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洲四大洋,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吧……你买个真视宝石就知道了。
当然这个是开玩笑。
所谓真实的世界,是一个很形而上的问题,基本上来说,没有正确答案。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你不能说某个世界就是真实的,某一个就是虚构的。
关于真实世界的问题,康德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我觉得挺对的。人是通过“范畴”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范畴呢,也就是指“时间,空间,因果”等这些东西。比方说,我们看到苹果是立体的,这是通过时间看世界,我们看到苹果会腐烂,这是通过时间看世界,我们认为苹果会掉下来,这是通过因果来看世界。这些范畴,或者说这些我们用来看世界的框架实际上也就相当于有色眼镜,虽然帮助我们认识了世界,但同时也让我们无法看清真正的世界。抛去空间时间因果等等,这个世界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没人知道。世界是三维的还是四维的?时间是一维的还是三维的?我们要信奉唯物主义决定论还是量子力学?上帝真的存在吗?心灵是一种力量吗?精神和肉体是分离的吗?我们是生活在梦中吗?“洞穴寓言”是真是假?形而上学究竟有没有结论?科学能够解决哲学的问题吗?宇宙有没有尽头,时空是否是曲面的,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未来又是否是平行的,时间能不能折叠,虫洞是否存在,人能否穿越时空,黑洞能否吞噬时空,是我唯心的决定了世界,还是世界唯物的决定了我……真实的世界,又是否真的存在呢?谁又能说的清楚呢?你又怎么知道我现在写的这些真的曾经存在过呢?
所以说,我们还是不要考虑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了吧,相信自己,你所见到的,就是真实。
五大洲六大洋?
五大洲是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北冰洋(Arctic Ocean)又称北极海,是地球四大洋之—,是世界最小、最浅又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最北端,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
地理课代表职责?
你好 我就是一名地理课代表 首先:你要先是地理中的佼佼者 成绩领先才有人听你的 然后要对地图有足够的了解,了解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和五大洲四大洋,之后每节课前去问老师有什么任务 让同学去读书 你也可以适当的讲解,要有足够的自信,收作业要及时 让同学对这门课有兴趣,兴趣很重要!最后做好你作为课代表该做的就行了。一定要有信心!!!
加油!!
五大洲七大洋的具体经纬度?
是七大洲四大洋亚洲:东至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度40分,北纬60度5分),南至皮艾角(东经103度30分,北纬1度17分),西至巴巴角(东经26度3分,北纬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东经104度18分,北纬77度43分)。
非洲:东至哈丰角(东经5 1 度2 4 分,北纬1 0 度2 7 分),南至厄加勒斯角(东经2 0 度0 2 分,南纬1 4 度5 1 分),西至佛得角(西经1 7 度3 3 分、北纬1 4 度4 5 分),北部至吉兰角(东经9 度5 0 分、北纬3 7 度2 1 分)。
北美洲:东至圣查尔斯角(西经55°40′,北纬52°13′),南至马里亚托角(西经81°05′,北纬7°12′),西至威尔士王子角(西经168°05′,北纬65°37′),北至布西亚半岛的穆奇森角(西经94°26′,北纬71°59′)。
南美洲:东至布朗库角(西经34°46′,南纬7°09′),南至弗罗厄德角(西经71°18′,南纬53°54′),西至帕里尼亚斯角(西经81°20′,南纬4°41′),北至加伊纳斯角(西经71°40′,北纬12°28′)。
南极洲:分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两部分。东南极洲从西经30°向东延伸到东经170°,包括科茨地、毛德皇后地、恩德比地、威尔克斯地、乔治五世海岸、维多利亚地、南极高原和南极点。面积1018万平方千米。西南极洲位于西经50°-160°之间,包括南极半岛、亚历山大岛、埃尔斯沃思地以及玛丽·伯德地等,面积229万平方千米。
欧洲:东为北乌拉尔(东经66°10’);最西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罗卡角(西经9°31’);最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诺尔辰角(北纬71°8’);最南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马罗基角(北纬36°)。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其狭义的范围是指东部的波利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亚三大岛群。广义的范围是指除上述三大岛群外,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等。 面积:大洋洲陆地总面积约897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
太平洋:北到白令海峡,北纬65度44分,南到南极洲,南纬85度33分,跨纬度151度。东到西经78度08分,西到东经99度10分,跨177个经度。南北长约15 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 900千米,面积17 968万平方
「五大洲七大洋」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请大家看一个美丽的星球。
这颗星球位于室女座超星系团, 是其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星系中不起眼的小恒星的不起眼的小行星之一,距离我们大约有两亿年
嗯对,不是两亿光年,是两亿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颗星球就是两亿年前的地球。
当时的地球上没有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有的是一个超级大的陆地--泛大陆 和超级大的海洋--泛大洋。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当初的“泛大陆”和“泛大洋”是怎样变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
100多年前,有一个叫魏格纳的人
他在看地图的时候发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轮廓竟出奇地吻合。
随后他收集了有关地质、生物、气象等方面的许多资料,最终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在很久之前,地球上可能只有一块完整的超级大陆,这块大陆后来发生了分裂,形成了一块块的新大陆。
而这些新大陆也在不断地漂移,彼此远离或碰撞,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裂谷和山脉。,比如:我们熟知的东非大裂谷和喜马拉雅山脉。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可以推动整个大陆,创造出像喜马拉雅和东非大裂谷这样的雄伟地质景观呢?
魏格纳依据当时人们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做出了这样的猜测:在地球的深处是一片沉重的岩浆,而我们脚下的大地只是漂浮在这岩浆上的一层较轻的岩石壳。
这个岩石壳会同时受到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月亮公转产生的的潮汐力,并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漂移。
但是,有人对此进行了计算,发现这两个力实在太弱了,根本不足以推动大陆发生这么明显的移动。
此后,随着人们在地质领域研究的深入,一个更加完善的理论被总结了出来。
这个理论为大陆漂移做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而想要了解这一切,首先要走进地球的内部。
我们刚才提到了喜马拉雅山脉,其中的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米,相当于20多座帝国大厦。不过这个看起来无比雄伟的尺寸,跟它所在的地壳相比则微乎其微。
而即便是这个在我们看来已经很厚的地壳,它的平均厚度也远到不了地球半径的百分之一。
这么看来,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岩石大地,就真的只是一层小薄壳而已。
在这层小薄壳之下,有着厚达2900千米的地幔包裹着半径3500千米的滚烫地核,大陆漂移的动力就是正是来源于此。
贴近地壳的地幔温度较低,非常粘稠,可以带着地壳一起移动,这部分地慢也因此常与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地核附近的地幔具有极高的温度,它们会一路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在那里向四周分散。沿着岩石圈下层流动并慢慢冷却,然后再沉回地核附近。
在这个过程中,地幔拖动着上面的岩石圈也在缓慢地移动,这便形成了所谓的“大陆漂移”。
而在这些位置,彼此汇聚和分离的地幔,则会带动上面的岩石圈彼此碰撞和分裂,形成了山脉和裂谷。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以马里亚纳海沟为代表的各种海沟地貌--可能会有人认为它们是海洋板块分裂出来的。
但事实可能会出乎我们意料:海洋所处的两个板块间的俯冲作用形成的。
当两块板块在互相挤压时时,其中较薄的一块会俯冲到另一块的底下,然后把另一块也拖下地底,这就形成了深深的凹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海沟。
并且这个过程还会产生一些意外收获:俯冲板块随着俯冲深度、压力的增加,加上海水的裹入最终生成了大量的岩浆,这些岩浆最终在俯冲熔融位置的上方喷发,形成了一个个火山岛。
而俯冲进地下的地壳随着应变的累积容易发生断裂,这些断裂产生的震动传递到地面,就形成了地震。
我们熟知的日本、菲律宾这些国家之所以经常发生地震,就是因为它们位于两个海洋板块相互俯冲挤压的位置。而这些国家所在的陆地,上面也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火山岛。
我们刚才说了,板块俯冲会形成海沟。那么,板块分裂的话又会形成什么呢?
答案可能会再一次出乎我们的意料:板块分裂反而会形成海底的山脉。
这是因为随着板块分裂减薄,在板块分裂的位置,上升的地幔会产生大量的岩浆,这些岩浆涌出裂隙,逐渐被冰冷的海水凝固成岩石山脉。
总的来讲,大陆之所以会漂移,是因为地幔的对流带动了岩石圈跟着一起发生了移动,而这些缓慢移动着的岩石圈,也在不断地塑造着高山和海岛,改变着我们现有的地貌。
哦对了,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
现如今人们钻出的最深的洞仅有12km,这么看来:哪怕是科技水平已经十分发达的现在,我们仍然无法亲自去探寻地下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们能够做的,只有根据在地表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推理和计算总结出一种较为合理的假说。
而魏格纳,就是从一张地图入手,最终总结出的《海陆的起源》这本地质学巨著,他在书中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更是为人们之后的研究和推理指明了方向。
就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概括世上的一切。
保持好奇
不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