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狐之腋比喻什么,为什么称呼女孩为千斤

天美资源网

一狐之腋比喻什么,为什么称呼女孩为千斤?

在旧时代常称女孩子为「千金」,生女孩子,就说「得一千金」。今天,有时还用「千金」来敬称普通人家的女孩子。 称女孩子为「千金」,这与我国古代的货币单位有关。 两千年前,秦以一镒(二十两)为一金,和以后一斤金为一金,值万钱。「千金」一词较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这里的「千金」,是指黄金千斤。

后来,「千金」用以比喻贵重的东西。如《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又如「一字千金」、「一刻千金」等,都是用以形容好字句和时光的珍贵。

一狐之腋比喻什么,为什么称呼女孩为千斤

再后来,由此及彼,凡富贵人家的未婚女孩子身价百倍,因此,被尊称为「千金」。用「千金」来比喻富贵人家的女孩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里面有「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之句,这里用「千金」来修饰「小姐」,后来,干脆用「千金」来指代「小姐」。

到了近代现代,「千金」不再专指富贵人家的女孩子,对普通人家的女孩子也可以敬称为「千金」。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

误传千年的成语——两肋插刀

秦叔宝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好汉,他脚踏黄河两岸,锏打山东六府,威名赫赫。没有发迹之前,曾在本地县衙当差。

(秦叔宝)

有一次,县太爷接到朝庭指令,要缉拿境内“响马”要犯,就派秦叔宝带领捕快实施抓捕。

所谓“响马”,就是绿林好汉,草莽英雄。

他们劫富济贫,替天行道,遇到官府围剿、生死攸关的时候,就会发射手上的一支穿云箭,声闻数里,然后千军万马来相救,便可杀出重围。

秦叔宝结交的江湖朋友中,就有一些“响马”英雄。

秦叔宝为搭救朋友,先派人暗中通知被通缉的朋友躲避,在抓捕途中,故意带领众捕快走岔道。

最后,抓捕行动失败,秦叔宝受牵连险些丧命。

而岔道口附近的村庄就是“两肋庄”。数年后,秦叔宝又为搭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

又路过了“两肋庄”。 在岔道想起了要去看望妻儿,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

犹豫片刻,最终还是为朋友,毅然决然地去了登州。

(岔道啊,朋友太多,奈何!)

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叔宝的义气深重,后被说书人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

说书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流程中,添枝加叶、借题生发、 艺术再创作。

“两肋岔道”的“岔道”谐音“插刀”,最后演化成“为朋友两肋插刀”。

在自已的两肋上插上两把刀,然后到街上去逛两圈,明晃晃,晃瞎人眼,方体现出对朋友的豪情义举。

后来有人把背叛朋友戏称为“为了保住自己两肋,插朋友两刀”。

鲜血淋漓的成语——染指于鼎

春秋时期,刚继位的郑灵公就因为一鼎“鼋汤”,被臣子杀死。

郑国大夫公子宋、子家一起去见郑灵公,路上公子宋突然“食指大动”,便对子家说,我能占卜到等会就可吃到美味。

(食指大动)

到了宫殿里,刚好看到郑灵公的厨师在宰杀楚国献上的一只“鼋”,于是相视而笑。

郑灵公看到便好奇地多嘴问了一句,子家便把公子宋食指大动的事情告诉了他。

郑灵公听到后不动声色,他故意把所有地士大夫都叫来,一起分享美味。结果每个人都分到了汤,独独就不给公子宋。

公子宋觉得大丢面子,于是大摇大摆地走到了汤鼎前,伸出手指,伸入鼎中,再放入嘴中蘸食鼋汤,扬长而去。

这就是“染指于鼎”典故的由来了。 郑灵公大怒,公子宋丢了面子,于是暗地里都想除掉对方,结果公子宋技高一筹,郑灵公死。

苦哈哈的成语——铸成大错

唐末年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镇不住手下的牙兵,而这些牙兵,也想杀死罗绍威。

罗绍威便请当时的宣武节度使朱温派兵前来镇压。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朱温一代枭雄,便把军队扔在了魏博,让罗绍威帮他养兵。

真是“吃他娘,喝他娘,朱温养兵不用粮”啊。为了送走这一座瘟神的兵,罗绍威花费掉了魏博屯积了好几十年的军资物资,算起来都有百亿钱以上。

(魏博节度使)

朱温吃得脸肥耳朵大,就把兵收回去了。

等到宣武军走了之后,罗绍威看向一个个空荡荡的库房,痛自肺腑地捶胸发出哀叹,“聚六郡三十四县之铁,不能为此错也!”

把六郡(魏、博、相、卫、贝、澶六州)三十四县的铁收拢起来,都不能铸造成这么大的一个“错”啊!

后来这句话就变成了“铸成大错”的四字成语。

七字故事成语——画龙画虎难画骨

相传庄生具有一身法术。这一天他外出归家,路过一片新坟,却见一美貌女人在用着一把扇子,边哭边往新坟猛扇风。

庄子见之大奇,便上前去问为何如此?

妇人便答道,“坟中乃是我夫,生时相爱,死不能舍。临终前他有遗言:待坟土被风吹干,我才可以改嫁”。

可是新坟难干, 妇人便迫不及待地拿了扇子来扇坟。

庄子见其可怜,便接过妇人手中扇子,猛扇两下,坟头的土便干了,女人于是千恩万谢而去。

(庄生扇坟)

庄子回到家之后,便把这个故事讲给她的媳妇田氏听,田氏听后大骂这个女人的无情。

庄子听后,便吟道:“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相聚几时休?早知死后无情义,索把生前恩爱勾。”

她媳妇一听就不乐意了,于是大骂庄生。

庄生无奈,便道,“我没有说你,我只是感叹生前总说千种好,死后哪有百日恩而已。”

田氏大怒,说“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

庄子不发一言,当晚便离世而去。

他媳妇一阵痛哭之后,便为庄子收了尸,装到棺材里,按当时的习俗,妻子要为夫守灵七七四十九天,方能下葬。

苦守五天之后。

恰巧,一个玉面公子带着一老仆上门借宿。

看到书生面如满月,此时的田氏早已心猿意马,便有了托付终生的意思。

当晚,正待花烛洞房燕耳之际,玉面书生突然大叫一声昏倒在地。

老仆赶来,大呼不妙,原来此书生原乃一王子,经常犯这个病,便要服用死囚的脑髓才能救之。

但此时出门在外,哪有死囚?田氏眼中一亮,死人的脑髓何如?

老仆赶紧答道,“死不超七日便可!”

于田氏轰隆隆地冲出门,拿了一把斧头,劈开了庄生的棺材板,却见棺中的庄生突然惊坐起。

(专家说是这把斧)

庄生看到田氏手上的利斧在夜间暗闪寒光。

于是,拍棺而歌: 生前个个说恩深,死后人人欲扇魂。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歌罢,取火,屋宇俱焚,连棺木皆化为灰烬,从此骑上大鲲,遨游四海! 一代道家宗师真人由此诞生。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有研究价值的成语?

洛阳纸贵,藏之名山,分文不值,金玉良言,虚舟飘瓦,金石之言,半丝半缕,分毫不值,一言千金,野人献芹,价等连城,量金买赋,死得其所 ,微不足道,一字兼金,寸阴尺壁,尺壁寸阴,典章文物,断烂朝报,一纸千金,独有千秋,独有千古,等价连城,一刻千金,一笑千金,一诺千金,千金一诺,蒹葭倚玉,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与狐狸相关的字?

一狐之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常用来比喻珍贵的东西。

狐死首丘:狐狸即将死去的时候,头必将朝着出生的山丘,常用来比喻不忘本或者暮年时期思念故乡。

狐潜鼠伏:像狐狸和老鼠一样潜伏、藏匿,形容胆怯躲藏的样子。

满腹狐疑:像狐狸那样多疑,常比喻疑惑不解的神态。

豺狐之心:指有豺狼和狐狸那样的凶残、狡猾的心肠。

史记中的成语有哪些?

【完璧归赵】〖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出处〗《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怒发冲冠】〖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刎颈之交】〖解释〗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处〗《史记&S226;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胶柱鼓瑟】〖解释〗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出处〗《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纸上谈兵】〖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处〗《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出自《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

【图穷匕见】〖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出自《史记&S226;刺客列传》

拔帜易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背水一战】〖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出处〗《史记&S226;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跖犬吠尧】〖解释〗桀的犬向尧狂吠。比喻各为其主。

【多多益善】〖解释〗益:更加。越多越好。〖出处〗《史记&S226;淮阴侯列传》:“臣多多益善耳。”

【一饭千金】〖解释〗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出处〗《史记&S226;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安堵如故】拼音:āndǔrúgù解释: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成语出处:《史记&S226;高祖本纪》:“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约法三章】解释:---约:商议确定;法:法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自《史记&S226;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引申开来,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出自《史记&S226;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人们把“运筹帷帐之中”简称为“运筹帷幄”,用来指在后方策划战或研究战略战术。现引申为筹划指挥。出自《史记&S226;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释义:---建:倾倒,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的形势。出自《史记&S226;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焚书坑儒】〖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出自《史记&S226;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出自《史记&S226;秦始皇本纪》

对簿公堂〖解释〗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这则成语出自《史记&S226;李将军列传》。

〖出处〗《史记&S226;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一狐之腋】〖解释〗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

〖出处〗《史记&S226;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招摇过市】〖解释〗招摇:张扬炫耀;市:闹市,指人多的地方。指在公开场合大摇大摆显示声势,引人注意。〖出处〗《史记&S226;孔子世家》:“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出自《史记&S226;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S226;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出自《史记&S226;孔子世家》

【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空着尊位恭候别人。《史记&S226;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一言半语释义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出处《史记&S226;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修身洁行】解释修养品性,保持洁白的德行。出处《史记&S226;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九牛一毛】人们用“九牛一毛”来比喻数量非常少,或者形容事物非常渺小。源于司马迁的《史记&S226;报任安书》。

【暴虎冯河】〖解释〗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画地为牢】〖解释〗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出处〗汉&S226;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董狐笔】指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在史策上直书晋卿赵盾弑其君的事。后用以称直笔记事、无所忌讳的笔法为"董狐笔"。出自《赵世家》。

【笔削】bǐxuē笔指记载,削指删改,古时在竹简、木简上写字,要删改得用刀刮去,后用做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辞。出自于《史记.孔子世家》。

【霸陵呵夜】“霸陵呵夜”原指遭酒醉之霸陵尉呵斥。后喻失势者遭人欺凌或侵辱;亦以抒写失势后郁闷之情。典出《史记&S226;卷一零九&S226;李将军列传》

【鲍子知我】《史记&S226;管晏列传》:“鲍子知我”谓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春秋笔法】孔丘修订《春秋》语句中含有褒贬。后人就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沐猴而冠】〖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出处〗《史记&S226;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语出《史记&S226;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杯羹之让】《史记&S226;项羽本纪》载,楚汉相争,汉军断绝楚军粮草,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后因以「杯羹之让」谓受人挟持,惹人讥诮。

【搏牛之虻】原意是说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仗。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史记&S226;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不胜杯杓】杯杓bēisháo:杯,古同「杯」,酒具,借指饮酒。谓酒量有限,不能再饮。《史记&S226;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才气过人】才能与气魄超过一般人。《史记&S226;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己惮籍矣。」

【破釜沉舟】《史记&S226;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后遂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必死决心。有进无退干到底。

【冲冠眦裂】形容愤怒到极点。眦裂,睁裂眼眶。语本《史记&S226;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锦衣行昼】谓富贵须归故里。语本《史记&S226;项羽本纪》:「(项王)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弃书捐剑】《史记&S226;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后因以「弃书捐剑」比喻立大志者不屑细事。

【取而代之】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语本《史记&S226;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语出《史记&S226;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面楚歌】《史记&S226;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以比喻处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亡秦三户】《史记&S226;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三户」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语本《史记&S226;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后以「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S226;项羽本纪》:「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於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后用为典故。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政由己出】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语本《史记&S226;项羽本纪》:「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彘肩斗酒】语本《史记&S226;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后因以「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作壁上观】《史记&S226;项羽本纪》:「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在局外旁观,不表示意见或态度。

【抱薪救火】出处:《史记》:“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含义: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S226;滑稽列传》“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穰穰满家】解释:穰穰:丰盛。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出处:《史记&S226;滑稽列传》:“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解释〗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