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臂当车下一句,山本五十六为什么敢发动珍珠港偷袭?
(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是个超级赌徒,不仅好赌,而且非常擅长赌博,这是摩纳哥赌场被禁止赌牌的第二位日本赌客,对于一个赌徒来说,有什么不敢的?
但,这位赌徒和一般的赌徒不一样,因为此人精于算计。敢发动“珍珠港偷袭计划”是山本五十六的惊天一赌。
为什么山本五十六敢于整这么大的赌博?
(一)日本有一个“南下”的伟大目标,美国是拦路虎。
山本五十六其实对进攻美国还是很有顾虑的,毕竟,他曾经在美国留学,还当过日本驻美国的武官,亲自见证了美国和日本的巨大差距。
从赌博角度来说,这是一场大概率会输的赌局。但山本五十六必须要这么做,没有退路,因为,袭击珍珠港符合日本的战略。
日本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大国。因此,从甲午战争开始,占了朝鲜,后来又霸了东北,1937年展开大规模侵华。
此后,日本有了两个大的计划,一是北上和苏联开战,一是南下攻占东南亚地区。
北上的日本很不容易,在苏联朱可夫的指挥下,在诺门罕日本大败。碰了墙的日本知道此路不通,于是积极寻求南下。
但是,南下的计划,日本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因为美国是个拦路虎,人家是太平洋的霸主,而且东南亚地区有美国、英国和荷兰大量的殖民地国家。怎么办?
日本人的共识是:把拦路虎打退,至少要让美国海军在6个月内无法支援东南亚,无法阻挡日本的前进。
这是一招险棋,也是一招大棋。
因为这事事关国家大的计划,山本五十六只有拿出浑身解数,打出漂亮的一仗,让美国先吃一憋。
偷袭珍珠港发生在1941年年底,而1941年1月7日,山本就写信给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大谈自己偷袭珍珠港的设想:“如果日美之战无法避免,我们首先应采取的策略是:一开始就猛力击破敌主力舰队,置美国海军及美国国民于无可挽救之地,使其士气沮丧。从而才能占据东亚之要障,确保不败之地步,以此来建设东亚共荣圈……
因此,可以这样说,和美国开战并不是山本五十六一个人的主意,这是日本高层的共识,但偷袭珍珠港是山本五十六为了国家计划的实现而策划的军事行动。
从战术层面来说,山本五十六和日本成功了一大部分,因为,在偷袭珍珠港后,12艘战列舰和其它舰船被击沉或损坏,摧毁了188架飞机,另破坏了155架飞机,美军阵亡2000多人, 伤1000多人。
此后,美国海军确实在6个月内在太平洋海域没有大的建树,让日本人迅速在东南亚攻城略地。
(二)美国确实把日本人逼急了。
其实,日本就算订了计划,未必就能顺利实施,毕竟,美国这个巨无霸能不惹最好,一个搞不好就会把自己整趴下了。
因此,从1939年北上失败后,日本人迟迟无法南下,因为在对美国的开战上还是很犹豫的。
但是,美国先出招了。随着日本在中华大地和越南的侵略,美英等国开始对日本进行商业封锁,开始断供一些重要的资源,比如石油、橡胶、钢铁等。
要知道,日本对外开战所需资源是很大的,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是缺乏的。如果不采取措施,日本连中国战场的胜果都维持不住,只能撤回。这种结果不是日本想要的,那会是一个巨大的失败。
因此,日本再一次把南下侵占土地,抢夺资源放在了第一位。一句话,与其等着资源缺少而撤退,承认失败。不如轰轰烈烈地干一架,自己寻找未来。
因此,日本人决定和美国开战了。
和美国开战,日本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让美国不再封锁日本,能正常贸易。这就是“以战谈和”,获得更多谈判筹码。二是美国如果不接受谈判,不愿意给日本开绿灯,那么就让美国海军多休息几个月,给日本以时间,好攻占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如此,才能解决日本的资源问题。
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美国不封锁日本的商业贸易还好,断供之后,直接让日本坚定了和美国开战。
(三)日本人很膨胀,膨胀到以为可以和美国掰掰手腕。
(甲午海战)
日本人从甲午战争后就开始膨胀了,帝国主义思想完全兴起,民族主义疯狂抬头,毕竟,日本把曾经所谓的天朝打得稀里哗啦。这给了日本一个启示,对手比自己强不要紧,如果操作够好,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照样会被干翻在地,使劲摩擦。
甲午战争后的第10年,在1904年,日本人这次又开战了,还是越级挑战,和大块头的沙俄开战。很幸运,日本人又胜了。这导致日本感觉天老大,他们就是老二。
1931年,日本人又派少量的人兵不血刃地把东北收了,还建立了伪满洲国,这就让日本更加膨胀。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虽说没有和他们想的一样,三个月把中国收了。但是,经过了三四年,日本还是取得了大量的胜利,还是侵占了超过日本本土10倍左右的土地。因此,在日本人这里,感觉自己总是能创造奇迹,因此有种迷之自信。
美国是又一个比日本强的国家,而以往屡次和大国挑战成功的经历,让日本人觉得美国也不是不能惹,说不上也能创造非同一般的奇迹,因此,1941年的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发生了。
(偷袭珍珠港)
还是回到文中题目,为什么山本五十六敢偷袭珍珠港?原因有三个,一是美国挡了日本人前进的道路。二是美国“断供”逼急了日本人。三是日本人非常膨胀,以为还能创造奇迹。
是泡沫就会破裂,是“膨胀的心理”最终也会被现实教训的鼻青脸肿。日本人终于因为自己的草率付出了代价,偶尔战术的成功实在无法和战略的成功划等号。
拥有机关枪等最先进火器?
神机营,就是由冷兵器转为以火器为主的特殊军队。随着火药的出现,并应用于军事,明朝时期已经出现火枪、火铳、火炮装备于军队。
神机营不仅清朝有,明朝时期也有神机营的存在。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在征交趾时得神机枪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在朱棣亲征漠北之战中就提出“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此,神机营也成为明军的一个重要兵种,开启了世界上火器部队的先河。
清朝军队也装备大量火枪、火炮等火器,但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清政府军队火器装备依旧沿袭祖制,性能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军队装备。
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及西方列强的冲突中,清政府深深尝到装备落后于人的痛楚,于是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立“神机营”,采用西方的洋枪洋炮装备军队。清朝的神机营是在内忧外患的压迫下创建的一支使用新式武器的禁卫军。
但是此时清朝的神机营相比明朝的神机营,虽然武器装备先进数倍,而其战斗力却低的惊人。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
①清朝神机营虽然相比明朝神机营武器先进,但与其竞争者西方列强相比,远远落后于对方,与明朝时期处境不可同日而语。
②清朝神机营成立后机构日益臃肿,成为八旗官员竞相投军镀金的途径,造成军队人员组成鱼龙混杂,缺乏战斗力。
③军纪败坏。据说,慈禧太后调遣神机营准备抵御捻军时,派遣内侍前往观察,发现这些八旗兵竟然在提着鸟笼子在逛茶馆。由此可见,即使有再先进的武器,军纪败坏,其战斗力就无从谈起。
为什么易中天认为三字经子弟规是毒药?
要历史地看问题。即使现今小学的人教版教材,也问题多多。吹毛求疵,因噎废食,可以吗?
《商君书•更变》言变革之道,其文甚善,特引之: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智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文意甚浅,故不作白话之译。其制字,受制之意。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是旧时私塾学童启蒙识字之书,句短押韵,琅琅上口。是不是毒药不重要,反正伟人、两弹一星功勋及文化巨擎,都借之以识文断字。
既有今礼今法,而斥其来者为“毒草”,又非文革极端之时,为何有此慷慨激越之辞?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但死于后人的口水和偏激,也太悲哀了吧?对前人的启蒙教材挫骨扬灰,可以吗?
我观现今子女之恶劣,于头条怨声不绝:或尸床刷机,不睬父母;或好逸恶劳,不事家务;或我行我素,动手于师长……《弟子规》开篇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有问题吗?当然没有。子女做到了,可以说孩子非常有家教,在哪儿都受人喜爱夸赞。现在的孩子,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的毛病。看了《弟子规》,我们是否会反思:孩子的毛病,其实都是家长行为习惯的折射!那么,我们还有资格批判《弟子规》吗?
首先我们自己,已经失去了传统美德、行为规范的约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不如身教。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现今考上985、211,读硕士、博士的孩子,多是教师家庭的子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好家长,比开设《弟子规》更有用。
但《弟子规》只是启蒙学童之书,我们不能求全责备。话说回来,父母若都是读《弟子规》过来的,又何需苛责《弟子规》不全?
借《商君书》的话,是智者,你去制定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贤者,你去躬行礼仪。去批判打击别人,能彰显自己的智慧优秀吗?
易老师本人就是学古典文学的出身的,以言辞诙谐、长于思辩为特色,若有不妥之处,但取其长处可也。
南京一中校长被喊下课?
家长们在无理取闹?南京一中高考风波,真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
自江苏省2020年高考分数公布至今,南京一中高考成绩下滑,不少家长聚集在南京一中门口,喊话校长,要求校长下课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引起热议。
作为南京的老牌名校,招生生源质量上乘,但在今年的高考中,其学生高考成绩下滑,无法达到家长预期。究其原因,在坊间传出是南京一中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应试不足。
最新消息,该校自8月3日升入高二年级的学生正式开始假期补课。相比之前,这次补课时长有所调整,“学五天、休一天”变为如今的“学六天、休一天”,并增加了晚自习。这被外界视为是南京一中对家长质疑的一种回应。
而这样的一种调整,又被外界质疑为南京一中向“县中模式”妥协。虽然南京一中校长在面对媒体回应时表示,学校确有做得不到位之处,会调整但不会向“县中模式”妥协。但这种回应至少我们行内人明白包含着多少无奈。
没有对南京一中事件做深入的探究,其学生成绩的下滑除了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强调不足,还有没有学校管理,教师工作状态等其他原因。在此只想就事件表现出来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些做法说说自己的观点。而这也是一直是自己教育教学生涯中的困扰。
南京一中实施“素质教育”错了吗?南京一中实施“素质教育”错在哪?“素质教育”不正是我国教育大改革所提倡的吗?多年来,我国不断出台的教育举措,不都是在要求学校为学生减负,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
其实暑假南京一中虽然说在实施“素质教育”,但也并非没有应试举措。如从其回应可以看出,南京一中高二学生原本学校就组织了暑假集体补课,现在只是更进一步每周要上6天课,还上晚自习。
而学校组织集体补课不一直就是国家严禁的的吗?于是我产生了另一个想法,南京一中如果真的在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其学生成绩会下滑到什么程度?
“南京一中事件”对于教育而言,应该能称之为标志性的事件,突出体现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的尴尬,学校应该怎样办学?是执行国家教育政策,还是满足家长对教学成绩的需求?
但是从事件发生至今,却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没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教育专家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更不谈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想其根本的原因是,抛开具体的案例,我们的教育专家们各种理论是一套又一套,但面对用他们的理论武装起来的学校教育出现问题时,他们也会束手无策。
家长堵门是否是无理取闹?对于大量的普通家庭而言,高考是改变孩子一生的重要途径(在此不绝对地说“唯一”)。自己的孩子进高中时成绩很好,但到高考却不如原来进其他学校成绩差一些的同学,怎么能让家长们满意?怎能不让家长焦虑?难道此时能责怪家长们太功利?不说别的,就是那些天天喊“应试教育”有问题,是摧残孩子的教育专家们,我不相信他们面临这样的境地时会很淡定。
自己有几个朋友在南京工作,从与他们的交流中我能深深体会到做家长的不易。在江苏省被称为全国最难的高考制度大背景下,他们从孩子一上学就感到无比的压力,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兴趣班、奥数班、补习班就伴随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孩子的教育投入成为家庭的最大开支。
我想这不只是南京,这应该说是全国家长们的生活常态,越是大城市,这种压力,学生之间的竞争就越剧烈。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真的不矛盾?经常听到有专家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矛盾,“减负”不是要减教育质量。在真实的学校教育中,真的是这样吗?
我所知道的是,正是国家一次次减负,公办学校的学生在校时间越来越短,许多民办学校正是借此机会实现了超车,校外补习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疯涨。学生在学校的负担是减了,但实际的学业负担却越来越重,家长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国家的一道道“减负令”,到底是为了孩子们减负,还是为用教育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人利用“教育”这块大蛋糕先富起来。
南京一中的“没落”其实在全国范围内不是个案。自己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在上世纪,邻近一个县级市的一所高中,可以说全国著名。当时有一种说法,进了那所高中就已经跨进了大学的大门。要知道以当时的大学招生比例,那是怎样的辉煌。可进入本世纪后,这所高中也成为了普通县中的一员,虽然说其没落有很多原因,但我所听到的最大的原因,只因这个地区是我省第一个规定办学行为的试点县市。
作为一个从教近30年的教师,自己却越来越困惑,“应试教育”有问题,但多年来的改革没有解决“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反而产生的新的问题越来越多,那改革是为了什么?
教育的宗旨不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吗?现在的教育人民满不满意呢?
形容自不量力的歇后语有哪些?
自不量力的歇后语有:
1、以卵投石——不自量力。
2、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3、搬起磨盘打月亮——不自量力。
4、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5、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6、石头打天——自不量力。
7、鸭子拉车——自不量力。
8、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