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猪和谁是近亲,貂类动物有哪些?
貂类动物有:
1、美洲貂体长20-45厘米,尾长15-17厘米,重量280-1300克,毛被较长并具光泽,底绒柔软致密,夏毛比冬毛短粗,栖息于针叶林。
2、黄喉貂体长56-65厘米,尾长38-43厘米,体重约2-3千克,耳部短而圆,尾毛不蓬松,体形细长,大小如小狐狸,主要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林区,巢穴多建筑于树洞或石洞中。
3、石貂是食肉目、鼬科、貂属的一种中小型哺乳动物,在它的近亲中个体相对较小,通常体长在50厘米以下,棕褐色毛带有白色的大喉斑,尾长约等于头体长之半,寿命最高可达18年 。石貂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入渐危。
4、格氏貂是唯一生活在南印度的貂,分布在尼尔吉里丘陵、果达古南部及喀拉拉邦北部。格氏貂与黄喉貂相似,但体型较大,其前额亦明显凹陷,它们背部深色,喉咙呈黄色至橙色。它们体长55~65厘米,尾巴长40~45厘米,重2.1公斤。
5、松貂平均体长53厘米,尾巴长25厘米。雄貂较雌貂稍大,喉咙上有奶白色至黄色的围兜,胸部至下腹浅灰色,爪子昏暗,尾巴长而浓密蓬松,栖息在多草木的地区,会在树穴或灌木林中筑巢。它们主要在夜间或黄昏活动。杂食性,以哺乳动物、鸟类、昆虫为主食,也会吃草莓、鸟蛋、坚果及蜂蜜。
6、渔貂体型似鼬,成年渔貂通常体长75-120厘米,体重2000-5000克,吻部向尖端尖削,耳圆位低,有蓬松的毛尾,皮毛的颜色从浅棕色、中棕色至深棕色。渔貂在地面和树上捕食,追捕各种啮齿类,包括豪猪及其他动物。食物还包括肉质果实,有时食坚果。
7、紫貂体长约40厘米,体重约1千克,尾长12厘米,寿命8-15年左右。紫貂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在白天活动和猎食。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
大连蛇岛大约有两万条蛇?
2016年6月,在印度南部,有一只母蜜獾带自己幼崽出来觅食,发现丛林有一条眼镜蛇正在前行,蜜獾直接冲过去死死咬住眼镜蛇头部不放。
眼镜蛇试图反抗,把蜜獾卷起来缠住,但是蜜獾越战越勇,最后直接用锋利的牙齿咬住眼镜蛇的喉咙处。
蜜獾牙齿的咬合度深6厘米,但是由于眼镜蛇的皮肉比较厚,眼镜蛇通过不断挣扎,从蜜獾口中逃脱,然后迅速咬蜜獾脸部,然后喷射毒液。
这个动作惹怒了蜜獾,蜜獾再一个发起进攻,又咬到眼镜蛇头部,命中要害,最后眼镜蛇瘫痪在地上,而中毒的蜜獾也瘫痪在地上了。
大概过了两个小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蜜罐从地上爬起来复活了,复活后的蜜獾寻找刚刚被它咬死眼镜蛇。
这只母蜜獾抓起2米长的眼镜蛇,和自己的孩子分享来之不易的“美食”,一般情况下,蜜獾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吃掉5尺长的蛇。
蜜獾中毒之后,还可以继续食用毒蛇,就算有毒的南非眼镜蛇和蝰蛇,蜜獾只需要费点力气就可以得手,蜜獾对毒蛇有很强抵抗力,如果把2只蜜獾放在大连蛇岛,能不能把岛上的蛇吃完?
有2万只毒蛇的大连蛇岛大连蛇岛又称为“小龙山岛”,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栖息着单一品种黑眉蝮蛇岛屿,2万多条蛇在此栖息,而蛇岛才有0.73平方公里。
大概在1.5亿年前,蛇岛并不是一座小岛,而是以大连所在的辽东半岛连接在一起,经过长期的地势构造运动,渤海形成,蛇岛与大陆分开变成一座孤岛。
在渤海形成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其他岛屿,大概有200多个,但由于它们的海拔比较低,海平面上升时海水将它们淹没,大部分陆地生物因此灭绝,而蛇岛的海拔较高,所以保留了下来。
蝮蛇喜欢居住在岩石缝里,蛇岛形成过程中属于褶皱带上,造成了蛇岛上大量地质裂缝的存在,石缝作为天然洞穴,吸引了蝮蛇在此定居。
因为与大陆分离后的蛇岛,缺少淡水和外界的食物补充,绝大部分的动物无法适应这种环境的突变,于是开始慢慢消失。
而蝮蛇是一种忍耐力很强的动物,即使一年只进食一次,也能存活下来,而且几乎没有天敌的存在,它们就在岛上繁衍后代。
蛇岛成了每年鸟类迁徙的必经之地,它们会在这里休息,却正好成为蝮蛇的美餐,因此每年春秋两季,成了蝮蛇的进食季,现在的蝮蛇适应了这种恶劣的环境和进食方式,并养成了独一无二的冬夏休眠习惯,在岛上生死繁衍数千年。
大连蛇岛真的有2万条蝮蛇吗?1、1932年和1933年,日本学者长谷川秀治和小林胜调查后,得出的数据分别是50万条和10万条左右。
2、1957年和1974年,我国生物学家伍律和季达明教授得出的结论,分别约为5万条和2万条。
3、1982年,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成立,生物学家黄沐朋主持的第一次普查结果显示,蛇岛蝮蛇数量在1万条左右。
4、为什么前后的数据相差如此之大?究竟是调查有误,还是蛇岛蝮蛇的数量一直在减少,保护区工作人员在1983又进行普查。
1983年5月,25岁的孙立新和管理处15人来到蛇岛考察,他们因为要和毒蛇零距离接触,因此上岛前,大家都穿上绿色帆布衣服、翻皮皮鞋,扎上海绵护腿,带上电焊工人用的猪皮手套,头上戴着塑料布帽。
蛇岛有6条山沟,16个人每隔30-40米站一个人,呈之字形在山沟排开,每个人手里拿一盒油画颜色和一排笔,每见到一条蛇就在蛇尾巴上涂上红色。
蝮蛇非常老实,孙立新给蛇涂尾巴时,100条蛇只有几条会跑,经过15天的考察工作,统计出蛇岛共有1万多条。
5、2005年秋天,2006年春天,孙立新和他的同事蛇岛蝮蛇再次考察,岛上的蝮蛇大概2万多条。
2011年春天,岛上的蝮蛇已经接近3万条,这是在成立保护区后的效果,孙立新不断给蝮蛇运送淡水和食物,不然不知道饿死多少了。
岛上2万蝮蛇能把2只蜜獾熬死蝮蛇的颊窝拥有“热测位器”功能,位于眼睛和鼻子之间,在一定的距离内,它的颊窝可以分辨出1/1000温度变化,靠近它的动物,能在1/10秒内被它告知到。
虽然它有这种神奇的看家本领,但是它的捕食方式却是“守株待兔”,它能在一个地方呆十几个小时,凭借出色伪装,不让猎物发现,在不经意间给出致命一击。
而蛇岛的春秋两季节,是很多鸟类南北迁徙栖息地,它们飞累了就下来觅食,而蛇岛的蝮蛇主要以鸟类为生。
每年4月春暖花开的时候,蛇岛的蝮蛇就苏醒,它们喜欢趴在岩石、树枝上进行“守株待兔”捕食。
到6月份的时候,天气炎热,它们就钻进石缝、洞穴下面进行夏眠,夏眠的蝮蛇肌体活动自如,心跳也不降低。
夏天下雨,温度降低到30度一下,它们会出来短暂活动,雨停后,天气炎热,它们又回到石缝中。
8月份下旬候鸟来了,蛇岛蝮蛇又开始纷纷出来,到岩石、树上“守株待鸟”,到11月中下旬,天气转冷后,它们又到开始冬眠。
一条蝮蛇要花费几天时间静卧等待鸟类的到来,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一条蝮蛇一年最多可以吃到7-8只鸟,大部分都只吃到1-2只。
蝮蛇一年只要吃到一只鸟就可以过一年,如果一只鸟都没吃到,那么就很瘦,甚至死亡。
蝮蛇是一种耐饥不耐渴的动物,它们可以一年不吃东西,但不可以长期不喝水,1989年,蛇岛大旱整个夏季三个月没有下一场雨,岛上的草都基本枯死。
岛上1万多条蝮蛇,因为长时间没有水源,有的已经出现生命垂危的症状,为了避免负责被渴死,孙立新和同事买了800多个水盆,然后灌满水。
过了一会,成千上万的蝮蛇纷纷爬出来,围着800多个水盆喝水,场面非常的壮观,后来保护区挖修水坑,保证蛇不被渴死。
所以蜜獾地想把2万条蝮蛇吃完无比困难,因为蝮蛇一年有一半时间在夏眠和冬眠,它们常年藏在石缝里,蜜獾根本抓不到它们。
再加上蝮蛇的超强感知能力,一旦蜜獾靠近,它们也可以迅速躲在石缝中,蜜獾咬合力再强也没用。
蝮蛇的毒液有多可怕孙立新在蛇岛工作了几十年,被蝮蛇咬了十几次,但每次都挺过来了,没有任何生命危险。
孙立新第一次被蝮蛇咬是1990年8月,他抓到一条怀了孕快要生产的蝮蛇,放在厨房附近的花盆里,观察负责生产过程。
小蛇出生后第4天,孙立新给小蛇量体重、体长时,不小心被蝮蛇咬到大拇指,很快他的手就肿起来,由于蛇小,毒轻,孙立新就没怎么在意,第三天就消肿了。
2001年5月,孙立新陪澳大利亚的一位蛇类专家上岛考察,回来的时候,由于在没有任何措施防护下,被一条以为人要攻击它、脾气不好的蝮蛇攻击,咬在脚背上。
孙立新马上挤伤口,回到住宿后,吃了一些抗毒蛇的中草药,但还脚还是肿起来,到晚上的时候延伸到小腿,而且疼痛越来越强烈,他甚是产生让人将他被咬的那条小腿剁下去的想法。
他的同事想把他送下岛去医院抢救,可是天已经黑,没有出岛的船,同事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被疼痛折磨到满床翻滚。
第2天又起大风,救援的船出不了海,孙立新又得继续忍受疼痛折磨,第3天救援的船来了,但孙立新脚上的肿已经消,没有了疼痛。
看自己脱离的危险,但还要陪外国专家考察脱不了身,孙立新就没有下岛,脚背上只留下一个疤,没有一点蛇咬后遗症。
2004年,孙立新陪一家法国影视公司拍纪录片,孙立新手拿一条蝮蛇对着镜头讲解,一不小心又被咬了,当时出了很多血,孙立新用手向伤口的毒液挤了出来,然后吃了一点中药,又继续给法国人讲解。
因为当时只有孙立新一个中国人,他得陪着法国人拍纪录片,还得做饭,所以无法下岛,后来他感觉疼痛减轻,三天后好了,后来他知道他身体有了蛇毒抗体。
而其他的动物,面对蝮蛇的毒性基本抗不住,到候鸟飞来时,成千上万条腹蛇趴在岩石上、树枝上,呈现弹簧姿态,当鸟距离蝮蛇10公分弑,蝮蛇会闪电伸出头,一口把鸟类咬住,然后注入毒液。
小的鸟类1-2分钟死亡,大的鸟类3-4分钟死亡,蝮蛇可以在5-6分钟把小的鸟类吞下,大的鸟类20-30就吞下,如果有人袭击或者受到惊吓,它们会吐出粘满毒液鸟,然后迅速逃跑。
如果两条蝮蛇同时咬到一只鸟,而两条蝮蛇都不愿意放弃的话,大一点的蝮蛇会把小一点的蝮蛇连同鸟一起吞进蛇腹,毕竟吃到一只鸟就可以过冬,谁都不愿意把到口的肉吐出来。
一条蝮蛇的毒性对蜜獾没效果我们中国网友喜欢把蜜獾称为“平头哥”,平头因为蜜獾的头部造型,“哥”是因为它的“流氓”秉性和江湖气息吻合,但是它却拥有可爱的面孔,这种“反差萌”,让平头哥迅速火爆网络。
蜜獾体长70厘米,高20厘米,体重20斤左右,作为天生的吃货秘幻,从不挑肥拣瘦,有啥事啥,他的猎物名单有60多种,除了坚果、蚂蚁昆虫,还吃各种小型哺乳动物,鸟类、鹿类都不放过,甚至还从猎豹、熊等动物口中夺食。
蜜獾是一种安静小动物,基本不会主动招惹其他动物,除非饿了,但是如果有动物主动招惹它,它会非常记仇,不存在“报仇十年不晚”,基本都是当场就打回去,就算打不过也斗上一会,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
如果蝮蛇跟蜜獾相遇,蝮蛇根本不够蜜獾打,蛇的咬合力伤不了蜜獾,蜜獾的皮肤厚度达到0.6厘米,可以有效抵住蝮蛇牙齿的攻击,但是蜜獾可以咬死蝮蛇,然后就像吃辣条一样吃下去。
如果想用毒液杀死蜜獾,更加不可能,蛇毒中有神经毒素、血液毒素或者混合毒素,大连蛇岛的蝮蛇属于蝰科亚洲蝮属下的一种有毒蛇种,它的毒素属于血液循环毒素,蜜獾是完全免疫,所以蝮蛇想毒死蜜獾无比困难。
但是如果2万条蝮蛇轮流咬两只蜜獾,那么这两只蜜獾都存活一天,就像一只普通蚂蚁咬人,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成千上万只蚂蚁咬,几百斤大胖子都活不下来。
把两只蜜獾放在大连蛇岛,一辈子都吃不完蝮蛇蛇岛蝮蛇的产卵方式是卵胎生,不像其他蛇类先产蛋,小蛇破蛋而出,这种方式繁衍更加快,美国佛州缅甸蟒蛇一次产蛋数量高达50个,繁衍更加快。
而蛇岛蝮蛇由于生态环境恶劣,蝮蛇把蛇卵仔腹中孵化成小蛇后,再一条一条生出来,每天雌蛇可以生1-8条左右。
所以大连蛇岛成为保护区后,数量上涨非常慢,不仅是因为地方小,食物片,环境恶劣,它们的繁衍方式也决定它们的数量少。
但是2只蜜獾想把2万多条蝮蛇吃光,一辈子都吃不完,蜜獾的平均寿命24岁,就算从出生开始,每天都吃一条,都吃不完。
24x365x2=17520条
2万多条蝮蛇中,有一半雌性蝮蛇,算每年生下5条,那就有5万条了。
蜜獾根本吃不过来,而且蛇类不是蜜獾最爱,毒蛇占蜜獾食物不足1/5,蝮蛇对于蜜獾来说,就像辣条。
没事不会去招惹蝮蛇,虽然不会给它们完成致命伤害,但是每次都会晕晕的,蝮蛇对于蜜獾来说就像辣条一样刺激,可以偶尔吃,但不能一直吃。
而且大连蛇岛的蝮蛇经常爬到树枝上,岩石、石缝等地方,对于蜜獾来说,捕抓难度太大,费力不讨好的事,“平头哥”不喜欢做。
而蜜獾是非洲大草原的动物,非洲属于热带地区,蜜獾来到大连蛇岛这种环境恶劣的地方,可能水土不服,毕竟大连蛇岛的冬季非常寒冷,蜜獾有可能很难生存。
再加上蛇岛上的蛇都在石缝等地方冬眠,鸟类也很少,蜜獾的食物来源大大减少,它们冬季可能只能不断挖石缝找蝮蛇吃,不然无法生存下来。
大连蛇岛中,蝮蛇真的没有天敌?第一、鹰
管理员孙立新在考察大连蛇岛的时候,曾经多次看到一只鹰在天上不断地翱翔,突然俯冲下来用力抓住一条蝮蛇。
然后又飞到高空中,蝮蛇在鹰爪上不断地扭曲,最后被鹰爪抓死,成为老鹰的美食。
但是鹰也容易失手,有的鹰把蝮蛇抓到高空之后,如果不是抓到蝮蛇头部,非常容易被蝮蛇的牙齿咬到,3分钟后,鹰大叫一声,扔下蝮蛇。
而蝮蛇从高空被扔下来,有的直接被摔死,有的僵死在山谷里。
第二、褐家鼠
褐家鼠不是大连蛇岛的物种,它们是随船上岛的,上了岛之后,四年都是海,回不了大陆,褐家鼠只能生活在蛇岛上。
夏天的时候,褐家鼠寻找小虫子、植物吃,但是一不小心非常容易成为蝮蛇的食物,对于蝮蛇来说,褐家鼠是稀缺性的美食,不然它们只能吃鸟。
但是到了冬季之后,蝮蛇找地方开始进入冬眠,有的蝮蛇直接钻进褐家鼠洞穴冬眠,最后直接被褐家鼠啃了。
有的褐家鼠知道蛇进入冬眠,它们冬季就非常忙,找蝮蛇的冬眠地,然后把那些老弱病残幼的蛇吃了。
但是这种行为风险也很大,初冬的蝮蛇虽然冬眠,但是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管理员孙立新亲眼看过很多贪吃的褐家鼠,因为嘴急咬到还有活动能力的蝮蛇,最后反被蝮蛇毒死,或者缠死。
蝮蛇吃褐家鼠半年,褐家鼠吃蝮蛇半年,这就是自然界食物链搏杀的惨烈。
褐家鼠和鹰的确可以击杀蝮蛇,但是由于大连蛇岛食物不丰富,褐家鼠很难快速繁殖,如果褐家鼠数量够多,蝮蛇的数量可能会大大减少。
对于蝮蛇来说,现在天灾是它们最大的威胁,如果不是管理员多次给它们提供水源,大连蛇岛的数量可能更加少。
写到最后:2只蜜獾放在大连蛇岛,的确没什么效果,蝮蛇对于蜜獾来说,就像吃辣条,相当于零食,不是主菜,除非有500只蜜獾,才能快速让蝮蛇数量减少。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说到蛇岛时,想象2万多条蝮蛇,我们就害怕,可能有的人觉得是因为蛇长得丑陋,或者它们捕抓鸟类,或者有毒伤人。
研究证明,人害怕蛇跟灵长类动物漫长进化有一定关系。
曾经有一份针对猴子的研究报告表明,当遇到光滑的蛇时,其大脑里的特殊细胞会发出一连串的快速警报。
某些神经细胞会选择性地对蛇类图像作出反应,而且与负责感应面部、手部或几何图像的类似神经,相比针对蛇类的神经反应更快。
灵长类动物进化出敏感的视觉能力,这样它们才能在丛林中免受蛇类的袭击,从而生存下来。
或许灵长类祖先在几千万年前,曾经以蛇类为食,但不幸被这种古怪的动物咬伤,他们的死亡被周围的灵长类看见。
并深深地刻在脑海中,这种恐怖的记忆随着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于是灵长类动物拥有了对蛇类动物的天然预警。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长大了,但是看到蛇还害怕,因为小时候在水下抓光滑黄鳝、泥鳅时,经常摸到蛇类,现在摸到光滑东西,脑子发出警报,总认为是蛇,因为这种记忆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大脑中。
猪和豪猪有什么不一样?
1、它们不是近亲,只是名字都有个猪字,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动物。
2、豪猪属于啮齿类动物,而猪属于偶蹄类动物,
3、简单来说,啮齿类动物就是一类会咬东西的哺乳动物,它的家族种类最多,分布范围最广。像老鼠、松鼠、花栗鼠、囊鼠、豪猪、仓鼠、沙鼠、豚鼠等都属于啮齿类动物。
4、豪猪真正的亲戚其实是老鼠。可能也是由于这层亲戚关系在,老鼠并不怕一向凶猛的豪猪。无论是在豪猪的饲养场,还是在动物园的豪猪馆,老鼠都是常客,还时不时地偷吃豪猪的食物和水
银背大猩猩遇到老虎会是什么结局呢?
灵长类银背大猩猩类似传武,猫科动物老虎类似与现代搏击高手。《动物志》现有纪录最多的是豹子夜袭杀银背,从无银背胜豹子。仅有的个例是银背持棍逼平豹子、在豹彻夜追杀中亡命保身。
智商越发达的动物胆越怂,不愿与低智商的老虎玩“无限制生死格斗”。动物打斗以狠、勇、体格大小兼具者论胜负,银背大猩猩在斗志、体格上已输与老虎,若其能拿下花豹雪耻被猎杀屈辱再谈斗虎。
老虎食肉,银背吃素与杂食,食肉链上老虎已胜一筹。正因食肉需求,猫科动物在格斗技巧上已是登高敢问谁敢一试的存在。体格的强壮在与运动,老虎翻上越岭,浑身精炼肌肉。银背族群称王,吃喝有下手伺奉,至多爬树拽拽树叶与情敌大战,懒与运动。
大猩猩分西部与东部两种。西部大猩猩分两亚种,西部低地和克罗斯河大猩猩。西部低地大猩猩生存在中非、刚果及加蓬热带雨林。克罗斯河大猩猩分布于喀麦隆与尼日利亚边境;东部大猩猩分东部低地与山地大猩猩。东部“山地”大猩猩分布于中非维龙加山脉以及乌干达西南的布恩迪国家公园;东部低地大猩猩分布于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地区。其中体型身高与体重方面,东部低地大猩猩是最大亚种,成年雄性平均体重l75千克,最大个体为一只219千克的(人类饲养的最大只为300千克而非网传600千克)。平均身高1.76cm,臀展236cm。
银背大猩猩统指雄性。8~12岁为性成熟阶段,背毛为黑,又称黑背雄性。长到12岁或14岁,黑背毛才会转变为银灰,此时方可称银背。但此时只是年轻银背,只有到15岁以上至I8岁才是完全合格,身体及性能力完全释放,以武力定王者,战力已达爆表级别,可一拳击裂防撞玻璃。外国银背纪录片曾有只银背锤断入侵母狮脊椎,但被失去爱妾激怒的雄狮率众妃暴走撕食。在搜遍《动物志》所有纪录中,仅有银背活撕一只受枪伤的豹子纪实,更多的只是被豹子猎杀纪录。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的专著《山地大猩猩》书中,明确写下猩猩的天敌是人类与豹子。但此豹是大猩猩分布区的“苏丹豹”,与号称第一大豹体的波斯豹个体相近,雄豹体重在66公斤左右。也仅是这种大个体豹具有猎杀银背能力,其余的小体豹不是对手。
另一银背大猩猩研究学家迈克尔.费伊及团队追踪银背被豹猎杀的重因都是“腹股部被开膛”,留有明显爪撕创伤。同时摄像机追拍到豹子捕捉银背不是正面对攻,而是利用银背夜间视力不好弱点偷袭;一只银背在睡觉,豹子潜伏至近,腾身扑跃与银背滚下山坡。动物专家跟进后发现银背已被切腹断喉,切腹在先。
银背大猩猩看似强壮无比但仅限于人类的观察视觉!其与豹子对抗尚且如此吃力,更别提战力体重远在豹子之上的老虎了。
关注动物世界多年,老虎与银背大猩猩的领地分布不同,二者难能相见。我翻遍国外有关银背大猩猩的打斗纪录,除了豹子再无它物。至与其与老虎能否对抗,可参考老虎对战豹子的结果:不敢说被秒,但结果逃不出被蹂躏磨擦。
猪獾在山里什么地方呆?
猪獾是一种中型的鼬科动物,它与“平头哥”蜜獾同属一科,不同的是蜜獾是鼬科蜜獾亚科下的动物,而猪獾则是鼬科獾亚科下的动物。而且蜜獾仅分布于非洲,而猪獾则仅分布在亚洲。提到獾,许多小伙伴可能会想到“八斤獾,七斤油”这个说法,意思就是说獾的出油率很高。那么,这里说的獾是猪獾吗?猪獾的习性和食性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猪獾。
猪獾猪獾是亚洲独有的鼬科动物,它主要分布在我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虽然它名字叫猪獾,但是严格意义上说,它并不是獾。因为獾是鼬科獾亚科獾属下动物的俗称,而猪獾则是獾亚科猪獾属下的动物。
从外观上看,猪獾的口鼻部与猪的口鼻非常相似,因此得名猪獾,从生物学角度看,它与猪除了口鼻有些相似外,没有任何的亲缘关系。猪獾体型比较的浑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面部有两条黑色的条纹以及白色的喉部。
猪獾在鼬科动物中,而总体来看,鼬科动物体型都偏小,就算是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貂熊的平均体重也不过只有16公斤左右,而猪獾在整个鼬科中体型也只能算是中等的,所以,成年猪獾的平均体长仅有50公分左右,最大的也不过70公分,体重平均在10公斤左右。
如此短的体长却拥有如此的体重,可见猪獾是有多“肥”。
猪獾与大多数的鼬科动物一样都是杂食性动物,它们主要以植物的根茎叶、鸟类、啮齿类以及昆虫为食,它们有着昼伏夜出的习性。虽然猪獾的体型不大,但是它非常的凶猛,猪獾四足上均有5个尖利的爪子,当遇到敌人时,它会先发出像猪叫一样的低吼声警告敌人,如果敌人继续侵犯,它就会扬起自己尖利的前爪与敌人搏斗。因此,在原生环境中,猪獾几乎没有天敌,除了人类。
除了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猪獾,其他地区的猪獾都有冬眠的习性。每年的10月份,冬眠的猪獾们体重达到了峰值,因为进入冬眠状态后,它们就不再进食,因此,它们必须要积攒厚厚的脂肪来给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到了次年的3月份左右,猪獾会结束冬眠继续开始大吃特吃,因为再过一个月左右,又到了猪獾的繁殖期了,它们同样需要积蓄能量。
“八斤獾、七斤油”说的是猪獾吗?上面我们说到猪獾在原生环境下没有天敌,它最大的天敌就是人类,而人类捕杀猪獾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猪獾有大量的獾油。但,尽管如此,我们说的“八斤獾、七斤油”也不是猪獾,而是猪獾的一个近亲-狗獾。
狗獾与猪獾同属獾亚科,但是它们从属开始就分化了,猪獾是猪獾属,而狗獾则是獾属,我们上面说的“獾”其实就是单指獾属下的狗獾,而被人大量捕杀,提炼獾油的就是狗獾。
狗獾与猪獾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它们体型大小接近,面部都有两道黑色的纵向条纹,但是,我们仅仅是口鼻的形态上就能很好的区分它们。猪獾的口鼻类似于猪的口鼻,而狗獾的口鼻则比较的细长,而且鼻子为黑色。
▲上图为狗獾
从分布上看,狗獾除了广泛的分布于亚洲外,在欧洲的许多地区都有分布,正是这种较广的分布和较多的数量,再加上天生胆小的性格,让它成为了人们的捕杀对象,獾油、獾皮坐垫等等这些商品基本上都是出自狗獾。而上面说的猪獾只不过是被人当成了狗獾才成了捕杀对象,当然它的“出油量”确实也很大。
猪獾的栖息环境由于猪獾是杂食性动物,所以它对生存环境并不挑剔,换句话说就是它的适应能力很强,如论是雨林,阔叶林、丘陵、草原还是山地,它们都能很好的生存。
猪獾是一种典型的穴居动物,在白天休息或者是冬眠时,它们都是躲在自己的洞穴之中的。猪獾洞穴的来源有四个,第一就是其他动物遗弃的,第二是自己挖的,第三是一些岩石的大裂缝,第四是树洞。
猪獾的两个前肢上的爪子是它挖洞的“利器”,再配合上它的“猪鼻子”,猪獾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挖出一个1米深的洞穴。在选取洞穴的地点时,猪獾也是比较的小心谨慎的。通常猪獾在雨林和阔叶林中才会选择树洞栖息,在其他的环境中,猪獾更喜欢自己动手在一些山坡上或者杂草丛中挖洞,因为,这样的洞穴相对来说比较的隐秘。
所以,如果你在一些野外的陡坡上或者杂草丛中看到一个比野兔洞大很多的洞穴,那这个洞穴大概率是猪獾的。
总结猪獾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由于獾油一直以来被用作治疗烫伤,所以,与狗獾有些相似的猪獾也没有幸免于难。而且猪獾的洞穴虽然相对隐秘,但是由于洞口较大,对于人来说还是很容易发现的,因此,在人类的捕杀下,猪獾早在2008年就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