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三不睡三不做三要吃?
立秋后,一般早上和晚上会变得凉快,中午较热,昼夜温差大,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差的人容易患多种疾病;同时,经过盛夏的暑热熏蒸,此时正是身体恢复的最佳时机,若此时做好养生,便可以达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立秋之后养生,要做到“三不睡、三不做、三要吃”
三不睡
1、不带湿发睡觉
有些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喜欢晚上洗头,头发没吹干,就直接坐在空调屋里,甚至头发不干就睡觉,这种做法最易使湿邪侵入体内。
立秋后天气转凉,洗头之后,不要立即睡觉。
2、不睡闷头觉
生气时,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的跳动加快,对大脑产生刺激,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3、不睡过子时的觉
中国人讲究夜半之前必睡,凡过子时还不睡,身体状况一定会越来越差,脸上会长痘痘,皮肤也不好。每天11点之前睡觉,不但皮肤好身体健康,整个精神也是最佳状态。
三不做
1、吃冷饮
立秋以后就需要注意,不能经常吃冷饮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在保护我们的肠胃,避免受刺激,可能会引发一些胃肠道的不良健康问题。
2、不洗冷水澡
立秋后,洗冷水澡人体会感到寒冷,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神经紧张等,不但不能消除疲劳,还易引起感冒,应尽量避免。
3、不在室外做剧烈运动
锻炼身体,选择的运动方式要考虑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适度运动,避免因小失大。
三要吃
1、莲藕
在秋令时节,是吃莲藕的最佳时节。
立秋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
在莲藕的选择方面,尽量不要选择纯白色的,因为可能是被处理过的;最好选择米黄色的莲藕食用。
2、秋梨
《本草纲目》记载:梨可“润肺良心、消痰降火”。
梨因鲜嫩多汁,被称为“天然矿泉水”,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清心降火的功效。
立秋后,燥邪严重,需要对抗“秋燥”,多吃秋梨,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3、龙眼
龙眼,又叫福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立秋吃福圆的习惯。
立秋吃些龙眼进补,是非常有益的。
可以缓解大脑疲劳,起到提高精神状态的作用,还能有效缓解秋乏的症状。
立秋想要健康,还要做好4件事
1、晒后背
晒太阳,是补阳气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而后背的督脉,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主一身的阳气。
所以,晒后背,让督脉有比较高的温度,可以守护身体的阳气。
晒后背,可以选择,上午9点至10点,这一时段阳光中的紫外线偏低,能使人感到温暖柔和。
也可以选择,在傍晚夕阳快落山之前,此时,阳光温和,并不是十分炎热,最适合晒晒后背。
2、喝点茶
想要预防秋燥,清除火气,最简单的办法自然是补水,尤其是清热去火的茶水最为适宜。
谷谷丁菊花茶:谷谷丁、菊花、金银花、桂花,搭配而成。可清火润燥,缓解秋燥引起的咽喉不适等症。
谷谷丁,有“天然抗生素”之称,被中药界誉为清热解毒的“八大金刚之一”。有清热、解毒、利尿之效。
用其泡水喝,可泻火除湿,降秋燥、去秋火等。可泻火除湿,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
菊花能够疏风,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功效,桂花有润燥作用,对皮肤干裂、声音沙哑、口腔炎等有一定疗效。
桂花,性质温和,拥有独特的花香,可舒缓情绪,消除沮丧、缓和压力,帮助身体对抗秋燥
3、饮食清淡
炎夏初秋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用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
清谈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掖,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
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还可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肠道传染病。
4、按穴位
立秋以后就变得“燥”,此时需要注重“清养”。
此时,长按身体的2个穴位更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1)天突穴:养阴生津、润肺化痰
在颈部前面,两锁骨内侧、胸骨柄上缘有一个凹陷,这就是“天突穴”。
闲暇时经常用大拇指进行点揉,可起到养阴生津、润肺化痰的功效。
(2)关元穴: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关元是“元气之本”,能够补虚、壮阳,补一身之元气,从古到今医家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你觉得最多人过的节日是哪个?
当然是中国的春节。世界之大,华人最多。无论在世界任何角落,时时刻刻都有中国人的影子!
中国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春节这一天,人们都会祝贺的,无论你在天南海北,哪怕一个电话,都会祝福平安的。
这就是十三亿人的华夏,这就是强大的中国!只要我们中国人像过春节一样的齐心协力,任何豺狼虎豹都乃何不了我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王维当时在长安恰逢什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维所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名篇,耳熟能详。王维写作这一名篇时只有17岁,当时是开元六年,即718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王维诗中的“独”是何意?王维出身河东王氏的大家族,祖籍山西蒲州。年纪轻轻的王维当时和自己小一岁的弟弟王缙一同来到长安、洛阳之间闯荡社会,主要为了考科举,入仕做官。两位兄弟虽然年龄小,但是已经靠自己的诗作闻名于长安、洛阳的富贵之家了。
其实唐朝时期考进士之前需要向朝廷中的一些主要官员推荐自己和自己的作品,那么考进士时主考官对考生有一定的认识,如果有著作传播,那就对考中更加有帮助了。唐朝考进士是不糊名字的,主考官和一些达官贵族的推荐权力还是比较大的,个人著作影响力也在考虑之中。
王维于721年考中进士,属于常规科举中第,年仅20岁,唐朝当时一年考中的进士也就20-30人,才能和举荐成就了王维考中进士;而他的弟弟王缙却是制科,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中第,后来成为唐朝的宰相之一。(王维弟弟王缙像,后成为唐朝宰相)
公元718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之前,王维的弟弟王缙回老家山西蒲州了,只剩下王维孤零零的一个人。此时王维还是青少年,难免孤独,恰逢重阳佳节,家家户户都登高望远、身插茱萸、全家团圆喝菊花酒。所以王维才有了“独爱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
唐朝的重阳节王朝规定的三大节假日,唐德宗时期固定下来。主要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家族聚会喝菊花酒等。自然王维是在他乡,没有人请他登高、聚餐了,他只是一个人过重阳节。
诗中题目“山东”是指哪一区域?这里的“山东”不是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而是唐朝时期专有的区域名称,唐朝人将华山或者崤山以东地区称为“山东”,以西则称为“山西”。
华山指现在的陕西华山县,崤山则是指现在的河南三门峡市附近。因此,祖籍山西蒲州的王维称自己的家乡为“山东”。(茱萸图)
唐朝重阳佳节的登高、插茱萸的寓意?唐朝的重阳节中登高、插茱萸、聚餐和菊花酒都有深刻的含义。重阳节在唐朝有称茱萸节,插茱萸或者佩戴茱萸香囊是当时的流行时尚。茱萸被称作“辟邪翁”,有驱邪的寓意;其实茱萸本身有特殊的香味,可以除虫,防止蛀虫咬衣物的作用,并不是单纯为了辟邪。
菊花酒是一种药酒,被称作“吉祥酒”或者“长寿酒”,可以明目、健脑、养肝、延缓衰老等功效,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并非无的放矢。
王维独自在长安,重阳节时,长安人士家家团聚,他感觉更加孤独,因而做此诗。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经常被忽视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必须系统化学习。建议小学课程中加入国学知识课程。古时文人的必修课,从《三字经》、《百家姓》、到《四书五经》,这些对现时代的教育并不适合,但从中可以提炼出精华,教育子子孙孙。教育是治国和强国之本,只有通过基础教育,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举个小例子,吃饭时吧唧嘴,是很不好的习惯,在传统文化的礼节中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还有饭上不能竖着插筷子,只有祭祀时才会被这样使用。这些是行为规范,往往被人忽视。这只是生活方面的点点滴滴。但由小见大,才能逐渐培养立人做事之本,慢慢成就“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三思而行、一日三省”等大的方面。
社会上的国学讲座越来越多,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重视传统文化从儿童抓起,从教育带动国家发展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