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教主怎么死的,为什么说通天教主才是最终的赢家

天美资源网

通天教主怎么死的,为什么说通天教主才是最终的赢家?

在《封神演义》中,元始天尊联合太上老君,以及西方二圣,一起对付截教的通天教主。虽然最终截教被灭了,元始天尊也大获全胜,但是封神结束之后,我们发现,元始天尊其实是输了的,真正的赢家应该是通天教主。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通天教主的截教,大部分徒弟并没有死,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而已,有的在天庭,有的在西方教,反正还是散落在三界,有朝一日,要是通天教主振臂一呼,说不定截教立马会再次组合。

通天教主怎么死的,为什么说通天教主才是最终的赢家

另外,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通天教主和他的两位师兄都是圣人,圣人之争在于什么?已经与天同寿,已经高高在上,那争什么呢?其实就是各自的大道之争。

通天教主跟两位师兄,虽然同出一源,是同一个师傅,但是还是有所不同,太上老君讲究清净无为,什么都不太争,座下弟子也极少,元始天尊更热衷于人间香火争夺,座下弟子广成子更是“帝王之师”。只有通天教主做到天人合一,有教无类!

通天教主的大道是有教无类,万物皆可成仙!座下弟子多异类神兽,这点在人教阐教看不到!而封神以后的天庭,代表三界正统,恰恰和通天教主的理念不谋而合,说明通天教主的大道胜了!说明通天教主刚开始走的路就是最符合天道的!

圣人们的大道之争,通天教主的圣人之道最符合大道,比其他圣人都领先,所以,封神结束后,通天教主才是最终的赢家。

无天一统三界三十三年?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我想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呢么《西游记后传》想必很多人也是看过的,作为当时的神剧,真的是百看不厌,各种鬼畜镜头,五毛线特效,在我们当时也是看的津津乐道。在我国的传统神话中,三清属于最高神了,毕竟鸿钧、女娲等出现太少,他们也活了亿万个岁月,我们知道在后传中无天曾经统一三界33年。

那么当时的三清为什么不出手呢?我们知道在《西游记后传》中十分的推崇佛法,对于道教基本上是抑制的。玉帝简直就像小丑一样,和佛教根本无法相比,二郎神、哪吒在无天天魔手下根本不堪一击,为了体现无天和佛教的强大,道教基本描写的十分的不堪,但是导演也没有丧失理智,让无天强行了三清对比。

我想如果当时三清出手的话,无天基本上也是痛扁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设定是无天是天上地下对厉害的人,可以说导演也是十分的胆大。我们在历史中会看到,无论唐宋还是后来的明清,甚至是民间,道教的地位一直高于佛教。在《西游记》中,悟空大闹天宫,如来佛祖前来救驾,可以看出,玉皇大帝是君,如来佛是臣。

双方之间的附属关系十分的明显,如来佛属于五方五老之一,管的是人间,而玉皇大帝是天庭之主。在封神中,鸿钧老祖是封神世界至高无上的神,而盘古、老子、元始天尊等人共同开辟了西方封神世界。当然里面还有西方教的接引道人等,但是见了鸿钧老祖时都是行弟子礼,二者之间有着长幼尊卑之分。

到了后来86版西游记的时候,情况却是发生了变化,因为此时玉皇大帝已经害怕孙悟空了,这部电视剧已经开始了尊佛抑道了,其实这个头开的十分的不好,毕竟中国的本土教是道教,而佛教是外来物。作为本土教,很多的道教人物都可以找到原型,他们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而佛教中的一些人大多来自印度,进入中国后,在努力的融入中国社会,但是无论如何都是门外汉,何况佛教是四大皆空,玉帝作为三界至尊,这么会听如来一个和尚的呢?是在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三清不出手,这是导演的聪明之处,因为他知道道教是中国本土,不能被佛教打压。

同意请点赞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通天教主从不打晚辈?

在封神大战中,出现了好几场"不对称"战争,就是圣人打仙人的战争。要知道,封神中的圣人已经修成混元大罗金仙,拥有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万劫不灭之身,普通的仙人根本没法和圣人交手,所以有"圣人之下皆蝼蚁"之说。

比如在黄河阵大战时,老子、元始天尊亲临一线,亲自动手对付三霄娘娘,两大圣人同时对付自己的师侄,这在封神战场上非常少见。此外,西方教的二位教主也经常教训晚辈,比如准提道人收伏孔宣、乌云仙,接引道人将龟灵圣母打出原形等。还有就是老子,也与通天教主的大徒弟多宝道人交过手,仅仅一招就将其生擒活捉。

而反观截教通天教主这边,却从未有圣人向普通仙人出手的记录。通天教主第一次出战是在诛仙阵,第一个交手的对象是大师兄老子,然后依次是元始、接引、准提交手。第二次出战是万仙阵,以一人之力对抗老子、元始、接引、准提四圣。虽说通天教主这两次出手全部惨败,但他以寡敌众,而且从未以大欺小,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虽败犹荣。

那么,真的是通天教主在圣人当中最有硬气吗?

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大家注意一下,封神演义里的圣人,并非指道德高尚的人,此圣人不同于孔子、姬昌这样的圣人,而是指法力修为的等级。通常能达到这个级别的人,其实基本上不是善茬,他们都是一教之主,既是宗师,又是统帅,尤其是通天教主乃截教至尊,截教又是"万仙来朝"的大教。所以,通天教主不可能是个只讲面子而不顾战略利益的人。

我们知道,阐教这边的元始天尊考虑到自己这边实力不如截教,于是四处寻找外援,请来了老子和西方二教主,形成了四圣对一圣的战略态势。在这种情况下,通天教主制定的战法必然与阐教这边不一样,如果靠自己一个圣人四处救火,那不但会拖垮自己,而且会过早的暴露实力。

所以,十天君的十绝阵被破,赵公明被陆压暗算而死,三霄娘娘被老子、元始亲手杀死,以及截教最有人气的三代弟子闻仲被杀等等,通天教主都稳坐碧游宫从未出来救场,除了截教这边仅有他一位圣人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隐藏实力,并伺机给对方致命的一击。

在对方圣人数量多于自己这边的情况下,打局部战争,截教肯定吃亏,但若发起全面性战役,双方主力大决战,如果截教拥有能杀死圣人的大杀器,将对方圣人团灭,这才是上上之策。我们知道,通天教主拥诛仙四剑,乃天地间第一杀阵,正好是圣人的克星。于是乎,通天教主的战略意图就非常清楚了。

因此,只要老子、元始、接引、准提过不了诛仙阵这一关,那么前面的那些胜利都是白搭,而这四圣如果没了,通天教主再出来收拾燃灯、陆压、十二金仙等辈,岂非小菜一碟?只可惜,通天教主还是高估了诛仙剑的威力,对方四圣联手,倾刻间就破了诛仙阵,这的确是他所料未及的,所以才被对方打得狼狈不堪。

狐狸精是如何从瑞兽成为淫兽的?

以前人们出于一种复杂的心情,喜欢叫那些美丽性感美女为狐狸精。在相对保守的年代,可能还曾对一些年轻女性造成过一定的心理负担。现在人把“狐狸精”对等于“小三”。不过在某些人眼里,这也是某种资本的象征。

这蛮奇怪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不叫狼精、豹精、熊精,偏偏是狐狸精?狐狸在历史上是一层不变的淫兽吗?

最早的“狐狸精”(古人不叫狐狸精,而是叫九尾狐)可能不是苏妲己,而是涂山氏女子“女娇”,大禹的老婆。

据说大禹到了30岁还讨到老婆,心里自然也很着急。一天他治水到了涂山,在路上遇到了一只九尾狐。大禹眼前一亮,怎么看怎么像个美女。(感情网上说的,单身久了,看什么都像是美女,是打这来的?)

然后他又听涂山人唱道,“绥绥白狐,庞庞九尾“,如果你在这里“成家成室”, 就会子孙昌盛。

于是大禹还等什么,立刻决定就地成亲,结果娶涂山氏的女子,名叫女娇。

这事记载在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里。书上虽然并没有说,这个女娇就是九尾狐。但是九尾狐和美女相关联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赵晔的这本书里。这比明朝的《封神演义》里“苏妲己”,早了千余年。

但是在东汉以前,九尾狐因为其发达的繁衍能力,地位尊崇,与龙、麒麟、凤凰并列四大祥瑞。

其实我们根据大禹的那个传说也可以看出来,涂山氏应该是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之所以以九尾狐为图腾,主要也在于古人的生殖崇拜。

甚至九尾狐曾经被定位成西王母座下的“瑞兽”之一,有代天传旨的功能。西王母座下有九尾狐、白兔、蟾蜍和青鸟,四大祥瑞。汉代的人把这些通过石刻画像及砖画的方式流传至今。

所以陈胜在大泽乡的时候,除了搞了个“鱼传书”外,造势的时候,就是让人跑到野外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这里面借用的就是“九尾狐”这个功能。

东汉以前的古人对“九尾狐”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礼记注疏》曾经说过,“狐死丘首,仁也!”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然会把头冲向自己窝的方向。这在古人看来,是不忘本的美德。

魏晋以后,狐狸的形象开始发生了剧变。不再是坐着被供奉的角色了,而是变成了活生生美女的形象。

自从葛洪的《抱朴子》里,第一次提到“狐狸满三百岁,化为人形”开始;干宝在《搜神记》里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具体的“狐妖”形象,那便是大名鼎鼎的“狐妖阿紫”。到了郭璞就已经将狐妖的产生原理都给具体化了。

“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玄中记》

看出来了吧?就和美酒一样,年份越久,越漂亮,道行越深,越能魅惑人。

当然了在晋朝的时候,狐狸还不都是美女形象,还有“书生”的形象。比如《搜神记》里躲在董仲舒门下听课的“吴中书生“ ,就是个老狐狸变的。

到了唐朝,因为有了魏晋时期的“理论基础”,和狐仙有关的作品就得到了大发展。

如《广异志》、《宣室志》、《太平广记》等,专门写关于狐仙的故事,多达几百篇之多。

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因为宋明理学的兴起,“狐狸精”的形象就越来越“黑化”了。

在北宋时期,甚至连妓女都直接给自己起了个“九尾狐”的名号,以招揽生意。在两本书里得以佐证。

“东坡摄署钱塘,有妓号名九尾狐。”——北宋·苏轼《东坡志林》“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

所以可想而知,到了南宋朱熹这些人眼里。狐狸精那就是贪婪、淫荡、恶毒、谋人钱财、害人性命的角色了。

所以此后一直到明末,“狐狸精”的形象就一落千丈,一提起狐狸精,大家想起的便是苏妲己这一类的角色形象。

此外,我们还是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叫蒲松龄。

因为在他的笔下,《聊斋志异》里涉及到狐妖的多达80多篇,创造了一批令人“喜闻乐见”、“恋恋不舍”的狐狸精形象,如辛十三娘、小翠、婴宁(人狐结晶)等等。

在他的“样板”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再一次丰富了狐妖的形象。

所以魏晋时期,是狐妖形象的“理论基础”奠定时期;唐朝是形象丰富时期;宋明是“狐妖”形象“黑化”时期;明末清初是“狐妖”形象再次创作时期。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元始天尊屡次复活自己弟子?

在封神演义中,圣人有再立"地水火风",换个世界的神力,因此,他们也拥有起死回生的夺天之术,如果自己门下哪个弟子死了,只要他肯出手,要想让其复活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比如姜子牙,在封神大战中,他一共死了五回,被龙魔岛四友打死过一次,十绝阵姚天君摄魂一次,十绝阵被赵公明打死一次,佳梦关逢火灵圣母被打死一次,与申公豹对战不敌被打死一次。尽管次数很多,但最后都被复活,而且套路也都差不到,基本是服用金丹仙药,然后让魂魄从法丸宫入窍。

那么,让姜子牙复活的幕后人物是谁呢?显然是元始天尊,尽管他没有直接出面,但他手下的南极仙翁、广成子、赤精子等都为了姜子牙的死忙前忙后,一会儿送丹药,一会儿去收集魂魄等,总之,阐教仙人总能够第一时间赶过来救姜子牙,即使他已经死去,元始天尊总能想办法将其复活。

而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哪吒,毕竟姜子牙虽死了五回,但每次肉身完好,而哪吒曾经"剖腹、剜肠、剔骨肉",尸骨不全,但阐教仍有办法将其救活。首先太乙真人用民间的香火祭祀的方法,使哪吒恢复身体,但李靖将哪吒金身打碎,这个计划破产。后来太乙真人取了荷叶、莲花,将一粒金丹放于居中,绰住魂魄,喝声:“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时!”哪吒莲花化身大功告成。

因此,阐教这边的金丹仙药,基本能解决门人弟子死亡后的复活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截教这边,封神大战中有更多的门人弟子阵亡,可是通天教主根本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坐看截教仙人死的死、逃的逃,号称"万仙来朝"的截教最后分崩离析,难道是通天教主没有能力让他们复活吗?

我们知道,通天教主虽是元始天尊的师弟,但其法力神通甚至还略胜元始天尊一筹,他的四大亲传弟和随侍七仙的实力完胜阐教十二金仙。因此,通天教主应该也有许多让人起死回生的金丹仙药,只要收集这些死去的门人弟子魂魄,他可以采用相同的手法,让截教仙人的魂魄归位,最后死而复生。

那么,通天教主为何连一个弟子也不救呢?

很显然,通天教主不是铁石心肠,他其实比元始天尊更疼爱徒子徒孙,事情的真相是他想救,但根本救不了。

原著中有一个细节,基本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第四十四回,姜子牙剩下一魂一魄前往封神台来,时有清福神迎迓,见子牙是魂魄,清福神柏鉴知道天意,忙将子牙魂魄轻轻的推出封神台来。

注意,清福神柏鉴是干什么的?他奉命日夜守在封神台上,专门负责管理魂魄,假如他这次将姜子牙的一魂一魄收了,那么姜子牙也就真的死了。

可是这个柏鉴并未保持中立,他完全站到了阐教这一边。原因也很简单,封神榜虽然是三教会商共立,但保管权却在元始天尊那里,当姜子牙一上昆仑拿到封神榜后,柏鉴赤条条从水里出来,恳请姜子牙"指超福地,恩同泰山"。于是姜子牙安排他监造封神台,这样,所有魂魄的归路全部掌握在了阐教手中。

也正是这个原因,截教仙人在封神大战中死亡,他的魂魄都只能飞向封神台,因为柏鉴有百灵旛招引,这些魂魄无处可走。即使是最不情愿去封神台的闻太师,他的魂魄忠心不灭,一点真灵借风迳至朝歌,但也就讲几句话,柏鉴很快用百灵旛引进其魂,安于台内。

因此,通天教主虽然也有起死回生的金丹仙药,也懂得复活的方法,但他失去魂魄的控制权,所以一个门人也救不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