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是说司空见惯了什么,用司空见惯无独有偶?
司空见惯造句如下:
1.白昼行窃已司空见惯了。
2.兰敏考试拿第一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3.餐桌上杯盘狼藉,满桌剩饭剩菜,很多人已经对中国式“剩宴”司空见惯。
4.一切事物都是我的司空见惯,不必再去过目的。
无独有偶造句如下:
1.无独有偶,这样的争端往往牵连众多的官吏,众人周知,满官自然位高与人,常人畏惧权势,都退让三分。
2.他让人毁林造田的做法,和报上批评的毁瓜种粮事件何其相似,这真是无独有偶。
3.无独有偶,国内开发商也不甘寂寞,纷纷杀入上海,如来自浙江省的证大集团、新湖集团,来自东北的大连万达集团等。
4.阳明山麓有一所历史悠久的“格致国中”,无独有偶,上海也有一所具有一百二十多年校史的中学,也叫“格致”。
锲而不舍造句如下:
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无锲而不舍的精神。
做事需要竭尽全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成功。
他认定的目标就会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从不在乎别人的挖苦。
在学习上就是应该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司空见惯是褒义词吗?
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只是个普通的词语。就是说对某人或某事见识多了,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有惊奇,见得很多了。也就很平常了。
惊讶表情什么意思?
表示对某些事物的震惊
◎ 惊讶
读音【jīng yà】
解释【惊异;惊奇】
出处:
《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那亲眷们看见,无不惊讶,叹道:‘怎么就出得这许多金子?’”
杨朔 《潼关之夜》:“‘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提高。”
例句:
她已司空见惯,从不显得惊讶。
司空见惯的司空是什么意思?
“司空见惯”是一个比较大众化的成语,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一眼就能看穿它的内涵。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大有来头,“司空”本意是一个官名,“司空见惯”跟唐朝一位被称作“李司空”的大诗人有关。
这位“李司空”就是著名的“悯农诗人”李绅,创造“司空见惯”这个成语的正是"诗豪"刘禹锡。
据说刘禹锡与蜀汉昭烈帝刘备同宗,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禹锡文采斐然、豪猛刚毅,他创造了很多成语。
例如“巴山楚水”这个词语,出自他的《竹枝词二首》,“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还有“平地风波”这个词语,出自他的《竹枝词二首》,“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另外“山明水净”这个词语,出自他的《秋词二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相比上面这几个成语,“司空见惯”就来得比较有传奇色彩了。
刘禹锡被贬为苏州太守那年,李绅被李德裕提携为浙东观察史。李绅恰巧路过苏州,于是,他慕名宴请诗名远播的刘禹锡喝酒聊天。
此时的李绅步步高升,早已不是那个苦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寒酸诗人了。作为领导,宴会排场一定要足,席间,李绅安排舞女助兴,一名美貌的歌姬演唱了一曲《杜韦娘》。
有美食好酒,还有美人助兴,此等场面,对于大肚翩翩的成功人士李绅来说,属于家常便饭了。所以,李绅觉得平淡无奇,他的眼中完全激不起一丝波澜。
但身为苏州刺史的刘禹锡,正被水患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一边向上请旨开仓赈饥,免赋减役,一边走入市井,探问农耕,安抚百姓。像刘禹锡这样陷在人生低谷并且忙碌不堪的人,哪曾见过如此歌舞升平的大场面呢!
刘禹锡感叹不已,当即作一首《赠李司空妓》,吟诵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这首诗写得比较通俗,但要完全理解它,还先得了解“杜韦娘”、“司空”、“苏州刺史”这三个词语。
杜韦娘,本是唐代歌女名,在此借指名妓。
司空,是西周始置的官名,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乃“三公”之一,是权力的代名词。唐朝并没有司空这个实际官职,只因李绅曾任职工部,主管过水利、建筑等,所以刘禹锡尊称他为“司空”,就像很多人习惯称呼一些小老板为“某总”一样。
苏州刺史,是刘禹锡的自称,跟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如出一辙。
综合全诗来看,意思是说“美女歌姬这样的大场面,您司空见得多了,觉得很平常,但对我这个贫苦的苏州刺史来说就很惆怅了”。
司空见得多了,就成普通闲事了,一言以蔽之就是“司空见惯”了。
“司空见惯”解释起来很简单,意思是说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因为这个解释比较宽泛,很多人把它和“屡见不鲜”、“少见多怪”等成语混为一团,经常用错。
司空见惯不是普通的“见惯不惊”,它是有台阶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司空”这样的大人物见惯的东西,会是一般的东西吗?
太阳东升西落、人生由盛及衰等这些自然常见的规律不能说是司空见惯的,我们只能形容一些比较偶然,但又不足为奇的事是司空见惯的。
光阴流转,日月每从肩上过;世事跌宕,山河长在掌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