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建立者,夏朝名字

天美资源网

夏朝的建立者,夏朝名字?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 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夏朝的建立者,夏朝名字

夏朝发源地?

夏朝的起源地在洛阳城。

首先洛阳是上古神话以及河图洛书发源地以及上古夏朝之源夏商周三代都城以及中华第一帝国汉魏晋北魏都城和中华第二帝国隋唐和五代都城。商业繁盛超越周汉隋唐的长安洛阳两都,还有夏族传说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夏部落从有记录开始就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只是后来跑到了豫西伊洛流域了。

其次是举世闻名的文明之源九大古都有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商丘、南阳、西安、北京、南京等,都是上古的文化政治中心,但是我觉得最有可能是夏朝的起源地是洛阳,因为洛阳位居中原腹地,粮食丰富,外加当时洛阳经济政治都非常发达了。而夏商古都城池都非常巨大,应该是在黄河南岸,符合有两个古都,其中一个是黄帝故里定都郑州,那么夏朝只能是洛阳了。

接着是洛阳地理位置优越,连接了河北和山东两地,在这里定居除了夏朝,还有殷商甲骨文也是在这里发扬光大的,加上洛阳的粮食生产很给力,基本上可以满足首都百姓和官员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时洛阳也是交通非常发达和方便的。

总结一下,综合上面说的,四千年前上古都城,夏朝的起源地应该是在洛阳,因为古代文明古都中,就洛阳比较符合条件,都像是夏朝起源地了。毕竟当时夏朝经济是空前大好,国泰民安,综合实力非常厉害了。

谁建立的夏朝?

夏朝是由大禹建立的,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氏族图腾的象形字。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禹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而继位,他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舜去世后,禹三年治丧结束,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但天下的诸侯都去朝见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

而后,大禹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从四方赶来的氏族、部落酋长带着礼物前来朝贺。大禹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完成了国家的建立,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但是对于夏朝之前却没有记载。对于这段历史史记上也没有记载,人们称之为远古时期。夏朝之前是三皇五帝的朝代。华夏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早期的历史,口口相传。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说法。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之前数千年杰出首领的代表,具体而言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自三皇至五帝,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

一般用远古来称呼尧舜以前的历史,远古是指夏朝之前漫长的社会。那时候,社会生产十分低下,人类进步非常缓慢,经历了距今有170万年前到4000多年前的漫长时期。远古时期,没有文字记载,全靠神话传说和世代流传下来的。

夏启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夏朝的?

夏朝的建立,是各氏族部落对夏文化共同认同的结果

(作者:赵辉)夏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夏朝就没有华夏,没有夏朝就没有中华,可以说中华文明的本质与来源都来自夏朝的文化与文明。但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华文明中无可忽略的朝代,在至今的中国历史文明史研究成果中,却是毫无头绪,以致出现了大量否定夏朝历史存在的言论与观点。

那么夏朝究竟是怎样一个朝代?为何中国历代各民族都以华夏民族自居,以华夏民族为荣,以中华民族为傲呢?这其中包含了夏朝的建立与夏朝高度的文明本质为中华大地上原始各部落普遍认同与接受的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观,是华夏文明得以成为世界唯一延绵不断的文明古国。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远之所能怀?是故革坚则兵利,城成则冲生。”(《淮南子·原道训》)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乃更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舜)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然,往钦哉!”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史记·夏本纪》司马迁)

大禹因成功治理远古中华大地的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舜帝的帝位传承,而成为万民拥戴的万国领袖。这其中不仅是对大禹为华夏大地消除常年水患的建立功勋的拥戴,更为重要的是对大禹及其代表的部落品德与文化的认同。在《淮南子·原道训》中我们可以看到,夏禹之所以能够得到万国诸侯的拥戴,是因为夏禹“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体现了夏禹与万国诸侯和平共处的具体行动与决心,消除了万国部落的戒备之心,为华夏大地各部落和平共处,建立示范作用,为文明的形成与建立奠定了相互信任的基础。

大禹承继帝位后,“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大禹之所以能够成为“山川神主”,是因为皋陶的拥戴,“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认同夏禹行政的明度、文化认同的夏族声乐。因此,大禹建立的夏朝,完全是以万国诸侯认同的文明行政措施,文化上认同的先进文明声乐形式,而非武力征伐建立的一统政权。这就与商朝与周朝的建立,是在武力征伐、武力统治建立朝代,形成了巨大反差,成为后世各部落、诸侯永远怀念、追怀的文明社会,也是后世各民族以华夏自居的根本与根源。

那么,夏禹建立的是怎样的行政文明与民生声乐文化呢?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十年)“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竹书纪年》)。位于淮河流域、淮河岸边的涂山,不仅是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之地,更是禹合诸侯于涂山,展现夏王朝各氏族部落大团结的标志之地,也是建立夏朝世袭制的夏启出生与成长之地,因此,夏朝的众多历史之谜就与涂山地区存在不可割舍的紧密关联,是破解夏朝历史、夏朝文化、夏朝国都的重点与关键。而目前中华夏朝历史研究中,对夏朝历史的毫无头绪与一无所获,也与研究者对涂山地区显示的夏文明的漠视,存在对应的关系。可以说国家研究机构在夏朝历史研究中的缺失,非方法与技术的原因,而是观念、理念的短缺,这种观念不改变,那么夏文明的破解时间仍将持续下去。

在淮河流域、涂山地区流行着一种地方民间艺术——花鼓灯,至今仍然是极具生命力的歌舞艺术,被称为汉民族舞蹈的代表。花鼓灯的服饰、舞蹈动作、乐器、表演程式,无不透露出四千年前夏朝的文明与文化信息,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真实内涵的写实艺术。其内容之丰富、信息之广泛,本文只能简单阐述一点,体现华夏文明艺术之所以能得到万国诸侯认同的原委。

在关于“夏”字的解读中,夏朝人被认为是跳舞之人,而且是具有“礼仪之大”“服章之美”的人群,“夏”字的记载有五十多种,超出其他古文字异体类型的数倍。为什么“夏”字会有如此多的写法?这正是万国诸侯在涂山聚会中对夏禹代表的华夏部落表演的花鼓灯舞蹈动作的不同印象,具体如下表:

在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中可以找到“夏”字的各种代表字形,这些大量舞蹈动作与夏字形类同,不会仅是一种巧合,而是夏字的真实来源,代表花鼓灯艺术正是来自于夏朝的文明表现。

在关于华夏的研究成果中,关于“华”与“夏”的解读,在花鼓灯艺术中,皆可以发现华与夏的内涵与本源。《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华”亦含有赤色之意,中国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

“华”古同“花”,这个“花”正是对花鼓灯这一来自夏朝艺术的简称。热情奔放的花鼓灯艺术表演,充分体现了夏禹在涂山款待万国诸侯的盛况,对万国诸侯产生了强力的文化认可与认同,感受到了夏禹对万国诸侯的礼仪之大,平等、和平共处的热情,成为万国诸侯学习、效仿的榜样,产生了强力的心理文化认同。

正是夏禹的“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为夏朝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基础,成为各地氏族部落共同的文化理念,开启了夏启开始的世袭制王朝的建立与形成,提供了夏文明王朝形成的华夏理念的基础。花鼓灯艺术能够延续四千年的传承,更是华夏这一全民族理念传承的充分体现,显示了华夏文化的强大内聚力。(作者:赵辉)

夏朝的建立者?

夏朝建立者: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