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袖结局,为何不离开楚国?
首先感谢邀请!
在个人来看,屈原是位爱国的大诗人,但不是一个最成功的改革家、政治家,他的改革在楚国最终还是被当时的楚国权贵给推翻,自己的一生也随着楚怀王囚秦,自己的政治人生、仕途高峰也就此陷入低谷,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爱着他这个楚国,不愿离开,最终选择投江,就足以说明他的爱国热忱,不亚于今天国人们对祖国的热爱。
如果他最终选择离开楚国,投奔他国,也许在今天的历史上他的历史地位,也就不会如此超然了!他的人生在楚国再也没有知己、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只对于楚国而言,让他去别国出将入相,这违反了屈原的做人原则和宗旨。
加之,屈原的身份本就是楚国贵族,是楚国王室的近支宗亲,这一点而言就注定了他不会离开楚国的。因此,小编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爱国的体现。更是他被世人尊重的墓志铭。
总结:以上代表的仅为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交流、讨论或点评!
为何反秦义军的天下共主是楚怀王?
天下反秦义军的共主并不是楚怀王,从来也不是,更不会是周天子了,周天子无论是势力还是地盘,都已经消失殆尽了。
自从周平王迁都开始,成为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线,周平王由于担心西戎的威胁,将都城从镐京(今西安)迁到了洛邑(今洛阳),从此东周就以洛阳为都城,夹在一片诸侯国中生存。
东周自从迁都后,就开始陷入了衰弱,到了后期,东周甚至不如一个小诸侯国,公元前425年,东周又分裂为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这个时候的东周已经差不多名存实亡。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不久,秦国灭亡西周公国,公元前249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率军灭亡东周公国,周朝正式灭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大一统的秦朝。
秦朝存在仅仅15年就灭亡了,就在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秦二世胡亥即位的当年,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就拉开了秦朝灭亡的序幕,由于陈胜、吴广是首义,又是第一个在秦朝末年建立政权的势力,因此在反秦起义之初,陈胜被奉为天下反秦的义军的共主。
为什么是陈胜被奉为天下反秦义军的首领和共主,而不是其他人呢?
有几个原因:
1、陈胜是第一个起义的人,不仅有象征意义,还有很大的政治意义,第一个起事的人,就是首领,就是共主。
2、陈胜的势力在当时所有的反秦义军中是最大的,陈胜、吴广一起义,势力如燎原之火迅速席卷了整个天下,陈胜的势力迅速成为天下最大的反秦武将,势力大就能威慑天下所有的义军,陈胜就是共主。
3、陈胜建立的政权是张楚政权,打出的旗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秦国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举行起义,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原来楚国民众的支持,众多支持也让陈胜成为共主。
4、原来六国复僻的势力,有一些原本就是陈胜的部下,比如武臣自称赵王、韩广自称燕王,武臣与韩广都是陈胜原来的部下,被派出攻打赵地和燕地,结果就自立为王了,原来就出自陈胜,陈胜也就是共主了。
但是陈胜起义仅仅六个月后被自已的车夫杀死,起义失败,天下反秦义军失去共主,这个时间段,天下反秦义军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也有不同的势力争着立自已的首领为王,但在这个乱世下,想让人奉为共主,靠的就是武力与民心。
陈胜被杀之后,天下反秦义军以楚地的项梁军发展得最好,势力也最大,因此项梁有成为天下共主的希望,很简单,弱肉强食,谁强谁就当王,但是项梁并没有自已称王,而是找出了原来楚国国君的后裔熊心,拥立熊心为楚怀王,把楚怀王作为自已的国君,以便在反秦战争中能够拉拢楚人的民心,让势力进一步扩大。
如果有人挑战项梁所立的楚怀王,项梁还是会消灭这些人的,陈胜的部下秦嘉拥立了原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以便与项梁争老大,结果被项梁所杀,然后一步一步,项梁成为楚地的老大。
楚怀王虽然名为国君,实际上是项梁所立的傀儡,项梁立楚怀王,也不是为了忠心楚国,而是为了创业打天下拉拢人心方便,所以这个时候,天下的共主实际上是项梁。
但是项梁在反秦战争中,由于骄傲轻敌,被章邯杀死,项梁死后,楚怀王一度想夺权,但是最终被项羽所阻止,项羽杀了楚怀王任命的上将军宋义,自已做了上将军,并掌握了兵权。
在巨鹿之战,项羽凭借天才般的军事才能击败了秦军主力,各诸侯国见秦军主力失败后,一拥而上,将秦军主力消灭,此战过后,秦国已无力反抗,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自从巨鹿之战后,项羽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峰,天下诸侯无不以项羽为神,这个时候的天下共主就是项羽。
项羽不仅完全操纵了楚怀王,而且还以诸侯名义分封楚王,以下封王,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头一回,诸侯分封楚王,并且项羽自认为天下共主,对天下所有的诸侯和地盘进行了分封。
如果项羽不是天下共主,那他给诸侯分封也不会有人服他,更不会让他来封,凭什么啊?就凭项羽的势力强大,谁不服就杀谁的白色恐怖,最终让项羽成为天下共主,随后不久,项羽还杀了傀儡楚怀王。
楚怀王从被立为楚王开始,一直就是个傀儡,先是受到项梁控制,之后又是项羽控制,又怎么可能是天下共主呢?而此时的周天子早就消亡几十年了,更不可能是周天子。
历史上的郑袖真的不排斥楚王身上的气味吗?
据记载,楚怀王身上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见他的人都不敢靠得太近,郑袖则不以为然,楚怀王因此十分宠爱她,日日与之厮守。
郑袖,不知何许人也,只知道她是楚怀王的宠妃,其人姿色绝伦,性格聪慧,善于变通,但同时也是个忌妒心极强,富有心机,且阴险毒辣之人。
历史上,楚怀王有过两位宠妃,一位是他的原配夫人,也就是史书称为南后的这个人,另一个就是妃子郑袖了。
虽然南后与郑袖都是楚怀王的妃子,本应该存在竞争关系,但奇怪的是,两人的关系却很好,可以说是一丘之貉,为了稳固自身地位,两人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关于这件事,历史上还有个十分著名的故事,那就是郑袖设计除魏女。
前323年,楚怀王为了迫使楚国屈服,就派遣大司马昭阳攻打魏国,魏惠王十分害怕,就派人与楚国讲和,为了表达诚意,还给楚怀王送去了一名绝色美女,史称魏美人。
魏美人十分美貌,南后与郑袖根本没法比,她一来到楚怀王身边,就被封为妃子,受到了楚怀王的万般宠爱,南后与郑袖则因此失宠。
这让南后和郑袖十分着急,两人商议之后,一个恶毒的计划就浮出水面了。
具体而言,南后和郑袖的计划是,先给楚怀王创造一种假象,就是她们并不嫉妒魏美人,并获取魏美人的信任,然后再设计陷害魏美人。
自从魏美人来到楚怀王身边之后,郑袖就非常关心她的生活,送给她喜欢的衣服,还为她布置豪华的卧室,甚至隔三差五给她送一些好吃好喝的,总之照顾得很全面。
可以说,郑袖对魏美人的关怀,比楚怀王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让魏美人十分高兴。
楚怀王听说这事后也很感动,就对郑袖说,因为女人是靠美色获取丈夫的欢心的,所以有嫉妒心是人之常情,但你爱护魏美人胜过我,就如同孝子侍奉父母一样,简直感天动地啊!
听了楚怀王这话,郑袖感到很高兴,因为她知道楚怀王已经不怀疑自己有嫉妒心了,陷害魏美人的时机也成熟了,于是很快就开始实施阴谋计划了。
那时候,楚怀王身上有一股奇怪的味道,史学家推测就是狐臭,许多人忍受不了,都不敢站在他身边,郑袖就借此大做文章,准备以此来陷害魏美人。
郑袖找到魏美人,假装跟她谈心,然后趁机对她说,你知道吗,大王非常喜欢你,你身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很好,唯独鼻子不被大王喜欢。
魏美人十分着急,就赶紧问郑袖该怎么办才好,郑袖就对她说,你再见大王的时候,就用手捂住鼻子,这样大王就看不到你的鼻子了,自然会更加喜欢你。
魏美人肩负着取悦楚怀王,从而改善楚国与魏国关系的使命,就听信了郑袖之言,当楚怀王再次召见她的时候,她果然捂住鼻子。
楚怀王感到很奇怪,就问坐在身边的郑袖这是何故,郑袖小声对他说,大王身上有一股味道,魏美人肯定是不想闻道你的味道,这才捂住鼻子的。
等到魏美人上前就坐了,又数次用手捂住自己的鼻子,楚怀王见状,确定魏美人是讨厌自己身上的味道,自尊心因此受到极大打击,盛怒之下就让人将魏美人实施劓刑。
美女前近王甚,数掩口。王悖然怒曰:“劓之。”御因揄刀而劓美人。所谓劓刑,是上古刑罚之一,就是割掉犯人的鼻子,魏美人因为捂住鼻子,所以被楚怀王下令割掉鼻子。
至此,郑袖的阴谋得逞,她与南后重新获得了楚怀王的宠爱,自那之后地位再也没有动摇过。
那么,一个问题就来了,既然楚怀王身上有狐臭,难道南后和郑袖就不怕吗?
其实,没有人不害怕狐臭,只不过有人表现出来,有人不表现出来罢了。
魏美人刚来到楚怀王身边的时候,或许早就发现楚怀王身上的狐臭了,但问题是她不能表现出来,因为她如果嫌弃楚怀王,就无法获得楚怀王的宠爱,这对魏国是十分不利的。
但是,魏美人是个单纯、没有心机的女人,她认为郑袖对自己无害,就听信了郑袖的话,结果中了郑袖的圈套,白白被割掉了鼻子,也失去了楚怀王的宠爱。
历史上,许多人对魏美人的遭遇表达了同情心,比如说李白,他就曾在《惧谗》一诗中说:
魏姝信郑袖,掩袂对怀王。一惑巧言子,朱颜成死伤。魏美人虽然没有城府,单纯善良也固然很好,但在玩弄心机的人面前,不懂得保护自己,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愚蠢的表现。
正如白居易在《天可度》这首诗中所言: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瞋。李义府笑里藏刀,郑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怪魏美人明知道楚怀王有狐臭,还听信郑袖之言,用手捂住鼻子,这不是往刀口上撞吗?
反观郑袖,就聪明得多了,知道楚怀王有狐臭,就没有做出任何让楚怀王不悦的举动,而是假装自己根本闻不到狐臭。
对于楚怀王来说,自己有狐臭这件事,他当然是知道的了,谁嫌弃他,谁不嫌弃他,他心里也是有一本账的,魏美人起初无事,后来捂住鼻子去见他,他当然感到生气了。
而郑袖自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楚怀王由此觉得她完全不在意自己的狐臭,自然就更加喜欢郑袖了,南后或许也一样。
当然了,郑袖之所以不介意楚怀王身上的狐臭,自然是为了自身利益考虑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先是为了生存下去。
古代男尊女卑,尤其在战国时期,女人完全是男人的附庸,虽然诸侯王的妻妾,享受着比较崇高的地位,但根本而言也只能算臣子和奴仆。
南后和郑袖虽然得宠于楚怀王,但生死荣辱只在楚怀王一念之间,她们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要想生存下去,并且享受荣华富贵,南后和郑袖只能不断取悦楚怀王;反之,如果南后和郑袖得罪了楚怀王,那后果不堪设想。
毫无疑问,南后和郑袖掌握了生存之道,即便楚怀王身上有狐臭,她们也不会表现出来,甚至还会将狐臭说成是香味,毕竟楚怀王作为诸侯王,尊严是不容践踏的。
在电视剧《芈月传》当中,就有这样一个镜头,说楚怀王从美女中选拔妃子,很担心没人嫌弃自己的狐臭,就问美女们,你们介意我身上的味道吗?
有些美女说不介意,有些美女则说楚怀王身上是香味,可见美女们都很聪明,生存欲都很强。
但是,楚怀王认为美女们说假话了,他想要找个真正不介意自己身上味道的美女,于是问站在身边的郑袖闻到什么味道没有。
郑袖就对楚怀王说,我确实闻道一股味道了,楚怀王听完就要发怒,她便立马接着说,我闻到的味道很特别,是一种大王身上独有的,器宇轩昂、动人心魄,让天下男人黯然失色的味道。
楚怀王听完十分高兴,真的认为只有他才有这种味道,于是对郑袖刮目相看,由此更宠爱她了。
当然了,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很好地展示出楚怀王作为帝王的自尊心,以及妃子们为了求生存而说违心话的不得已。
可见,郑袖为了生存有多努力,又怎么敢嫌弃楚怀王的狐臭呢?
第二,通过获宠于楚怀王,从而得到荣华富贵。
历史上,郑袖是个十分贪婪之人,收受了许多大臣的贿赂,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实现,完全在于她得宠于楚怀王,在楚怀王面前有一定话语权。
我举个例子说,前311年的时候,楚国与秦国交换土地的谈判,进入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秦国为了达成目的,派遣相国张仪出使楚国,不料被楚怀王扣押。
楚怀王之所以要这么做,还在于张仪之前违背诺言,坑惨了楚国,楚怀王欲杀之而后快,为此不惜拒绝秦国交换土地的要求。
张仪被扣押之后,也没有着急,而是花费重金贿赂楚国重臣靳尚,让靳尚去帮助自己说好话。
起初,靳尚向楚怀王进言,说张仪是秦王的亲信,如果杀掉他,秦国必发兵攻打,这样楚国就很危险了,但楚怀王根本听不进去。
靳尚见郑袖很得宠,楚怀王也很听她的话,就找到她,送给她一大笔钱,还对她说,我听说秦王准备送给楚王一个美貌的公主当妃子,陪嫁的宫女也都是精通音律的美人,如果这些人来到楚国的话,你将如何自处呢?
郑袖得了靳尚的好处,又担心自己地位不保,于是跑去找楚怀王,撒泼打滚一番之后,还说楚怀王如果不释放张仪,她就跟儿女一起搬到江南去居住。
楚怀王见自己的心肝宝贝生气了,也觉得杀掉张仪对楚国没有好处,就释放了张仪。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郑袖得宠给她带来的好处很多,臣子们办不成的事,通过贿赂她是有可能办成的。
也就是说,郑袖取悦楚怀王,不但可以生存下去,还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而为了获得宠爱,她自然不能嫌弃楚怀王的狐臭了。
第三,郑袖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楚怀王的太子,就必须取悦楚怀王。
据记载,楚怀王有三个儿子,长子熊横很早就到齐国做人质,次子子兰、幼子阳文君都待在楚国任职。
这三个孩子,史书都没有记载母亲是谁,但南后是没有儿子的,而郑袖则有儿子。
当初,靳尚劝说郑袖解救张仪的时候,曾对她说过一番话,只要郑袖救出张仪,就可以结交张仪了,那日后在秦国的帮助下,郑袖的儿子极有可能成为楚国太子。
那郑袖的儿子是谁呢?
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子兰,子兰是个守旧派,不同意楚国接受中原文化,他身边有一大帮亲信,比如靳尚、上官大夫、司马子椒等等,与屈原为代表的改革派是死敌。
子兰很有野心,处处与屈原作对,但始终扳不倒屈原,后来郑袖为了帮助子兰,就向楚怀王进谗言,这才导致屈原被放逐,这也是屈原第一次被放逐。
可以说,郑袖就是子兰在宫中的靠山,屈原被放逐之后,子兰一度得到了令尹这个官职,是楚国说一不二的人物。
但是,在很早的时候,楚怀王就将熊横立为太子了,虽然熊横在齐国当人质,但只要熊横还在太子这个位置上,未来大概率可以继承王位。
这事就很清楚了,如果熊横成为楚王,那郑袖及儿子子兰自然得不到什么好处;但是,子兰要是成为楚王的话,那郑袖也可以成为太后,那好处可就多了去了。
那么,战国时期的太后是个什么概念?
看看历史上第一个太后,也就是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吧,她就是楚国人,自从当上秦国的太后之后,不但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成为说一不二的人物,对朝政有着很重的话语权。
宣太后与楚怀王、郑袖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并且郑袖与选宣太后的经历有相似之处,都不是各自国家的王后,但都有儿子,宣太后的儿子成为了亲王,郑袖当然也想让儿子子兰成为楚王了。
如果说,郑袖没有儿子的话,她就好好侍奉楚王,安安稳稳过日子也就是了,但问题是她有个儿子子兰,情况就不一样了,她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讨好楚怀王,为子兰成为楚国太子创造机会。
所以说,别说楚怀王有狐臭了,就是躺在床上一动不动,郑袖也会伺候他吃喝拉撒,因为这一切都值得。
当然了,郑袖的目的最后没有达到,因为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到秦国扣押起来,后来客死在了秦国。
在齐国做人质的熊横以割让五百里地作为条件,换得了自由,最后回国继承王位,也就是楚顷襄王。
楚顷襄王继位之后,虽然没有为难子兰,还让子兰继续当令尹,郑袖也得到善待,但两人的待遇跟掌握楚国政权相比,还是有天差地别的。
之后,在郑袖和子兰的共同打击下,屈原第二次被放逐,这让屈原彻底绝望,于是投江而死。
至于郑袖和子兰的结局,史书上没有交代,但肯定没再翻出什么大浪了,毕竟楚国已经不属于他们了,他们只能隐藏到历史的角落当中去了。
总结一下,楚怀王身上确实有一股奇怪的味道,但他作为楚王,没有几个人敢嫌弃他;而郑袖作为他的妃子,自然也不敢排斥他了,郑袖为了达到自己的各种目的,还必须更加卖力巴结他。
什么导致它一蹶不振?
【文殳子云】
首先纠正下您的观点,从事实来看,到战国中后期楚国仍然保持强大的实力,楚怀王灭越后达到势力顶峰,但随后开始走向下坡路,但因为老底子都在,实力倒没有沦为七雄的最后,我觉得在齐国复国后是秦、赵、楚的顺序。
楚国虽然强势,但因为政治体制僵化,外交失策,军事失利,面对变法大成、解开封印的秦国,仍然难以抵挡,最终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一、楚国政治体制僵化
1、贵族势力强大,制约君权
战国以后,各诸侯国通过政变或政治改革,极大削弱了原先强盛的卿族势力,君主权力得到很大程度集中,从城邑分封制进入郡县直属制。如韩、魏、赵三家分晋,田氏取代姜氏统治齐国,原先士族林立的局面大幅改观,而秦国历来公族势力不强。
楚国国君虽然推行过改革,试图限制贵族特权、提拔政治新秀,这样既提升楚王的权力,又削弱大族的特权、封地,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昭、屈、景三大姓逐渐把持楚国朝政,连熊氏宗族子弟都难以重用,他们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关系盘根错节,不但拥有广袤的封地,还在朝堂上与楚王相抗衡,令尹、莫敖、大司马三大官职被他们垄断,国家军政、外交及王族事务都被掌控。他们优先以自己家族利益为重,而不是楚国整体利益,迫使楚王在做决策时,也不得不考虑这三大家族的想法和利益,最终结果却往往对楚国不利。
2、内部争斗,难以统一对外
楚国因为政治体制的原因,历代宗族内乱不断,国力上升期尚可以抵消其影响,但下坡路时便非常致命,不仅使楚国消耗大量政治资源和人才,花费大量修养生息时间,还导致楚国难以集中国力,统一应对外部威胁。
庄蹻之乱公元前300年左右,楚国在垂沙之战被齐国等联军大败,楚怀王派宗室庄蹻在郢都抓捕战败将领的家属,挖掘其祖先坟墓,引发都城百姓暴乱,反抗楚国暴政,后被残酷镇压,也是被迫迁都的原因之一。
李园之乱楚考烈王时,春申君黄歇为相国,因为楚王无嗣,便将自己怀孕的爱妾,也就是李园的妹妹送给楚王,孩子生下来后被立为太子。李园担心春申君泄露这个秘密,于是在公元前238年考烈王死后,在宫廷中派刺客杀死春申君,并灭黄歇全族。导致春申君以来贯彻的对外合纵攻秦的政策中止,转而亲秦。
楚哀王被杀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后,同母弟楚哀王即位,因为身份被泄露,另一位公子负刍的门客将其杀死,拥立负刍即位,将李园族灭。当时秦国已全面出击攻打六国,楚国国都被迫从长江中游迁至下游的寿春,可谓是避无可避,这时候内乱让人心分散。
3、君主不明,人才难用
从楚怀王开始,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及负刍五代楚王均是平庸君主,外有强敌环嗣,内有重臣掣肘,既缺乏雄才大略,又没有宏伟之志,难以实现复兴大业。楚国作为大国之一,还是有人才用武之地的,不管是三大家族的本土人才,还是其他诸侯国来的,但楚王要么失之交臂,要么任而不用,没能为楚国大业做出贡献。
黄歇黄歇被封春申君,任楚国令尹,在位期间一度让楚国恢复地位,一是率兵支援赵国,在邯郸之役中与联军击败秦国;二是举兵灭掉鲁国,楚国势力为之一振;三是合纵诸侯攻秦至函谷关下,但被秦军击败,此后逐渐失去楚王信任。
屈原楚怀王前期重用,后期信任佞臣及公子的谗言而远离,楚顷襄王即位后更是放任他,最终在郢都被秦国攻破后跳汨罗江自尽。
张仪学成之后最先投奔楚国,令尹因其出身稍贱,不愿意重用他,以宴席间丢失玉璧为名鞭打他,最终迫使张仪前往秦国效力,为楚国大业衰亡埋下祸患。
荀子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任祭酒,学问大、弟子多,到楚国后仅被任为兰陵县令,因为谗言离开楚国,前往赵国后被拜上卿,春申君又邀请他回到楚国继续任兰陵令,但春申君死后被罢官。
由此可见,楚国任人唯亲、唯贵,而非唯贤、唯德,加上三族超越楚王,把控楚国用人,一般士子很难有出头之日,自然无法发挥贤才作用。
二、楚国外交政策连续失误1、在国力强盛时轻易放弃齐楚联盟
楚怀王执政中期,战国进入秦、齐、楚三强并立阶段,其中以秦齐为主要矛盾,楚国横跨东西,与秦国、齐国都接壤,因此楚国的立场对齐国、秦国都非常关键。
最开始时,楚国一度作为六国合纵长联合攻打秦国,因此与齐国正式建立联盟关系,共同应对秦国的攻击。秦国此后数年处于被动的局面,之后用张仪计策,以商於六百里土地,换取楚怀王中止齐楚联盟,楚怀王见利忘义,很快与齐国断交,结果张仪改变口吻说是六里土地,楚国人、地两失。
之后,齐国因为灭燕得罪燕国,灭宋惹怒诸侯,又准备攻打两周,在燕国的组织下诸侯一起灭掉齐国,楚国将领淖齿杀死齐闵王。齐国之后虽然复国,但国力大损,已失去与楚国结盟资格,又改为亲秦政策,再未参与诸侯合纵攻秦,楚国只能与实力有限的三晋结盟。
2、国力衰弱时参与合纵,未挡秦国攻势
公元前257年,秦国继长平之战后乘胜追击,围住赵国首都邯郸,楚国春申君率兵北上,与魏国信陵君及赵国军队联合抵抗,使秦国损失部队达20万,被迫调整全面出击的政策,改为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随后近20年内各方迎来了相对平和的发展时期。
公元前247年,秦国逐渐恢复了实力,赢政刚刚即位,便继续加紧对韩魏进攻,信陵君魏无忌返回魏国后,向诸侯国求援,楚国与其余五国再次合纵攻秦,击败秦国将领蒙骜,迫使秦国紧闭函谷关。这次合纵虽然声势巨大,但秦国实力未损,东出势头并未转变。
公元前241年,赵国组织将领庞煖倡导再次合纵攻秦,联军绕过函谷关进入关中,秦军打算优先攻打长途而来的楚军,楚军自行撤离,联军被迫后撤。之后诸侯再未能联合攻秦,秦国势力再难压制,等待诸侯的只有灭亡的命运。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史记·楚世家》
当时,秦国已远超诸侯,单一六国中的一个都难抵抗,唯有合纵一途方能延缓秦国东出步伐,但诸侯各有心思,难以真正联合,很容易被秦国各个击破,反而被秦国作为反攻的借口。在合纵效果越来越弱,甚至得不偿失后,诸侯就再未组织合纵攻秦的军事行动,只能各自抵抗,各凭天命。
三、和或战,难阻秦国灭楚1、楚国和秦策略未起效果
楚国在后期处理对秦关系时,一直处于比较纠结的状态,和秦怕诸侯反打,攻秦又怕被猛揍,所以试图在其中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但很不好掌握,稍有不慎就会大亏。秦国掌握两国关系的主动权,经常反击楚国,楚国仍处于非常被动局面。从最后五代楚王角度来看,和秦策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楚怀王时期楚怀王因为张仪被骗,怒气冲冲地出兵攻打秦国,但在丹阳、蓝田损兵10数万,汉中被占。楚国国势大衰,此后与秦国数和数战,秦国归还上庸,但又攻占重丘等10几个城池。随后,秦国以结盟为诱饵,邀请楚怀王到武关相会时扣押他,要求割让巫郡、黔中郡,楚怀王不答应,最终死在秦国,楚顷襄王即位。
楚顷襄王时期本来楚顷襄王于秦国有杀父之仇,但在秦国威胁下再次议和、联姻,在位期间与秦昭王在宛、鄢、穰等地多次相会,尽力争取秦国更和善的态度。但秦国仍然无动于衷,乘间隙仍然攻占楚国西陵、巫、黔中及郢都,割上庸、汉北,楚国以出兵参与诸侯攻打燕国、派太子入质,争取了暂时的缓和。
楚考烈王时期在位期间,对秦关系以长平之战为转折点,即位后黄歇被封春申君,继续亲秦附秦,甚至割让州陵作为态度,而秦国投桃报李,主攻方向继续放在三晋;长平之战后,楚国出兵八万帮助赵国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标志着秦楚正式走向决裂,再无谈和可能。
秦国早已确定了一统天下的目标,军事、外交双管齐下,都是为大目标服务的,楚国抱残守缺,期待秦国能够手下留情,只是幻想,秦国始终掌握着对楚关系的主动权,暂时有用就同意和平,无用就发起攻击。
2、楚国局部军事胜利难挽颓势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作为老牌大国,还是具有一定的实力积淀的,在秦国放松警惕时,在局部区域、局部战役还是能够对秦国占据一定优势,从而取得某次军事行动的胜利,但仍然难以阻挡统一的车轮,对最终结果没有太大影响。
鄢陵之战公元前279年开始,秦国三年内陆续攻下楚国西陵(今湖北宜昌)、巫郡(今重庆奉节)、黔中郡(今湖南怀化),夺取楚国都城,并焚毁楚国历代先王坟茔,楚军溃不成军,难再抵挡,于是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随后,楚顷襄王征集东部十多万士兵,于公元前276年反攻秦军所占地盘,收复了长江沿岸十五座城邑并重新设置郡县,避免秦军顺流而下。但楚国之后面对攻击,仍然不断迁都,公元前253年,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
郢都之战公元前226年,秦国发起灭楚之战,由李信、蒙恬率军20万出击,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下平舆、寝、陈城等地,而当时楚国公子但在秦国为相的昌平君被派往郢都安抚楚地百姓,但不久反叛秦国,李信被迫回攻,楚将项燕率军尾随击败秦军,杀死都尉7个,收复失地。但次年秦王派王翦率60万大军攻打楚国,攻破楚都并俘虏楚王负刍,项燕扶立昌平君为王,但于次年也被击败,楚国灭亡。
由此可见,在秦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楚国局部反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军事胜利,但对大局难以发挥作用,只能等待灭国的命运。
【结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大势。秦国从战国开始到一统天下,从10多个大诸侯中脱颖而出,共经历200多年,肯定有着综合的优势,而楚国最终被淘汰,肯定在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有较大的劣势和失误,所以难以发挥自己地大物博人众的优势。若不以成败论英雄,楚国也不失为一个有独特魅力和底蕴的国家,为后世我国南方的持续开发积累了很好的基础。
皇宫真有宫斗吗?
历史上热衷贡献宫斗戏码的妖妃总共就那么几位,想在压抑又礼法森严的清朝后宫找出这样一位就更难。至于清宫剧里很多让观众恨得牙痒痒的“后宫毒瘤”真实历史中其实都是温婉贤淑的皇家贤内助。 比如清朝有这么一位妃子,皇帝是这样评价的:
“妃素病弱,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和平,实能赞儴内政。”
猜出她是谁了吗?这位就是《甄嬛传》里飞扬跋扈、赏人“一丈红”的年妃。一生恭谨谦和的皇妃没想到最后坑她的竟然是编剧。
再延伸下背景,数字之道编辑查阅了历史论文、文物专家著作、故宫博物院出版物、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献、清代宫廷会典等,还原真实的紫禁城升(si)职(bi)之路。PS以下内容为清王朝后宫。
第一幕 进宫选拔记
开启紫禁城升职记首先得进宫。除了穿越以外,正经古代少女想进紫禁城只能通过选秀。清代有两种选秀女的方式,少女们究竟会拿到哪种剧本要看出身。
八旗秀女—选妃按照清朝规定,八旗女子凡到了13、14岁必须要参加秀女选看,只有落选后才可自由婚嫁。
如此精挑细选出的想必一定都是高贵优雅的美人。不过很多人欣赏过清代后妃们的画像都觉得一言难尽,说好的后宫美女如云呢?皇帝太惨了!
清代选妃并非选美女,而是挑选门第和德行都适宜的女子,比起颜值,端庄、贤淑等特质更易博得青睐。贪恋美色有违满清祖训,对不起列祖列宗是严重过失,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可能受到训诫。
在伦理观念、维系贵族血统的影响下,清代八旗秀女的选择范围不断缩小。到清朝晚期,官员敷衍了事,旗人也不重视,光绪年间甚至出现“无人可选”的状况,这一制度最终走向消亡。
出身高贵能参与选妃,内务府出身的秀女就只能去选宫女了。
内务府秀女——选宫女清代不存在麻雀变凤凰。除妃嫔外,挑选宫女对出身血统也有要求,因为宫女们一旦得到皇上宠幸,也是可能一跃成为后宫宠妃的。内务府包衣相对王公贵族虽然等级较低,但是作为上位者的世袭仆从,他们的身份地位相比平民百姓还是要高出一等。平民家的女儿注定无缘皇城。
第二幕 后妃升职记 排位决定“伙食”
排位决定“伙食”
后宫中,嫔以上为“主位”,有朝服、朝冠,贵人往下则属于低等品级,皇后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且有协理后宫之权,为了后宫和谐,有皇后在位时一般不会册立皇贵妃。
皇后与嫔妃的关系既是妻妾也是君臣,妃嫔见皇后和见皇上一样须行臣妾之礼,适逢节日、庆典、皇后生日还要行礼祝贺。宫中等级不仅决定关乎权力还决定了生活质量,除礼数外,从衣着到每日膳食都严格按照身份地位区别。
升级路漫漫深宫岁月不甘心数地砖,想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清代册封妃嫔一般为逐级加封,由答应常在等低位逐级晋升为贵人、嫔、妃等高位。除非是赫舍里皇后这样小小年纪就成人生赢家,一般妃嫔在宫中的晋升之路可是一段由青春书写的漫漫长路。
逐级晋升到高位最快也要12年之久。觉得太慢?这已经是著名宠妃的开挂模式了,独得皇宠的尚且如此,更多的嫔妃可能过了几年就被皇帝遗忘在深宫中。后妃最多的乾隆到了暮年时自称“只有二妃二嫔”。然而据《请皇室四谱》统计,乾隆84岁时健在的妃嫔仍至少有9人。这就尴尬了,不知老皇帝是真记性不好还是故意的。
不过有时皇帝对妃子爱得深沉也可能不按常理出牌。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董鄂妃,在被立为贤妃后仅过了4个月就被越级晋封为皇贵妃,她去世后顺治帝还将她追封为皇后。这样跳级是极少数,大多数情况还得按规矩来。
上位避坑指南宫女为起点的晋升路是艰难模式,除了要忍受繁重的工作、打人不选日子的主子,还有可能在泡到皇帝之前就因为笨、病被赶出宫。对,你没有看错,太笨也是会被赶出去的。
没有被赶出宫,顺利得到恩宠也请注意谨言慎行,不要企图迷惑皇上。清朝祖训“不得沉迷后妃”,后宫中还有针对皇上的“防沉迷系统”,皇上和后妃的“夜生活”清廷有严格规定,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地方比如超时,后妃们就要受仗刑,另外内监会在皇帝寝宫门外诵读祖训,皇帝需披好衣物跪着听完。慈禧太后还是懿妃时就因此吃过苦头,咸丰帝和爱妃厮混不理朝政,结果懿妃被带到皇后处,先被数落了一遍过错,接着就挨了板子。
不得宠没出路,得宠还要受皮肉之苦,如果还仗着皇帝的喜爱为所欲为更是大忌,一旦触犯了宫规就只能等着降级。乾隆的小女儿十公主生母汪氏就曾体验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得到皇帝宠爱后,汪氏内心膨胀了,一次竟失手将宫女打死。主子虽是主子,但也不可滥杀无辜为所欲为。汪氏从妃贬为嫔。要不是后来有备受宠爱的十公主,以后的命运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幕 本宫不死 尔等终究是妃
熬过了漫长的后妃升级之路,躲过一路各种坑,皇后宝座就在眼前。当宠妃难,当皇后更难,这最后一步可能是最远的一步。不信我们就来看看清朝28位皇后(多尔衮生母情况特殊,未算在列)都是怎样站上后宫食物链顶端的。
清朝大多数皇后,都是端庄有教养的名门闺秀,一早被皇室选中成了皇帝未登基前的嫡福晋或者小皇帝的大婚对象。如果没有一步登天的命,就要盼望养出好儿子,如果儿子继位,生母也会被尊为先帝的皇后。否则只能在宫中熬到高位,还要等皇后崩逝才有机会。鉴于清朝200多年历史中活着被废的皇后只有1位,真的想像电视剧、宫斗文里靠后宫争宠上位,期待皇帝有朝一日废了皇后,建议少说话、多做梦。
真实的紫禁城后宫可能还不如吃鸡刺激。少些宫斗套路,多些运气和耐心,荣华富贵说不定就在前方。
PS.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不满足?西太后抢班夺权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