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文集,静夜思的大意是什么?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释义:
床前一片明亮的月光,莫非是地上铺了浓霜。
抬起头仰望天上明月,低下头深深思念故乡。
【评点】
这首小诗用简单平实的叙述来抒发远客的思乡之情,虽然没有新颖神奇的想象、华美艳丽的辞藻,但却情真意切,耐人回味,成为传诵千载的佳作。
客居他乡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白天一切都还好说,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会不可抑制地泛起阵阵思乡之情,尤其是在月白如霜的秋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清秋的夜晚,月白霜清。
此处用霜色来形容月光,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写法。
“疑是地上霜”不是摹拟形象的状物之辞,而是叙述之辞,是诗人在秋夜这种特殊环境里产生的一刹那错觉。
怎么会有这样的错觉产生呢?
可以想见,这四句诗展现的是诗人客居他乡,深夜无法入眠、小梦乍回的情景。
此刻,庭院是空寂的,从窗外透进的月光射到床前,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层秋夜寒意。
诗人睡眼惺忪地望去,在恍惚中,好像看见地上铺了一层白色的浓霜;
再稍稍定神细瞧,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而是皎洁的月光。
月光引领着他又抬头望去,一轮明月挂于窗前,秋夜的天空真是明净非凡!
此刻,诗人清醒过来了。一个“霜”字表达出了三层含义:一方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天气的寒冷,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当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秋夜的月格外明亮,同时倍显清冷,特别容易勾起孤独远客的旅思情怀。
所以诗人“举头望明月”,遐想无限,想起家乡的亲人,想到家乡的一切。在冥想中,头又渐渐低了下去,沉浸在沉思中。结句“低头思故乡”中的“思”字写出了诗人对故乡亲朋好友、山水草木的思念。
诗人的内心由“疑”到“举头”,由“举头”到“低头”的这一串动作,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形象逼真的月夜思乡图,使人们从中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
如果让你给某一个古人写一份简历?
我会写悟空。
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猪八戒、沙僧的大师兄。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善良、正义、不阿的情怀和追求。现代电视剧和动漫中经常出现这个人物。公元前578年六月初一,出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乃一仙石吸收天地之气孕育而生,之后度过光景,因为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之后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赴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学会了地煞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用时二百年。悟空回山后打败混世魔王,从傲来国内得到大量兵器分发诸猴,但是没有一样兵器顺手。为了寻一件称手的兵器,大闹东海龙宫,终寻得如意金箍棒(定海神针铁),龙王怀恨在心,上报天庭,要求缉拿孙悟空。悟空在第342岁,因寿命已到而大闹地府,销毁生死簿,返回人间。阎王再复上报天庭,玉皇大帝欲捉拿悟空,太白金星建议招安。孙悟空被召上天宫,被骗封为弼马温,15日后知道原来这官只不过是个马夫,大怒,打出南天门。回花果山时,凡间已经过了15年。独角鬼王前来投奔,建议悟空自封“齐天大圣”,孙悟空在此时广交朋友,结拜七兄弟。玉皇大帝知道孙悟空反下天宫,大怒,命李天王派兵镇压,孙悟空打败巨灵神,哪吒三太子,天宫被迫封其为齐天大圣。不料当上大圣,孙悟空反而偷吃蟠桃、偷盗仙酒,玉帝震怒,命李天王再率十万天兵天将带十八架天罗地网,去拿下妖猴,孙悟空打败九曜恶星,四大天王,使分身术战败十万天兵,因为此战,孙悟空名扬天下。
观音菩萨见孙悟空神通广大,推荐玉帝外甥,显圣二郎真君杨戬去拿孙悟空。二郎神与梅山六兄弟到花果山,与悟空赌斗变化,大战三百回合不分高下。李天王趁花果山后方空虚,放火烧山,孙悟空无心恋战,被二郎神与其兄弟围困,被太上老君用金刚圈偷袭,另外被哮天犬咬了一下,于是被擒拿。
悟空被擒,到斩妖台问斩。因先前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变成金刚不坏之身,所以任何死刑均无效,最后被太上老君带到兜率宫冶炼,反而练成火眼金睛,于是蹬倒火炉,开始大闹天宫,打到灵霄宝殿,佑圣真君遣王灵官与三十六员雷将围困孙悟空,正在争斗时,如来佛祖出现,将孙悟空压在五指山,然后历经500年风雨,终于出来五指山。随后在观音点化下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成为了斗战胜佛。
你们知道多少关于思念的古诗词吗?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4、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2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3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3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3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3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3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3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我们都曾失去过,也知道失去并不代表什么,得到也是。——血条禾
4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4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4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4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4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4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48、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49、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50、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51、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席慕蓉《印记》
52、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53、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5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55、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56、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57、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58、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59、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60、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王维白居易李白杜甫李贺贺知章王勃陈子昂孟郊贾岛刘禹锡是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从大概念上讲这些人都是一个时代的人:都是唐朝的。但如果细分起来,就不一定了。
唐代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盛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七六六年);中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晚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八三六年)至哀宗天佑四年(公元九O七年)。
陈子昂、王勃是初唐的。陈子昂661-702年,是初唐诗文革新的主要人物,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仙宗十友"是五代以后的文人,出于对活动于初盛唐时期的司马承祯、李白等十位文人群落的追慕而提出的一个称美性质的范畴。他的代表作是《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最有名的是《登幽州台歌》。
王勃650-676年,是初唐四杰之一。他从小就以聪明能干闻名,但恃才傲物,不受待见,历次被贬。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并诗》。在四杰手中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过程,奠定了中国诗歌中律诗的形式。
贺知章约659-744年,属于初唐盛唐过渡期的诗人。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李白、等称为“仙宗十友”。当时名气很大,其诗文以绝句见长,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李白、杜甫都是盛唐诗人。李白701-762年。是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谪仙人,后世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杜甫712-770年,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李杜是中国诗歌史的丰碑,李白秉承了中国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传统,并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杜甫则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事实上,后世的许多现实主义文学流派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杜甫为老师,在现实主义这条道路上进行着更深更广的探索。正如韩愈在《调张籍》中所说:“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
王维701-761年,也是盛唐诗人,山水派代表人物。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白居易、刘禹锡都中唐诗人,白居易772-846年,与元稹共称元白,与刘禹锡共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白居易逝世后,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刘禹锡772-842年,他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被后人称为诗豪。
孟郊751-814年、贾岛779-843年、也都是中唐诗人。他们的诗风清奇悲凄、幽峭枯寂,讲究苦吟推敲,锤炼字句,往往让人觉得寒瘦窘迫。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提出”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后来郊寒岛瘦就成了一个成语。孟郊的《游子吟》,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都是千古名作。
李贺790-817年,也是中唐诗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以上这些诗人为唐诗的繁荣共同做出来努力,才使唐诗作为中华文化的鼎盛标志而放出永不磨灭的光辉。
曾积极营救谭嗣同的大刀王五?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其在狱中留下的绝命诗传遍全国。世人对诗中“两昆仑”的含义众说纷纭。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推断“两昆仑”一是南海即康有为,另一则是侠客大刀王五。
众所周知,康有为是谭嗣同图谋变法的引路人,那么大刀王五是何许人,他在谭嗣同心中为何能与康有为比肩?王五为幽燕大侠,以保镖为业,其势力范围北及山海关,南及清江浦,生平以锄强扶弱为事。--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大刀王五是北京城有名的镖师。据史料记载,谭嗣同被捕后,王五曾冒死营救谭嗣同,却因刑部大牢守备甚严无从下手。后来谭嗣同被行刑那天,王五带领手下镖师埋伏在宣武门欲劫法场。谁料监斩官刚毅非常狡猾,他预料到宣武门会有埋伏,遂率队走三里河,经崇文门到达菜市口。等王五发现有变再赶到菜市口时,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已经遇害。谭嗣同是朝廷重犯,慈禧必杀之人。王五竟为救谭嗣同不惜铤而走险,足见两人确有过命交情。王五乃一介镖师武夫,缘何会与出身官宦之家、且又心怀天下的谭嗣同结成生死之交?王五营救谭嗣同失败后又何去何从,最终结局如何呢?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字子斌,1844年出生在沧州一个贫寒农家。王五3岁丧父,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五为补贴家用,12岁就到烧饼铺做了学徒。沧州是闻名天下的武术之乡,乡民热衷习武,武馆镖局随处可见。也许源于环境影响,也许为改变自己的命运,王五小小年纪也立下了习武做镖师的志向。于是王五15岁时,找到沧州最有名的成兴镖局掌柜李凤岗,要求拜师学艺。虽然李凤岗认为王五是可造之材,但因李凤岗是回族,王五是汉人,遂碍于艺不传教外的规矩,李凤岗无法收王五为徒。王五拜师心切,居然自愿改入回教。李凤岗感念王五拜师的诚意,也自是将一生绝学倾囊相授。王五正式拜师时,前面已有四位师兄,所以人们按照师兄弟排名习惯称其为王五。那些年王五跟随师父李凤岗走遍张家口、包头等塞外地区的山山水水,不仅得到师父武学真传,而且也练就了一名镖师必备的综合素质。学武之人虽说十八般武艺都会接触,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譬如李凤岗最擅长的就是双刀与六合拳。那么大刀王五之名又是如何得来的呢?原来王五30岁赴京谋发展时,邂逅一位绰号山西懂的刀客,遂又拜师习得单刀绝技。王五勇猛彪悍臂力过人,于是找人效仿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刀,锻造了一柄刀头长二尺,刀把长二尺五寸,重达百斤的大刀。据说王五遇敌挥动这柄青龙偃月大刀,虎虎生风威震敌胆,所以才有了大刀王五的美名。1875年,王五初到京师先是在一家名叫聚茂魁的老字号做镖师。聚茂魁的老板张广聚是直隶宁津人(现属山东德州),其实宁津张广聚家族并没有多大名气,但其却与临县南皮张家关系紧密。人尽皆知南皮张家出了两个大人物,一个是张之洞,一个是张之万。张之洞乃同治年间殿试探花,曾官至湖广总督,是积极推动洋务运动的晚清重臣。而张之万则是张之洞族兄,虽才能稍逊于张之洞,但也做过封疆大吏,后又回京做了兵部尚书。张广聚与张氏兄弟关系不错,不仅张之万曾给聚茂魁题写过楹联匾额,就连张之洞都经常在聚茂魁宴请宾客。可想而知聚茂魁有张氏兄弟提携捧场,其生意自是越做越兴隆。而大刀王五在这样环境熏染下,不仅开阔了眼界视野,同时对国家危亡大事也有了更多了解。大刀王五虽在聚茂魁薪资不菲,但其志向并不在此。1877年,王五在朋友帮助下,离开聚茂魁,在北京前门外开办了源顺镖局,自此开始独闯天下。十九世纪末期,中国铁路运输还未兴起,物资运输主要还是靠马车、驴车等陆路运输方式。可当时长途跋涉,路遇土匪强盗乃家常便饭,所以商家出于对货物以及人身安全考虑,大多会请镖局保镖。由此清末镖局生意特别兴隆,尤其是北京的镖局比比皆是。源顺镖局在北京镖局中只能算后起的小字辈。不过王五确非池中之物,他不仅武艺高强胆大心细,而且为人豪爽,喜欢广交朋友扶危济困,所以整个华北地区的土匪们几乎都买王五的账,只要看到王五的镖旗大都爽快放行。由此源顺镖局在短短一年内,就跻身北京八大镖局之列,而王五也在京师闯出名头,成为与董海川、黄飞鸿等人齐名的晚清十大高手之一。至于王五如何与谭嗣同相识,民间也有多种版本说法。据王五的后人回忆,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官居户部员外郎,经常找王五护送财物回湖南浏阳老家,遂谭、王两家来往比较密切,所以少年谭嗣同就经常到源顺镖局跟王五学武。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时常到源顺镖局找王五聊天,藉此源顺镖局就成为维新志士聚会的场所。还有一种说法是1875年,燕京著名的五路镖师之一胡致廷将少年谭嗣同推荐给王五为徒。他们暗中商定,谭嗣同跟着王五学习单刀与七星剑,但对外不准以师徒相称。两年后谭嗣同得到王五真传,成为武功超群的英才。实情是这样的吗?谭嗣同出生于1865年,也就是说谭嗣同1875年与王五相识时只有10岁,而王五当时已经31岁,所以有人认为王五与谭嗣同一见如故的说法不太可信。同时王五当时忙于四处走镖谋生活,应该也没有太多时间教谭嗣同习武。更何况1877年,谭继洵外放出京为官,谭嗣同跟随父亲赴任,先后辗转陕甘、两湖等地。按照当时通信及交通不发达的情况分析,远在外地的谭嗣同与王五应该也没有什么联系。由此可见王五与谭嗣同初相识并没有太深交情,至于谭嗣同年少即得王五武功真传也不太可能。时间到了1895年,甲午战争兵败后,忧心如焚的谭嗣同返回北京,寻找康有为商谈变法强国之策。谁料康有为已返回广东,谭嗣同扑了个空。不过谭嗣同这次赴京却遇到了大刀王五。转年谭嗣同再度赴京,又去拜访了大刀王五。此时谭嗣同31岁,大刀王五52岁。如果说谭嗣同在21年前,源于对武学的热爱结识王五,那么已身为维新志士的谭嗣同,再度拜访王五一定蕴含着某种深意。浏阳少年尝从之受剑术,以道义期许之。--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我们从梁启超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浏阳少年也就是谭嗣同曾与王五有师徒之谊,同时也非常敬重王五是个有道义之人,所以对王五有很多期待。王五虽然不通文墨,但他并非简单武夫可比。甲午战争之后,监察御史安维峻因弹劾李鸿章误国,竟被贬到张家口。当时没人敢与安维峻沾边,唯有王五挺身而出不仅亲自护送安维峻抵达流放地,而且还给安维峻留下银两补贴生活。王五义举为其博得京师大侠的美名。同时,王五受到甲午战争的震动,遂为提高国民素质,竟自掏腰包办起文武义学,招收有志青年入学,一边教授武功,一边邀请博学之士教授经史与新学。也许王五讲不出什么高深的大道理,但其言行已明显与维新派不谋而合。再加上王五不仅手下有一群强悍的镖师,而且在江湖上还有一帮朋友,所以素有理想抱负的谭嗣同想组建自己的团队,王五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选。王五素来敬佩有学问的人,既然谭嗣同看得起他,他自然也就把谭嗣同当成朋友。谭嗣同见到王五称一声“五爷”,王五则按谭嗣同在家中排行尊称其为“三哥”。我们不能认为谭嗣同与王五之间是互相利用,因为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为国为民的志趣相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谭嗣同奉旨赴京任四品京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王五非常支持谭嗣同,不仅负责安排谭嗣同在京的衣食住行,而且还派精干镖师护卫谭嗣同的安全,甚至还亲自宣传维新变法的意义,以扩大维新志士的队伍。然而变法之路困难重重,光绪唯恐生命不保,于是谭嗣同将变法希望寄托到袁世凯身上,遂主动夜访手握军权的袁世凯,却未料竟被袁世凯出卖。瞬息之间局势突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瀛台,康有为由天津搭乘英国轮船逃至香港,梁启超则远赴日本,百日维新变法彻底失败。谭嗣同因亲访袁世凯,并与其订立杀荣禄,包围颐和园凭武力逼迫慈禧就范的计划,而成为慈禧最恨之入骨的人。当时许多人劝说谭嗣同赶紧逃离北京,就连大刀王五都力劝谭嗣同立刻转移到源顺镖局,然后混在走镖队伍中离开北京。但无论别人怎么劝说,谭嗣同都严词拒绝,并慨然言道:“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王五见谭嗣同意已决,只能眼睁睁看着谭嗣同被官兵带走。王五虽又想方设法营救谭嗣同,但皆以失败告终。戊戌时,谭嗣同之受刑也,人无敢问者,侠客伏尸大哭,涤其血敛之,道路目者皆曰:此参政剑师王五公也--赵炳麟《柏岩文存》谭嗣同逝后,无人敢为其殓尸。唯有王五冒着生命危险赶赴刑场,为谭嗣同洗净尸体上的血污,并将其尸体带回源顺镖局。王五在住所为谭嗣同密设灵堂,祭奠七日后,用盛棺将其送回浏阳老家安葬,同时还将谭嗣同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送给谭夫人李闰。1898年末,王五返回北京后,即遵照谭嗣同的遗愿联络各路武林豪杰,伺机再行变法。同时王五还策划刺杀载漪和荣禄为谭嗣同复仇,终因荣禄等人防范森严而未能得手。戊戌之变,浏阳与谋夺门迎辟,事未就,而浏阳被逮,王五怀此志不衰--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谭嗣同虽已逝去,但王五心中家国情怀依旧未泯。1900年,随着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大师兄张德成找到王五。张德成素来敬仰王五的武功与为人,于是专门从天津赶赴北京,亲自到源顺镖局邀请王五出山共谋灭洋大业。王五自是痛快应允,不仅马上赶到天津训练义和团员,而且还与八国联军展开浴血奋战。王五率集训的大刀队一马当先,一柄大刀快如闪电,很快就刀劈数名洋人。战争结束后,王五骄傲地说道:“这柄大刀今日开了洋荤,沾了鬼血,才真正算一把大刀,我王五也不枉大刀王五之名,也算对得起这把刀,对得起祖宗了。”但随着洋人不断增兵,义和团在天津节节失利,王五也由天津回到北京,毕竟王五创建的源顺镖局以及妻儿都在北京。而王五的生命就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结束的。有关王五的结局,民间流传最多的有五种说法:一,王五为营救遭八国联军强暴的妇女,而被洋人枪杀。二,狄平子在《平等阁笔记》中记载,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包围了一石姓人家住宅,恰好王五路过,遂与洋人打了起来。王五杀了几十个八国联军士兵后,因中弹过多,而被八国联军活捉后枪杀。三,北京城破之日,王五侥幸逃脱远赴东南亚,后来不知所踪。四,八国联军血洗源顺镖局,王五虽武艺高强拼死抵抗,但终抵不过洋枪,竟在混战中惨遭杀害。五,王五的遗孀王章氏,病逝于1960年,其生前曾讲述过王五去世经过。原来王五回到北京后,本想远赴塞北重谋出路,但因许多友人投奔王五,把源顺镖局当做避难场所。这些人偕老带幼,无法跟随王五出关,于是王五只得冒险留在北京。八国联军进城后,德军要求清政府交出王五。王五怕连累在源顺镖局躲避的100多口人,遂面对清兵追捕未做任何抵抗,从容被捕。随后王五被清政府转送给德军,并被德军枪杀于北京前门外东河沿,享年56岁。王五被杀后,头颅被割下来挂在朝阳门城楼上示众。家人无法为王五收尸,幸得王五生前好友霍元甲出手,趁夜色凭借高超武功取下王五头颅,并送回王五家中安葬。有关王五结局的说法众说纷纭,各种史料记载也不一而足,但我认为还是王五遗孀所述可信度最高。王五逝后,源顺镖局停业改为大车店,王章氏带着独子王德海一直居住在源顺镖局旧址,只是王五的武艺没有传下来,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纵观王五一生,虽无多少文墨,但其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所以他才会成为谭嗣同心中肝胆相照的“昆仑”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