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毫厘的下一句,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哪里?
问题:“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哪里,表达了什么意思?
前言这两句诗出自主席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其中第七句借用了李贺的名篇《金铜仙人辞汉歌》,第八句是诗人的原创。
一、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是中唐诗人李贺的代表作,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也被后人广泛的引用: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天若有情天亦老,老天爷如果有情感,见到繁华落尽、沧桑变化的此刻,也一定会动容。当年汉武帝建造这个铜人的时候,何曾想到“衰兰送客咸阳道”的结局,铜人被人搬离,遗弃在中途。
宋朝司马光《温公续诗话》中,提到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时,评价道:
李长吉歌“天若有晴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人以为勍敌。
石延年,字曼卿,北宋诗人。《金铜仙人辞汉歌》是一首古体诗,不过李贺在其中用了不少律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中仄仄平平仄仄,恰好一句仄起平收的律句,因此被很多后人借用在自己的诗词中。
二、后人的引用李贺这首诗,颇为宋人喜爱,我们在很多宋词中见到这句,例如:
《忆秦娥 别情》 宋·万俟咏
千里草,萋萋尽处遥山小。遥山小,行人远似,此山多少?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说不了,一声唤起,又惊春晓。
《河满子 秋怨》 宋·孙洙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馀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减字木兰花》 宋·欧阳修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蝶恋花 》金末元初·元好问
春到桃源人不到。白发刘郎,误入红云岛。著意酬春还草草。东风一夜花如扫。
过眼风花人自恼。已□寻芳,更约明年早。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这几首婉约词引用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是格局太小,用来抒发男欢女爱的感情。而主席的那首七言律诗则不同,有李贺原诗中的兴亡之感。
三、人间正道是沧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两句诗,从内容上看是倒逆之法,因为:
人间正道是沧桑,所以:天若有情天亦老。
可以和李贺的原诗对比一下: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就是兴亡变化,没有永远的兴盛,也没有永远的衰落。
主席作这首诗的时候,正逢百万大军渡长江占领了南京。这里有两重意义,首先,长江天险常常造成历史上的南北分据,渡过长江,意味着不会出现另一个南北朝。
其次,南京代表的蒋王朝的败落,从此后,解放事业摧枯拉朽一般,新旧政权的更迭势不可挡,半年后,天安门城楼上发出了宣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结束语引用前人的作品,是古诗词常见的手法,有的一字不动的借用,有的换掉几个字或者使用前人的诗意,这是化用。
这种借用或者化用,是对于前人的一种致敬。不过,不同人眼中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诗歌本身也常常有多重含义,例如前面宋词就利用了多情之意,主席七律用了兴亡变化之意。
@老街味道
和your?
看到题目我忍不住的笑了,有时候一个表达,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说这个you bad,更多时候就像我们中文里面说的,你坏!(自行脑补画面吧!)比如Lady Gaga和Beyonce那部telephone MV,Beyonce去接Gaga的时候,对她的第一句话就是you bad, bad...所以根据口气,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的。比如同样一句,you bad girl/boy. 不一样的语境有不一样的口气。
而your bad,说的是,你的错的意思。我们经常在表达,哦,不好意思是我错了,经常会用my bad来表示,同样,your bad说的就是你的错。写草书难吗?
写草书难吗?回答一个字:难。
其实,写任何一种字体,真草隶篆行,都难。
写任何一种字,都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基本功从多临帖、多练习、多思多悟中来。具体应该有这几个方面:笔划的熟悉,结构的把握,行款的适当、腕臂力量的培养以及个人风格等。
草书形成于汉朝,由隶转化而来,目的是书写更简便。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等。那么,草书难在哪里?又如何写好呢?以今草和狂草为例谈点想法。
一、字的特殊性。草书的字,并不是把笔划由分变为连、由繁变为简那么简单。在若干年的书写过程中,对草书的字形成了它特有的规则性。有时多一点、少一弯就变成了另外的字,或者就是错字。这是写草书的基础,掌握的办法就是熟读历代草书,系统完整地掌握草字的多种写法。有一个规律可寻,就是“简”,既简又省,这是草字的本。掌握其简的方法和省的规律,极为重要。
二、特有的节奏。这是指草书的章法。在书写过程中,有许多可以去讲究的地方,如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说的是有的紧有的松、有枯有实、有大有小;浓淡相间,可以理解成笔划有粗有细,墨有浓有淡;有断有连,则是说可以打破一般的字的书写方法,有时甚至多字相连,也有独立摆布。这些全是章法的内容,当然,还有很多。
三、灵动的感觉。书写要形成灵动飘逸的感觉。不在于一字一笔一划的规整,而应该在整体求得变化和平衡的统一。草书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以线条为贯穿,更需要一气呵成,这就需要书写者精心策划、胸有成竹,才能在书写时做到笔势牵挂相通,连绵环绕,甚至奔放不羁。有时初看眼花缭乱,实则暗合规矩。因此,草书更加讲究意境和韵味,满纸盘旋飞舞,神弛情纵,气象万千。
四、个人的风格。学习书法包括草书都得临帖、读帖,例如草书必临张旭、怀素、王铎等等,但是,应该做到熟而不僵,临而不固。在继承的基础之上要有发展,也就是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随时代而创新才是书法艺术的发展之路,就如草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创新而成一般。
配图为本人近两年草书习作,还望方家指教。
如果朱标太子不早亡?
造反只是一句“皇帝宁有种乎”的事,有何不敢?
但是,很多事不是说了就等于成功的,特别是藩王造反这种几乎无解的问题。
朱棣的篡位,是明朝皇位传续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于明朝而言是一个例外,对于整个封建时代是一个奇迹!因为朱棣发动的藩王造反在历史上空前绝后,除了朱棣成功,其他人都被彻底埋葬!
关于朱棣起兵的动机,很多人将原因归纳到早逝的太子朱标身上,认为如果朱标不早逝,成功继承朱元璋的衣钵,这个有着丰富从政经验的新领导一定比年幼稚嫩的朱允炆更有经验,在朱标的带领下,小弟朱棣只能乖乖当小弟!
那么,这个在历史上存在感很低的太子不死,朱棣就不造反,甘心做一个不谙世事的藩王吗?静夜史认为不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
1、朱棣有这个反心
因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因素,朱棣造反,是骨子里的叛乱基因导致的,建文帝的削藩只是导火索而已!
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自出生时就注定要做一个好臣子,而不是一个好皇帝。在朱元璋的世界里,只有太子朱标才是自己的唯一合法继承人,而其他的孩子们则是自己的臣子,或者是朱标未来的臣子,他们或率军征战,或镇守边疆。总之,就是和皇位不沾边!
作为一个强势的父亲,朱元璋给自己的孩子们规划好了未来,细致到子孙后代的名字都想好怎么起,这样一个强势的父亲,朱棣注定是不敢忤逆的。朱元璋给朱棣安排的打工角色,朱棣只能去执行。
但是,朱标就不一样了,如果说父亲偏心,朱棣无话可说,人和人不一样。但如果仅仅是因为早出生几年就理所应当成为自己的领导,朱棣表示不服!
所以,从内心,朱棣是不服的!
对平级的朱标尚且如此,对于自己的小辈朱允炆就更是不敬了。
作为明帝国的缔造者,朱元璋给江山做了各项规划,其中将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是对屠戮功臣之后的一个有力补充措施,此举巩固了帝国的边疆,巩固了大明帝国。
但是,藩王在外,拥兵自重,时间一长必生事端,比如汉朝的七国之乱。不过朱元璋并未作出应对,而是留给了自己的后代来解决。
解决好了,除了藩王,皆大欢喜。解决不好,大家一起完蛋!所以大家都很小心。
而对于朱棣而言,自己活着自己的儿子孙子是注定要被削藩的,汉朝的例子摆在眼前,无非是一刀咔嚓或者是温水煮青蛙,反正都要完蛋!
所以朱棣为了自己和后代,必须做出选择,这就是朱棣的反心!成,成王!败,成寇!反正都是一死,拼一下有何妨?
2、朱棣有这个实力
朱棣之所以能够做出选择,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内心强大,一定要做一个不安静的美男子。而是因为他的手中,有造反的资本:
首先,朱棣有至少20万军队!
朱元璋在位时,将朱棣封为藩王,镇守北平。因为北平北方正是蒙古所在地,因此这里边防任务重,朱元璋特批朱棣可以在北平拥有其他藩王不曾拥有的军队数量,这使得朱棣在本没有反心的情况下拥兵自重起来!
其次,朱棣距离都城足够远!
在交通条件如此不发达的古代,想要从都城南京跑到北京,需要走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对于朱棣而言,可以隐蔽或者出击。
因为天高皇帝远,朱棣可以为自己的造反事业做充分的准备,虽然明朝有恐怖的特务统治,但是对于朱棣而言,距离摆在那里,朱棣总有机会实现自己的野心!
最后,朱棣身边不只有姚广孝!
作为著名的阴谋家,姚广孝除了打坐参禅的正事,基本能干的基本都干了。作为朱棣的著名智囊,姚广孝为朱棣的篡位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朱棣能够成功,靠的不只是姚广孝的智谋,而是朱棣身后那20多万身经百战,常年在北方喝风的军队。因为常年和蒙古作战,朱棣的军队更加剽悍,相比于南方的中央军,朱棣的军队无疑更有质量!
3、朱标未必真强大
作为历史上最不幸的太子之一,朱标几乎还未闪光就逝去了,由此人们开始了种种想象,想象朱标如果长寿将会如何吊打朱棣。
可现实是,朱标真的能够吊打朱棣吗?静夜史认为很难!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一般英明神武的父亲肯定不会教育出孬种的儿子。但是帝王家从来不是这样,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任何东西,包括血缘至亲都是苍白无力的。
朱标作为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儿子,绝对不能是能力出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儿子!理由很简单,朱元璋不能感受到威胁,一旦感觉自己的权力可能被夺走,哪怕自己的儿子,朱元璋也可能举起屠刀。
何苦生在帝王家!
所以,朱标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乖孩子的角色,这样的孩子可能在治国理政上是个好皇帝。但是对付朱棣这样的流氓无赖就不好说了!
再者,既然朱元璋挖了分封制度的坑,朱标肯定是要填的,朱允炆填坑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所以如果朱标不死,那么朱标和朱棣的对决就不可避免。
我们只能希望朱标不要像朱允炆一样留下一个不想背杀叔骂名的无脑做法!
其实无论是对朱标还是对朱棣而言,挑战对方都是必然的!朱元璋留下的坑,注定了后代只能以刀兵相见的方式来解决!
所以,有反心也好,被逼无奈也好,朱棣是有这个勇气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其人必贱是什么意思?
要烟蹭饭,其人必贱,一般理解为是这个人很讨厌,一副贱模样,感觉是个下贱的人,没有尊严。特别在农村常见,蹭别人一枝烟,或者蹭别人一顿饭,花花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有这样的人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些民间俗语,有的也挺有意思,但是也不是谁都能完全了解,地域不同,俗语各有千秋,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爱占别人小便宜的人。这个也都是农村以前的事情,以前农村有的人比较穷,穷怕了,蹭别人烟和饭不稀罕,有点富裕的人,也很会算计过日子,总是精打细算,掰着手指头过日子,因为穷,也是东家西家借东西用,至于别人说什么,也只能厚着脸皮添个脸,没办法,都是为了生存。不过也有些没什么文化的人也确实不要脸,故意占别人便宜,素质差点。现在很多公共场所不让抽烟,年轻人抽烟的少了,这样的人也有,不过少了,因为他不缺吃不少穿,家里样样全,特别现在00后年轻人,很少为了一枝烟,一顿饭,而让别人瞧不起,甚至认为尊严比什么都重要,再说现在有文化的人多了,都比较文明点。尽管有的人很小气,但也不随便占别人便宜,还不至于让别人当面被地骂不要脸。人只有富裕了,不在乎这些东西了,才能更有尊严。感觉我说的对赞成的话,欢迎关注留言评论支持!谢谢你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