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擅长画,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很怪?
世人大多只知道郑板桥的“怪书”,而忽略了他的楷书,本来他楷书作品传世也较少,这种忽略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从他最高考取了进士的功名来看,他的楷书功底也是毋容置疑的。
我们知道,整个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流行的就是馆阁体,讲究的是字体工整,规范、美观、整洁和大方,而在个性方面则不宜突出。因此,一路从秀才,举人,考到进士的郑板桥,会写不好楷书吗?
下面我们来几页郑板桥小楷册《戒子铭》——
后人评价郑板桥的楷书,就八个字:工整秀劲,略显拘谨。这与馆阁体与科举考试的需要有关。郑板桥的楷书取法欧阳询,用功不浅,但自己也认识到这种楷书的练习的局限性,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所以,到他40岁中了进士之后就基本不写了。
后人对他的楷书评价也颇高。叶衍兰在《清代学者像传》中说:“板桥楷书尤精,惟不多作。”所以,郑板桥的楷书作品还是相当的不错的,就是传世的作品没有几件。
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郑板桥于乾隆十七年归隐,回到扬州专心于书画艺术研究。他一生只画兰花、竹子和石头,他认为这些是代表个人气节和个性的事物,而他的书法则经过艺术创新,写出了独具一格的“板桥体”。
郑板桥的“板桥体”,用隶体掺人行楷,他自称为“六分半书”,这一形式的创新,开了中国书法艺术诙谐、怪诞风格的先河。郑板桥是郑燮吗?
是的,原名郑燮,号板桥,只是大家都叫他郑板桥,反而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县令、潍县知县
怎样欣赏郑板桥的书法?
论书法史上的怪人,郑板桥毫无疑问是其代表人物,其“乱石铺街”的“六分半书”,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有人认为郑板桥是乱写,拿今天的话说,是“丑书”,但实际上,板桥先生的书法功力深厚。
郑燮郑板桥年轻时也是从楷书入手学习书法的,他以欧楷筑基,书风清晰、工整、秀丽。代表作为30岁时所书的小楷《范质诗》。
36岁前,郑燮以学习古代优秀书法为主。在草书上,他用心研习古代经典法帖。其草书,笔力圆劲流畅,多用中锋,运笔一丝不苟,点画饶富笔趣,与怀素一脉相承,代表作有《四时田家苦乐歌》,为其37岁所书。
36岁到50岁之间,是郑燮书法由楷入草、力求变化的时期,此时期他追求黄庭坚书法劲拔的体势, 将楷书和隶书融合,吸收草书的某些用笔,创出自称“六分半书”的新体。
这种字体瘦硬古拙,在圆转连绵的行楷笔画中掺入隶书笔法;“横里有 刀”,颇似黄庭坚;有些捺笔运用画兰竹的方法,入木三分;在结体上呈扁形,近隶书,且好用古体;章 法布局安排疏密有致,大小相间,不拘一格,任性恣意,似斜反正;用墨亦有浓淡之变,人谓“乱石铺街”。
下面以板桥先生行书《赠金农诗》作一分析(见下图):
此作是郑燮创新的代表作之一,亦可见匠心。如带有“讠”旁的“诗、论、谁”三字,俱不雷同,千姿百态、风神独具。
笔势变化多端,墨色浓淡交替,不仅彰显了个别字的精神,也使此作的整体章法具有跳跃性,増强了节奏感。
对作品中每个字的安排,郑燮并不斤斤计较于点画 的完美,作品中“团、深、凿、诗、论、髓、得、学”等字,飞白、枯笔随处可见,即为明证。
由此作观之,郑的用笔已达到天机流露、纵横自如的地步,他借笔墨传达心迹、情感,有空灵、洒脱、活泼的意境。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郑板桥的竹?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绘画深受沈周、陈淳、徐渭、石涛、朱耷等人的影响,注重个性发挥,善于运用水墨写意技法写出物象的形神,抒发情感,把传统的写意花鸟画发展到新的高度。
郑燮画竹因喜欢竹之气节,有题画竹句“屈大夫之清风,卫武公之懿德”。他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用笔畅达遒劲,构图布局可谓“乱而不乱”,“疏密相间”,用墨“浓淡相宜”、“干湿并举”。
为什么郑板桥喜欢画竹子?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
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
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