀柔情,恨不得捧在手心里。

因此,从迎亲规格讲,文成公主地位更高。

三,君王心中的分量

文成公主虽尊贵,可吐蕃的王妃,确确实实是尺尊公主。而且,这位正宫不好惹。

尺尊公主出嫁前,吐蕃有名分的妻妾,就有3人,更别提没名分的美人,毕竟,英雄难过美人关嘛。

可是,松赞干布迟迟不肯册立王妃,为的,就是给尺尊公主一份尊荣。而尺尊公主也脾气温和,柔情似水。

从这点来看,松赞干布对尺尊公主,是十分看重的。

然而,随着与大唐的联姻,尺尊公主的醋坛子打翻了,她百般阻挠婚礼筹备,直到国王回来,才发现新房没布置。

松赞干布虽然生气,但没舍得责备半句,只是撤换了大臣,重新筹备。

此后,尺尊公主请建大昭寺,可城墙不断塌方,文成公主建议,建在沼泽里,尺尊死活不答应,大动肝火,夫君却默不作声,抛了枚戒指,正好落进沼泽里,“瞧,这是天意。”

不得不说,松赞干布这条硬汉,哄老婆还蛮在行。而这些恰恰说明,他是个长情的君王,不会冷落原配。

而他对文成公主的爱,也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吐蕃没有委屈迟来的公主。新婚之际,松赞干布颁令,封文成公主为王妃。(与尺尊公主地位相同)

《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此后,他学汉语、穿唐装,与文成公主互敬互爱。

贞观22年,大唐派使者探望文成公主,没想到,使者王玄策,浑身破烂,手下三五个仆人,也都脏兮兮。他们空着手,跪在地上大哭,“可恶的天竺国,把人马财物都抢走了!”

松赞干布登时大怒,派遣大军,直捣天竺都城,活捉天竺王子,还截获了大批牲畜,当然,也救回了大唐使节。

为一个女人,灭一个国,文成公主之受宠,可见一斑。而君王的宠爱,还不止于此。

文成公主有件事,一直不敢启齿,那就是她的身份。

众所周知,大唐和亲的18位公主,都是“假的”。唐太宗有21个女儿,除了夭折的,都嫁给了本朝臣子。而文成公主,不过是代嫁的“唐宗室女”。

也就是说,她和唐太宗,血缘关系很淡,不过是为了和亲,强加了“公主”的头衔。

她担心,若身份被戳穿,一定会遭丈夫嫌弃,可没想到,松赞干布对她的爱,一如既往,没有丝毫改变。

都说夫妻间,最容不下的就是欺骗。可身为君王,松赞干布将他的包容、温柔,一次又一次给了文成公主。

在这场婚姻里,两位公主,都幸福美满,也无所谓输赢。

四,对吐蕃的影响

尺尊公主笃信佛教,她带着佛经、佛像出嫁,成为佛教输入藏族的开端。

同时,她带来大批尼泊尔工匠,参与设计、修筑布达拉宫,她对吐蕃,也算功不可没。

而文成公主的贡献,已深入吐蕃的方方面面。

第一,出嫁之路

文成公主的送亲队,只走了一个月,可途径之地,留下了无数故事。

文成公主西行,唐太宗怕她想家,就赐给她一块宝镜,无论到哪里,都能显出长安的景象。在唐蕃分界,公主为了断绝思念,将宝镜扔进山谷,自此,就有了美丽的青海湖。

公主入藏时,曾身披兽皮,路过门巴时,将用过的兽皮,赐给了门巴侍女。而门巴族以羊皮为饰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文成公主走到青海省湟中县,大多侍女都产生高原反应,无法前进。公主不忍心,便让侍女就地下嫁。

这些侍女,都是全国各地挑来的,一个赛一个美,因此,湟中多美女的传说,也流传了下来。

此外,还有“倒淌河”、“日月山”等许多故事,这些历史烙印,将文成公主的大爱、善良,清晰刻画出来。

第二,吐蕃百姓

文成公主进藏,首先做的,就是帮吐蕃改掉陋习。

吐蕃人有个传统,每天用赭色制土敷面。身为君王,松赞干布也常常如此,看起来怪吓人的。

她晓之以理,说服君王,并亲自开导守旧的老人,很快,吐蕃百姓不再敷面,露出了真颜。

吐蕃以游牧为主,种植的青稞、荞麦,也是只种不管,没啥收成。文成公主将小麦、花生、大豆的种子,分发给百姓,并请陪嫁的农技人员,传授农业技术。很快,吐蕃人也迎来了收获季。

此外,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蚕宝宝、歌舞艺人、文化人,协助百姓制造农具、陶器,教他们酿酒、造纸、制墨,并帮助大臣,创造了藏文。

自此,吐蕃国内,在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每次重大决策,君臣都要听听文成公主的意见。

与此同时,大唐与吐蕃,也进入蜜月期,相亲相爱。

可见,文成公主对吐蕃的影响,除却佛教,更多侧重于国家发展、百姓安居,这些好处,是实实在在,历久弥新的。.

因此,在吐蕃人心中,视文成公主为神明。而尺尊公主的影响力,则十分有限。

五,身后名

公元649年,尺尊公主因瘟疫,匆匆离世,不久,松赞干布也一病不起,据说也是因为此病。

对于她的葬礼、身后事,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大概率,是规格普通,匆匆下葬。因为那时,松赞干布唯一的儿子,也因骑马摔死,举国沉浸在悲痛中。(芒妃所生)

而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吐蕃到处为她建寺庙,一些随她来的文人、工匠,也受到礼遇,去世后,也陪葬在公主墓的两侧。

要知道,那时的吐蕃,除了国君,只有少数几个赞普,才有资格土葬,而文成公主的随从,轻松就能获得此殊荣。

此后,唐高宗曾派使者,要接她回国,文成公主却恋恋不舍,她没了丈夫,也没有孩子,可这片土地,已牢牢牵绊住她的心。

她凭瘦弱之身,坚定地守护吐蕃百姓,维系与大唐的和睦安定。她的贡献,堪称不世之功!

六,总结

作为妻子,她们都得到了松赞干布的爱。尺尊公主娘家差,年龄大,心胸小,但新妻进门,并未被丈夫冷落。

文成公主是“假”公主,可她聪慧、善良、坚韧,凭自己的才干,赢得丈夫尊重,百姓敬爱。

她们的婚姻,都令人艳羡。

作为王妃,尺尊公主发扬佛教,让佛文化在西藏落地生根,功不可没。

文成公主出谋划策,协助修建大昭寺,还在农耕、文学、歌舞、医疗等各方面,帮助吐蕃脱离原始生活。

对百姓而言,佛教的影响力,两位公主旗鼓相当,但生活、文化、军事方面,文成公主的影响力,不可撼动。

至今,八大藏戏的头一出,就是《文成公主》。而她,也当之无愧!

而文成公主的成就,依仗的,是我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这,才是王道!

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齐国的?

历史上春秋霸主齐桓公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初自己的好心之举,收留了无处可逃寻求庇护的陈国公子,却为自己家族失国而埋下祸根。这是发生在春秋战国之季齐国的事,史称“田陈篡齐”。同时期还发生了另外一事件,即“三家分晋”。 作为春秋时期步入战国时代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前者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润物细无声,后者却是腥风血雨。

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姜太公吕尚于齐地建立了齐国。春秋末,吕氏政权被田氏所取代。田氏取代姜齐时,齐国上下并不以为然,王公贵族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并没有发出抗议的声音。齐国的老百姓也没有任何的骚乱和暴动。一切好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自姜太公立国起,历经20世,32位国君,享国665年的齐国吕氏政权,如同温水煮青蛙般,悄无声息地就被取代了。而这一切都要从姜齐国君齐桓公收留的齐国田氏的始祖陈完说起。

周武王灭商后,开始寻访前代帝王的后裔予以分封,找到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后,将其封在陈之株野(今河南柘城),称为陈国。后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辖地大致为今天河南东部和安徽亳州一带。并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因此妫满也成为周王朝首任舜帝奉祀官。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以国为氏,称妫姓陈氏。

春秋时期,陈国公族发生内乱。陈国第十六代国君陈宣公想废掉太子御寇,扶持自己的宠姬所生之子妫款上位,太子御寇被杀。与太子御寇交好的陈厉公之子陈完,因怕受到牵连,索性逃离陈国,投奔到齐国寻求庇护,史称“完公奔齐”。

当时的齐国国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姜小白。作为陈国公子的陈完,肯定具备一定的才华,齐桓公想任他为齐国上卿。陈完考虑到自己初来乍到就赋予如此高的职位,势必会引起齐国公族的不满,因此婉言谢绝。最后在齐国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一职。

陈完在齐国,讲仁守义,办事得体,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由于陈完出色的工作和绝佳的人品,齐桓公又赐给了他一些田庄。为了表示对齐桓公赐田的感激,陈完将姓改为田姓。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隐姓埋名。再加上当时陈、田二字的读音差不多,所以陈完也就变成了田完。

田氏在齐国世袭其工正之职,直到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田无宇)这一代,才开始初涉政坛,此时齐庄公为齐国国君。齐庄公四年,田桓子力排众议,断然出兵讨伐卫国和晋国,并取得了胜利。因此田桓子取得了齐庄公的宠信,齐庄公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孟姜嫁于田桓子为妻。从此,田氏开始在齐国崛起。田氏从陈完开始,历经五世,122年,才在齐国取得如此地位。

当时齐国的政治环境是公族吕氏依靠高氏和国氏两大政治家族进行统治,这两大家族和吕氏都出自齐国姜姓,是姜太公之后,属于公族旁支。高氏和国氏在齐国的发展过程中,世代为周天子所任命的齐国上卿。因此齐国逐渐形成了吕氏、高氏、国氏三家共保姜姓政权的局面。

田氏要在齐国上位,就必须要铲除掉齐国的这些豪门强族。田桓子(田无宇)在得势之后,首先联合齐国的鲍氏、栾氏、高氏共同击败了执掌国政的庆氏,使齐国进入到栾氏以及高氏掌权的时代。田氏作为新崛起的大家族,也跻身于齐国权力的中枢系统。之后田氏又利用栾氏和高氏之间的矛盾,联合鲍氏分别击败了栾氏和高氏。从此,田氏家族在齐国有了一定的话语权。齐国的这些强族大家被击败后,田氏也就开始了和齐国公族吕氏的直接较量。田氏所采取的斗争方式和策略是施行新政,争取民心。

齐景公时,民不聊生。当时人民生活无着落,饿殍载道。而公室仓廪中的布、帛、稷、粟却多得生虫腐烂。国家遭遇灾情也不去赈济,贪图享乐。晚年的齐景公更是大造宫室,使得民众劳役不止。抗争的民众被残酷镇压并施以酷刑,许多人被砍去双脚。

田桓子的儿子田僖子(田乞)是齐国的大夫,面对当时的形势,田僖子认为机会来了,他施行私政,与齐国国君争取民心。他将齐国的量制由四进制(即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十釜为锺)改为五进制,在给百姓开仓借粮时,他用五进制,而在收回借给百姓的粮食时,他又将五进制变成四进制。也就是说百姓借到了五斗米,最后只用还四斗米,而这些米却是齐国国君的。典型的借花献佛,用齐国国君的粮食来获取自己的政治声望。齐景公对此事并不重视,也没有加以禁止。田氏施恩德于百姓,得到了齐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百姓心向田氏,归向田氏,田氏家族日益强大。

虽说齐国国君昏庸,但是齐国也不乏能臣,田氏的心思和动机就被齐国上大夫晏婴看透。齐景公九年,晏婴出使晋国,曾私下对晋国大夫叔向说:“齐国政权最终将归田氏。田氏虽无大的功德,但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于民,人民拥戴。”

晏婴也曾当面对齐景公说明了田氏的作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礼治国,使士农工商四民各守其职,各守其业,大夫不得以公肥私,擅自作威作福,也不得施惠于采邑之外,行阴德,收买人心。齐景公对晏婴的主张非常赞赏,并采取了一些限制田氏家族发展的措施。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时已晚。

齐景公死后,齐国的国氏和高氏立齐景公的幼子公子荼继位,这引起了田僖子(田乞)的不满,因为田氏倾向于拥立公子阳生。于是田氏再次与鲍氏联合,发动政变,杀掉公子荼,国氏和高氏逃离齐国。公子阳生成为了齐悼公,齐国的政权正式由田氏家族把控。

田僖子死后,他的儿子田成子(田常)继承其位。齐国大夫鲍牧和齐悼公之间不和,田成子利用鲍氏和齐悼公之间的矛盾,趁机杀死了齐悼公,并拥立悼公的儿子壬为君,这就是齐简公。从此田氏成为齐国最大的专权世家。

齐简公任命宠臣阚止为右相,田成子为左相。阚止经常向齐简公说田氏居心叵测,必有后患,请除之。齐简公比较犹豫,错过了诛灭田氏的最好时机。

齐国的强族鲍氏和宴氏始终是田氏发展的障碍,于是田成子又发动政变,将鲍氏和宴氏两大家族彻底铲除,并顺手杀了齐简公,改立齐简公的弟弟骜即位,这就是齐平公。从田桓子事齐庄公得宠起,经过田僖子(田乞)、田成子(田常)三世,至田成子为齐简公时期齐国相国,掌握了齐国实权,历时约95年。

田氏到了田成子这一代,在齐国的地位依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但田氏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人丁不旺。虽说从陈完入齐起,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但人口一直很稀少。要想夺取齐国政权,必须要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做后盾。所以从田成子开始,就非常重视田氏人丁的繁衍。他先是从全国挑选了100多名身高七尺以上的女子充作后宫姬妾,然后让宾客侍从随意出入后宫。果然,在田恒去世前便有了70多个儿子。这些儿子中,一多半不是亲生的。

到田成子的儿子田襄子(田盘)做齐宣公相国时,齐国大小城邑的大夫的职位都被他的这些兄弟以及田氏族人所占据。此时田氏家族的封地面积比齐国国君齐平公的领地还要大,姜齐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经过田襄子(田盘)和田庄子(田白)父子两代人的努力,齐国的吕氏公族被彻底孤立,田氏完全专事齐国国政。田庄子的孙子田和上位时,齐国国君还是齐宣公。齐宣公死后,齐康公继位。齐康公在位的第二年,周天子封三家分晋的赵、魏、韩为诸侯,这让田和看到了希望。

齐康公在位时,整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被田所不齿。于是田和便把齐康公迁到一座临海的小岛上,只给他一座城做食邑,作为生活来源以及对其祖先的祭祀费用。这座小城最终也被田氏收回,齐康公只好在钭坡上挖洞为灶以度日。

田氏要想成为正式的国君,必须要得到周天子的册封以及天下诸侯的认可,为此田氏也做了大量的外交努力。公元前387年,田和与魏文侯、楚人、卫人会于浊泽(今河南长社县境内),目的就是求其代告周天子,承认田氏的诸侯地位。最后在魏文侯的帮助下,田和终于得到周安王册封为诸侯,正式成为齐侯,列名于周朝王室。

至此,齐国的吕氏政权完全由田氏所取代。田氏执政后,为了掩人耳目,也为了不使齐国离心,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七年后,齐康公在孤独中死去,田氏并其食邑,齐国吕氏至此绝祀。

从田襄子(田盘)成为齐宣公的相国至田和列为诸侯,田氏历经四世,历时约69年。从陈完入齐,到田氏代齐,历经十世,历时286年。田齐之后又传承了八世,历时165年,最终被秦国所灭。

烽火战国几级点亮啊?

声望2000点图标30天就掉 5000点两级图标不会掉

TDM是什么意思?

首先要说的是TDM的概念,TDM就是时分复用,就是将一个标准时长(1秒)分成若干段小的时间段(8000),每一个小时间段(1/8000=125us)传输一路信号;

SDH系统的电路调度均以TDM为基础,所以看到很多人说SDH业务就是TDM业务,就是传统的电路调度,是有理论依据的;但在SDH大红大紫的时候,另一场战争以太网和ATM(不是取款机哟)大战中,以太网取得全面胜利,从而以太网大行其道,其中又以IP最为强势,导致今天很多业务侧都IP化了,不能不说以太网太XXXXX了。问题:SDH大红人一个,以太网是另一个大红人,能否合作一下???一拍即合,MSTP诞生!在合资公司MSTP中的股份分配不太均匀:SDH占股70%,以太网占股20%,其它包括ATM占股10%,掌权的还是SDH,内核还是TDM,TDM的一切劣势都依旧保留,如刚性管道;以太网和ATM因为股权问题,都没有拿出像样的东西,只是须有其表(提供相应接口而已)随着互联网的大力普及,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都能上网了,带宽的需求急剧增加,电信运营商们赚钱的机会来了,但挑战也来了,以前1*155M可以供好上千人打电话,现在人们在打电话时还要上网,带宽需求增长和现网资源出现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就来看看SDH这位红人平时是如何与人相处的:SDH这位红人一直都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从不与人分享公共资源,比如二环批给我跑,二环就不许有其它车辆经过,上面就我一辆车,刚开始,我这个车能拉1个客人(STM-1),那么二环的效率就是运送了一个人(155M--STM-1),后来把车吨位升级了,我能拉64个客人(64*STM-1),那么二环的效率就是(10G-STM-64),这就是环速率;目前最大是40G如果有个时间段没有人需要运送,那么我就空跑,沿路看看风景、美女什么的,这时的效率就是0,其它道路就是堵死了也和我没关,由于比较固执,自己也有很多的无奈,比如你的车能装64位客人,但现在有65位客人,对不起,我也只能运64人,我们把这种低效率运作方式叫刚性管道现在需要运送的客人越来越多了,忙不过来了,解决方法有三个途径:第一种:多修几条路(新建光缆),进行人员分流;缺点:成本和周期太长--------PASS第二种:升级汽车吨位(提高速率);缺点:汽车厂还没研发出更大载重的车辆(电子元器件受限)-PASS第三种:将二环划分成多个车道(波道),多个车辆共享道路领导看后,立即批示:方案三可行,立即执行!波分产生波分WDM就是将多个车道(波道)的车辆(信号)放到同一条道路(光纤)中进行传送,这里有根据车道间隔大小分为两类:车道间隔为20nm的,为稀疏波分,又称粗波分;车道间隔小于等于0.8nm的,为密集波分这样带宽成倍增加了,暂时解决了带宽不足的问题!可以休息休息了…………WDM得到重用后,各地纷纷仿效,现在的WDM不仅在城市主干道里使用(城域波分),还用在跨市、跨省道路上(长途波分);它的具体工作方式是各种类型的货物或乘客(业务信号)都被装载到一辆辆汽车中,汽车按照预先分配的车道(波道)行驶,中间汽车需要加油我们还设置了加油站(光放站OLA),司乘人员需要吃饭休息补充体力,我们为他们设置临时休息区(中继站),当然我们还是离不开交警系统的支持(光监控OSC或电监控ESC)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车道数也由刚开始的16或32一下子扩充到40、80、160,目前施工水平(制造工艺)已经突破200个车道数(波道),但我们的管理水平还是很低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交通管理消息传递不畅(OAM缺乏):WDM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带宽不够问题,没有考虑到带宽提高后,管理也要跟上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车辆多了,如何对每一辆车的状态做到了如指掌,交警(OSC)感到力不从心;这时有几位SDH的司乘人员在小声谈论:我们SDH公交系统,都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每一辆车上都有司机和售票员,分工明确,还用实时视频监控(在线监测),公司时刻都能了解每一辆车的运行状况,WDM你差的太远了2、调度不够灵活:WDM在设计之初就有一个严重缺陷:比如一个货物要从西安运到北京,预先分配的车道是10车道(第10波),那么从西安到北京全程都是第10车道,不能更改,除非你经过了好几个高速段(光再生段),如西安-郑州、郑州-北京,那么你在郑州可以有一次更换车道的机会,而且这种更换车道的代价是为你这次的行为专门修一条小路(布放光纤);以前SDH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在郑州修一个大的调度中心,所有问题都解决了3、容易堵死(保护不完善):在城市主干道或省际快速道路上,为了提高效率,在公路设计时就考虑到与普通道路的区别,只设置几个很少的出口,其它全是封闭的,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一旦发生拥堵或交通事故,乘客就会闹得不可开交(业务中断);想想我们的城市公交SDH,司机一看到前面堵车,马上就操小路窜了,可能会有几个乘客不能在目的地下车(少量业务中断),绝大部分乘客都能顺利到达,究其原因有大量可用迂回路由,再加上灵活调度(司机就可决定)交通运输局(ITU-T)看到问题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为所有上路车辆增加监控设备以及必要的安全管理员----增加OAM开销2、在交通枢纽节点增设调度枢纽-----增加业务调度(车道间调度【光层调度】和货物或乘客间调度【电层调度】)3、依托调度枢纽,加上在道路上预留一部分车道或一部分车辆,为所有车辆提供完善的保障-----完善保护机制SDH笑道:这是什么改革,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就是容量没你大而已;WDM回应道:我容量确实比你大得多,但这些方面没你们做得好;他们握手言欢,优势互补,一个全新的制度诞生了------OTN概况一下OTN:OTN是在WDM基础上,融合了SDH的一些优点,如丰富的OAM开销、灵活的业务调度、完善的保护方式等,

SDH系统的电路调度均以TDM为基础,所以看到很多人说SDH业务就是TDM业务,就是传统的电路调度,是有理论依据的;但在SDH大红大紫的时候,另一场战争以太网和ATM(不是取款机哟)大战中,以太网取得全面胜利,从而以太网大行其道,其中又以IP最为强势,导致今天很多业务侧都IP化了,不能不说以太网太XXXXX了。问题:SDH大红人一个,以太网是另一个大红人,能否合作一下???一拍即合,MSTP诞生!在合资公司MSTP中的股份分配不太均匀:SDH占股70%,以太网占股20%,其它包括ATM占股10%,掌权的还是SDH,内核还是TDM,TDM的一切劣势都依旧保留,如刚性管道;以太网和ATM因为股权问题,都没有拿出像样的东西,只是须有其表(提供相应接口而已)随着互联网的大力普及,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都能上网了,带宽的需求急剧增加,电信运营商们赚钱的机会来了,但挑战也来了,以前1*155M可以供好上千人打电话,现在人们在打电话时还要上网,带宽需求增长和现网资源出现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就来看看SDH这位红人平时是如何与人相处的:SDH这位红人一直都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从不与人分享公共资源,比如二环批给我跑,二环就不许有其它车辆经过,上面就我一辆车,刚开始,我这个车能拉1个客人(STM-1),那么二环的效率就是运送了一个人(155M--STM-1),后来把车吨位升级了,我能拉64个客人(64*STM-1),那么二环的效率就是(10G-STM-64),这就是环速率;目前最大是40G如果有个时间段没有人需要运送,那么我就空跑,沿路看看风景、美女什么的,这时的效率就是0,其它道路就是堵死了也和我没关,由于比较固执,自己也有很多的无奈,比如你的车能装64位客人,但现在有65位客人,对不起,我也只能运64人,我们把这种低效率运作方式叫刚性管道现在需要运送的客人越来越多了,忙不过来了,解决方法有三个途径:第一种:多修几条路(新建光缆),进行人员分流;缺点:成本和周期太长--------PASS第二种:升级汽车吨位(提高速率);缺点:汽车厂还没研发出更大载重的车辆(电子元器件受限)-PASS第三种:将二环划分成多个车道(波道),多个车辆共享道路领导看后,立即批示:方案三可行,立即执行!波分产生波分WDM就是将多个车道(波道)的车辆(信号)放到同一条道路(光纤)中进行传送,这里有根据车道间隔大小分为两类:车道间隔为20nm的,为稀疏波分,又称粗波分;车道间隔小于等于0.8nm的,为密集波分这样带宽成倍增加了,暂时解决了带宽不足的问题!可以休息休息了…………WDM得到重用后,各地纷纷仿效,现在的WDM不仅在城市主干道里使用(城域波分),还用在跨市、跨省道路上(长途波分);它的具体工作方式是各种类型的货物或乘客(业务信号)都被装载到一辆辆汽车中,汽车按照预先分配的车道(波道)行驶,中间汽车需要加油我们还设置了加油站(光放站OLA),司乘人员需要吃饭休息补充体力,我们为他们设置临时休息区(中继站),当然我们还是离不开交警系统的支持(光监控OSC或电监控ESC)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车道数也由刚开始的16或32一下子扩充到40、80、160,目前施工水平(制造工艺)已经突破200个车道数(波道),但我们的管理水平还是很低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交通管理消息传递不畅(OAM缺乏):WDM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带宽不够问题,没有考虑到带宽提高后,管理也要跟上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车辆多了,如何对每一辆车的状态做到了如指掌,交警(OSC)感到力不从心;这时有几位SDH的司乘人员在小声谈论:我们SDH公交系统,都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每一辆车上都有司机和售票员,分工明确,还用实时视频监控(在线监测),公司时刻都能了解每一辆车的运行状况,WDM你差的太远了2、调度不够灵活:WDM在设计之初就有一个严重缺陷:比如一个货物要从西安运到北京,预先分配的车道是10车道(第10波),那么从西安到北京全程都是第10车道,不能更改,除非你经过了好几个高速段(光再生段),如西安-郑州、郑州-北京,那么你在郑州可以有一次更换车道的机会,而且这种更换车道的代价是为你这次的行为专门修一条小路(布放光纤);以前SDH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在郑州修一个大的调度中心,所有问题都解决了3、容易堵死(保护不完善):在城市主干道或省际快速道路上,为了提高效率,在公路设计时就考虑到与普通道路的区别,只设置几个很少的出口,其它全是封闭的,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一旦发生拥堵或交通事故,乘客就会闹得不可开交(业务中断);想想我们的城市公交SDH,司机一看到前面堵车,马上就操小路窜了,可能会有几个乘客不能在目的地下车(少量业务中断),绝大部分乘客都能顺利到达,究其原因有大量可用迂回路由,再加上灵活调度(司机就可决定)交通运输局(ITU-T)看到问题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为所有上路车辆增加监控设备以及必要的安全管理员----增加OAM开销2、在交通枢纽节点增设调度枢纽-----增加业务调度(车道间调度【光层调度】和货物或乘客间调度【电层调度】)3、依托调度枢纽,加上在道路上预留一部分车道或一部分车辆,为所有车辆提供完善的保障-----完善保护机制SDH笑道:这是什么改革,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就是容量没你大而已;WDM回应道:我容量确实比你大得多,但这些方面没你们做得好;他们握手言欢,优势互补,一个全新的制度诞生了------OTN概况一下OTN:OTN是在WDM基础上,融合了SDH的一些优点,如丰富的OAM开销、灵活的业务调度、完善的保护方式等,OTN对业务的调度分为:光层调度和电层调度光层调度可以理解为是WDM的范畴;电层调度可以理解为SDH的范畴所以简单的说:OTN=WDM+SDH但OTN的电层调度工作方式与SDH还是有些不同的地方:回顾一下SDH的特点:1、统一发车频率,1秒发车8000次,制度规定,无法更改(沿袭PDH制度);2、通过研发更大吨位的车辆来提高容量,高容量的车一般是由4辆低一个容量级别的车拼接而成,所以不同容量的车结构是不一样的;OTN电层调度的工作特点:1、所有车辆的大小、规格、容量均统一,外形尺寸:4*4080;2、根据需求提高发车频率优点:1、无需不断研发更大容量的车,减低开发成本;2、统一结构,便于管理;3、跨区域运输方便(异厂家互通方便);4、理论上,可以通过提高发车频率就可以无限提高容量,实现方式更简单明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支,我们对以前的红人SDH在江湖的发展做了详细的描述,现在的SDH也只相当于OTN掌门下的一个堂主而已了,那么另一位红人它现在发展的如何呢?话说当年,以太网和ATM,就像华山派,以剑术精妙独步武林,在武林中有较高的声望,但在华山派中有分为以剑为主以气为辅的剑宗和以气为主以剑为辅的气宗以太网就像剑宗,ATM就像气宗以太网以简单著称,容易上手引来众多门徒;ATM因其内功心法太过高深,修炼之人寥寥。最后的争斗中以太网获得大胜,这与小说中的情节不相符,令人费解……直到有一天,以太网在为如何将本门派再发扬光大烦恼,同时ATM也在为有如此高深的武功没人赏识郁闷,二位昔日的对手,偶遇并交谈后,ATM想借以太网来提高影响,以太网想借ATM的内功精髓来壮大声势,一拍即合两人经过数月秘密商讨,并在一年之后,共同发布了一本新的武功秘笈-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该部武功秘笈后来被改编为多个版本,是其它武功的重要基础,这是后话!核心对比:ATM VPI VCIMPLS TUNNEL VC以太网的声势越来越大,再加上又有MPLS助阵,逐渐有了可以抗衡SDH的实力,所以才有了SDH与以太网的初步融合,诞生了MSTP,但MSTP因为股权问题,还是SDH主导,以太网、ATM只能是配角,以太网并不高兴,发誓要有所改观……为了对抗SDH阵营,以太网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先将末端IP化(业务侧IP化)。IP可以作为SDH的货物,通过SDH进行传输,但问题出来了:SDH当初开发时就对货物有严格的外形要求,必须是“块状结构”,而且大小也是标准的,每一个座位也是按照这个要求做的,这样运输的效率最高;后来IP这种长相奇特(格式不同)的货物越来越多,就算是专门开发出了MSTP,说白了MSTP就是在SDH车辆上给IP和ATM留了几个专座而已,IP还是不能很好的运输!原因是IP是以太网门下的得力弟子,以太网就是因为简单、无拘无束、尽力而为等特点为其创派宗旨,所以IP也有此特性,有的小巧,有的肥大(IP帧长可变),如果SDH/MSTP中的IP较少,问题不大,如果IP占到一半以上,恐怕车辆的改造成本就太大了【MSTP:如果分组业务低于50%,仍有成本优势】;但现在的问题是IP货物越来越多,我要自己成立运输公司,而且要我说了算,不能再受制于SDH了;同时SDH也再想,能不能将车厢分成二层,一层给原来的业务,一层专门给IP预留,这样就可以兼顾了。现在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新公司、新技术都涌现出来,我们先说SDH阵营,由于先前MSTP成立时,股权分配不均,有很多遗留问题,导致现在以太网严重不满意,现在SDH集团研究后推出MSTP+(也叫Hybrid MSTP),50/50股权分配,车辆变成二层,二层分开管理和调度,两套调度体系(双内核交叉);也不为一种好的补偿措施再说以太网阵营,自由散漫惯了,现在出现了两种大的分歧:一种认为我们自己成立的运输公司不让SDH的客户(TDM业务)上车,如果一定要进来,必须改头换面-伪装(仿真),同时我们没有时间上的保证(无时间同步),我们纯粹为我们以太网服务,我们的公司名叫IP-RAN;一种认为我们应该吸收一些SDH的客户,SDH经营了这么多年,它的客户还是很多的(还有很多TDM业务需求),同样进来后还是要改头换面-伪装(仿真),然后再我们的帮派里活动,出帮派后再去掉伪装还原成自己原来的模样,这个公司取名叫PTN无论哪种方式,伪装-易容术总少不了,随后就开发了PWE3易容术在PTN公司中又有2大派别:一派是融合MPLS、易容术PWE3和MSTP的产物--------MPLS-TP派别;一派是融合了QinQ和MSTP的产物------------------PBT派别;对于MPLS-TP派别,支持者众多,有华为、中兴、烽火、阿朗、爱立信、中移动等重量级明星;对于PBT派别,支持者仅有北电网络,人单势孤;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PTN绝大部分是MPLS-TP派别;随着相互学习,现在的IP-RAN和PTN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了,IP-RAN的优势是三层无连接服务,但PTN现在也可以实现了;以前PTN为了传输SDH的客户TDM业务,专门开发了时间和时钟同步系统叫1588系统,现在使用的是V2版本,V3版本正在试验中,现在IP-RAN也学过来了,也支持这一系统了。真应了那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MSTP+(Hybrid MSTP)可以看做是SDH向以太网的妥协方案,不得已而为之;

IP-RAN和PTN现在已趋于一致,差别不大了,它们可以看做是向SDH发起的全面挑战,现在看来它们是胜利了!

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