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嫔是好是坏,冷宫的妃子靠什么打发时间?
冷宫妃子打发时间?我觉得题主“打发”二字用的不好。
打入冷宫是性命不保,从天堂跌入地狱的事,原本是受尽恩宠、前呼后拥的极尽奢华,现在是朝不保夕、饥寒交迫的寂寞生涯,“打发”二字实在太过轻巧,应该这么问,如何受尽“煎熬”?
最近几年大火的《如懿传》是这样描写冷宫的:
末代皇帝溥仪更是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
冷宫破破烂烂,也无珍贵文物,而且常年失修。煎熬一:住所破旧,物质条件极差其实皇宫中并没有专门的宫殿命名为“冷宫”,一般处置失宠的妃子的地方被称为“冷宫”。明、清皇贵们住的都是北京的紫禁城,冷宫大多处于皇城的边边角角。
一是环境阴暗,对健康损害极大,二是吃喝得不到正常的保障。这些地方大多环境恶劣、阴暗潮湿终日不见阳光。只有一个小屋子,大概只有十几平米,没有人照顾,其实这都还算好的,许多打入冷宫的妃子都要忍受来自太监宫女的欺辱,相当于被囚禁了起来,吃穿得不到及时供应,更谈不上卫生环境,没有正常的生活起居。总之,相比于之前的风光生活,此时条件之差连一般老百姓也赶不上。
煎熬二:没有人身自由,受尽下人的折磨,还得参与劳动在冷宫的妃子活动的区域范围仅限在那一间破旧屋子,一般永世都得不到皇帝的召见。
有句话是这么讲的,叫“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墙倒众人推”,在后宫尤甚,那些平日里只能低头哈腰,“奴才长、奴才短”的宫女太监,此时终于可以在以前的主人面前耀武扬威了,特别是受其他嫔妃的指示,会对打入冷宫的妃子百般刁难、万般凌辱。
还有许多妃子被贬为下人,干着仆人的活,记得《康熙大帝》里有一位妃子被打入冷宫,常年刷洗马桶,竟活活累死,尸体被马桶掩埋。
煎熬三:绝大多数非正常死亡被打入冷宫的妃子,除了极个别得以善终,其他大多早早死亡。
清末光绪帝的珍妃,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打入冷宫,囚禁在皇宫东北角的“北三所”,从外反锁,只能待在屋内,饭菜从窗户中递入。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逃亡,仍不忘命人将珍妃投入井中淹死。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妃子张氏,因为诬告被废,发配到宫墙间的过道中,日晒雨淋,被活活饿死,饿死时还有身孕。《康熙大帝》中的容妃被打入冷宫,她被一群太监使唤、嘲笑,长期刷马桶,终于劳累过度,被成堆的马桶活活砸死。以上所列例子虽说特殊,但古代后宫打入冷宫之妃子大多如此,好点的孤独终老,大多被害死或者自杀而亡。这般凄惨生活实在不存在“打发时间”之说啊!!!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自我!
延禧攻略的宫斗能比得上甄嬛传吗?
《延禧攻略》宫斗情节紧凑,人物角色诠释丰满。其中最精彩的,就是攻心之术。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若要看攻心之法,后宫绝对是攻心高手的云集之处。
且看延禧攻略中的攻心绝句:
一、高贵妃攻乾隆帝,情留帝心
虽然延禧攻略是一部宫斗剧,但前期认真宫斗的就只有高贵妃一人,其他人都在围着傅恒打转。
可惜高贵妃宫斗水平低下,即使身边有嘉嫔神助攻,但也总是吃瘪。
为了讨太后欢心,高贵妃逼迫民间艺人高强度练习“万紫千红”的表演,结果被忍无可忍的艺人以一勺上千度的铁水给泼成了重度烫伤。
高贵妃自知时日无多,为了在皇帝心里留下美好的记忆,也为了让皇帝帮自己圆了一生的心愿,高贵妃死前浓妆打扮,忍着剧痛为皇帝献上了最后一支舞。
最后虚弱地倒在皇帝怀中,攻心道:“皇帝对我的爱,总是那么的冷冰。我若不再装的蠢笨些,恐怕会令皇上更加的厌弃。宁馨儿,只求能得到皇上的一点怜爱。”
高贵妃类似《甄嬛传》中的华妃,娘家势大,皇帝靠着高贵妃的爹去治水患。正因为有着这层关系,皇帝对于高贵妃总是若即若离,宠爱高贵妃,但又保持着疏远。
高贵妃临死前的这句话,充满了委屈,也激发了皇帝对她的愧疚之情。在高贵妃离世后,皇帝郑重地追封了高贵妃,并为高贵妃完成了她的心愿。
高贵妃专注宫斗,想当皇后的原因是因为早年娘亲随父亲治理黄河水患,被水匪俘虏,先奸后杀,因为失贞而进不了高家的祖坟。
母亲走了之后的第二年,她的父亲就娶了第二个老婆,生了二个女儿。
这二个女儿在高贵妃离世之后,也跟着高贵妃一起去了。
可见,高贵妃离世之前,攻心之语的厉害劲道。
在心理学上有种补偿机制。当某事无法达成之时,出于心理补偿机制的驱动,我们会通过其他方式弥补缺憾,以达到减轻自己的焦虑感,获得心理平衡的目的。
高贵妃死前利用攻心之语激发起帝王的怜爱、愧疚,紧接着就用一条白绫了断了自己。此时,皇帝痛失爱妃,想给再多补偿也是枉然。唯一能做的,就是为高贵妃了了生前的心愿。
二、嘉嫔 攻 娴妃,提早“领盒饭”
娴妃,自小接受阿玛的正统思想教育,为人纯良,恪守礼法。入宫之后,因从不参与任何宫斗,不站队、不挑事,受到了后宫上下一致好评。可谓“德高望重”。
要保持这样的好名声,哪怕纯妃再三拉拢;哪怕自家兄弟入狱,生死一线;娴妃内心丝毫没有动摇过一直坚守的“初心”。
直至从小教导她要廉洁奉公阿玛,亲口想她承认自己行贿,娴妃的整个人生信仰瞬间坍塌了。
娴妃的心腹婢女不理解自家娘娘为什么不去找皇帝、皇后娘娘求情;
纯妃婉转地表露娴妃这样的做法迟早会无法在紫禁城生存;
宫里人都在暗里等着看娴妃的这出好戏;
亲额娘得知儿子在大牢中病死,声嘶力竭地在娴妃面前喊道:“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个没有出息的女儿”,随后撞墙自尽。
兄弟因为自己没有出手相救而病死牢狱;额娘因恨其不争,痛失爱子选择在娴妃面前以悲烈的方式自尽,此时的娴妃内心世界已然被颠覆。
而使娴妃最终彻底黑化,出手杀了第一人的攻心之语,来自嘉嫔。
嘉嫔的攻心话术:“是你规行矩步,不肯替你父兄求情。是你冷酷无情,害得你母亲撞了神武门。这一切,都怪你呀。”
娴妃一向自持清高,秉着坚守自己一方纯洁的天地,期待这皇帝能因此对她有一份特别的爱。
在经历了母家巨变之后,娴妃内心已经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坚持是否正确。
而嘉嫔的攻心之语,残忍揭露了娴妃心中已经了然但又无法面对的真实。
当下,嘉嫔就被娴妃“送了盒饭”。
否认,在心理学上属于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一个事实太过于痛苦时,我们常常选择予以否认。
娴妃为了不违背自己的初心,出手求助家人,导致家中死的就剩老父亲一个时,这样的真相太过痛苦,以至于娴妃启动了“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
她从行为上否认,从言语上否认,一直向自己、向身边的人诉说自己所坚守的原则。自己这么做,完全就是遵循了阿玛从小对自己的教育,错的人又怎么会是自己呢?
直至娴妃接二连三的受到了打击,内心已经逐渐能看清后宫这个真实的生存环境。
嘉嫔的攻心之语,彻底击垮了娴妃的心理防御机制,成为了娴妃下手杀的第一人。
当然,《延禧攻略》中顺嫔与袁春望,更是此中高手。更多后续解析,欢迎关注~
你记忆里影视剧中可恶又迷人的反派角色有哪些?
我只想说一个人,我很喜欢的角色,如下:
《无间道2》 倪永孝不可否认,《无间道2》制造出了一种黑帮史诗片的视觉盛宴,这部电影里面除去余文乐、陈冠希外,最亮眼的还有“黑帮教父”倪永孝,个人觉得他就是这部剧的灵魂人物。
倪永孝身上既有知识分子的儒雅也有帮派分子的狠毒,身上黑白分明,注定令人惋惜。
这部电影,他这个反派角色让我印象深刻。从社会公义上来看,他走的路绝对是错误的,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但是另一方面,他会让我觉得他很纯粹,一心只为家族的复兴,身上背负了太多,对家人极好,极为孝顺,让人觉得可恶又迷人,只能叹息他出生于这样的一个家族。
电影里他几通电话搞定四大家族,悠闲身处于警局时却能杀人于千里之外,气定神闲之中决策千里,让人看到了他的智慧与心理素质的强大。
吴镇宇绝对是《无间道2》的演技担当,说是出神入化也不为过。
但是他身上的悲剧色彩太过于浓重,仿佛一出来就可以预见结局。对家人好得极致,就算最后中枪快死的时候发现弟弟怀里的窃听器但还是选择帮他默默放好;但也坏的彻底,所以走向很悲剧。
他贯彻了名字中的“孝”,最后也却是死于‘孝’(为父报仇,触怒警队作为一个导火索)他真的很倔强,就算明明知道是错的,也要一直走到底。下图是他说完‘倪家以后都能抬头做人的表情’。
他什么都算好了,倪家的将来,所有的一切,却从来不问自己,他活生生把自己当成了一把保护家族的枪,对准外界所有危险。
当观众集体为这个反派所惋惜,可想而知,他真的是可恶且迷人的。感觉他在这个电影里没拿金像奖太遗憾了。
阿孝,愿你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
也愿你能好好为自己而活。
乾隆89岁驾崩时他的妃嫔都健在吗?
多情皇帝乾隆这一生可够忙的,不是在娶媳妇,就是在挑选媳妇的路上。
从16岁开始,乾隆娶了第一个老婆富察皇后;86岁高龄当太上皇,又纳了两个15岁的秀女填充后宫。可真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纵观乾隆的一生,他一共娶了42位嫔妃。他那满园子的爱情之花,在他漫长的人生路上永开不败,可谓“生命不息,爱情不止”。作为大一统王朝中寿命最长的一个帝王,乾隆活到了89岁高龄,他娶的老婆一茬接一茬,最终大部分嫔妃又被他逐个“送走”。公元1799年,乾隆去世,他的后宫仅剩下9位嫔妃。这9位先帝遗孀中,有7人是贵妃、妃、嫔、贵人,她们的年龄在50岁至83岁之间。另外2位,便是乾隆太上皇时期纳选的那两名年轻的妃子。对于嘉庆皇帝来说,如何安置这9位太妃,并不是什么难题。纵观中国古代史,先帝的遗孀都逃不脱这三种宿命:1:为先皇陪葬或守陵;2:跟随儿子前往封地,安享富贵。3:在宫中安享晚年。清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在后宫制度上也更加人性化,基本上都默认第三种方式。在清朝,除了当朝的中宫皇后外,皇帝的其他嫔妃都必须按照等级划分,居住在东六宫和西六宫,统称为东西十二宫。而上一任皇帝的遗孀,不论年龄老少,都不能继续住在东西十二宫里。她们都要搬迁到专门为先帝遗孀准备的宫殿居住。比如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等。也就是俗称的“寡妇院”。住进了这清静的“寡妇院”,便意味着余下的岁月都要在这方寸之间度过。那么,这9位搬进“寡妇院”的太妃们,她们的人生结局,是殊途同归?还是各有各的悲喜呢?根据她们的入宫资历和年龄,笔者进行了以下排列。最长寿的婉妃:温婉平顺,晚年受到新帝敬重。婉贵妃性格温婉,温柔可人,她在少女时期,便入了弘历的府邸。乾隆对她十分宠爱,仅两年时间,就让她从常在晋升为贵人。在她32岁的时候,乾隆又晋封她为婉嫔。俗话说“母以子贵”,嫁给乾隆几十年,婉嫔的肚子都没有一丝动静。正是这个原因,她在这个位子上坐了46年。除了每年的生日寿辰会得到乾隆的赏赐之外,她再没有了任何赏赐和晋升。相比于其他膝下无子的后宫女人,婉嫔还是比较幸运的。虽然恩宠不再似从前,但是乾隆也并未冷落她。乾隆二十八年,她跟随乾隆游行热河。在她60岁寿辰的时候,乾隆给她办了一场热闹的生日宴会,赏赐了非常丰厚的珍品。在婉嫔78岁的时候,乾隆才正式给她行册封礼,封为婉妃。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试想,78岁的老太太颤颤巍巍地行册封礼,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叹息呢!乾隆去世后,85岁的婉妃再次升职,她被嘉庆皇帝尊封为婉贵太妃。嘉庆帝十分敬重这位端庄谦和的老太妃,甚至还因为官员在写册封文书失礼的行为大发雷霆。当时在写册封文书的时候,相关官员忘了将婉贵太妃的名号抬写两格(以示尊重),嘉庆帝非常生气。于是上至尚书琳宁,下到郎中永祚集体受罚,可见嘉庆帝对这位婉贵太妃的敬重。公元1807年,92岁的婉贵太妃走完了生命全程。她被葬于乾隆皇帝的专属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婉妃作为乾隆的后妃中最长寿的一位,生前有乾隆的宠爱,晚年有嘉庆帝对她的关爱和敬重,她的人生结局,也算是比较圆满了。颖贵妃:聪颖机敏,永璘的养母。公元1748年,37岁的乾隆娶了小他20岁的颖妃。颖妃在影视剧中的出现频率比较高,清宫剧《如懿传》中的颖贵妃巴林氏便是以颖贵妃为历史原型。颖贵妃出身蒙古贵族,17岁入宫被乾隆封为那常在,不到3个月,就被封为贵人。因她机灵聪颖,深得乾隆的喜爱。入宫三年后,又被乾隆诏封为颖嫔。公元1759年,28岁的颖嫔又晋升为颖妃。颖妃同样是膝下无子,但她的境遇却和婉妃大有不同,她拥有乾隆最宠爱的幼子的抚养权。1775年,令妃离世,她最小的儿子永璘才9岁。永璘是乾隆最疼爱的小儿子,没了生母,乾隆便将他安排到颖妃的宫内,让颖妃做永璘的养母。乾隆的这个决定,既是对颖妃的信任,也是对颖妃的成全。颖妃将永璘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二人情同亲生母子。1798年,太上皇乾隆敕旨:"颖妃在位年久,且年届七旬,著加恩封为贵妃。"晋封颖贵妃不满一年,乾隆便离世了,当时的颖贵妃69岁。乾隆去世后,嘉庆帝又尊封她为颖贵太妃,将她安排居住在寿康宫。1800年是颖贵妃70岁寿辰。她的养子永璘十分孝敬她,给她办了场风光盛大的寿宴。寿辰过了没几个月,颖贵妃就薨逝了,享年70岁。同样的,她也被葬于乾隆皇帝的专属妃园寝裕陵妃园寝。惇妃:母以女贵,脾气暴躁。在乾隆的一众妃子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接下来要说的这位惇妃。相比前面两位得体温婉的贵妃,这位惇妃就任性残暴得多。惇妃比乾隆小36岁。她是满洲正白旗包衣人,这个出身,在宫里是比较低微的。刚入宫的那几年,无权无势的惇妃过得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那些高级嫔妃。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惇妃卑微的命运被改写。她给乾隆生下了一个掌上明珠,也就是有名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老来得女的乾隆十分宠爱这位小公主,而惇妃也母凭女贵,开始享受起了荣华富贵的宠渥日子。待遇和地位陡然上升,惇妃也不再是往日那个小心翼翼在后宫求安的心态。仗着受宠,她开始变得心高气傲、有恃无恐。平日有一点不顺心意的,就对宫女一通责罚打骂。最过分的一次,是在乾隆四十三年,她居然直接将一名宫女给活活打死了。乾隆平日里对惇妃的劣行早就有所耳闻,但看在她是十公主生母的份儿上,他基本上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但这次惇妃竟然闹出人命,再不给她点教训也说不过去了。怒气的乾隆不仅撤了她的妃位,还将年幼的十公主送到别的宫中抚养,让惇嫔在宫中静思己过。那时候十公主才三岁,出生以来一直跟着生母惇嫔生活,换了环境后,小公主极不适应。无奈之下,乾隆又将十公主送回到惇嫔的寝宫抚养。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经过上次的降职事件后,惇嫔也学乖了。之后通过积极良好的表现,又被重新升回惇妃。乾隆去世时,惇妃正值54岁。嘉庆皇帝对老爹的这位妃子也是比较无语,乾隆去世后,嘉庆帝没有给她任何尊封,但也没有过多的为难她。1806年,61岁的惇妃寿终正寝,死后也葬于裕陵妃园寝。不得宠女团F4:芳妃、恭嫔、鄂贵人、白贵人。接下来要说的这四位,在宫中的经历大同小异。总结起来就是:平平无奇,不得圣宠。按地位顺序,先来说说芳妃。芳妃陈氏与上面讲到的惇妃入宫时间接近。1766年,陈氏被封为明常在。芳妃既无子嗣,也无恩宠,后宫生活比较平淡。从明常在到芳嫔,她用了28年之久。一直到1798年,太上皇乾隆才晋封她为芳妃。乾隆去世不到两年,芳妃也跟着去了。嘉庆帝同样将她安葬在裕陵妃园寝。再来说说恭嫔。恭嫔出身低微,才貌在一众佳丽中也不出众,一直不得圣宠,当了大半辈子的贵人。同样熬到乾隆当了太上皇,她也顺便升一级,成了恭嫔。乾隆去世后,嘉庆帝没有加封她,她便一直居住在宁寿宫里直到去世,享年70多岁。接下来,说说两位贵人。鄂贵人比较苦憋,自入宫后封了鄂常在,一直熬了47年。直到乾隆当了太上皇,大封后宫,她才被封为鄂贵人。与鄂贵人“同病相怜”的,还有她的小姐妹白贵人。白贵人自打进宫封为白常在之后,便在常在的位子上坐了46年。同样沾光于乾隆当上太上皇大封后宫,她才终于被封为白贵人。乾隆去世后没多久,这两位贵人也相继离世,同样被嘉庆帝安置在裕陵妃园寝。她们用尽一生,写就了同样的寂寥人生。倒霉姐妹花:寿贵人和晋妃。寿贵人和晋妃最倒霉,花季少女的年纪,进宫不到一年,乾隆便去世了。没错,她俩就是太上皇乾隆86岁纳进宫的。入宫后,她们一个被封为寿贵人,一个被封为晋贵人。新妇成了寡妇,这恐怕是天下女子最倒霉最悲催的事情了吧!作为后宫女眷,可是没资格哭诉的。俩人遵照宫中的规矩,住进了传说中的“寡妇院”。作为先帝遗孀,嘉庆帝尊封她们为寿太贵人和晋太贵人。深宫多寂寞,奈何这些年轻的女子。1809年,也就是乾隆去世十年,才26岁的寿贵人,也终因郁郁寡欢而离世。寿贵人这一走,晋贵人就连个互诉衷肠的伴儿都没有了。庭前花开花落,君主代代更替。本还是枝头绽放的花朵,却被移居“寡妇院”,再也没有了春天。可怜的晋妃,连个同窗叙旧的人都没有。相比起来,寿贵人走得早,倒也是件幸事。晋贵人经历了前面8位嫔妃的相继离世,成为了最后一位入葬裕陵妃园寝的人。作为乾隆后宫中最后一个离世的女人,晋贵人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嘉庆皇帝去世后,道光帝即位。她被道光帝尊封为皇祖晋妃。1822年,40来岁的晋太妃终于薨逝。综上所述,乾隆离世后,嘉庆帝对这些遗留的后妃还算不错。她们去世后,全部被葬于裕陵妃园寝。生活条件虽然不艰苦,但是她们的人生暮年,都是守着青灯古佛,数着花开花落,看着日落星辰。上半生再多的风光无限,亦或是跌落深渊的失宠落寞,都化作过往云烟。而她们只剩下满身掸不去的寂寞,拂不去的孤独。她们像排着队似的,等待着生命最后一丝余温褪去。顺嫔为什么害明玉?
顺嫔害明玉是因为嫉妒之心,也是为了瓦解魏璎珞的斗志,更为了激怒皇帝。
顺嫔害明玉是因为她嫉妒魏璎珞,而明玉和魏璎珞姐妹情深,所以害死了她。顺嫔挑唆明玉称如果她活着嫁给海兰察,都只会承受巨大痛苦,银针在她体内,她已经活不了多久了,她随时会发病离开,到时璎珞和海兰察接受不了这样的状况,而且会坏了海兰察以及他家族的名声,明玉为了保住自己的主子魏璎珞和自己心爱的男人海兰察,自己选择了自杀